百家姓:遊氏姓氏文化

2021-01-19 裝褫翰墨堂

遊氏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後裔。由於公子偃字子遊,所以他的子孫才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遊。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傳,後世的遊氏家族,既然是傳自鄭國的公族,則誠然是聖君周文王姬姓的後裔。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於新鄭。

遊姓的得姓始祖是子遊,考證於《元和姓纂》一書。

基本介紹

遊[遊、汓、斿,讀音作yóu(ㄧㄡ),亦可讀作líu(ㄌㄧㄡ)]


遊氏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後裔。由於公子偃字子遊,所以他的子孫才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遊。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傳,後世的遊氏家族,既然是傳自鄭國的公族,則誠然是聖君周文王姬姓的後裔。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於新鄭。


得姓始祖

公子偃(姬偃)、晉桓公(姬頎)、王先益、瑚圖哩·甫福海。


各支始祖

遊黑廝:江蘇鹽城市交睦莊遊氏始祖。子孫分徙鹽城附近,寶應,響水,以及全國大多省份。


遊榮公:崇榮公,明初由江右落屯於醴陵北鄉之梢岡鋪,此後子孫分徙湘潭、長沙、及湘陰之鳳嶺、新市。是為湖南省遊氏四邑始祖。


遊克公:明洪武間由瑞州高安徙居湖南益陽,其子分居益陽、龍陽、桃源、新化。是為湖南益陽遊氏始祖。


遊愆:南唐初避地來婺源濟溪。是為濟溪遊氏始祖。


遊應德:自江西泰和縣永豐鄉早禾村圳上徙湖南安化,再遷居新化城東青峰。是為湖南安化遊氏始祖。


遊真福:明季自江西上猶縣遷居福建漳平縣永福裡朗車村頭。是為福建漳平遊氏始祖。


遊猛生:乃大鐸公系志七公(一世)分支-受四公(二世)-爵七公(三世)-鳯祥公(四世)(譜載葬撫州崇仁縣坐皮鄒鳳凰山南向)。康熙年間猛生公(五世)不忍別離故土來到萬年縣,日居多見縣北路十裡之內有地名後塘。喜其四野田連阡陌,一湖綠水環門;左有龍山護佑,右有五柳為鄰。遂以誠心堅志遷此而居,為後塘興旺之始祖。


遷徙分布

遊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六位,但在臺灣省則排名為第三十六位,人口約九十九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遊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排名三十六位。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名為公子偃,字子遊。子遊的孫子皈為紀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遊"為姓氏,稱為遊氏。遊眅的二子遊吉號子太叔,繼著名宰相子產後執掌鄭國國政,遊氏的聲名也隨之大張,傳播更為廣泛了。春秋時候,晉桓莊之族中也有遊氏。另據部份族譜記載:由王氏改姓遊,明朝永樂年間王先益為遊家養子,其後以遊為姓。遊氏堂號有:馮翊、廣平、立雪、東興。自子遊傳至遊道保,諱匹,號五丈,當李唐世亂之時,道保南遷南閩劍州建陽禾坪村(今長坪村),建家立業,子孫蕃衍,分布江西之贛州、於都、會昌、瑞金、興國、廬陵等地。到南宋時,因兵荒馬亂,遊氏68世祖,字文珀,號二三郎(約生於1131年)於1175年從江西廬陵林息坑遷來汀州上杭縣勝運裡闊灘壩頭(今稔田鎮化厚村上遊屋老屋子裡)開基立業。遊氏從唐末五代開始,遊姓在今中國南方的福建地區,就已興盛起來。由此可見,福建的遊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後逐步播遷到南方的。遊氏族人遷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大陸有重慶市,江西的贛州、遂川、黎川、龍南、定南、崇義,上高縣錦江鎮。廣東的河源、梅州, 浙江的遂昌、溫州、蒼南、平陽、玉環、瑞安、泰順,福建的永定、三明、龍巖、武平、漳埔、寧化、明溪、建陽、福清等縣市。本縣的歧坑、宮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崗等鄉村。臺灣遊姓以福建詔安移居者為多,現今分布較多的縣市,有臺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彰化縣等(餘略)。


遊氏族人遷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在中國大陸有重慶市,江西省的贛州市、遂川市、黎川縣、龍南縣、定南縣、崇義縣,上高縣。廣東省的河源市、梅州市,浙江省的遂昌市,福建省的永定縣、三明市、龍巖市、武平市、漳埔市、寧化市、明溪縣、建陽市、南平市、福清市等地。在臺灣省,遊氏族人以福建詔安移居者為多,現今多分布在臺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彰化縣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太和元年(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開皇初年(582年)被廢黜。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遊氏春秋時期發祥地在原河南廣平郡(今河北雞澤),故堂號曰"廣平堂"。古書《交際大全》中記載有廣平郡望,其中有"聲實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詩卓識(誠之),獨步六朝之伯始(肇),並膺三闢於高閭(明根)"的佳句。括號內是歷代遊氏先賢名,內涵深刻。


美秀堂:春秋時期,有遊吉(遊皈次子)貌美才秀,舉止文雅,熟於典故。他繼名相子產之後任鄭國宰相,為政寬和。


仁和堂:北魏遊明根任大鴻臚,處身仁和,接物禮讓。故遊氏又稱"仁和堂"。


立雪堂:原於"程門立雪",典出宋朝學者遊酢、楊時向儒學家程頤拜師求教的故事。遊酢,遊氏第六十六世祖,字定夫,號豸山,與學友楊時都已是四十來歲的進士了,還要繼續求學,從福建到河南洛陽拜著名儒學家程頤為師。遊、楊來到程家,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矇矓中知有二人來卻不動聲色,二人恭恭敬敬肅然侍立,一聲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見是遊、楊二人,裝作一驚道:"啊!賢輩猶在此呼?"那天正是嚴冬最冷的一天,門外已積雪三尺。"程門立雪"傳為佳話,流傳千古。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周厲王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於鄭邑,之後建立了著名的鄭國。鄭國君主傳至鄭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個兒子叫姬偃,字子遊,史稱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孫子遊皈,便以祖父之字"遊"命氏,稱遊氏,世代相傳至今。《元和姓纂》雲:"《左傳》,鄭穆公子偃字子遊,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偃,字子遊,他的孫子遊皈以祖父字為姓,稱遊氏。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遊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姬姓,僖公二十四年有遊孫伯,為王子遊後裔。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官吏囿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囿遊,是周朝時期王室貴胄宮內(府內)負責管理花園、菜園、果園、陸園之類園林的小官吏,即專職僕役,其時負責掌管王宮門闋的小官吏,也稱囿遊,或稱閽人,如同現今的門衛蒹收發、通稟等,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天官》中有記載:"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遊亦如之。"


在囿遊、閽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囿遊氏、閽人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官吏斿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斿",本意就是指有流旒(飄帶)的旌旗,或指多牙狀旗幟。旗幟上的流旒數量按王九、公七、侯五、伯三、子一定製,無爵及其以下者皆無流旒。斿人,就是在春秋至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皆有的官職,主要負責掌管王旗;在軍制中亦有斿人,也稱旒人,就是執掌標誌性軍旗者,多是英武蓋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漢。這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有注釋:"遊,音留。本作斿,亦作旒,旌旗之旒也。"在史籍《左傳·桓二年》中所記載的"鞶厲遊纓"中的"遊纓",就是指這種"遊人"腰束"鞶厲",手執"旒旗",衝鋒陷陣或耀武揚威的樣子。


在斿人(旒人、遊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斿人氏、旒人氏、遊人氏,後通稱遊人氏,再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líu,今其族人音讀作yóu妥否,有待進一步研究。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的王先益,屬於因故冒姓為氏。


據《遊氏族譜》的記載:"由王氏改姓遊,明朝永樂年間王先益為遊家養子,其後以遊為姓。"明朝永樂年間,王、遊兩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詔安縣秀篆鄉開基。由於當時遊氏人丁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將其子王先益過繼給遊氏肇基始祖遊念四之孫遊信忠為嗣,後來王先益遂改姓遊氏,稱遊先益,從此子孫繁盛,這一脈遊氏後裔遂稱"王遊派"。"王遊派"分居於龍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帶,傳到第五代,改支遊氏裔孫的四個健兒追隨抗倭名將俞大猷,加入剿倭隊伍,消滅倭寇,保衛家鄉,立下殊功。俞大猷將軍為了褒獎他們,特賜給匾額,親筆大書"四勇奇勳"四個大字。其後遊氏族人就在龍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並將匾額掛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鄉的許多遊氏族人都跟隨鄭成功入臺建基立業,分布在臺北、宜蘭、桃園等地,人丁興旺。但是,秀篆鄉的王氏家族自從王先益過繼給遊氏為嗣後,卻反而一直發展不順,人丁不旺。於是,在臺灣的遊氏第十三世裔孫遊祖送,於清乾隆年間從臺灣返回秀篆龍潭,過繼給王氏家族為嗣,並改姓王氏,稱王祖送。後來由王祖送傳衍的一脈王氏人丁大大地興旺起來,也以龍潭家廟盛衍堂為宗祠。從此,秀篆的王、遊兩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廟。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的瑚圖哩·甫福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瑚圖哩氏,滿語為Huturi Hala,漢義"福",世居黑龍江兩岸一帶,後多冠漢姓為福氏、遊氏、甫氏等。該支滿族遊氏、甫氏皆源出清朝末期著名的地方官吏瑚圖哩·甫福海。


瑚圖哩·甫福海,吉林扶餘人,伯都訥副都統署右司(今吉林松源)主簿瑚圖哩·德成之子,累官至遊移協領。


"協領"是滿清政府的各省駐防將軍下屬官員,官秩正三品,位在副都統之下,佐領之上,時有兼任副都統者。負責駐防旗之一旗軍政諸務。在東北地區,協領有獨處一城領駐防者。"遊移協領"可跨轄區行使軍政權利,如輯盜、擊匪等,但不可逾界行使行政權利,如民政事務等。


瑚圖哩·甫福海一生節儉好善,三十年如一日,在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當地爆發災荒時,毅然開倉賑濟災民,活者數萬。在他逝世時,萬民齊悼,哀聲慟數裡。


瑚圖哩·甫福海病逝後,其後裔子孫以及當地民眾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改稱遊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家譜文獻

湖南漢壽五公祠三修譜,遊廣恕主修,民國二十年活字印本共十一冊。現存卷首一,卷首二,卷首,卷二--五,卷八計八冊。卷一、六、七此三冊遺失。現收藏湖南漢壽毓德鋪。


福建漳州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臺灣省。


福建詔安遊氏族譜,(清)遊卯生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臺灣省。


福建詔安龍潭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臺灣省。


福建寧化遊家族譜,(清)遊連江編,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臺灣省。


福建詔安廣平遊氏族譜八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臺灣省。


福建漳平遊氏族譜兩卷,(民國)遊德馥等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石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新化遊氏族譜,(清)遊純誥等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遊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三卷,(清)遊綱祖等纂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鬱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第六卷、卷首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新化遊氏續修族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遊純潔纂,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福建漳州遊氏族譜一卷,(清)遊萬發纂修,清宣統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遊氏宗譜六卷,附紅譜一卷,(民國)遊大洮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廣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遊氏三修族譜八卷,首兩卷,(民國)遊家玉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鬱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四~五卷、卷首上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新化遊氏六修族譜前編三卷,正編十七卷,(民國)遊齋蒸纂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鉛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重慶永川松溉遊氏宗祠修譜《遊氏家乘》570頁,始修於清康熙丙午年(1666年)春月,續修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木刻活字印刷,智家寺付梓,現存於重慶永川松溉古鎮遊氏宗祠(始建於清朝乾隆甲辰年間(1784年))。


四川涪陵涪州遊氏家譜八卷,(清)遊子元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長壽縣雙龍鄉黃坡村。


四川簡陽遊氏譜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遊文董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鄰水遊氏族譜十二卷,(民國)遊槐庭、遊邊楷等纂,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今存十一冊。


江西婺源濟溪遊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遊永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敘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臨川帶湖遊氏六修族譜十二卷,(清)遊鯤運、遊士棠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江西萍鄉遊氏三修支譜,(民國)遊望霖等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鹽城遊氏宗譜,(民國)遊象豐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應去堂石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常州晉陵遊塘籍氏宗譜十二卷,(民國)籍熊成主修,籍藹廷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金華清溪遊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遊永遊、曾本重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敘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河南廣平遊氏宗譜,(清)遊鍾秀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遊氏六修族譜,(民國)遊裔蒸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鉛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遊氏六修譜十七卷,(民國)遊和稷纂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湖南漢壽遊氏字輩:宗盟誼篤 孝友相沿 隆御欽登 新策廣聯 祖訓燦陳 輝光同綿 醇厚謹遵 家聲遠傳 通亨利達 恩命維旋 化育洪沾 能受乃全 湘澤雲蘿 鹹樂安恬 紹述迪裕 祥瑞長延 科名丕振 普祝萬年。重慶萬盛遊氏字輩:《文庭登盛世、國正裔淳章、本立安邦憲、金倫祿彥和、朝中顯耀德、蔚啟永昌隆、洪開學士相、榮華富貴強》。四川攀枝花遊氏字輩:"石元旻德仲廣遷宗玉守世君應可新正世應秀石元明德"。四川武勝遊氏字輩:"志政通光子金秀元裕啟文明德顯榮昌"。


四川廣安遊氏字輩:"志政通光子金秀元裕啟明文德顯榮昌克承先緒大振家邦永殷孝友天賜賢良詩書繼世仁義宣揚富貴長昭福壽安康"。


四川成都遊氏一支字輩:"文靜鎮興風魁光相大忠家孫盛世太華國永長隆"。


四川成都遊氏一支字輩:"興元成大定永世應朝廷"。


四川成都遊氏一支字輩:"朝廷永世清德"。


四川成都遊氏彭州字輩:朝維孔旺尚,正立程門文,天先萬敏祖,存德澤世代雲昌。或以朝維孔旺尚,


正立程門文,天先萬敏道,平步達青雲,或以朝維孔旺尚,正立程門文,天先萬世忠存孝正宏樂天新。


四川成都遊氏彭州字輩:朝維孔旺尚,正立廷文宗,廣修全敬(敏)學,平步達青雲,傳家登孝友,世(治)代(世)守忠誠


四川成都遊氏彭州字輩:章齊大文明,太傳金倫興,九後轉朝廷,家宗稱盛世。


入川前:"文廷國尚學應道以昌成";


入川後:"隆御欣登新策廣聯祖訓燦陳慶光同綿忠厚克尊家聲遠傳通頌利達天命惟旋化育有因能受乃全湘澤雲夢鹹樂安恬紹述迪裕祥瑞長延科各鼎振普祝高年"。


四川大邑遊氏一支字輩:"文靜鎮興豐魁光相大忠家孫盛世太華國永長隆"。


四川大邑遊氏一支字輩:"大德承先祖"。


四川古鄰遊氏字輩:"慶汝丹百萬正德可一天志風朝國本大宗開世源"。


四川內江遊氏字輩:


遊家灣支派:"應盡一本良仁賢克孝昌承宗派於上系世國天長龍相樹文章甫貴詩書啟裔福田新敦崇禮化家聲大敬佩斯言萬代珍";


遊家壩支派:"應盡一本良仁賢克孝昌承宗派於上系世國天長龍盛佔乾坤朝廷喜聖君邦定家必治人和福自申歷代思傳永源昭注廣平耕勤書奮讀富貴普方聲"。


四川會理遊氏字輩:"丹兆啟大發朝興鼎乾坤"。


四川廣安遊氏一支字輩:"培本思忠義其(奇)才建功業"。


四川廣安遊氏一支字輩:"一道雨臨亭正文鳴少澤培本思忠義奇才建功業"。


四川廣安遊氏一支字輩:"大宗開世元啟小文明趙"。


四川中江遊氏字輩:"德成天詩海"。


四川廣漢遊氏一支字輩:"天育洪華炳禮家邦"。


四川廣漢遊氏一支字輩:"克光先志……"


四川南部遊氏字輩:"友德志仲宗克嘉玉崇松以大陽齡耀國鴻應世隆明道欽先正時唱錫福同源昭澤光遠學啟列長封榮旭增高尉華剛顯泰鵬富勤恩君浩貴賢慧金瓊文敏雅洲俊武強生喜萌全舜英東進才翰尚超鎔前傑冠熙瑞煌聰棟良雄"。


四川自貢遊氏字輩:"允朝大學先成正修齊廣治平錢梁家國用萬世照昌榮"。


四川達州遊氏字輩:"世友雲成……"


四川瀘州遊氏字輩:"登漢文龍鳳國朝玉澤光詩書傳世祚忠孝煥家邦修德從天佑存仁必壽昌彤庭隆輔佐子孫萬年香"。


江西信豐遊氏字輩:"言能應任凌子世庠邦必達仕位公卿高爵顯明廷重祿君恩寵理學揚聲名清朝隆英傑文昌耀廣平慶衍雲礽利福壽增遐齡"。


江西上饒遊氏字輩:"提華呂邦貽葉高祥佳建"。


江西石城遊氏字輩:"士柏樹賡國自立肇綱維和平能處世仁愛足安怡忠孝傳家寶信義宏道基大同光祖德偉業永揚輝"。


江西九江遊氏字輩:"國正儒倫敘河圖至義宣盛朝垂美訓道學得真傳經濟開明候家聲繼昔賢詩書可富貴忠孝德本全"。


江西都昌、瑞昌遊氏字輩:"洪範彝倫敘河圖至義宣前儒垂懿訓道學有真傳理積精華萃謀貽德澤綿懋功期後偉縄武待英賢"。


江西廬山遊氏字輩:"和圖志奕宣"。


江西樂安遊氏一支字輩:"翹皇科明……"


江西樂安遊氏一支字輩:"彝倫秩敘整肅紀綱箕裘丕振綿延蒸嘗敦詩說禮克纘書香貽謀燕翼裕後垂芳"。


江西吉水遊氏字輩:"國…朝元啟鳳禮成"。


江西撫州遊氏字輩:"先文育國忠厚德仁盛恭寬信敏惠科名顯著定恢宏啟昌隆"。


江西臨川騰橋遊氏輩:"賢中華民..."


江西南城遊氏字輩:


福房支派:"忠正賢良仁義禮智顯宗光祖";


祿房支派:"準定(斌貞)昌盛豪傑英俊永遠家聲";


壽房支派:"泰民安邦鞏固興發標揚萬代"。


江西贛縣遊氏字輩:"文學傳家傆德仁紹其先"。


江西萬年後塘遊氏字輩:"生羅勝保,官(貴)宗(柏、榮)喜元,永(日)月盈澤"。對應派行:天地元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福建霞浦遊氏字輩:"鏗雄規……甫近僭銑泰震彥昱廣"。


福建建甌遊氏字輩:存敬居仁本,希賢有義芳......


福建詔安遊氏字輩:


秀篆王遊主派:"淳惟三崇原光洪文心良朝廷克仕天啟景萬年興派別思源遠支分溯本深宗祧榮祀曲世代系相承";


秀篆王遊龍潭支派:"惟寶先宗福開家瑞有基王廷一學士世德永垂貽景象輝騰日勳名駿發時書傳榮業紹上國慶來儀";


秀篆王遊龍山支派:"士而志文維國典民其好禮振家聲槐庭啟運千秋茂立雪嗣徽萬古榮";


秀篆王遊東升支派:"文應東升厚進永安興祥本原能有志蕃衍慶其昌德盛昭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烈萬奕永傳芳";


秀篆王遊發裡支派:"光祚成宗厚世守兆禎祥本原能有志蕃衍慶其昌德盛昭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烈萬奕永傳芳"。


福建莆田遊氏字輩:"宗卿相紹聖士孔文獻明公侯伯子男道學淵源宏國族綱常禮教振家聲"。


福建華安遊氏字輩:"富國志乾章元尊自建陽光明顯達文士啟昌世承大雅永紹書香仁義禮智恭儉溫良和羹輔裡立雪友揚"。


福建永安遊氏字輩:"增光家國忠孝為先詩書垂訓道德純連綱常丕振齊治克全彀詒百代祥發萬年"。


福建漳州遊氏字輩:


上遊支派:"維天生蒸民厥衷有恆性燕翼壽而康萬福斯隆盛";


下遊支派:"儒品詩書貴芳名禮義揚傳家先積德華國本文章"。


福建安溪遊氏字輩:"


諱行:"祖錫道觀允升大吉朝起隆盛門慶忠貞日宣丕德哲士昌盈";


字行:"再隆凱鑾益存玄懷知君文章興世胄德業度經綸伯仲連登陛公子奕葉雲"。


福建福清遊氏字輩:"國宜孔孟聖賢道德盛長守"。


福建連江遊氏字輩:"為從道學開源永世孝思光祖德"。


福建南平遊氏字輩:"嘉大恆成章永興秀"。


湖南新化、常德、益陽遊氏字輩:


善房支派:"應盡侍添承宗慶孫忠卓德能潮萬光奉明大仕學嗣錦憲昌裔純和克紹先家規長佩服世澤益綿延";


美房支派:"應盡侍富文添思慶維千翁能政興永朝廷顯宗尚大德承昌裔純和克紹先家規長佩服世澤益綿延";


合派續接:"維始祖當有宋元豐時自吉安來新化永遠相傳其念乃本源同敦親睦"。


湖南益陽遊氏字輩:"文教資培植仲子隆享運名家顯舊聲正學於允遠有道士修明本立原洪大時和利用忠純昭祖德啟佑益光榮會遇昌期盛英賢作育成武功能護國憲法範群倫"。


湖南綏寧遊氏字輩:"子再煥文必正世永昌鴻謨光祚應倫敘慶延長孝友承先志華榮定吉祥祖德澤深遠裕後啟書香家傳敦雍睦萬古顯名揚"。


湖南澧縣遊氏字輩:"曰憲國學芝應遇士維啟聖清賢安定"。


湖南慈利遊氏字輩:"景朝尚可正來世□□興安國作賢相永遠道一清"。


湖南永順遊氏字輩:"永順居臨清左臣右德生"。


湖南桂陽遊氏字輩:"一天大於師經濟啟文明必昌永遠達正德全世冊"。


湖南平江遊氏字輩:"詩於道大興爾懋洪觀近維方用的困燈聖作賢誠其汝念先仁紹立朝端鼎"。


湖北嘉魚遊氏字輩:"按傳於道大安本"。


湖北鹹寧遊氏字輩:"世……大德□顯光輝貴善英昌龍與世新明"。


湖北赤壁遊氏字輩:"代哲謨良……"


湖北恩施遊氏字輩:"(永、相、天、正、元)、(德、大、萬、年、興)、(開、先、承、繼、祖)、(世、代、可、克、昌)、(有、賢、能、振、緒)、(立、家、美、名、揚)、(善、述、光、輝、遠)、(建、業、照、前、芳)。


湖北興山遊氏字輩:"家興慶澤長永傳忠厚德世代顯榮昌"。


湖北遠安遊氏字輩:"運(銀)昌光華文志良"。


湖北黃岡遊氏一支字輩:"家邦安定洪永泰全"


湖北黃岡遊氏一支字輩:"中風玉大蒼傳家思米秀烈士本丁昌"。


湖北新洲遊氏字輩:"豐亨豫大昌傳家思美秀希世本平章"。


湖北遊氏一支字輩:"文玉槐國正仁德廣佔先"。


湖北武穴遊氏字輩:"宏金耀祖……"


湖北雲夢遊氏字輩:"國大永昌丁甫家幫繼志……"


重慶永川遊氏字輩: 友德志仲宗,克嘉玉崇松。以大陽齡耀, 國鴻應世隆。明道欽先正,時昌錫福銅。源昭澤光遠,學啟列長封。榮旭增高尉,華剛顯泰鵬。富勤思君浩,貴賢慧金瓊。文敏雅洲俊,武強生喜萌。全舜英東進,才翰尚超熔。前傑冠熙瑞,程坤威凱衡。輝聖丹興宇,煌聰棟良雄。


重慶江津遊氏字輩:"悅文芝志配光中(宗)世萬年來勝(盛)得隆登朝佐理龍章席永振家聲福祿同"。


重慶巫溪遊氏字輩:"光度陶大昌克少世得章成先立效有方明連加邦"。


重慶涪陵遊氏字輩:"開來少(應為紹字)古賢毓秀美東川愛進之尊首(或守)山生佐寶田"。


重慶墊江遊氏字輩:"開來紹古賢毓秀美東川愛進知尊守三生佐(或作)寶田"。


重慶涪陵、湖北麻城遊氏字輩:"文武定邦國禮利振家聲(音)"。


重慶銅梁遊氏字輩:"。。。廷興印奉兆,德政世澤長;文章華國久,永遠定家幫。。。"。


重慶開縣遊氏一支字輩:"慶儒當百萬正德可一永志鳳朝國本大宗開世元學成梁上先詩書傳家訓啟顯文明照克易應光前"。


重慶開縣、湖南五陵遊氏字輩:"承宗盛世遠紹祖啟家長玉厚人文美光先士雲昌"。


重慶南川、湖北孝感遊氏字輩:"天茂應承仲生長德萬安恩澤隨人後永慶吉紅光"。


貴州銅仁石阡老黃屯遊氏字輩:"文國天泰玉,東仁資德光,朝廷開大典,萬世顯榮昌。"


貴州銅仁遊氏字輩:"從樓西廷來鳳世大昌敬學承先德萬代語文章承粟盛世遠紹祖啟家長玉厚人文美光先士雲昌"。


貴州赤水遊氏字輩:"吉玉昌天啟俊"。


貴州遊氏一支字輩:"明和仁安尚志"。


貴州遵義遊氏字輩:"能日希仕文樹廷紹顯景平俊克登先享"。


貴州黃平遊氏字輩:"正再世翰廷大國清朝仁明文天吉慶永秀德乾坤"。


貴州望謨遊氏字輩:"文召正光明"。


貴州六盤水遊氏字輩:"金世德齊昌定國本忠良"。


廣東河源遊氏字輩:"祖肇桓基緒衍紹光廣平泰運立雪華章詩書繼世忠孝傳芳禮儀垂範恩榮昭揚喬梓伯仲信守倫常賢慧和順添福兆祥仁德善道壽祿寧康博學經緯可期棟梁文韜武略治國安邦克勤志儉興業圖強宏容雅度恭謙溫良相濟扶助同達繁昌金玉其百"。


廣東龍川遊氏字輩:"志龍初德先春仁俊邦"。


廣東豐順遊氏字輩:"樂元會瑞家聲揚美來肇修定綱常文章流傳宏先德詩禮世遺觀國光"。


廣東汕尾遊氏字輩:"佔友存萬世日月耀鬥魁周天同普照"。


雲南雲龍遊氏字輩:"國正天興(新星)順顯文登尚印(應)"。


雲南鎮雄遊氏字輩:"大明朝正啟登奉仕文元金世德齊昌定國本忠良"。


雲南昭通遊氏字輩:"世德光太元庭啟獻"。


河南光山遊氏一支字輩:"宗崇正德永慶安全文明繼世客廣成仙道傳忠恕開啟昆賢天保定爾輔佐龍顏"。


河南新縣遊氏一支字輩:"榮錦輝宗遠光華繼世長修(學)德書朝譜懷仁耀國芳"。


河南通許遊氏一支字輩:"作述本傳培振廣延成慶克嘉敦宗輔元詳明北緒"。


河南固始遊氏字輩:"天仕仁章慶雲錦康金昭瑞振大德克昌"。


廣西桂平遊氏字輩:"作興隆萬世榮華發達好"。


廣西金田遊氏字輩:"作興隆萬世榮華發達,揚祖光永遠富貴昌盛"


廣西玉林遊氏字輩:"廣達志家善"。


江蘇姜堰遊氏字輩:"積善有餘慶忠智傳家寶士志德益宏"。


江蘇泰興遊氏字輩:"積善有餘慶士書德益宏裕嶽家聲振"。


臺灣地區遊氏字輩:"


廣平東升支派:"高天文應東升厚世守兆貞祥本原能有志籓衍慶其昌德盛詔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列萬奕永傳芳";


廣平發裡支派:"光祚成宗厚世守兆禎祥本原能有志籓衍慶其昌德盛詔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列萬奕永傳芳";


原平龍潭支派:"惟(寶)先宗福開(家瑞)有基王廷一學士世德永垂貽景象輝騰日勳名駿發時書傳榮業紹上國慶來儀";


臺灣四川江北支遊氏字輩:"萬國尊賢佐朝庭德盛清"。


浙江蒼南遊氏一支字輩:"深仁世協和積善家多慶"。


浙江蒼南遊氏一支字輩:"節顯承先澤恭新裕後賢"。


安徽潁上遊氏字輩:"克孝傳士德澤"。


安徽潁上遊氏字輩:"首克孝傳士德澤維長其道以立家祖仁昌"。


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仿山鎮遊集村遊氏字輩:"學福聚祥慶瑞德崇志雲昌禮卓元秉匯坤宇照明航聖效澤震泰文武欣厚良"。(20世-50世)


山東泰安遊氏字輩:"之廣清鳳義中天林成公子祥"。


山東梁山遊氏字輩:"槐儉風雲正文重大天舜百□星守清繼先衍光明"。


海南瓊山遊氏字輩:"乃家昌盛鳳起龍騰精華薈萃育鏽鍾瑛"。


山西祁縣遊氏字輩:"登萬升……"


雲南遊氏一支字輩:"德成天詩書"。


姓氏名人

遊吉


春秋時鄭國正卿。據《左傳》說,遊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於典故,繼子產為政,"不妨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按,指子產),不及此。'與徙兵以攻萑茌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遊子遠


祖籍左馮翊大荔縣,前趙大司徒、車騎大將軍。西晉司空張華曾評價其氣度寬宏方正,後仕前趙為光祿大夫,以阻止濫殺巴氐族長一事觸怒劉曜被囚禁,後因此氐羌皆反,劉曜方聽從其赦免從犯、分化瓦解之計,以遊子遠為車騎大將軍討伐叛軍,不久擊滅之。又平定了自立為秦王的虛除權渠一族,使之心服再不反叛,穩定前趙的關中的統治。以功勳封大司徒、錄尚書事。遊子遠雖非武將,但在戰鬥中體現的攻心之道、止殺之道卻皆為兵法精髓。


遊明根


字志遠,南北朝時北魏廣平任人。博學經史,孝文帝時官儀部尚書、大鴻臚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餘年,以仁和處世,以禮讓接物。


遊恭


五代時期的吳國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遊恭的兒子叫遊簡言,後來在南唐朝中當丞相。


遊復


宋朝學者,他學識極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將青年送到他門下學習。


遊酢


北宋學者、哲學家,建州(今福建建甌)建陽人。他拜理學家程頤為師,刻苦讀書,學問淵博,是"程門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間中進士,再為太學博士。他與楊時初次拜見程姬姓時,程姬閉目而坐,二人站在門外而不離去。等發覺時,門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門"成語典故的由來。遊酢的主要成就,還在學術方面,被後世學者尊稱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說》、《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等書,尤受學者的推崇。


遊黑廝:江蘇鹽城市遊氏始祖,元末明初人,1356年在建康(又稱集慶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4月1日,朱元璋攻克建康,將建康改為應天府)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屢建軍功,榮膺軍職,歷升千戶。


遊芳


明代學者。通五經,精博物理,隱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東晉十六國時趙有車騎大將軍遊子遠,北魏有雍州刺史遊雅,隋代有治書侍御史遊元,宋代有丞相遊似,明代有按察僉事遊明。


遊泰


字仲亨,號東園,天順巳卯(1459)六月八日---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十八日,,明鹽城縣西北鄉交睦莊(今江蘇建湖縣建陽鎮交睦村)人,御前帶刀侍衛,累朝皆領宿衛(負責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駙馬都尉。"安遠侯柳文、英國公張侖、豐潤伯曹棟、騰驤右指揮徐深、新寧伯譚綸,皆其婿也"。


遊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遊芝夫張侖(字堯臣,英國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長子遊銘(?--1512年正月),二子遊欽(?--1505年), 四子遊錡:冠帶舍人,娶中書舍人萬瓘女。據《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嘉靖十九年六月(1540),辛未蔭駙馬都尉遊泰子錡為國子生。又據《招遠縣誌》遊錡,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遠知縣。五子遊鉞,冠帶舍人,娶本衛千戶芮傅女,歿,而已宣城伯衛公錞女繼之。六子遊錫,娶錦衣指揮鄭壁女。銘、欽、錦、鍾、鐙、鍈、鐩、鎡皆蚤逝.孫男二人:遊梁,遊鍈子也。娶武安侯鄭綱女。遊浹,遊鉉子,女長適劉希祖,即楊出;次適吳延鶴,即繆出。浹:襲錦衣衛,贈明威將軍,恭人白氏,生三子一女。子:弘道、大道、正道。女聘邵師武。


遊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舉,號微山。遊鉉從小就是個傑出人物,形體相貌魁偉,開朗大方,待人和藹。弘治十八年六月,武宗即位,"授駙馬都尉遊泰庶子鉉為錦衣衛百戶"此時遊鉉10歲。長大成人之後,承襲"錦衣左所正千戶"之職兼督香輿廷燎亭廠,奉皇上之命巡視山東,回京後向皇上匯報,巡視錦衣衛各衛所,皇帝詔命任東廠掌理刑法之官,升指揮同知,錦衣衛南鎮撫司堂上管司事,不久誥封懷遠將軍(從三品)。數年之後。穆宗即位之後(1566年),特命升任指揮使,正三品,活到75歲。


遊日章


明代廉州知府。嘉靖進士,在臨川任了五年知縣,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後任廉州知府。著有《駢語雕龍》。


遊壽


他憤恨清廷腐敗,立志革命,素為孫中山所賞識。宣統三年(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時,隨黃興攻兩廣督署犧牲,年僅17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72烈士之一。


遊好揚


遊好揚(1916―1991),江西省贛縣人,開國少將。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軍部警衛排副排長,紅1軍團保衛局警衛排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裡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特務團副連長,120師358旅716團連長、營長、副團長。參加了五臺、張家莊、陳莊、寶雞等戰鬥,為鞏固和發展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野戰軍第358旅716團團長,第一野戰軍第1軍師長。率部參加了包頭、沙家店、黃龍山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兵團某師師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任某軍副軍長、軍長,瀋陽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1年7月30日因病在瀋陽逝世,終年75歲。


遊勝華


遊勝華(1912―1996),開國少將,原名遊輝貴,江西省贛縣人。1927年參加農民運動,任鄉農協書記長。1930年參加紅軍,任紅4軍11師軍醫處醫兵。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衛生部醫生,軍團司令部衛生所醫生,軍團醫院醫務科科長,後方醫院第二所所長,第1師3團衛生所所長,紅1軍團衛生部醫務科科長。參加了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衛生部部長,第19兵團後勤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空軍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總後勤部衛生部處長,防疫局局長,負責志願軍反細菌戰、雲南防瘧、舟山防絲蟲病工作。在朝鮮因車禍受重傷。一度轉業任湖南醫學院院長,河北省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後回到軍界,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1964年因病離職休養。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6年7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遊俊


遊俊,字子明,名俊又,號盲禪,四川永川(今重慶永川松溉)人,生卒年不詳,曾就讀於永川中學,四川藏文學堂畢業。1919年任永川中學學監,1932年任永川中學訓育主任。1924年委任為彭縣知事,1935年出任天泉縣長。四十年代返永川,重操教育業。遊俊喜好古文,尤癖好書畫。畫以山水見長,旁及人物和花草蟲魚,三十年代中後期曾以字畫為業。曾宦遊內江,為四川名流。詩、書、畫、聯俱成創格,並編川劇。遊俊專古文,善書畫,擅對聯。


現存成都武侯祠有遊俊所撰楹聯: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此聯最能概括孔明一生,多選入名人聯集中。常以大寫山水酬世,行筆飛動,以亂柴皴少擦加以潑色烘染,頗渾厚。間亦寫梅、竹,似從吳昌碩脫胎。其大幅作品,亦可立待而成。間與人唱和,晚年目盲返鄉被族人推舉為家族族長,執筆時少。其作品內江流傳不少。小西街李東來長子雨峰,拜遊俊為師,間亦作摺扇,頗得形似,但內在涵養距離甚大。


武侯祠題聯中 "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後為蜀漢大業所作的前、後兩個《出師表》;"三顧"即三顧茅廬;"一對"是指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上聯是說諸葛亮的兩個《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因為裡面提出了用人唯賢, 賞罰嚴明的治國方針,體現了竭智盡忠興復漢室的願望,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下聯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萬世而不朽,因為裡面提出了蜀漢建國治國的整個方針策略。


遊俊題四川省新都縣桂湖升庵楹聯:


荷花香罷桂搖秋,好風月,盡勾留。酒不招李翰林,詩不和杜工部,睹一龕肖像,我激起諫諍精誠。蠻煙瘴雨礪貞操,況貶潮韓愈,轉成化蜀文翁;系忠義於平湖,數百載仰言表行坊,何須問浩浩洞庭、澄澄西子;


衣帶緩時人慾倦,臭皮囊,勤擺脫。官莫尋謝知縣,將莫遇馬威侯,嘆滿地瘡痍,誰有個痌瘝懷抱?落日浮雲裝幻境,恐哭漢賈生,猶似投江屈老;拜寶光而繞塔,十三層皆禪門覺路,再休管年年芳草、夜夜啼鵑。


遊俊題新都升庵祠(祀楊慎)校友黃墨涵悼念李公樸、聞一多聯:


四日殺兩賢,天下事可知矣;


千言無一定,國外人亦苦之。


其詩沉雄犀利,有慨時之嘆,錄其遊覽彭縣龍興寺詩以見一斑,詩云:


破塔高撐一角雄,世尊留法鬼留工。任它風雨搖秋夜,漫對江山說大同。少婦撫孤飢凍日,羈臣受命亂離


中。蒼天有意彰奇蹟,人到窮時莫怨窮。


遊效曾


遊效曾,男,漢族,1934年1月24日出生,江西吉安永陽鎮遊家村人,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57年南京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著名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遊本昌


遊本昌,1933年出生,江蘇泰州人,表演藝術家。曾有人說他活不過十三歲,只有皈依佛才能闖過這一劫。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為了防止意外發生,他到了六歲的時候,父母便把他送到上海法藏寺拜興慈法師為師,法號乘培。遊本昌是原中央實驗話劇院的話劇演員,濟公是他藝術生涯的第80個角色。


遊鴻明


遊鴻明,1968年10月30日出生,臺灣臺北人,才華橫溢的創作歌手,以獨特的磁性嗓音吟唱撫慰心靈的歌聲,用心打造最美的"遊氏情歌"。遊鴻明為人平易,性情高雅,詩意浪漫,藝德高遠,有音樂詩人的美譽。他出道16年創作有400多首歌曲,被譽為華人歌壇難得的"實力派歌手"、"創作型歌手"、"偶像派歌手""三結合"的完美典範。他的新老歌迷眾多,以白領、中產階層的主流人群為主。


宗祠通用聯

四言

聲實俱茂;


秀美而文。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遊雅,累官雍州刺史,甚有惠政。下聯典指春秋鄭國大夫遊吉,美秀而文,熟於典故。


尚書世第;


鴻臚名高。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廣平任人遊明根,博學經史,北魏孝文帝時,任儀部尚書、大鴻臚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餘年,以仁和處世,以禮讓接物。


五言

鄭國家聲遠;


建陽世澤長。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遊姓的起源於春秋時鄭國。下聯典指北宋遊氏名人、哲學家遊酢,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建陽人。


程門新世第;


立雪舊家風。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遊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聯。


七言

大鴻臚仁和有禮;


賢卿士美秀而文。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廣平任人遊明根。


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正卿遊吉,即子太叔,美秀而文雅,熟悉典故,繼子產執政。


獨步六朝之伯始;


並膺三闢於高閭。


上聯典指後魏·遊肇,字伯始,孝文初為內秘書侍御中散,外寬內剛,耽好經傳。下聯典指北魏·遊明根。


十二言

九言教晉卿,鄭相聲名周代震;


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鄭國正卿遊吉。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遊酢。


十四言

基開闊灘,分壩頭九大房,星羅棋布;


派衍椷林,自建陽而廬陵,椒盛瓜綿。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遊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聯。


十六言

紹定夫之徵,讀聖賢書,方不愧建陽門第;


繼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鄭國家聲。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哲學家遊酢。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正卿遊吉。

—免責及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 360百科 及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轉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百家姓:南門氏 姓氏文化
    另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古代看守城郭南門的官,或居住於南門附近的人亦以南門為氏。在典籍《鬻子》中提到南門氏的始祖是南門蠕。商湯王朝有七位佐臣,分別是:慶輔、伊尹、湟裡且、東門虛、西門疵、南門蠕(即南門蝡)、北門側這七位大夫,南門蠕是這七位重要佐臣之一。南門氏後人奉南門蠕為南門複姓的得姓始祖,所以這個姓氏已有了超過3700多年的歷史。
  • 姓氏文化--連氏名字作品欣賞
    對民族文化非物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傳統茶文化有獨到的見解。贊:連偉民 貴連姓遠古高辛氏,偉略厚積薄發智;民熙物阜歲時豐,貴極人臣耀家風。連姓遠古高辛氏: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0位。根據臺灣在2007年的統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沒有出現在中國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
  • 百家姓:欽氏 姓氏文化
    烏桓族人在這塊土地上逐步成長、壯大並向南遷徙,與建都於中原的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進入中原各地,融合於其他各族之中。在兩漢時期,中央王朝對烏桓民族採取安撫和靖剿兩種政策,近撫遠攻,屢有御派使者到北方的烏桓族各部落,並在幽州置護烏桓校尉,監領烏桓,使不得與匈奴通。這些御使就負有"監領烏桓"之責,常駐烏桓。
  • 這個姓氏人口達700萬,但卻沒列入《百家姓》,你身邊有沒有?
    我們國家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以及璀璨的文化碩果,而傳承這一切的就是文字。文字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也讓我們的交流更加的簡單直接。而在漢文化圈裡面,姓氏就是以文字為基礎的,細究一下就可以發現,每個姓氏都有其獨有的歷史淵源。
  • 百家姓:葉氏姓氏文化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egulut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葉氏、尹氏。蒙古族葉赫氏,源出河名,後蒙古達酋長星根達爾漢滅扈倫納喇部,兼併其民眾,遷徙其於葉赫河岸成為葉赫部,以部為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eheHala,漢義「盔頂」。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葉氏。
  • 中國百家姓,只有你想不到的姓氏,沒有不能成為姓氏的文字
    姓氏是一個人家族血緣關係的符號標誌,所謂「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據古代文獻佐證,中國古人的「姓」最早是來源於原始的圖騰崇拜。 姓是一個家族的族號,它世代傳承,一般不會有變動,而氏則隨著冊封、官爵等變化而變化,但自秦漢後,姓和氏合併為一體,我們現在都只說姓,而不再提氏。
  • 百家姓: 紀氏姓氏文化
    紀姓,中華姓氏之一,作為姓氏的"紀"讀音應為jǐ(近年也有讀jì的)。唐、宋期間,紀氏族人逐漸向沿海一帶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島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 百集姓氏文化宣傳片《百家姓·起源故事》開拍
    4月6日,由鄭州市委宣傳部全力打造的百集姓氏文化宣傳片《百家姓·起源故事》開機儀式在鄭州園博園舉行,鄭州園博園籌備辦公室主任周為偉致歡迎辭,《百家姓·起源故事》總導演張清介紹了宣傳片的情況。  《百家姓·起源故事》百集姓氏文化宣傳片共有108集,由108位「龍族少年」錄製108個姓氏故事,在鄭州園博園內開拍,預計於6月1日上線播出。
  • 百家姓中唯美的九大姓氏
    在我們的姓氏文化中有很多被我們忽略但是很唯美好聽的姓氏,一起隨小編來了解下!深情篇趙趙姓在宋代的《百家姓》中排名第一,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截至2014年總人口大約有2670萬。至2007年,中國沈姓近600萬人,佔中國總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主要源於嬴姓、姒姓、姬姓,是一個很美的姓氏,常常出現在各大熱播劇和仙俠劇中。沈姓這個姓氏最美的含義出自陸遊的這首《沈園二首》——沈園非復舊池臺,可以趣解為,沈園已經不是往日模樣,只引起我對你深深的思念。
  • 傳承姓氏文化發展 「中國百家姓」感受家族的情感與溫暖
    大型紀錄片《中國百家姓》開機儀式暨《炎黃祖堂》平臺發布會召開,社會各界人士、專家、學者、姓氏文化協會以及多家新聞媒體前來參加。會上,於博遠先生對自己理解的姓氏文化做了闡述,並介紹了《中國百家姓》及《炎黃祖堂》平臺的籌建情況。
  • 福建武平中山百家姓博物園打造姓氏文化旅遊名片
    福建武平中山百家姓博物園打造姓氏文化旅遊名片時間: 2014-02-28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中國網2月28日訊 記者從福建省武平縣旅遊局獲悉,近年來,為進一步做強做大武平中山鎮旅遊名鎮品牌,深度挖掘中山古鎮文化,著力推廣姓氏文化,武平投資建設中山百家姓博物園,目前已完成項目一期建設。
  • 中國上古兩大姓氏,為何未被列入《百家姓》?原因竟是這樣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中國是最講究姓氏、宗族觀念的國度,這與中華民族的姓氏起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不知道對於這方面的知識大家是否有所了解,在上古時代是沒有「姓氏」這一說的。然而伴隨著時間的演變和部落的發展,加之人口的劃分以及血緣的聯繫等種種因素,姓與氏便合二為一,成為了家族的代名詞。
  • 百家姓中最牛的姓氏,僅是皇帝就出了66位,你是否知道是哪個姓氏
    說起百家姓中最牛的姓氏來,估計大家都會認為自己的姓氏最牛,很顯然試問又有誰不想讓自己的姓氏牛呢?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就算自己認為自己的姓氏很牛,那也未必就代表從實質上來說就很牛,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咱們大家還是需要稍微理性一些的。
  • 姓,氏,名,字,號,姓氏文化,古人通常有很多稱呼
    前言:我國的姓氏發展 ,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姓名的形成發展具有其複雜的歷程 。然而現在與先古時期姓和氏的意義並不相同 ,那麼在古代姓,氏,名,字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聯繫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姓氏文化。 姓氏起源 我國的姓氏產生於原始社會 。
  • 我國最稀有姓氏,僅剩3人,《百家姓》也沒有收錄,十人九不知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傳承,姓氏就是很多家族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人對姓氏的重視程度遠非外國人可比,早在兩漢時期,每個國人就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姓氏。中國雖然有幾百個不同的姓,但這些姓氏大多都起源於上古八姓,彼此之間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的親戚關係。上古八姓就是姬、姜、姒、嬴、妘、媯、姞、姚,這八個不同的姓氏。話說回來了,這八個姓氏雖然分了家,卻也都是炎黃二帝的直系血脈。
  • 洛陽百家姓 文化根脈深
    在中國,最有資格談論姓氏文化的是河南,起源於此的姓氏有1500多個,而其中有200個大姓源於洛陽。洛陽還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祖根地——姓氏文化,根脈文化,也是牽動每一位華夏子孫的河洛文化。     在洛陽,有專門研究姓氏文化的機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有會員300多人,常年開展工作。2005年9月至今,記者多次徵求該會會長徐金星先生的意見,看怎樣把姓氏文化寫深寫活。
  • 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8...
    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8月23日時間:2020-08-23 08:4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8月23日 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 這個姓氏不被列入《百家姓》,別人問「貴姓」時,直接回答:姓貴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要說伴隨著我們最久的一種文化,就不得不說到我們的姓氏。中國的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我們國家的姓氏還被寫成了《百家姓》,不過《百家姓》並不能代表我國的全部姓氏,只是一些常見的姓氏而已。
  • 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螞蟻莊園2020年8月...
    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螞蟻莊園2020年8月23日答案時間:2020-08-23 08: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塋: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螞蟻莊園2020年8月23日答案 《百家姓》裡的姓氏越靠前,說明這個姓氏的人越多嗎?
  • 這個姓氏在百家姓排297位,人口只有54萬,卻被譽為萬姓之祖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在嚶嚶學語的年代,我們就被要求著背上幾句百家姓,開篇的幾個姓氏則是記得最深刻的。而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姓氏中排名前十的是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我們自然會認為這幾個姓氏是中華歷史上流傳最廣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