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理財產品』成『飛單』」追蹤
新京報訊 通州17人投資2000餘萬買理財產品變「飛單」一事有了最新進展,朝陽警方已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涉案的兩家公司立案調查。
據了解,這些投資人都是從農行通州支行次渠分理處某客戶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經理處購買了第三方理財產品,合約到期後,本金和收益無法兌付(本報昨日曾報導)。類似的銀行人員違規向購買者推薦代銷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以獲取提成的投資,就俗稱為「飛單」。
兩家涉案公司已人去樓空
這17名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受託方為中誠聯合(北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誠聯合)和中投匯富(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投匯富)。
昨日,新京報記者來到中投匯富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2號銀泰中心辦公地點,保安告知該公司已於去年9月搬走,而中誠聯合的辦公地點也在此樓,也是空無一人。
投資人張先生稱,去年10月幾名投資者曾一同前往上述地點找受託管理人討說法,但那時已經人去樓空。
媒體稱涉案公司去年已無法兌付
昨日下午,一位曾就職於中投匯富的職員劉女士告訴記者,去年7月左右入職中投匯富,但第一個月工資未能發放,於是她於次月便辭職離開。「不久就聽說他們公司出事了。」劉女士表示,在其任職期間,中投匯富的營業狀態就已出現問題。
而在去年12月,已有媒體報導稱中投匯富已陷入無法按時兌付投資者本金、收益的漩渦,中投匯富的實際控制人也已失聯。
據相關機構統計,目前市場上這種債權類的私募基金規模大概有1200億元。業內人士估計,其中大約有1/2以上有兌付的風險,最終無法兌付的可能達數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