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調查:「品今系」私募理財產品大量逾期無法兌付 基金財產去向...

2020-12-1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2日消息(記者蔣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記者近日從多個信源獲悉,品今(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涉嫌以私募之名違規募集資金,侵佔、挪用基金財產,導致巨額資金去向不明,大量理財產品逾期無法兌付。

「拼單代持」、虛假承諾誤導中小投資者踏上私募大船

虛假承諾投資收益(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者提供的協議(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者提供的品今宣傳冊(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安徽的小馬平日靠開小旅館謀生,今年6月,因為聽信了熟人買基金零風險,還能賺取高額利息,不著急用錢的他把積攢了好幾年的20萬元家底拿出來買了品今的基金理財。

小馬:當時跟我說的是基金控股之類的,按照他的意思買的是基金,我問風險大不大,他當時講的是零風險,就算出現虧損,也是他們公司虧,虧不到我們這裡,風險是他們承擔。

小馬購買的這款產品是品今資管發行的「理財寶季豐優選理財計劃」,最低購買金額是100萬元,要不是業務員主動提出可以「拼單代持」,小馬這20萬份額原本沒有資格購買,也就享受不到3個月5200元的利息。

小馬:我老婆同事的朋友在品今上班,說想做點業務,利息的話是三個月一結,收益率為2.6%。因為聽起來非常靠譜,而且他們自己也都有錢放在裡面,我當時就買了20萬進去。第一次籤的時候是以業務員的身份代持,他們說最低的就是100萬,不夠的話可以找人拼單代持,代持的話就是跟業務員直接籤合同。

令人沒想到的是,3個月過去了,小馬不僅沒有拿到5200元利息,連本金也回不來。又等了3個月到了12月份,錢還是沒有音信,著急用錢的小馬心情如冬日裡的寒風,冰涼刺骨。

同樣沒能拿到本金的還有北京的吳女士,作為一個在品今投資5年左右的熟客,雖然已經有了比較強的投資風險意識,但吳女士還是被業務員承諾的低風險高收益所吸引。

吳女士:他們完全都沒有這樣的程序,所有的銷售都像瘋子一樣,叮著你像螞蟥一樣,告訴你肯定保本付息沒有問題,自己都在買。他們會給我看自己買了多少,他們的親屬買了多少,所以有時候我也相信說大家都綁在一起,公司還不至於這麼黑心,而且的確是有私募基金牌照的。

正當吳女士準備在今年初產品到期後拿回本息全身而退的時候,品今的理財產品開始出現大量逾期無法兌付的現象。吳女士介紹,她現在連本金帶利息共有400多萬元,她多次向品今方面討要說法,但對方給出的理由無法讓她信服。

吳女士:電話裡根本不認真回答你的問題,說在等著片子,等著別人給我們回款。因為我買的產品有兩個是股票、債券型的基金,我說跟你們的影業有什麼關係,你們說影視不好,那跟我的股票債券有什麼關係。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場那麼好,也不至於說虧得血本無歸,連本金都沒有了。這些問題他們回答不上來,就會說都是拿公司整體的利潤來補。

吳女士所說的片子,是指一家與品今關聯密切、正在謀求赴港上市的耳東影業。

投資者適當性審查流於形式 基金產品備案成為幌子

投資者提供的拼單代持協議1(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者提供的拼單代持協議2(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協議規定的投資方向(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記者從黑貓投訴平臺了解到,類似小馬、吳女士這樣針對品今的投訴已經超過200件。從投資者損失的金額來看,多則數百萬,少則20萬。在與投訴者溝通中,記者發現很多投資者在購買品今的私募理財產品中都遇到過「拼單代持」,而且沒有進行投資者適當性審查。

2016年7月實施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個人投資者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為規避合格投資者標準,將私募基金份額或其收益權進行非法拆分轉讓,變相突破合格投資者標準。

一位品今的業務員告訴記者,這些規定基本只流於形式,而正是這樣的形式才讓小馬這樣年收入十來萬的投資者被捲入了私募大潮。

業務員:我們培訓的時候說是有這條規定,比如說淨資產在1000萬或者是金融資產300萬以上,培訓的時候培訓了,但是購買過程中無論是我也好,還是所有客戶也好,基本上都沒有再去管規定。

品今的私募違規還體現在業績預測或承諾上,記者查閱多份投資者的合夥協議發現,1個月0.8%、3個月2.6%、半年10%的業績比較基準隨處可見。然而《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明確,禁止以任何方式承諾投資者資金不受損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諾投資者最低收益,包括宣傳「預測投資業績」等。

品今的私募違規還體現在產品不備案。品今方面負責人趙女士曾經在與投資者的對話中承認,此前品今發行的私募基金存在不備案的情況。記者在基金業協會官網查詢發現,品今基金、品今資管發行的「品今·銳享——股票投資5號」「理財寶月盈優選理財計劃」等多款產品都不曾備案。

品今的業務員告訴記者,公司之所以不備案,是因為備案的產品並不受歡迎。

業務員:公司備案的產品也有,但那只不過拿作幌子來賣沒有備案的產品。因為備案的產品利息不高,所以那會也賣得不太好,賣得不好公司可能就沒有再賣了。

挪用、混用甚至侵佔基金財產 基金財產去向成謎

實際上,「拼單代持」、虛假業績承諾、產品不備案,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對投資者殺傷力最大,導致投資者本金去向成謎的重要原因是品今方面觸碰了原則性問題:挪用、混用甚至侵佔基金財產。

多位投資者反映,他們籤署的協議上清楚地標明了投資方向大多為股票投資,甚至細化到中證騰安價值100指數成份股,按理說這樣的產品到期後,無論盈虧資金很快就可以兌付,但事實情況是他們的資金從一開始就被品今挪用和混用。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品今方面負責人趙女士這樣回應:如果是需要恢復正常的狀態,我們至少要需要6-8部片子上映,情況才能得到基礎的解決。現在來看的話,今年肯定是不好解決,我們今年的現金流太緊張了,全面展期,等片子上映以後才能解決現金流的問題。

資金去向不明,無非就是兩種可能:一是品今方面募新還舊,新進的資金被用於支付先前的本息;二是品今把資金挪作他用。從品今方面對投資者的表態來看,資金違規流向影視行業不是沒有可能。

天眼查數據顯示,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陳碩罡持有公司約80%的股權,而陳碩罡同時也擔任耳東影業(北京)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持股比例達到72.22%。此前多位品今負責人和業務員也都提到,公司出現兌付危機就是因為投入到影視方面的資金沒有回款。

投資者迫切希望有關方面查清資金去向、挽回投資損失

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過,時間是優秀公司的朋友。但對於踏上違規私募大船的人來說,時間已經成了敵人。對小本經營的安徽投資者小馬來說,儘快追回本金而不是打水漂已經成了眼下最樸素的願望。

小馬:就是等,等他們電影回款,我們就能拿到錢,具體問他什麼時間,他說年前估計是拿不到,然後我說那年後大概什麼時候能拿到,他說年後也不一定,沒法給你一個時間。如果說真的是公司回款不及時,電影行業受衝擊太大,這也都能理解。主要是怕他屬於拆東牆補西牆的性質,像我們這個時間也比較晚,到時候如果真按時間排的話,我這個錢很大可能就打水漂了。

而對於成熟投資者北京吳女士來說,她現在最關心的已經不是能不能拿回本金,而是希望品今方面給自己一個說法,資金到底去了哪裡。

相關焦點

  • ...耳東影業關聯品今系私募產品違約,實控人控股企業參投熊貓直播...
    不久前,央廣網等多家媒體曝出品今系涉嫌違規募集、挪用、逾期兌付以及「拼單代持」等問題,一度站上風口浪尖。如今,該公司在搜索平臺的輿情多為公益類宣傳。近日,有品今資管投資者反映,所持三隻產品違約,其中不乏月度報告績優項目。直至1月,品今理財產品逾期類投訴不斷,要求產品兌付。品今系的兌付危機仍在持續。
  • ...逾期,關聯耳東影業跟投影視作品獲利,為紅海行動等電影聯合出品人
    近日,多方媒體報導,品今(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品今投資」)、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品今資產」)涉嫌以私募之名違規募集資金,侵佔、挪用基金財產,導致巨額資金去向不明,大量理財產品逾期無法兌付。品今公司多位業務員均向投資者表示,今年公司現金流緊張,需等投資影視作品上映以後才能獲得回款。
  • 起底深圳匯能金控私募基金「自融」騙局
    檢察院通報顯示,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間,匯能金控共發行75隻私募基金產品,總募資85.94億元,返還投資人本金總計55.85億元,未兌付資金總計29.53億元,吸收1507名投資人的資金。
  • 涉飛單理財公司人去樓空 無法兌付投資者如何維權
    「2000萬『理財產品』成『飛單』」追蹤  新京報訊 通州17人投資2000餘萬買理財產品變「飛單」一事有了最新進展,朝陽警方已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涉案的兩家公司立案調查。  據了解,這些投資人都是從農行通州支行次渠分理處某客戶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經理處購買了第三方理財產品,合約到期後,本金和收益無法兌付(本報昨日曾報導)。類似的銀行人員違規向購買者推薦代銷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以獲取提成的投資,就俗稱為「飛單」。
  • 譽衡集團被申請破產重整,諾亞旗下私募基金踩雷兌付逾期,「問題已...
    7月6日晚間,譽衡藥業(002437.SZ)公告,控股股東譽衡集團收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哈爾濱市中院」)民事裁定書,譽衡集團債權人以譽衡集團無法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為由,向哈爾濱市中院申請對譽衡集團進行破產重整,目前該申請已被受理。
  • 所持7900萬元理財產品存不能足額兌付風險 康力電梯收關注函
    北京商報訊(記者 董亮 馬換換)在披露7900萬元理財產品存不能足額兌付風險之後,康力電梯(002367)11月26日晚間收到深交所下發的關注函,要求公司說明存在兌付風險的理財產品對公司2019年年度報告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的影響。
  • 購買「李健演唱會基金」近50萬元本息無法兌付?涉案公司竟然一無...
    近期,一項涉及私募的民事判決竟然與李健扯上了關係。法院一審民事判決書顯示,被告寧波演音公司把李健在2018年個人巡迴演唱會打包為私募產品「李健演唱會投資基金」對外銷售,有投資者以每場20萬元的基數,認購六場共計120萬元的基金份額,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4%。
  • 因上海華領被立案偵查,中原內配投資理財金額無法獲得足額兌付
    中原內配12月3日晚間公告,公司去年使用閒置自有資金2000萬元,購買上海華領基金產品。根據上海公安局浦東分局12月2日發布的「警方通報」,上海華領以涉嫌集資詐騙罪已被立案偵查。公司上述投資本金及收益可能無法獲得足額兌付,繼而對公司2019年度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 匯聯基金: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公募基金獲發展良機
    2017年11月,人民銀行聯合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要求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在此之後,各大銀行開始陸續停止發售保本理財型產品,增加了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售。
  • 娛樂大腕成失信人 「娛人系」基金投資疑點重重
    這個消息進一步驗證了「難友們」的判斷——現娛人系公司的國內帳戶名下幾近空殼,巨額基金資產去向不明。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在過去的兩年裡,娛人系的投資者們自發組織起來,努力嘗試收回投資。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投資者們發現,深圳巨星龍創投背後所謂的兩位「娛樂大腕」黃曉妍和吳歆,已是信用劣跡斑斑。
  • 中原內配業績預降超六成 兩次踩雷私募投資 華領資產或涉阜興系
    中原內配稱,業績大幅下滑原因有三,一是中美貿易摩擦,對業績造成不利影響;二是汽車行業全年負增長,致使汽車零部件行業承壓;三是私募基金理財產品出現兌付風險,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公告顯示,截至報告期末,中原內配購買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華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發行的私募基金理財產品未按約定兌付的剩餘投資本金分別為10900萬元、2000萬元,按照會計核算的謹慎性原則,預計2019年度公司將對以上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共計6786.85萬元。
  • 鵬華40億資管產品逾期風波追蹤:部分投資者50%本金已兌付 產品持倉...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洪小棠 有關鵬華基金子公司鵬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鵬華資產」)旗下產品的兌付逾期事件還在發酵。
  • 「李健演唱會基金」起兌付糾紛 涉案公司竟「兩無」
    法院一審民事判決書顯示,被告寧波演音公司把李健在2018年個人巡迴演唱會打包為私募產品「李健演唱會投資基金」對外銷售,有投資者以每場20萬元的基數,認購6場共計120萬元的基金份額,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4%。而涉案的相關投資項目由於項目承辦方在演唱會順利召開後擅自挪用了項目回款資金,使得該投資項目出現了兌付風險,被投資者告上了法院。
  • 財富黑名單:2019年爆雷違約機構及產品全解析
    3) 爆雷原因:又一家牽涉現金貸而被調查的P2P平臺,目前平臺上已經將全部的現金貸產品下架,變為180天標。根據報導是與其相關的一家安徽的小額貸款催收公司被外地經偵跨省調查,受此牽連,口袋理財平臺債權轉讓區出現了大量債轉標。 3.
  • 私募基金第一大案:發行160個產品 募資368億 最終流向自家資金池
    阜興集團通過旗下4家私募機構,發行了160隻私募產品,募集資金368億,資金最終被用來兌付本息、操縱股票、提成獎勵、個人揮霍。披著私募基金的合法外衣,發行160隻產品,募集資金368.45億,這些資金被轉入多個自己控制的「資金池」帳戶。資金最終被用來兌付本息、操縱股票、提成獎勵、個人揮霍。
  • 先鋒系追蹤:貴州場外、無錫金交浮出水面 發行人承認先鋒系實控...
    2018年1月,在網信理財經理的推薦下,一位投資者李豔(化名)購買了先鋒系多款產品,包括私募基金、網信交易所產品、百禾資產資管產品等,總計投資上千萬元。 其中,李豔認購了「開元-北安一號私募投資基金」,期限一年,推介材料顯示,本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為年化9.5%,超過基準9.5%的為基金管理人業績報酬。
  • 虛擬幣非法平臺「易形變裝」 ,私募基金變「公募」
    記者近日從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與管理局獲悉,今年以來我市展開專項排查,發現P2P網貸、私募基金、虛擬貨幣非法平臺等領域存在非法集資高風險,市民特別需要留意。 P2P網貸風險未出清 劉先生是一名普通投資人,在網貸火爆時被高達20%的年化收益所誘惑,在一家網貸平臺投了30萬元。
  • 鉅登投資「停擺」:法人胡天翔疑失聯,部分產品逾期
    5月9日,鉅派投資發布一則與鉅登投資理財產品相關的聲明,否認了與鉅登投資存在關係,並提示投資者防止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聲明稱,鉅登投資在宣傳文件中自稱為鉅派投資集團未上市板塊,而鉅派投資與鉅登投資並無股權關係,亦不存在任何關聯關係,並提示投資者防止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胡天翔經營的鉅登投資陷入「停擺」,部分產品逾期、員工拖欠工資等多重壓力。
  • 資產易主 暫停上市 艱難兌付 先鋒系「爆雷」後遺症顯現
    資產易主、暫停上市、艱難兌付……「先鋒系」的爛攤子到了難收場的境地。  12月2日,「先鋒系」旗下聯合創業集團持有的海口聯合農商行1.2億股股份開拍,深商高科實業與國民運力科技集團分別耗資0.955億元各拍下6000萬股。  記者注意到,「先鋒系」旗下網信證券、先鋒基金、開店寶科技集團等多起債務糾紛正在被司法判決、面臨處置。
  • 泰融1期2.8億基金違約,私募基金大雷被引爆!
    1  泰融1期2.8億基金違約  小債(ID:bondreview)獲悉,由北京中融景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管理的泰融1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下稱泰融1期基金)原定7月2日開放贖回,但至今仍未兌付,已發生實質違約,違約金額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