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2月30日,《群強報》發表《開放天壇》的通告:「天壇為歷朝祀天之所,建築閎麗,林木幽茂,實為都會勝跡之冠。外人參觀向由外交部給予執照,而本國人士罕有遊涉。今者內務部特將天壇內重事修葺,平墊馬路,以期引人入勝。訂於陽曆新年一號,將齋宮、皇穹宇、祈年殿一律開放,任人購票遊覽。並拍照名勝處所,製成郵片贈送遊客。」
1918年1月1日,這座美麗的皇家殿宇,第一次作為公園向遊人開放。北京市民從四九城匯聚到天壇,熱情之高可想而知。
1918年前後的天壇祈年殿。西德尼·甘博 攝
1918年前後的天壇皇穹宇。西德尼·甘博 攝
1918年前後的天壇圜丘北望欞星門。西德尼·甘博 攝
1918年前後的天壇圜丘和燎爐。西德尼·甘博 攝
1918年前後的天壇公園內古樹蔭蔭。西德尼·甘博 攝
1918年前後,一個外國遊客遊覽天壇公園。西德尼·甘博 攝
天壇公園是繼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城南公園(先農壇)之後,第三個面向普通市民開放的皇家園林。
「公園」的概念,清末就已經引入中國。1905年,清廷派遣端方、戴鴻慈等三十餘人出使西方各國考察憲政。一年之後,出使歸來的端方、戴鴻慈等人連上三道奏摺,一奏軍政,二奏教育,第三奏就提到了修建圖書館、博物館、萬牲園、公園等公共設施。不過,當時清廷已是風雨飄搖,直到清帝退位,開設公園也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
民國肇始,內務總長朱啟鈐重拾開設公園的計劃。1914年,社稷壇經過修整和清理後,正式開放,得到市民熱情追捧。看到公眾對公園如此歡迎,內務部計劃繼續清理整修荒廢的皇家園林,將它們一一闢為公園。
1918年,天壇公園開放以後,壇門外有很多趴活的洋車。陶然野佬供圖
天壇壇門。選自《西洋鏡:燕京勝跡》
祈年殿內景。選自《西洋鏡:燕京勝跡》
1924年至1927年,天壇祈年門內。西德尼·甘博 攝
1930年前後的天壇祈年殿。
1914年,袁世凱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圖為樂隊。選自《西洋鏡:燕京勝跡》
皇穹宇。選自《西洋鏡:燕京勝跡》
兩名女遊客在天壇祈年殿前留下倩影。
祈年殿內的藻井。選自《西洋鏡:燕京勝跡》
天壇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場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之後不斷擴建,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273公頃,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各種樹木6萬多株,環境靜謐,氣氛肅穆莊嚴。清末雖然內憂外困,清廷仍然維持著對天壇的管理。
1913年元旦,為慶祝清帝退位一周年,北洋政府決定將天壇免費開放10天。京城立即掀起了一股「天壇遊玩熱」。
此後,民國政府對於如何利用天壇,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劃。由於天壇場地開闊,1913年、1914年,這裡舉行過兩屆華北運動會。1914年底,袁世凱還在天壇舉行過祭天儀式。此後,天壇無人管理,日漸荒疏。
兩名女遊客正準備離開圜丘,她們身後是欞星門。徐家寧供圖
1930年代的皇穹宇。赫達·莫裡遜攝
1930年代的皇穹宇背面。赫達·莫裡遜攝
1930年代的皇穹宇丹壁。赫達·莫裡遜攝
1930年代的皇穹宇配殿。赫達·莫裡遜攝
1930年代的皇穹宇內藻井。赫達·莫裡遜攝
1930年代的圜丘欞星門。赫達·莫裡遜攝
1917年,內務部再次把開放天壇提上日程。內務總長指示禮俗司:「現在祀天典禮業已奉令緩行,天壇地方關係古蹟,應趕於陽曆新年開放俾人參觀。」
內務部查清天壇樹木,給所有樹木掛牌編號,還測繪了天壇全圖。就在此時,張勳率領「辮子軍」進入京城,要擁立溥儀復闢。辮子兵屯兵天壇,進行到一半的整修工作不得不中止。不久,馮玉祥等人率領「討逆軍」殺到北京,兩股軍隊在天壇展開激戰。這一戰,天壇受損嚴重,許多樹木和古蹟遭到破壞。
「張勳復闢」的鬧劇收場後,內務部立即清理戰爭殘跡,並成立天壇辦事處籌備開放事宜。經過半年的籌備,1918年1月1日,天壇正式開放售票。
1959年4月,天壇。柯夏攝
1959年5月的天壇。柯夏攝
1959年6月,祈年殿內景。 柯夏攝
1959年6月的天壇。
剛剛開放時,天壇門票每張售價銀元3角,僕從入門證每張銀元1角,人力車入門證每張銀元1角,12歲以下兒童免費。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壇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正值天壇開放100周年,這一古老的皇家壇廟園林已然褪去了皇家色彩,成為遊客心目中北京的代言人。
1959年,天壇公園航拍。袁克夫攝
1956年,天壇花圃。 李士民攝
1956年,天壇公園兒童運動場之一角。 雲像棉花糖一樣。馮文岡攝
圖 | 陶然野佬、《西洋鏡:燕京勝跡》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日報圖片庫、美國杜克大學圖書館、徐家寧
文 | 陳瑩
內容簡介
全書由《燕京勝跡》《美哉中國》與附錄三部分組成。
《燕京勝跡》初版於1927年,由胡適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齡公主參與撰文。共收錄北京建築風景照片70張,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張,首次展出中國宮殿廟宇華麗的色彩。在2009年的華辰影像拍賣中,本書以10萬元的高價成交,堪稱20世紀20年代*精美的攝影集之一。
《美哉中國》初版於1930年,共收錄中國各地*藝術性的照片42張。其中一張天空映襯下的竹葉照片,顯示出攝影師的功力完全不亞於歐洲任何一位大師。
附錄部分包含《天壇》和《常見之華人容貌》兩本相冊。《天壇》共收錄27張天壇主題照片,其中袁世凱祭天的數張照片十分珍貴。作者約翰·詹布魯恩為袁世凱祭天大典的官方攝影師。《常見之華人容貌》初版於20世紀20年代,收錄了攝影師卡特的24張中國人肖像照,記錄了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百態。
作者簡介
赫伯特·克萊倫斯·懷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1896年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4歲時跟隨父母回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祖父母是著名的時兆出版集團的創始人。受他們的影響,很早就接觸到了出版和攝影。1922年秋,他來到中國,與孿生弟弟詹姆斯·亨利·懷特一起在北京一所語言學校學習,被民國總統引為座上賓。後至上海,在家族企業——時兆出版社任藝術總監,並成立懷特兄弟藝術公司,指導和培訓中國的藝術家。在華期間,他與弟弟一起,拍攝了4000餘張展現中國建築與風景的照片,先後出版了《燕京勝跡》(1927年)、《美哉中國》(1930年)兩本攝影集。
詹姆斯·亨利·懷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早期經歷同哥哥一樣。他於1921年來到中國,離開北京後,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同樣任職於上海時兆出版社。他和妻子一起在北京、上海生活了8年。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年起專注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趙陽: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主要從事英漢翻譯工作。
于洋洋:吉林大學歷史系畢業,現就職於瀋陽音樂學院。
請點擊閱讀原文購買《西洋鏡:燕京勝跡》。「舊京圖說」特意為您向出版社申請了一個五折團購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