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重陽節,很多人都會想起唐代作家王維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著名詩句。詩中的茱萸為何物?無辣不歡的人也許知道,在辣椒未進入中國之前,就是這食茱萸擔當起了給四川人提供辣味的歷史使命!
茱萸,分為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藥,後者為藥食二用。食茱萸具有特殊香味,因其嫩枝上密布銳利的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故有「鳥不踏」之稱。
古人把茱萸看得很神奇,在水井周圍種上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宅前屋後「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當然作為食用,最看重的還是食茱萸的辛辣味道。唐代詩人李頎的《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闢惡酒,湯餅茱萸香。」詩人喜歡麵條(古代稱湯餅)中添加茱萸,就如現代四川人在麵條中放辣椒一樣。
食茱萸還有一種特別的吃法,就是將其研成粉,加豬油煉成辣油。《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這種提煉茱萸辣油的方法。
不過,歷代文人雅士最愛吟詠的還是茱萸酒。姑蘇寒山隱士曾作詩:「暖腹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終歸不免死,浪自覓長生。」把茱萸酒視作闢穢和尋覓長壽之物;「閒聽竹葉曲,淺酌茱萸杯。」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臺》的感慨已隨風而去,如今川菜中已經難覓食茱萸蹤影,它已被辣椒完全取代了。
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