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要去逛大型博物館,特別是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興奮,而是浩瀚的展廳、迂迴的路線、迷宮般的建築、酸痛的小腿、知識匱乏的尷尬……短時間逛完一個完整的博物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所知又有限,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最有效的打開方式。
作者祝雨捷在美術館
看展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我們需要一雙舒服的鞋子,輕盈且大小適中的包,也可以帶上一條防冷氣的披肩。對要參觀的博物館有一定的了解——博物館建造的歷史、建築組成、鎮館之寶及重要展品、展品的背景等。上網提前查一下近期的展覽(因為有些展覽要求預訂票),這樣就不用現場排隊,也能避免現場看不到的遺憾。
當我們走進博物館的大門,面對不同的線路時,如若不知朝哪個方向邁開第一步,那麼不妨向信息資訊處走去,在那兒你不但可以獲得一張地圖,還會得知哪些展廳臨時關閉,哪些展廳夜間也開放。
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它為第一次來參觀的遊客免費準備了一次半個多小時的講解之旅,包含對古羅馬、古埃及、中東的藝術以及中世紀早期歐洲的介紹。如果你更希望自己獨自欣賞,並將專業的知識植入你的孤單中,那麼你可以花上5 英鎊租賃一個講解器(裡面會有關於200 件推薦展品的介紹,並有10 種語言可供選擇)。根據每個博物館的要求,我們可以知道是否允許拍照,展品有特殊的拍照要求。我們通過不同的角度去拍照,有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創作出特別的畫面。
應該有所選擇的去看作品,而不是全場通覽
你並不需要去看所有的內容,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重要的館藏,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自己嚮往的作品。
例如,走進羅浮宮,我會首先想到《蒙娜麗莎的微笑》和《勝利女神》;而走進大英博物館,我就想要去看既刺激又吸引人的木乃伊。
提前做好功課和參觀計劃,帶著疑問去現場,這樣你才不會漫無目的,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即便是博物館重點推薦的藏品,如果不去了解它背後的故事,那麼你很有可能一無所獲。
大英博物館的門票是免費的,我不想浪費這樣的參觀機會。
為了了解更多,我買了一套《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叢書,它是由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在職期間撰寫的,其中介紹了100 件精心挑選的展品,讓人了解全球不同地區的社會風貌。
對於某些展品,我們必須了解其背景才能看得懂。花一點時間做功課,你眼前的展品就不再那麼簡單——它們跨越時空為你講述歷史、講述故事,它們的經歷也跟本身承載的歷史一樣有趣。
你可以看到人類如何塑造世界,又是如何被世界改變的。
我常常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遊客們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或手機對準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我好不容易擠到前面,看到石碑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道美在何處。我認為那些看不懂的碑文本身並沒有深刻的意義,只不過是一份無聊的有關稅收的文件。
了解之後才知道,古埃及象形文字失傳,正是由於羅塞塔石碑上同時存在三種文字(古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的世俗體和象形文字),才為破解古埃及文字提供了線索,從此埃及幾千年的神秘歷史終於被揭開了。所以如果不懂它背後的故事,那麼只能相當於到此一遊。
羅塞塔石碑是如何被發現的也是很有趣的故事:拿破崙不僅是軍事天才,也熱愛科學和藝術,他在遠徵埃及時,帶去了170 多名學者。他的士兵在修建工事時挖出了這塊石碑。為什麼石碑不在羅浮宮,卻來到了大英博物館呢?那是因為拿破崙的海軍被反法同盟國英國著名的海軍上將納爾遜消滅殆盡,羅塞塔石碑同其他文物一起被英國繳獲。法國羅浮宮埃及館的大量文物都是拿破崙的戰利品,羅塞塔石碑也差一點就成了羅浮宮的寶物。
如果了解這些背景,那麼當你站在石碑前跟其他遊客一樣舉起相時,你會不會有了不一樣的心情?
從博物館的功能來看,它有著對文物和藝術收藏、研究、保護、展示的責任。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它替代了一部分信仰的職能。
我曾經參加過一門研討課,討論的就是博物館的現代功能。很顯然,越來越少的人會走進教堂寺廟,越來越少的人會通過禱告獲得心靈寄託,可我們仍舊需要一個類似的空間,坐在裡面,思考一些似乎不那麼日常的問題。
於是我們走進了博物館,光線明明暗暗,一切處於被布置好的儀式中。我們努力去思考一些物品的含義,又引申到自己的人生,只是我們的眼睛望著的不再是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而是飽含人類智慧的作品。
曾經我也覺得博物館高不可攀,認為那是有學識的人才可以走進的殿堂。參加了幾個不同的博物館之夜後,我轉變了想法。例如在周四的晚上,我會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裡喝酒蹦迪,參加萬聖節的化裝舞會、時裝周的秀場,或者在周五的晚上夜遊英國國家畫廊(The NationalGallery),或者在博物館裡聽講座、看電影……逛博物館也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做的只是把它放在日常生活的清單上。
逛博物館總能讓人逛得腰酸腿疼、口乾舌燥。這個時候你可以到它的咖啡廳去喝杯東西或者吃個簡餐。去商店購買紀念品,挑選禮物也是一件趣事。買博物館的商品既可以作為紀念,也可以支持博物館的建設。你只要稍加用心,就能發現博物館在用充滿創意的方式設計衍生產品。同樣是產品,博物館裡的倒不見得質量會高很多,可總是特別耐看,連展覽門票都頗具設計感,以至於我存了滿滿一盒都不捨得丟。我們還可以挑選明信片寄給遠方的朋友,或者買一本展品圖冊與朋友共享藝術文明之樂。
成為博物館裡自有秩序的人
永遠記得,我們在博物館裡要將手機、相機調成靜音模式,關閉閃光燈,不大聲喧譁,不觸碰展品(允許觸碰的除外)。參觀不應該成為一種幹擾。
博物館本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們應該成為博物館裡的隱形人。
理解展品本身的故事
比起文字,展品有更客觀的表達方式。雖然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但是展品要靠自身講話。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倉庫。一想到大英博物館有8 個倉庫,我們就只能幹等著看其他還未被展出的藏品。從這種意義來看,博物館對藏品有著選擇的權力。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在欣賞博物館的展品時,我們除了要了解背景知識,還要調用我們的感官和想像力,這是一個構建詩意的過程。
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根據維米爾的傳世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講述了一段17 世紀的感人愛情故事。美國著名女作家唐娜·塔特(Donna Tartt)見到另一幅荷蘭畫作《金翅雀》,創作出了一部與這幅畫命運有關的小說。一部作品啟發新的作品,這些都是貢布裡希所說的「觀看者的本分」(觀看者的本分就是對作品做出新的闡釋)。
《藝術的力量》作者西蒙·沙瑪(Simon Schama)說過:「決定藝術的力量的,正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和體驗共有的東西——救贖、自由、死亡、侵犯、世界的狀態、我們靈魂的樣子。」最終能決定對藝術的感受力的,還是我們自己,不是別的任何東西。
我們可以想像眼前的這件展品穿越了時空來與自己相見,甚至想像它在這裡等候多時就是為了與我們相遇,有話要說。我們如果願意與它們對話,接收它們傳遞的信息,那麼就需要聚精會神地聆聽,而一直奔波於展品之間是無法聽到它們講話的。也許它們有著獨特的美感,也許它們曾有著特殊的用途,所以遊客需要通過對它們的思考去了解一個遙遠的世界。
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被抹掉歷史記載的納芙蒂蒂(Nefertiti)像,揭開埃及文字神秘面紗的羅塞塔石碑……生命的長度有限,日常的生活偶有驚喜,我們只能靠對藝術的想像把歷史加以還原。走進博物館,這是一個了解世界的浪漫方式,不僅能回望過去,也能洞悉現在和未來。
《人到了美術館會好看起來》
祝羽捷歷時10年推出的最新力作。十年間,她遍訪歐洲大大小小美術館、藝術館和畫廊,將自己走進藝術殿堂的心境和感觸集結成書,化身藝術嚮導,用浸透著她的熱情的名畫解讀文字,用她在不同城市輾轉的旅途之詩,告訴我們,藝術並不像想像中那樣高深莫測,它也能夠成為我們生活中或不可缺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李瑩 HN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