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徵(附 宋體字筆畫特徵)

2020-12-17 聞是藝術

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徵

作者:李喻軍(廣州美術學院)

過去有說「字如其人」。意思是從一個人書寫的字體當中,就可以不見其人,但見其顏,但聞其聲,十有八九地能夠從字中看出書寫者的特徵來。一個人 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亦然。那麼,什麼字體能夠代表華夏民族的文化特徵呢?我認為是宋體字。中國文化浩浩蕩蕩上下五千餘年,有許許多多的文化積累,在 漢字的發展歷史長河中也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字體,為什麼獨說宋體字是中國文化的表徵呢?本文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宋體字所蘊涵的中國文化的特徵作一番描述。

一、宋體字的二個源頭

筆者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宋體字,應當有二個源頭。首先是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文字,和世界其它文字的發生一樣最初都是以象形來表 意的。早期的漢字是刻寫在動物的骨片上和鑄就在青銅器皿上,這便是甲骨文和鐘鼎文,而這之前,只有刻寫符號和傳說的記錄,沒有實物佐證了。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卜辭。因為是刻寫在形狀各異的甲骨片上,刻寫後也不好改動,所以先人們順勢就章,一氣呵成。整體效果或規 矩整齊、錯落有致,或變化多姿、隨意大氣,體現了人類追求均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天性。從中國漢字演變的發展來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甲骨文、金 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楷書至仿宋體、宋體字,這過程體現了人類追求簡約明朗、均衡對稱、整齊統一的程式化的總體趨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隨即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發布了「書同文」的政令,將前各諸侯國的 異筆繁雜的字體全部廢除,改省大篆,設計了一種新的書體,並加以在全國推行,這就是「小篆」。現在看來,這是秦始皇高瞻遠矚最為智慧的一舉,因為通過武力 只是在地域版圖上統一了中國,而「書同文」的統一,實是在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統一了中華民族,使得中央帝國在秦以後,儘管戰爭不斷也好,異族統治也好,分 分合合也好,都只是朝代更迭而已,最後都融入了漢字的偉大旗幟下,繁衍發展、壯大。

到了漢代,漢承秦制,中央集權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加強。漢武帝雄才大略,東徵西伐,不斷擴大中央帝國的版圖,為保邊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 制,這屯兵制使得中國文化在邊疆迅速地傳播和紮根。同樣也對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數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小篆又逐漸簡化演變成為隸書,史稱「隸變」。 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小篆繁雜難寫,有變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質原因是與中國人書寫的工具毛筆的發明和普及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是毛筆的書寫形式把篆 書的圖畫性進行了方正平直化的變革,使圖畫性質的漢字轉向抽象化,並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要素的點、橫、撇、捺、豎、提、鉤、折的筆劃特點及方塊字形的 外形特徵。

此外,那時的官吏有時需要快速擬寫公文,書寫隸書時有些筆畫相互連起來,這就產生了所謂的草隸。另一方面,漢字也在向整齊方正、簡約明朗的程式化方向變化,這就有了楷書。漢代已具備了中國書法中的真、草、隸、篆四種主要的書體了。

其次是第二個源頭,雕版印刷術的出現。雕版印刷的發明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結果,它最初體現在古璽、封泥印、銘文印章和印記上。隨著經濟的發展,書籍產生和傳播的需求加速了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普及。

雕版印刷是將文章反字陽刻或陰刻於特製的木版上,然後用墨、紙進行拓印,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其歷史可追溯於唐代或更早。那時的工匠們以唐 代三大書法家的楷書為臨刻原本,最初是臨刻,日後漸漸地加入了工匠們自己的智慧,並結合刻刀和木版材質的特點,使書法字體更加規範化,更易於刻寫。

早期的雕版印刷的刻寫字體,常由書法家書寫楷書後由刻工們直接反拓後臨刻,刻工們對書法家十分敬重,所刻字體都儘可能地保存了書法家的特點。因此,也有著濃厚的正楷書法味道。這種字就是今天我們稱之為「仿宋體」的前身,也是「宋體字」前身。因之,宋體字的演變過程是通過雕版印刷技術從書法正楷到仿宋體再到宋體。但為什麼產生於唐宋先於宋體字的仿宋體,會叫仿宋呢?原來這是我國進入鉛活字印刷時的事情。1916年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丁輔之和丁善之兩兄弟參考北宋古刻善本仿寫製作的,當時命名為「聚珍仿宋」。之後,上海華豐制模鑄字所、百宋鑄字印刷廠都有多種仿宋體面世。今天,仿宋體已成為我國的硬筆正字。

雕版印刷術到了二宋時期,由於當時社會安定祥和,經濟發展迅速,政治開明,平民百姓亦可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所以社會讀書風氣日盛,官民皆有藏書 的習慣,甚至連農村中一些小康殷實的家庭也藏書千卷。雕版印刷的刻書機構更是遍布城鄉,宋朝三百多年是我國雕版印刷的黃金時期,其技術也影響了東瀛諸國, 更是啟迪了歐陸。

由於社會對書籍的需求的增長,刻工又必須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務。因此,總結了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寫楷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 點,對楷書進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的刀功條件下,刻寫出楷書的待徵,這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稱之為的宋體字。宋體字發生於唐宋,但成熟於明,所以在東鄰日本 稱之為「明朝體」。

雕版刻工在摹寫唐代楷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漢字程式化的偉大任務,為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的規範化發展鋪就了一條坦途。可以說,宋體字上承中國書法的精髓,下啟漢字規範化,程式化的先聲,並把漢字的傳播速度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平臺上。

宋體字的兩個源頭流向一處,匯聚一起形成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是與中國書法一脈相承的,是對中國書法楷書的終端釋義。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國書法楷書的本質特徵用刻刀及傳統印刷術的形式反映出來,並得到中華民族的認同。

二、宋體字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的結合產生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1、宋體字承傳了中國書法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獨特的象形性、圖畫性特點外,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是形成中國書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筆它柔軟而富有彈性,能意地彎曲 扭動,張馳有度,能瀟灑自如地表現出各種粗細、大小、曲直,剛柔的線條變化。更能把書者的情感賦予其中,這種「軟筆」可橫、可豎、可點、可撇、可捺,形成 了中國書法特有的形式特徵。書者的技藝到一種高度時,毛筆在手,字已非字,點畫線條隨心書寫,千變萬化,以至所書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體字在筆畫上,仍然保持了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徵。在與唐楷顏體比較時,我們看得更清楚,如點、捺、撇及轉折處的頓挫處理,就是對書法運筆進行了高度的藝術化概括。

從漢字書寫的發展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是中國書法程式化的顛峰。楷,模範也。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設計宋 體時,追求中國書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跡的韻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感覺,那只是美術字而已。如現在的圓體,綜藝體,根本沒有傳統書法的味道。

另外,從宋體字的角度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從而失去了書法藝術所需要的隨心自由的激情和靈動。唐楷太程式化了,使人極易 想到宋體字,實際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體字的範本,它們像個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長者,不愈矩,缺乏變化的勇氣,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書,雖然給後來的習字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說是人學人像,個個都是柳公、顏公,但卻毫無個性可言,很難習得此法而成為書法家。倒 是能成為入門習字和寫好字的範本,但不能作想成為書法家的始終範本。學書者應直追秦、漢、魏、晉,特別是漢代書法,隨心抒寫、大氣豪邁,如《漢簡》、《泰 山經石峪金剛經》等等。

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頂峰面臨的是什麼?是下坡,是重新開始,唐楷也就是宋體字的起始點。

2.傳統印刷與木版刀刻的痕跡韻味

今天版本學家對於宋體字下的定義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稜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起落筆的稜角,應是宋體字的最大的特徵,它 是雕版刻工們在長期的刻寫過程中對唐楷的筆畫進行歸納化處理,形成的特有的裝飾化特徵,是刻刀留下的韻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質特點,卻又比唐楷更加方 正,正刀口挺刮有力。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徵,再加上壓力,使得最後印制的的成員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宋體字的稜角又 稍稍圓潤渾厚起來,十分耐看,這無意之中,把楷書的書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一起,形成了宋體字的典型特徵。因此,學書法要上溯秦漢,而設計宋體字卻要 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為,那才是宋體字的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

三.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徵

宋體字源於唐宋,盛於明清,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在有形的文化中,千百年來一直仍然在使用卻沒有太多的改變的應首推宋體字了。宋體字的形態特徵和其精神特質也在無形之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中國人從小在一個個小方格、大方格本中練習寫字,老師要求要根據字體的筆畫順序把字端正、均勻居中的寫在方格內,不能偏格也不能逾越方格,要在 這方格內經營筆畫的位置,相互謙讓,安排好每筆每畫,利用好每一小空間。漢字有一筆畫的字,也有十幾筆畫的字,如「毫」和「丁」字,怎樣安排好字的筆畫關 系及少筆畫和多筆畫的黑白輕重的協調問題,都須靈活對待。正是這些因素,養成了傳統中國人做事規矩守信又善於經營位置的國民性。中國字的「田」字也是格 子,表明被分割劃分的水田,傳統的中國人守在一畝三分田的格子裡,精耕細作、互助互讓、充分利用、以小做大、舒舒展展、遊刃有餘,居然也可以養活全家人。 宋體字直接承傳了中國書法楷書的精神,不著痕跡地把中國書法楷書轉變成了印刷宋體字,並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審美趣味。宋體字方正平穩,對稱均衡,起伏相讓的 字體結構,端莊典雅,舒展大氣,利用得當,追求精緻的精神內涵,都無時無刻的在影響我們的行為。

宋體字的美學精神,無疑已深深地扎在我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之中,並在其發展中,不斷的注入了宋、元、明、清的時代審美理想和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內涵,成為中國文化的衣裳。既然是中國文化的衣裳,我們就應該去重視它,保護它,愛惜它,發展它。但是,目前在對待宋體字的研究認識上及態度上都處於一種 游離的狀態,並沒有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去重視它、認識它。以至,出現了很多認識上和運用上的偏差。如今我們常把宋體字當成是美術字,這在專業書刊上 都有如此認為,這是非常不對的。宋體字直接繼承了中國書法的精髓與中國書法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衣裳,而且是中國文化的正裝。因此,要本 正清源地指出:宋體字不是美術字,它是正本漢字。美術字是對正本漢字進行美化、裝飾、加工、設計後的各種字體,按照前述對宋體字的溯源進行研究後,其正確 的定位應該是:

仿宋字(早期的宋體字,現硬筆字的正字)

楷書 各種美術字

宋體字(成熟期的宋體字,印刷體的正字)

此外,仿宋體和宋體在筆畫上是有所區別的。宋體字因刻刀刻寫的關係,某些字某些筆畫是特別設計的,因而不適合用硬筆書寫,如走字旁。在日本仿宋體被稱之為教科書體。這對初學漢字的小學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國的小學生字典在宋體字旁應該要同時標註仿宋體。

既然宋體字是正本漢字,我們就要研究她,並給予其應有的地位。然而,我們在宋體字的研究方面明顯落後於臺灣、香港地區和相鄰的日本,如相互比較 我國目前的宋體字,我們就會發現:我國目前的宋體字整體效果不如港臺,這其中有結構的問題也有字體神韻的問題。中國漢字由於筆畫較多,又是象形,因之在結 構處理上有很多微妙的關係。點畫的布局的一點差別,都會影響到字體的整體結構,筆畫的造型韻味有沒有傳統書法味和雕版刀刻痕跡有沒有傳統印刷的趣味,都會 影響到宋體字的內涵,這就需要專門的人和機構去研究。當然還有漢字簡化之後的某些因素,有些簡化漢字沒有考慮簡化後的結構形式問題,如「廣」和「廣」簡化 後的廣字明顯留位太空,不易居中,手寫時常將其撇劃有意向內靠,以求平衡居中。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宋體字曾出現過一個高峰,其代表字體之一是由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活字研究室設計。當時聘請了著名篆刻書畫家錢君匋先生為顧問組織了一代優秀的老刻工、青年美術工作者和善寫正楷的書法家一起組成了一支高水準的研究隊伍進行攻關,完成了宋一體的設計任務,供《辭海》選用。另一代表作為上海制模一廠為《毛澤東選集》專門設計的宋二體。當時這都是頭等的政治任務,國家非常重視,傾力為之。但今天,宋體字的設計任務早已商業化,字體的研究都是由民間企業去完成。由於在文化上沒有宏觀的戰略思想,加上文革時期的文化斷層和今日的專業設計人員不屑於字體設計的工作,所以,現在的宋體字明顯地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宋體字的使用上,今天各種美術字層出不窮,使用者不明,設計師也是盲目跟風。沒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很多需要用宋體字來表現中國文化端莊典雅、舒展大氣的地方,卻用了當下所謂時髦的字體,如政府的牌匾、信函、臺頭用綜藝體。再如中國的國酒茅臺酒,「貴州茅臺酒」幾個字根本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更沒有中國酒文化的味道,酒廠的標準字居然也是採用最沒中國文化品味的綜藝體。最近,香港地區發行的新10元紙幣的設計用的是圓體,拿在手中花花哨哨,完全沒有權威感,與原有的百元、千元紙鈔的設計相去甚遠。要改變當下我國宋體字發展的困境,應該:

1.進一步明確宋體字不是美術字,而是中國文化的表徵,是中國書法的繼承者,是正本漢字。只有秉承這樣的認識,才能把宋體字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2.宋體字既然是中國文化的表徵,就應該把宋體字納入國家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中去,以國家的行為去研究它。在此建議成立「國家字體研究所」專門 對此進行研究,如在法國就有專門從事字體研究的機構—「法國國家字體研究室」。作為正本漢字宋體字,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會隨著時代的審美的變化而變化,如 字體的粗細變化,寬扁變化,字體結構的鬆緊變化,筆畫轉折線腳的微妙變化,等等。日本人對此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們要研究宋體字的時代審美特點,與 時俱進,隔若干年發布數套宋體字,引領漢字圈的潮流。

3.給予宋體字明確的地位。如「國家字體研究所」推出的宋體字,可稱為「國宋」。可以以序號命名「國宋1號」、「國宋2號」,或以風格命名「國 宋典雅」、「國宋商務」,或以推出的年代命名「國宋2005」等等。這些字體有適合政府機構的,也有適合出版部門的,還有適合商務使用的。

千百餘年來,外來文化一直衝擊著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包容性,但也應警惕在這包容的同時,會不知不覺地改變許多自己應固守的東 西。今天我們已很少著唐裝了,也不拱手抱拳行禮了,而相鄰的日本卻仍舊鞠躬行禮,仍舊保留著和服並研究發揚著和服。中國的傳統認為「德發至於內,禮形於 外」,會見賓朋好友時,理應整衫齊容。當我們把方正大氣、儒雅精緻的宋體字呈現在人們面前時,這就是施人於禮了。今日,我們的國家日益昌盛,是中華民族發 展的最好時機,經濟要發展,文化更要發展,作為中國文化的表徵——宋體字,更要常新、常靚,引領漢字文化的流向。

筆畫拆解歸類:平面設計師張田野

相關焦點

  • 宋體字的由來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起源於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一種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稜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
  • 宋體字的發明人是秦檜嗎?宋體、明體和仿宋體,區別在哪裡?
    不過有些朋友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在我們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傑出的書法家層出不窮,而且各種字體流派也是百家爭鳴,既然我們國家的書法文化這樣多彩和普及,為何會讓宋體字獨佔鰲頭,成為出版界的規範字體呢?今天,我們就來從頭說起。有人認為,是大奸臣秦檜發明了宋體字。
  • 宋體字的前世今生
    這種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仿宋體」,也是「宋體字」的前身。因此,宋體字的演變過程是通過雕版印刷技術,從書法正楷到仿宋體,再到宋體的。中國宋代出現了雕版印刷,由於當時的書每一版印刷兩頁,使用的是長方形木板雕刻製版。木板具有木紋,一般都是橫向,刻制字的橫向線條和木紋一致,比較結實;但刻制字的豎向線條時和木紋交叉,容易斷裂。
  • 不要再信謠言了,宋體字根本不是秦檜發明的好嗎?
    宋體字演變過程楷書與宋體字對比宋體字演變過程但由於這種字體在宋體出現、發展,所以儘管到明朝時,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但人們按照約定俗成的叫法,依然稱之為「宋體」。此外,在宋體字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止一人模仿,所以還出現了「仿宋體」等。宋體字當年沒有統一的說法,故而有「老宋體」「膚廓字樣」「匠體」之稱,但嚴格來說,只有「明體」才是真正的宋體。宋體字關秦檜什麼事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
  • 宋體字是秦檜創造的嗎?
    後來由於秦檜被列為史上頭號奸臣,國人把「秦體」改為「宋體」,這就是「宋體字」的由來。歷史果真如某些人說的那樣嗎?為求證「秦檜創造宋體字」的真實性,筆者詳細查閱史料,根本查無此事。為謹慎起見,我又查閱《中國印刷發展史》,結論是:所謂「秦檜創造宋體字」,純粹是精心編造的謠言!
  • 宋體字不是宋代出現的!那是怎麼來的?
    #朝代說#說到宋朝,不得不說說宋體字。宋體字其實不是宋代出現的。古籍中的宋體字宋朝是一個文化興盛的年代,印刷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宋代科舉制的盛行,也刺激了對書籍的需求。從南宋時期,在臨安等地的印刷作坊裡就開始出現了類似印刷體的字體,後世稱為仿宋體。明朝時期,文人追求宋刻本書籍,於是刻匠們加粗仿宋體的豎線和筆畫的端點以抵抗刻板磨損,稱之為「宋體」。我們現在看到的宋體、仿宋體,都是非常工整有序的,閱讀起來非常方便,但實際上在宋明的士人看起來,是非常呆板無趣的。但為什麼這樣呆板無趣的字體從當時開始興盛起來了呢?
  • 他本是宋體字的創始人,因造就一千古奇冤,宋體再與他無關
    大家對中國的字體了解都少,從文字類型,就有隸書,楷書,草書,現在電腦上的大多就是黑體,仿宋體和宋體了,李斯將小篆作為秦國統一的字體,他自然是做了很大的貢獻,在歷史上,這些字體當然是某個文學大師的字體,就像書法家顧愷之,王羲之這些,都是大家很崇拜的,一字千金,他們的字當然是當時的集大成者
  • 宋體字並不是秦檜發明的,而是另有其人,可惜最後被奸臣取而代之
    宋體字提起宋體字,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見到也會用到,很多人都認為宋體字是秦檜發明的,宋體原本應該叫秦體,也就是南宋時期秦儈寫公文時的字體,後世漸漸沿襲,只因秦檜名聲太臭,所以後人才以宋體稱之。
  • 7 款超實用宋體字整理(附下載),做 PPT 必備
    7 款超實用宋體字整理(附下載),做 PPT 必備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頓食堂」,作者 | 三頓宋體是 PPT 中默認的字體
  • 知乎:宋體的由來
    報紙上的字,書籍上的字,一般多為宋體。宋體字橫平、豎直、撇如葉、捺如刀,非常清晰,被出版商選擇為印刷用的標準字。那麼,你知道宋體字是怎麼來的嗎? 翻開我國書法史,可以看到,字體有不少都是以書法創始人(或代表者)的姓氏命名的,如柳公權的書法為柳體,顏真卿的書法為顏體,懷秦的書法為懷體。
  • 倉耳新仿宋│一款新仿宋體,氣質穩穩,奧利給!
    這款手寫字體遵循傳統的仿宋體結構書寫而成,運用手寫的風格重新塑造傳統宋體,雅正古樸中增添字體的生動性,帶來新的視覺體驗,具有清新、明快的閱讀效果,適合內文排版、標題設計、名片製作、廣告宣傳等領域。倉耳新仿宋手寫字較電腦體而言,多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溫情。
  • 見字如面,選對字體戰略,打造金字招牌!
    常見的字體有宋體、黑體、仿宋、微軟雅黑、楷體等等。到底什麼是字體呢?百科的定義是,「字體,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徵」。就是文字的風格,是文字的外衣。字體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的縮影。我們知道,字體不是天然存在,而是人類定的一個標準,用來規範一群人的寫法。如果同樣一個字,各有各的寫法,還差別很大,這就很難辨認了。
  • 一起來聊聊宋體的演變史(上)
    至20世紀中葉,臺灣從日本引進照相排版及相關字模,所以日本的「石井明朝體」、「本蘭明朝體」等名稱也進入臺灣市場,不知不覺的,「明體」一詞滲入臺灣市場裡。所以「宋體」與「明體」本為一物,由於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名稱上的差異。「明體」由來有跡可循,可是宋體為何稱為宋體呢。
  • 關注用戶體驗 方正字庫發布國內首款中文屏顯宋體
    近日,專業用戶體驗設計平臺——UI中國在京成功舉辦了「UI中國第十屆用戶體驗設計大會暨UI中國十周年慶典」,來自騰訊、搜狗、方正字庫、中國電信、洛可可等公司的30位不同領域的專家擔任大會演講嘉賓,與1000位現場觀眾就用戶體驗價值、體驗設計教育、個性化內容、車聯網體驗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方法、體驗設計師職業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 王寵小楷,字內筆畫與筆畫的交錯
    對鐘王小楷的理解、整體的感覺是對的,筆畫上的豐厚醇美,結構上的疏朗淡雅,都抓住了鐘王這一路審美尤其是王寵小楷的核心特徵。目前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於,字內筆畫的分布安排上還欠佳。王寵小楷,字內筆畫與筆畫的交錯、連結處有如古人建房用的榫卯結構,只不過這種結構的連結點處是鬆散的,如果線條的阡陌交錯構成的是一組巷子,那麼,這條巷子的大多處是通暢的,沒有被圍牆阻隔,每一處都有微風縈繞,涼意拂面,給人很舒服的心理感受。在藝術表現上,這樣字內的氣息是通暢的、流動的,整體作品的氣息更加醇厚、古樸。
  • 中國的地形地貌與特徵
    中國式營銷第一章中國的地理地形與氣候特徵中國,960萬平方公裡。西北高,東南低。河流大部分從西北向東南方向流淌。中國糧倉:東北平原(黑土地),華北平原(黃土地),長江中下遊平原(水稻田)氣候主要特徵:季風氣候,春夏季東南季風,秋冬季西北季風。夏季全國酷熱,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溫暖。最東部與最西部時差2.5小時,所以有「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成語。
  • 97.字源識字——雞和鴨(採用鳥類的各自突出特徵來區分造字)
    由原來的象形文字到筆畫文字的質變。如果僅從古文字甲骨文、金文或篆書的圖形去給漢子(楷體)解釋,有時會出現偏差。推斷漢字的本義,必須依據楷體的筆畫的意義和結構去對獨體文作確切的定義。因為在秦始皇統一文字時,採用的是小篆。在漢晉時期形成的楷書,當時的文字革命,把象形變筆畫,他們是最了解古文字的見證人。我們現在去破解漢字必須依據「楷體」去分析推斷。
  • 宋體、黑體、楷體等字體如何誕生?看「活字」的前世今生
    千年傳承讓漢字這一神奇的方塊字既古老又年輕。從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到如今通過電腦實現雷射照排技術,黑、宋、仿、楷等字體「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成為如今的民族文化遺產。「活字生香」展現場7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