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黃漢城旺角黃漢城
這幾天,佔全國面積8.2%的東北又上了熱搜。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全國有12個地級市房價跌穿10萬元,其中東北就佔了8個,包括黑龍江鶴崗、雙鴨山、雞西、七臺河、佳木斯、大興安嶺,以及遼寧省的阜新、鐵嶺。
而且最關鍵的問題是,房價低並不意味著位置不好,好些房子位於鬧市區,離火車站或者市中心僅有幾分鐘路程,令人「細思極恐」。
緊跟著,又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媒體挖出,早在2013年東北就開始萎縮,7年間常住人口合計淨流出164萬人。目前東北地區共1.079億人,佔全國比重從2014年的8.0%下降到7.7%。
為了不讓人才跑光,吉林前幾天還徹底打破戶籍壁壘,全省範圍內租房即可申請落戶,一臉著急的模樣。
大家都知道,區域經濟是我的長項。今天,我們就好好的嘮下嗑,深度剖析下東北。
這個共和國的長子,到底還有沒有救?
01
圖們江救不了東北
整個東北,都有對交通生命線的深刻體會。
一百多年前,沙皇俄國為了攫取東北資源,順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將鐵軌修到了亞洲的盡頭,連接起莫斯科與海參崴、大連兩個港口。
位於滿洲境內的丁字形支線,叫做中東鐵路。
這條貿易大動脈,曾經讓哈爾濱成為世界的十字路口,讓瀋陽、長春、滿洲裡這些邊緣之地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1903-1978年,藉助於發達的鐵路網,東北一直是中國經濟版圖上最耀眼的明珠。
後來,貨櫃點燃了世界航運的標準化革命,不僅讓鐵路、公路和海路之間的運輸無縫對接,還引發了船舶的大型化趨勢。
穿梭於全球各個港口的主角,從1萬噸的散貨船逐漸躍升為20萬噸級的貨櫃船。
船型越大,貿易的成本變得史無前例的低。
中國東部沿海依靠大港口大碼頭,融入全球產業鏈條當中,而位於海權體系邊緣的東北則走向了衰落。
如果從哈爾濱運送貨物到大連,其陸路運費竟然比從上海到紐約的海運成本高4倍。
曾經是陸權之王的東北人,如今像渴求中東鐵路一樣渴求著出海大通道。仿佛只要沿海,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我看來,這個想法「幼稚」到可愛。
1860年前後,狼子野心的沙皇俄國趁著第二次鴉片戰爭,與衰敗的大清王國籤訂了《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強行割讓了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裡、烏蘇里江以東四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中國喪失了大片的領土,黑龍江、吉林也由此變成一個內陸地區。
但是,東北與海的距離,其實就在咫尺之間。
從琿春的防川村沿著圖們江而下,15公裡便可以直達日本海。
站在這個東方第一村,甚至可以聽見不遠處的濤聲。從表面上來看,是朝俄聯手徹底扼殺了東北的圖們江出海口——
第一俄羅斯在韓戰期間,為了給金氏家族運送援助物質,修建了鐵路大橋。由於橋面僅有7米高,它就像一根低矮的門梁,攔住了一切大型船隻。
第二,朝鮮只允許中國漁船出海,貨輪以及軍艦出不去,整條圖們江失去商用價值。
很多人覺得,如果當年改革開放之時,中國能夠拔掉鐵路大橋和讓朝鮮低頭,東北就能以「最低的成本」嵌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當中。
不僅大量外商會跑來這裡投資設廠,使其順利搭上第三輪全球產業大轉移的順風車,東北還會因為區位條件的優勢,撬開日韓乃至美利堅的、多達數億人的消費力市場。
所以,中國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智庫,都設想出了N種領土互換方案、與朝鮮協商獲取真正出海權、另建俄朝鐵路大橋等。似乎只要搞定那座橋和那個國,東北的經濟就會飛黃騰達。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如果你真的抱有這樣的想法,你一定是對圖們江出海口有什麼誤解。
02
不是所有的江都叫長江
被東北寄予厚望的圖們江,並非什麼大江大河。
我們來看下邊這張圖片。
整條圖們江唯一能夠通行千噸級內河船的地方,只有出海口到防川這段15公裡的航道。略加治理,可以通行300噸-2000噸的河海型船。
但是越往裡走,可通行的船隻就越小。
從防川到甩灣子村,枯水期水深僅有1-3.5米,疏浚後只可航行100噸-300噸內河駁船。從甩灣子到圖們市,枯水期水深0.7-2米,航行噸位直接下降到100噸以下。
這百來噸的載重量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來看看長三角:
寧波港航道水深為30 米至 100 米,30 萬噸級巨輪可自由進出,40 萬噸級以上的巨輪可候潮進出。長江下遊水深為12.5米, 10萬噸級海輪可減載抵達南京港,5萬噸海船直達。長江上遊淺一點,5000噸貨輪、1萬噸級船隊也可以直達重慶朝天門。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區區這點通航能力,對於吉林,黑龍江的經濟發展來說不過是邊際性改善,並不能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你想想啊,一些重型裝備,比如說東方電氣生產的潮汐發電設備單體就達到200-300噸重,這玩意要是放到載重一百噸的船上會怎麼樣?直接就跪在河床裡成為「鐵達尼號」了,想拉都拉不走,你說人家會考慮過來投資建廠嗎?
再比如說。很多汽車廠都是依賴汽車滾裝船來降低運輸成本,這種船能一次性裝載幾千輛汽車,但重量上萬噸起跳,人家會選擇在圖們江上遊開設整車廠嗎?
長江經濟帶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的黃金水道,將深居內陸幾百上千公裡的武漢、重慶都帶動成為特大城市,就是因為人家的徑流量夠大(9857億立方米/年),吃水夠深啊。
(圖們江冬季封凍,也是一大制約因素)
航道的吃水深度,直接關係到城市發展的天花板。
舉個例子。蘇北的幹線航道為千噸級,前後串聯起連雲港、淮安、宿遷、徐州等城市,你看看今天蘇北的發展水平是什麼樣?
更何況小小的圖們江只是百噸級別,我們就不要指望它能像萬噸級的長江一樣,能輻射出一條縱橫千裡的發達經濟帶了。
不是所有的江都叫長江啊。
所以,即使你把俄中友誼大橋給炸了,通過外交手段從社會主義朝鮮獲取到日本海的出海口,東北的經濟也不會迎來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像我前文說的,它只是一種邊際性的改良,而不是一種顛覆性的革命。
03
衰敗根源
曾經的東北,是全中國都離不開的東北。
抗日戰爭結束後,東北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先進的地區,生產了全國41%的水泥、76%的電力、92%的鋼鐵,95%的煤礦。
1949年後,近40%的蘇聯援建項目布局在東北,使得東北的重工業體系更加豐滿。
從這片黑土地生產出來的大慶石油、鞍山鋼鐵、撫順煤炭、長春汽車……經由山海關源源不斷的輸往其他省份。
多年的「重付出輕投入」,造就了一個產業單一化的東北,一個透支的東北。
近來國家蓋章認定的近80個資源枯竭型地區,東北就獨佔了三分之一。
大家都說圍繞著帝都,中國華北地區有一條環京貧困帶。其實在東北最有可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瀋陽周邊,也同樣誕生了一條資源枯竭帶:撫順、弓長嶺、盤錦、阜新…
產業斷檔是非常可怕的經濟災難。站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東北想要騰飛確實很有難度。
不過,我特別不認同某些人說的,造成東北經濟困境的真正原因是陳舊的產業結構,太偏向於重工業了——
在計劃經濟「全國一盤棋」的時代,這些都不是問題。遼寧的工業產品按計劃供給全國,而且往往供不應求,根本不需要市場營銷,只要完成國家計劃的任務就好;某個礦採光了也沒關係,最後會由國家出面轉移和分流員工。時過境遷,這種產業結構放在現在就成問題了。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產業的地域性分布產生了巨大變化。東北地區的重化工業不再一家獨大,而面臨來自多個省份的競爭。比如說,生產重型工程機械的徐工集團在江蘇,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在湖南。瀋陽標準件廠曾是亞洲最大的標準件工廠,後來面臨諸多南方廠家的競爭,竟然倒閉了。
遼寧的石化工業曾經在全國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隨著50萬噸以上級別的乙烯項目在武漢、南京、上海、天津、彭州、鎮海、茂名等處遍地開花,遼寧的石化工業已不再「笑傲江湖」。從宏觀上來看,重化工業的某些產品已經出現了市場飽和的狀況。如果不能在技術水平上取得突破,「大路貨」的產品很難進一步提升銷量,企業自然舉步維艱。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胡扯。
2003年出臺振興老東北國家戰略時,吉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6.7 億元,輕工業160.4億元,重工業 646.3 億元,後者佔比80.1%。黑龍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80.2億元,輕工業180.4億元,重工業1199.4億元,後者佔比86.9%。
經過多年的努力,吉林、黑龍江的重工業佔比已經降至67.9%、67.4%左右。而廣東、重慶、副省級城市寧波按照工業產值佔比計算,則分別是68.3%、79.6%、74.5%。
與之相比,吉利、黑龍江的程度還要低。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近來這兩個省份的經濟增速,有跑贏過廣東重慶等地嗎?這裡經濟有發生反彈嗎?
在我看來,造成東北經濟困境的真正原因,並非是什麼重工業化,產業單一化,而是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沒有超級水運航道,第二沒有高效的政務服務能力。
這兩個因素,使得東北不論是發展重工業,還是調頭押注輕工業,都難以具備價格上的優勢,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04
無法形成產業集群
過去中國的經濟底色長期以中低端製造業為主。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取得競爭優勢,價格必須要便宜。
所以,發展低端製造業的關鍵,就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
當初深居內陸的成渝經濟圈之所以能夠崛起,就在於同時擁有這兩個條件,使其成功接住了沿海產業的梯度性轉移。再由此一步步延伸開來,往電子信息等高附加值產業升級。
東北轉型初期,有非常多的技術工人,有非常高的城鎮化率,毫無疑問滿足第一個條件。但就像我前文所說,吉林、黑龍江乃至遼寧在內,都缺乏一條超級的水運航道,沒辦法滿足第二個條件。
吉林黑龍江就不用說了。貫穿遼寧省核心地帶的遼河,每年徑流量也才區區137億立方米,僅為珠江的4%,淮河的23%。由於水淺泥多,冬季封凍,遼河的航運價值甚低。
東北不管是生產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還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都必須先通過鐵路或公路運輸,到大連港等地中轉。
這多出來的運輸費用,就非常考驗企業的綜合成本控制能力了。一些出口導向型外地企業會視之為畏途,乾脆放棄來東北投資。(對於外來投資而言,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可以,大搞出口較難,考驗企業綜合管理能力。)
加之東北是中國最早實行計劃經濟的地方,也是最嚴格執行的地方,導致這裡遺留了非常濃厚的「不找市場找市長」色彩,對市場的反應遲緩。
《東北咋整》這本書裡就記載了一個很好玩的故事:自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卡車誕生以後,30多年來如一日,解放牌卡車沒有任何的技術改造,沒有任何的變化。直到經濟特區橫空出世之後,一汽人才下了決心要弄出點新花樣。
他們對汽車的第一個最大改變,是把汽車的深綠色變為了藍色。
在這種唯上的官本位體系中,東北如何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並服務好企業主體呢?
我們來看下邊這張圖片。
同樣是規模以上工業,黑龍江、吉林的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分別為466家、356家,比湖南的715家要少。但是黑龍江、吉林的虧損面竟然高達42%、35%,是湖南的兩倍或以上。(不要問我遼寧的數據,我根本找不到)
整個東北的營商環境,是有口皆碑的。你想讓東北放低姿態,像崑山一樣拿出做保姆精神進行「產業鏈招商」(缺什麼補什麼),這個難度可比地球
沒有超級水運航道,沒有高效的政務服務能力,這兩個因素共同導致了東北難以在各個工業門類形成產業集群。
也就是說,東北或許可以把某個企業搞進來,卻難以把全產業鏈都聚集在一起,用上下遊的配套,用規模化的效應來降低生產成本。
沒有價格上的優勢,你讓東北拿什麼跟長三角和大灣區的同類產品競爭?東北如何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不破產清算?
這一點,跟你選擇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的路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不改變上述兩個定式,東北同樣會舉步維艱。
05
思想上的出海口
在我眼裡,能救東北的只有東北自己。
東北歸根結底最大的問題,或許並非在於缺乏物理上的出海口,而是思想上的出海口。
否則,你如何解釋遼寧坐擁2000公裡長的海岸線,有大連、營口、錦州、葫蘆島、丹東那麼多個港口,卻依舊發展不起來呢?
(營口港,有30萬噸級礦石、原油碼頭,並可停靠第五代貨櫃船)
(錦州港)
(葫蘆島港)
(大連港)
你說遼河航運價值低,使得遼寧的內陸腹地難以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迅速發展起來,這很好理解。但是這個並不對沿海的港口城市構成太致命性的束縛啊。
泉州、煙臺也沒有發達的經濟腹地,不也是發展起來了嗎?
同樣是沿海港口城市,憑啥人家的體量就能達到7000-9000億元的GDP,而遼寧的不行呢?
所以啊,歸根結底還是句話——
沒有思想上的出海口,給你再多的深水良港都是無濟於事的(典型如廣西北部灣)。
在這個方面,東北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