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升
「有錢就是任性」,這句話用在我國封建貴族、土豪士紳身上恐怕再恰當不過了。他們熱衷於不惜重金來修建宅院、置田買地,藉以炫富揚名、光宗耀祖、引人豔羨。其中宅院的修建尤其追求高大氣派,堅固實用而又不失古樸別致。
牟氏莊園就坐落於棲霞市城北古鎮都村,系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後裔所營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莊園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地主莊園。
該莊園始建於清雍正年間,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才形成如此規模。莊園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系磚木石結構,佔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房屋480多間,耗白銀達43萬兩之多。
俯視整個莊園,布局為三組六院,各組一至三院不等,均呈四合院結構。「日新堂」「東忠來」「西忠來」三院坐落正東;「南忠來」「師古堂」兩宅偏置西南;「寶善堂」一院獨立最末,三組布局匠心,層次清晰,主次分明。各院四至六進相間,皆以中門相貫,側有甬道相通。主宅儀門居中,配以左右兩廂。院內立體建築多屬二層樓房。房舍多是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整個莊園房舍布局井然有序,疏密有致,渾然一體,既呈現出我國北方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特色,又展示了牟氏家族的富貴豪華。
牟氏莊園建築文化博大精深。莊園建築工藝獨具匠心,具有「三雕」(石雕、磚雕、木雕),「六怪」(穿堂門兒一線開、煙囪立在山牆外、燒炕火洞在室外、刀把院棺材巷、石箍套垂帶、老爺陽宅陰門外),「九絕」(石鼓、石毯、青磚灰瓦浸豆汁、合瓦下面鋪木炭、虎皮牆、花崗巖框架石釘牆、花錢屋脊、壽幛、鏨石牆)之藝術特色。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其中的「三大怪」。穿堂門兒一線開:每個大院的客廳、堂屋都有前後門,而且全在一條線上,這便突破了棲霞地區「房門不得前後開」的老規矩;燒炕火洞在室外:牟氏莊園在營建寢室的過程中,特意在窗外牆角下的適當位置留一個方形的石砌炕洞口,讓傭人在室外即可燒炕取暖。
這一獨特的取暖設計方式,在北方民居中比較罕見;煙囪立在山牆外:我國南北方的房舍建築,無論是平房還是樓房,其煙囪的位置一般是設計在屋脊簷坡上。然而牟氏莊園卻將其中的近百個煙囪豎立在山牆外面,頂端有遮雨帽,遠看宛如託在雲霧中的一座小塔,小巧玲瓏,別具一格。
牟氏莊園以其恢宏的規模、深沉的內涵,被諸多專家學者評價為「百年莊園之活化石」,有「中國民間小故宮」之稱。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吸取了我國北方民族建築藝術的優秀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這處莊園的營建者是以牟墨林為代表的牟氏家族,牟家祖籍湖北省公安縣。明洪武三年(1370年),其始祖牟敬祖出仕棲霞,任縣主簿,擇定古鎮都村居住。繼牟敬祖之後,整個牟氏家族共走出過10名進士、29名舉人;京官3人,州官3人,縣官61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官宦世家。自牟氏十世祖牟國瓏起,牟家始樹立起「耕讀」家風,其後世恪守祖訓,置辦家業。
至清末民初,牟氏家族的家業進入鼎盛時期,土地達6萬畝,山林12萬畝,佃戶村153個,年收租量達660萬斤,一度成為富甲膠東、名揚齊魯的大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