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天下讀書人都把孔子奉為尊師,歷代皇帝來到孔聖人廟祭拜,都必須恭恭敬敬地下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培養出的三千優秀弟子,七十二賢人,就足以讓人敬佩。
春秋時期,一般人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只有王孫貴族的子女才能享受教育的權利,貧苦大眾哪有錢讀書。孔子是倡導教育的先鋒,他率先提出「有教無類」的學說,意思是不分身份貴賤,智慧高低,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孔子為此廣招弟子,付諸實踐。他把自己的學問無私地教給學生們,對貴族和平民子弟,一視同仁,只要想學習,孔子都收為弟子。
孔子的學生五花八,年齡參差不齊,性格千差萬別。有聰明絕頂的弟子,也有反應愚鈍的弟子,有循規蹈矩的,也有離經叛道的,孔子對每個學生都了如指掌,都耐心地教導,指引他們走上人生正道。孔子的弟子多,難免有時候言論不當遭到孔子的訓誡,有的學生還提出一些鑽牛角尖的話問題,讓孔子也無言以對。
比如古人以孝為先,如果父母去世,兒子要在家守孝三年。孔子也恪守這樣的禮儀,也讓弟子們牢記在心。可是弟子宰予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耽誤了多少事情,應該改為一年。孔子一聽就很生氣,但是宰予能言善辯,說出了很多無法反駁的理由,還舉了一些例子說明,連孔子都無言以對。可見宰予是個敢於發表自己觀點的學生,不拘泥於舊的規矩,敢於和老師辯論,屬於創新型的人才。
宰予還愛提出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腦袋經常是天馬行空一般,有時孔子都得仔細思索一番才能解答。有一次宰予問老師,如果一個人掉進井裡,別人告訴一位君子,如果君子跳進去救人,他自己也出不來;如果不去救人,就違背了君子的作風,那君子應該去救人嗎?這個問題有點繞人,孔子也是拿這個徒弟沒有辦法,他盡想些與眾不同的問題,讓孔子也一臉茫然,思考一會才答道「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予思想活躍,愛耍小聰明,是弟子中很難管教的人。宰予的言論奇特,行為也是特立獨行。有一次宰予沒去上課,也沒告假,就讓宰予的同屋室友去找他,一看宰予還在呼呼睡大覺,讓他去上課,他說老師講的內容,他已經都學會了,沒必要再重聽一遍浪費精力。室友回去就實話實說,孔子一聽宰予不來上課是為了睡懶覺,頓時火冒三丈,直接開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意思是罵宰予會一點東西就驕傲,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的廢物,要是這樣的學習態度,以後也不會有出息。
孔子實在是忍無可忍,才對弟子發脾氣。可是令孔子沒想到的是,宰予因為不盲從,敢於創新,竟入選「孔門十哲」之列,這也是孔子沒料到的事。就像現在老師對班裡最調皮搗蛋的學生不看好一樣,最後竟然有了大出息,也是讓老師打臉了。
這樣的劇情經常上演,所以老師不要因為發脾氣,就輕易給某一個學生下結論。有時候學習不好的學生走向社會後,是此一時彼一時,反倒得心應手,事業順風順水的。老人經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孔子的弟子像宰予有出息的有很多,孔子與弟子之間的故事也很多。我們對宰予的故事了解不多,但對孔子批評宰予的這句話印象深刻,人們往往把不聽老師教導,固執己見的人,說成是「朽木不可雕也」,孔子也沒想到,過了兩千多年,這句罵人話卻成了常用口頭禪,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
我是文學漫談,多謝朋友們的持續關注,您的評論,點讚、分享、收藏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請您繼續支持文學漫談,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