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極為重視小孩子的英語學習,比如一味的強調小孩子的英語單詞量,某個物品用英語怎麼說等等。殊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方法是極其有害的,甚至可能導致小孩子學出來的就是啞巴英語。以下我們總結了5大誤區,家長們務必警惕。
誤區一:學英語就是背單詞。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讓孩子多背單詞就能學好英語,這其實是一大誤區。孩子背了很多單詞並不意味著就能把英語學好,因為死背單詞,不會運用,不會用英語思維和表達,背再多單詞也沒用。而且,天天背單詞,會讓孩子感到英語學習機械、單調、乏味,甚至會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誤區二:學英語要從音標開始。
我國傳統的英語語音教學方法是音標教學,很多老師或家長在教孩子學英語時往往先教音標,其實這是學習英語的另一大誤區。在英美等英語國家,學校裡不教音標,而是從小要學拼讀規律(phonics)。一個英國小學生可以認上萬個單詞,靠的就是掌握了拼讀規律。英語是拼音文字,70%以上的英文單詞字母組合的發音有規律,如cake、make、take、wake等,只要掌握了這些拼讀規律,以後再見到類似的單詞自然就能拼讀出來,這叫拼讀規律教學或自然拼讀法。
誤區三:要學好英語必須大量做題。
要學好英語必須大量做題嗎?孩子們天天在做題,做了大量題,結果學好英語了嗎?這個問題值得反思。認為只有多做題才能學好英語,實際上是英語學習的一大誤區。做題是對學習效果的一種檢測,是一種應試行為,對提高考試成績和技巧的確有一定幫助,但對真正學好一門語言意義並不大。因為要真正學好一門語言,靠的是「積累」,沒有積累,沒有大量的語言輸入,不可能形成語感,不可能真正學好一門語言。
誤區四:聽寫時老師或家長說中文詞讓孩子寫英文詞,或者說英文詞讓孩子寫中文詞。
很多老師和家長在聽寫時說中文讓孩子寫英文詞,或者說英文讓孩子寫中文詞,這其實也是一大誤區。因為這種訓練方式實際上是讓孩子藉助母語來學英語,結果只能學到一些中國式英語。一個字或詞是什麼意思,取決於語境或上下文,脫離了語境或上下文,就沒有具體的意思。比如,漢語裡的「做」有很多個意思,在「做蛋糕」中是「製作」的意思,在「做買賣」中是「從事」的意思,在「做好事」中是「幹」的意思。如果老師或家長在聽寫時讓孩子寫出「做」的英文,那麼孩子應該寫make呢,還是do?如果孩子寫的是make,那應該算對還是錯呢?
那麼,兒童或者小孩子到底如何正確學習英語?
低齡兒童處在適應力最強、語言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此時進行適當的英語啟蒙是必要的。對於孩子而言,真正的學習起源於興趣。因此,我們在引導孩子學英語時,要注意為其營造英語環境,努力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想像力,使其愛上英語。
如何創設一個理想化的英語語言環境呢?有條件的可以為孩子聘請一位以英語為母語的外教甚至是保姆,送孩子去雙語幼兒園,甚至是送其去國外生活一段時間。條件不夠的則可以利用一些性價比高的app比如口語俠、italkii等等為孩子找一位在線外教,甚至家長英語好的自己也可以成為孩子的英語啟蒙教師。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循序漸進地去看一些那些情節引人、活潑有趣、貼近兒童生活的英語視頻。比如:每天可以讓孩子看10分鐘左右的原汁原味英語節目;還可以在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飯到走出家門這段時間或晚上睡覺前都可以播放英語錄音。自身具備一定英語水平的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用英語對話,乃至用英語交流思想。比如早晨醒來說morning,見了外公、外婆說聲Hi。愛清潔、講衛生,刷刷teeth、洗洗hand,face自己擦乾淨。一片bread、一杯milk、一個egg。換上dress、帶好cap、穿上shoes,one、two、three、four上學去。我們可以在家裡布置一些與英語有關的圖畫、標語等,營造出一種學英語的氣氛,使孩子感到始終處在一個英語氛圍中,這樣他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說英語。
兒童學英語有一定的「沉默期」,家長切忌不切實際地期望孩子在看了一段時間的英語動畫片,學習了幾天的英語單詞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語言學習需要過程,從信息輸入到孩子的大腦中,並將信息輸出是要經過消化的,從聽到理解到能說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兒童學英語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興趣習慣和學習英語的優秀性格,教會他們怎樣成為一個自然、自信、流利的英語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