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任原創,發表於百家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洗稿、複製和抓取)
1962年,印軍開進加勒邁河谷,步步圍逼中國邊防哨所,入侵中國領土。但是,中國政府保持最大的克制和忍讓,命令邊防部隊在印軍進攻時,50米以外距離不開槍,即使在50米內被迫還擊時也不反擊、不追擊;包圍入侵印軍時,要網開一面。如其撤退,不阻不追。後來又規定,如果入侵印軍向邊防部隊發起進攻,首先提出警告,勸其撤退,一次不聽,可以兩次三次,以至多次警告;只有印軍進攻至陣地前50米以內,不自衛還擊則無法生存時,始準實施自衛;入侵印軍如撤退,不許阻擊、追擊。
但是,印度的高官和將領卻把中國的善意理解為,在這場槍口對槍口的對峙中,中國終於在最後一秒鐘眨眼了,顯示了膽怯和軟弱。印度輿論界更是一派欣喜若狂,齊聲歡呼印度軍隊取得的「偉大勝利」,有的刊文說:中國軍隊在印摩小隊守軍前撤退,足以證明種度軍隊的強大和頑強。《閃電》周報主編則載文報導說;「從喀喇崑崙山口下開始,印度軍隊已在2500平方英裡的廣闊戰線上全面向東推進,而且建立6個以上的新哨所」,甚至趾高氣揚地把印軍侵略中國領土的行為說成是「奇蹟」,是「雄圖大略」,是尼赫魯制定的「拿破崙式的大膽規劃所取得的獨一無二的勝利」。《印度斯坦報》更是口氣大得不得了,不知天高地厚地疾呼:「還要等多久,忍辱多久,印度才會為它的尊嚴而戰鬥呢?」
8月,在印度人民院的辯論中,一位議員更是忘乎所以,大聲喊道:
「200名印度兵就等於2000名中國兵。為什麼我們要怕他們?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他們攆回去?」他還叫囂:「只要尼赫魯先生一聲令下,半年之內就可以有400萬訓練有素的印度軍隊開往喜馬拉雅山,把中國軍隊全部攆走!」
由於印軍繼續執行「前進政策」,侵入中國領土,迫使中國邊防部隊不得不開始還擊。戰爭的結局,已經不用說了——以印軍的慘敗而告終。而「200名印度兵就等於2000名中國兵」——這以一敵十的牛皮又是如何破滅的呢?僅舉一例子:
1962年11月的一天,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帶著一幫旅部的軍官和幾個排的士兵,在德讓宗—打攏宗之間普冬西北4分裡的山間小路上,準備趕往一個部隊指揮作戰。結果,同中國邊防部隊2連的1個排迎面相撞。
6班長潘安壽帶著兩名戰士走在最前面,一抬頭,突然發現小路對面走來4名印軍時,雙方已相距已不到10米。潘安壽三人迅速散開,撲倒在路邊草叢中,用半生不熟的印地語戰場喊話:「趕快投降,繳槍不殺!」
但回答他們的卻是一挺加拿大制輕機槍猛烈射擊。
「打!」潘安壽喊道,三人同時開火還擊了,前面的4名印軍當即被擊斃,後面的印軍嚇得掉頭就往回跑。
解放軍這個排立即展開追擊,一直攆到坦加帕尼河上的普冬橋,才將他們全部殲滅。
這次遭遇戰,共擊斃印軍官兵33人,俘虜25人。事後一名被俘的印軍軍官供認,在最先被擊斃的4人中,有一人是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中國士兵於是沿小路往回找,果然在路邊草叢找到一具屍體,並在身上發現了貼有霍希爾·辛格照片的軍官身份證,兩個印度陸軍準將的領章、臂章和1個帽徽。他們用自己隨身攜帶的軍用毛毯,將霍希爾·辛格他的屍體裹好,埋葬在普冬橋北約20米的地方,還按正式的軍禮為這位印軍準將舉行了葬禮,在墓前立了木牌,註明他的姓名、軍銜和身份。
這就是「200名印度兵就等於2000名中國兵」大牛皮的真相——一個印軍準將四人不敵中國三個小兵。
戰後,印度方面還嘴硬,死不承認,硬說霍希爾·辛格不是戰死,而是在向中國士兵投降時被槍殺的。有趣乎?
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有驚人的相似。在這次印軍再一次入侵中國領土時,前幾日一些印度人不顧中國的警告宣稱:「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此言是否與1962年那位印度議員一樣的狂妄無知呢?
中國網友的回答是:「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解放軍依然是那支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