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城又稱龍尾關,簡稱「龍關」,舊名叫玉龍關,地處大理市下關鎮關迤社區,位於下關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橋,東至大關邑村,由蒼山斜陽峰南坡向東延伸,城南有西洱河作為天然護城河。龍尾關始建於唐,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走過黑龍橋,來到關迤社區龍尾關前,順著青石板路往上走,兩邊是歲月中保留下來的傳統民居建築,龍尾關城樓高高在上。具說以前穿過這座城樓就算是入關了,於是乎有了關裡關外之分。走上龍尾關的城樓,瞭望遠方重山,看西洱河水緩緩流淌,仿佛置身於遠古的生活。
龍尾城的居民建築較為集中,街巷鋪面和庭院多為清代建築,古街、古巷、城樓、書院、寺廟、民居、古井、古樹等,大多都還是風貌猶存。龍尾街、中丞街是這座城的中軸線,西門現在叫做西門巷,南城門正對黑龍橋。古城牆與古街古巷曲折起伏,蜿蜒綿長。
龍尾街的主幹道名叫「壽康坡」,是歷史上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交匯點。古街由南向北呈上坡趨勢,這裡的鄉親從小就喜歡在坡上來往鍛鍊身體而健康長壽,所以叫「壽康坡」。壽康坡曾經是一條繁華的商貿集散地,兩旁臨街的人家至今還保留有石頭砌成的鋪臺子。當年的壽康坡是下關到大理唯一的通道,有很多大小馬店。這裡作為曾經最大的物資交流中心,茶葉、菸草、皮草、布匹等農副產品都在這裡交流。
龍尾關老街還不算特別商業化,遊客不多,本地人居多,依然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街上開著各種小吃店,無論是剛出籠的破酥包,幾十年老店的滷味,還是一碗熱騰騰的牛尾湯,全都是「老下關」熟悉的味道。茶馬古道舊時的熱鬧模樣,也許就在龍尾關的街市裡。
龍尾關是南詔古城遺址,是滇西著名古戰場,天寶年間大唐與南詔的多次激戰就發生於此,曾經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南大門屏障,數十萬唐軍折戟城樓下,屍骨堆砌成山。龍尾城的原住居民一部分是大理國的後裔「民家」,再有一些是明代實行軍屯、民屯而從內地遷來的漢人,繁衍生息、互相通婚後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姓氏群落。
走進古街深處,古老的大井、二井仍湧動著清澈甘甜的泉水,滋潤著古街的居民。井為地下湧泉,每眼井分三塘,上塘為飲用水,中塘洗菜,下塘洗衣,約定成俗,千年無人違犯。關迤社區有彝族、白族、回族、傣族等20個少數民族,大家共飲一井水,同住一方城,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龍尾關歷經滄桑,卻默默隱存於世,充滿了淳樸的生活氣息,民風質樸,生活方式健康,是一個純粹的居住地。這裡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璀璨的文物古蹟、秀麗的風景名勝、迷人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