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理決定擴建國道214線,在勘察時,文化部門提出盡最大努力保持龍首關城牆完整性的方案,獲得了當地村民的贊同。然而,最後出臺的方案,竟是橫切龍首關南、西、北三道城牆的路線。新建的公路將穿古城而過,遺址將被嚴重破壞。當地村民稱,若此時不盡力將遺址保護下來,將「上無顏面對先祖,下無法對後人交代,成為永遠的罪人」…
[我來說兩句]龍首關城牆被挖了一個大缺口,文物部門正在進行搶救性發掘。本報記者 王俊秀攝 |
雲南大理為修公路拆毀唐代古城牆
本報記者 王俊秀
雲南大理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均建都於此。南詔國統一了大理地區後,在洱海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別建立了兩座關隘,稱為「上關」和「下關」,也叫龍首關和龍尾關,現均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級重點保護文物。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在大理採訪時發現,正在擴建的公路,使龍首關變得面目全非,僅剩的幾段城牆也危在旦夕。
風雨滄桑龍首關
龍首關西靠蒼山雲弄峰,東臨洱海,始建於南詔皮羅閣時期,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後歷代均有修繕,是研究南詔以來大理地區政治、軍事、歷史的重要實物證據。
作為大理的北部屏障,龍首城以其鎖山控海、易守難攻的特點,成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南徵時,所到必克,但在龍首關遭到了大理國將士的頑強反抗。久攻不下,忽必烈只好將主力轉移到蒼山背後,越過蒼山天險,最終才攻下大理。龍首關於大理國的軍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古龍首關城約兩平方公裡,四周有5道城牆,5道城門,有各種軍事設施,明清時期增設5座中式建築的碉樓。在北城牆中部的北城門上,曾經書寫著「龍首關」3個大字。城門徑深10多米,這裡以前是從北部進出大理的惟一通道,也是著名的茶馬古道。
龍首關現存遺址,北城牆全長600米,最高處17米,底寬15米。距北城牆約700米的南城牆長900米,高12米,底寬18米。整個城的磚石等建築物,毀於解放前後,其城基夯土部分保存完好,在各現存古城中亦屬罕見。1988年,龍首關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忽必烈未能破」的古城牆被拆
2007年,大理市委、市政府決定擴建國道214線上關至北五裡橋段。在勘察路線時,文化部門提出在盡最大努力保持城牆完整性的前提下,公路走向最好選擇在南城牆缺口處,且與西城牆保持50米的安全距離。當地村民也贊成這一方案,認為公路從此通行,對古城遺址破壞較小。
然而,開始施工後,村民們驚訝地發現,南城牆、西城牆陸續被挖了一個大缺口,卡車轟隆隆地開了過來,進行打樁建基。這時他們才知道,最後出臺的施工方案,竟是橫切龍首關南、西、北三道城牆的路線。這樣,新建的公路將穿古城而過,龍首關遺址將被嚴重破壞。目前,龍首關遺址南城牆、西城牆、兩道北城牆已不同程度遭到破壞,破壞面積達12350平方米。
這樣的結果,讓世代居住於此的上關村民們難以接受。「龍首關、龍尾關是不可分割的,龍首關被破壞了,大理的歷史就不完整了。我們大多是原來龍首關守城戍邊的將士後裔,看到這樣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城就要毀於一旦,真是感到惋惜呀!」上關村村長沈康生扼腕嘆息道。
沈康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龍首關被定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時,因為是不可移動文物,文物部門委託上關村對其進行保護。這些年來,村民們都很珍惜這些古城牆。「我們曾經走過彎路,以前大家不知道它的價值,蓋房時沒磚了,就過去搬幾塊,還在城牆上開荒種莊稼。不知者不為怪,自從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以後,大家都很自覺地保護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
我國《文物保護法》第17條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但是,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並經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應當徵得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同意。
村民們想不通,最後的道路施工方案竟然公然違反《文物保護法》,對古城遺址大肆破壞和野蠻施工。沈康生說,最後的施工方案,有關部門根本沒有向村委會和村民們通報。
村民告訴記者,修大麗(大理-麗江)公路時,已經破壞了東城牆,當時龍首關還未被定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人們的認識有限,「但為何現在明知是文物,還要公然破壞呢?」
大理市交通局黨委書記趙勇超的解釋是,「這是沒辦法的事,怎麼都繞不過去。道路要修,上面是蒼山,下面是洱海,中間是村民住房,很難考慮周全,肯定要破壞一部分的。」
在村民們看來,這樣的施工方案將使龍首關遺址遭到嚴重破壞乃至消失,使大理的旅遊事業失去一個極具歷史、文化和旅遊開發的亮點。大理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文化旅遊區,境內有「風、花、雪、月」四大奇景,其中的「上關花」,就在這座龍首關城。近些年來,不斷有投資者到此考察,希望對龍首關進行修復,從而開發以古典名勝為特色的旅遊。目前,這一計劃隨著龍首關的破壞而流產。
村民代表胡學書告訴記者,除了破壞文物,在龍首關內的施工將採用爆破、鑽井、挖掘等作業,會大大增加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率,危及上關村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上關村的地質災害觀察員,胡學書對此非常擔心。他和沈康生等幾名村民代表自去年以來,一直向有關部門反映,至今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
一切為修路讓道:
四羊方尊出土地遭修路破壞 明知國保單位仍動工(圖)
這裡12萬平方米的保護面積、40萬平方米的建控地帶裡曾經出土四羊方尊、象紋大銅鐃、人面紋鼎等國寶級珍貴文物;這裡有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西周宮殿遺址;這裡有專家視若寶貝的許多未解之謎;這裡曾被列為2004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這個舉世驕傲的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寧鄉炭河裡遺址,卻在幾個月前被一條公路幾近「腰斬」。[詳細]
周至老縣城中修路將申報世遺古棧道遭破壞
「老縣城原本有路,修路應該在原道路上修復,如今卻在原來居民住房的遺蹟上重新修了一條路,使得老縣城的遺址遭到了破壞,毀壞了遺址的原貌!」
更令人傷心的是,在老縣城遺址範圍內的儻駱古棧道也在不久前遭到了破壞,在沒有得到文管部門審批的情況下,推土機已將古棧道推了三米,準備修路。[詳細]
開封擬修路「洞穿」古城牆 多數市民反對破壞國寶
長14.4公裡的明清古城牆環抱著開封老城區,目前,開封西城牆僅有大梁門和小西門兩個出入口,鄭開大道開通後,滾滾車流開始從開封西區湧向有著眾多景區的老城區。今年春節和五一黃金周旅遊高峰期,大梁門每天進出汽車上萬輛次,大梁門外路上排起的汽車長龍綿延兩三公裡,開封西區入市通道不堪重負。
為破解這一交通困局,開封市著手修建一條金耀路,「洞穿」古城牆。[詳細]
它山之石:歐盟要求波蘭停止因修路破壞原始森林
歐盟委員會負責環境事務的委員斯塔夫羅斯·季馬斯表示,波蘭政府動工修建的一條高速公路將穿越一處擁有珍稀沼澤地的原始森林,歐盟將就此向位於盧森堡的歐洲法院提起訴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