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古鎮已落伍,看看陝南這個鎮,都開始修古樓古城牆了

2020-11-08 寫手龐永華的陝南生活

立冬。

天氣,異常晴朗。

我從漢江邊的漢中市,來到漢江邊的上元觀古鎮,主要是為了看衡家大院。

漢中市,漢江邊

衡家大院,屬於清代古建築,位於陝南漢中市城固縣上元觀古鎮。

我來到上元觀古鎮後,東找西找,最後找到的衡家大院卻是大門緊鎖。我詢問街道上的一位老大媽,她說「指揮部」的人有鑰匙;我找到「指揮部」後,答覆是「正在修繕,暫不開放」。

衡家大院,大門緊鎖

我無奈一笑,開始在上元觀古鎮閒逛起來。

上元觀古鎮,始建於明天啟年間,因為該鎮最早有一座名叫「上元觀」的道觀,因此得名。據說,古鎮原有四條街道,全部是用石條鋪成,直接通往鎮外,並且還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東通西鄉,南連南鄭,北接城固,四通八達。

這樣的「據說」,在上元觀古鎮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了。

如今,在開發旅遊的大潮流下,上元觀這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鎮,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我的眼前。

新修的東門樓,新修的南樂堡

我一邊思索,一邊閒逛到東門樓下。

這裡,施工尚未結束,但東門樓和古城牆以及護城河都已修建完畢。在初冬的藍天下,東門樓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底闊頂尖,高聳入雲;東門樓下,古城牆高大雄壯,上可跑馬;古城牆下,護城河裡還有涓涓細流。

南樂堡,高大雄偉

找到入口,拾階而上

登上城牆,上可跑馬

站在城牆上,遠看東門樓

站在城牆上,近看東門樓

站在東門樓上,俯瞰上元觀古鎮

站在東門樓上,近看護城河

我拾階而上,饒有興趣地登上城牆,俯瞰上元觀古鎮。

古鎮,真的很「新」。

這樣嶄新的古鎮古樓和古城牆,看上去的確壯觀,讓人震撼。不過,我向來對新修的建築都毫無興趣,所以走下城牆,返回古鎮,繼續尋找古蹟。

上元觀古鎮,東南西北四條街道分布整齊。聽說,古鎮原來的人家有二三百戶,東餘家、西申家、南衡家和北屈家,這四大家族中衡家「人氣」最旺。因為,衡家熱衷教育,創辦了私立小學,後輩出了許多舉人。

衡家高房,這門樓實在是高

通過衡家高房的小巷

我思索著逛到衡家高房。

這裡,青磚灰瓦,門樓高聳。

這麼高的老門樓,我在陝南還是第一次看到。

我試探著敲了敲門,無人應答,只好繼續在古鎮裡閒逛。

上元觀古鎮,街道整齊

精美石雕,隨處可見

石條地基,比比皆是

古鎮的老屋很多。

這裡的大部分老屋,都已經破敗不堪,原汁原味的老屋幾乎都成了危房甚至殘垣斷壁。但是,從遺存的青磚灰瓦和帶著雕花的門窗,以及隨處可見的紅石條砌成的地基上,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個古鎮昔日的輝煌和氣派。

老屋的門樓,磚木結構,紅色條石砌成的地基

門樓上的匾額,明清遺存

有的老屋,原汁原味,土得掉渣

在我的記憶中,上元觀古鎮還有一段紅色的歷史。

1932年10月,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途經漢中時就是在這裡的衡家大院召開了「上元觀會議」,檢查和總結西徵途中的政治工作。在此期間,熱情的上元觀人民用紅豆腐招待紅四軍,因此「上元觀牌」紅豆腐一躍成了名牌。

衡家大院,大門緊鎖

衡家大院的門墩石,雕花精美

歲月滄桑,繁華已逝。

現在,上元觀古鎮的大力開發,讓我欣慰,也讓我擔憂。

欣慰的是,開發後會有更多的人知道這裡的古老文化和紅色文化;擔憂的是,開發後的古鎮會變得越來越「新」。就像這次,我來到上元觀古鎮旅遊,我想看到的真正古蹟都是大門緊鎖,而我不想看到的新修建築躲都躲不開。

新開發的古鎮街道,花裡胡哨

現在,上元觀古鎮屬於城固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雲南大理為修公路拆毀唐代古城牆(組圖)
    本報記者 王俊秀攝  雲南大理為修公路拆毀唐代古城牆  本報記者 王俊秀  雲南大理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均建都於此。  然而,開始施工後,村民們驚訝地發現,南城牆、西城牆陸續被挖了一個大缺口,卡車轟隆隆地開了過來,進行打樁建基。這時他們才知道,最後出臺的施工方案,竟是橫切龍首關南、西、北三道城牆的路線。這樣,新建的公路將穿古城而過,龍首關遺址將被嚴重破壞。目前,龍首關遺址南城牆、西城牆、兩道北城牆已不同程度遭到破壞,破壞面積達12350平方米。
  • 拆了古城牆修馬路?唯一倖存者告訴你,這是真事,不用懷疑
    廣州明城牆簡介廣州的古城牆很多,從西漢趙佗開始就不斷修築城牆工事,至清朝,古城牆遺址遍布廣州。從歷史來看,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大多屬拆牆派;而以政治歷史聞名的城市,則屬保牆派。廣州自古都是商貿重鎮,當然不能倖免,一場聲勢浩大的拆牆運動開始了。民國時候大規模的搞城市建設,廣州古城牆被夷為平地,拆下來城牆的地基和城磚剛好用來修建馬路。現存明朝古城牆因在越秀公園內,所以得以保留。
  • 拆了古城牆修馬路?唯一倖存者告訴你,這是真事,不用懷疑
    廣州明城牆簡介廣州的古城牆很多,從西漢趙佗開始就不斷修築城牆工事,至清朝,古城牆遺址遍布廣州。從歷史來看,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大多屬拆牆派;而以政治歷史聞名的城市,則屬保牆派。廣州自古都是商貿重鎮,當然不能倖免,一場聲勢浩大的拆牆運動開始了。民國時候大規模的搞城市建設,廣州古城牆被夷為平地,拆下來城牆的地基和城磚剛好用來修建馬路。現存明朝古城牆因在越秀公園內,所以得以保留。
  • 秦鎮古城牆
    秦鎮古城牆,一段殘垣斷壁回憶。出秦鎮洪南門,左邊便是灃河堤岸,沿坡而上,半截斑駁陸離的古城牆,風吹雨打,草長樹生,述說者曾經的輝煌,顯示出如今的蒼涼。秦鎮有五門,洪南門、大南門、土南門、西門、北門。如今,唯一殘存的也只有洪南門,那時當年防洪的需要,洪水泛濫時有閘門關閉,需要抗洪搶險時人們能在最短時間趕赴洪災難點。這便是洪南門的來歷。
  • 弔古芝川昝村二鎮文
    然出龍門,陡然轉向,如束細流變為坦坦平川,盤水相擁,澽水相抱,夏則鶯飛草長,冬則水漫沙流,或告之曰:此古韓梁之故國,古芮之舊地,而古昝村芝川二鎮之舊址也。寶塔猶在,城牆已傾,滄海桑田,蓋皆因水之故也。只留下一座芝川古鎮,周邊若干古村。澽水原名澽谷水,發源於黃龍縣大嶺南麓,是韓城第一河流,在土門口出山後,由東折向南流,在芝川匯入芝水後注入黃河。澽水下遊的河谷地帶是韓城市南農耕條件最好的區域,在澽水與芝水交匯處形成的夾角地帶,則是古芝川鎮的舊址,也是古少梁夏陽之縮影。
  • 行遊隨筆(諸葛古鎮 古陽平關)
    整個祠廟佔地80餘畝,融古建築、園林、文學、藝術、書畫、雕刻、彩繪於一體,代表了陝南地方傳統風格。祠內文物豐富,匾聯層層。此樹花已被確定為漢中市「市花」。我們來到武侯鎮老城,本打算一睹「古陽平關」的風貌,但很遺憾,這裡只剩下了在殘垣斷壁上修繕的一段城牆和城門了。
  • 河北正定千年古城牆損毀嚴重 如修復需花10億元
    1600多年來,正定一直是府、州、郡、縣治所,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從東晉時的土築,到北周時的石砌,再到唐代重新擴建為土城,最終明朝擴建為磚城,城牆與城市唇齒相依,不離不棄。無城便無牆,無牆就沒有城市的安寧。  歷朝歷代均重視修繕的城牆,在解放後,因失去了原有的軍事功能,開始不為人們重視,並遭到了大量的人為破壞。
  • 故市古鎮的城牆
    明初朱元璋在帝,為避戰亂,確保民安,號召城鎮修建城牆。故市的古城牆建築於明朝大約中後期。這個城池修建很有講究,具備了其他地方所沒有的三大特點。首先,城內呈「臥鱉形」地勢。老城街道中心交叉十字,高於東西南北四條街道約丈餘。從西門向東望,只能瞧見東街的房頂。
  • 夜遊大同古城牆/薛振堂
    晚上9時許,我們乘著夜色,從東城門登上了古城牆。在古城牆的東城門樓前,我們聽取了導遊對古城牆的介紹。我們看到的大同城牆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增築新城,略呈方形,東西長1.8公裡,南北長1.82公裡,周長7.24公裡,面積3.28平方公裡。城牆一律以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板、石方為基礎,在原城牆基礎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磚。
  • 「六門十八古」 ——這個古鎮看點多
    在今天邯鄲大名縣600多個行政村、鎮中,有將近百餘和河有關。金灘古鎮是大名縣的中心城鎮,古鎮西臨衛河,是典型的因運河而興的水鄉古鎮、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聚村落最早的古村鎮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跟隨《行走大運河》採訪組的腳步一起到金灘古鎮去看看。
  • 看惠民古城牆的「千年朋友圈」
    原標題:昔日屯兵抗金橋頭堡今朝市民休閒好去處看惠民古城牆的「千年朋友圈」千人萬騎修城垣,銅牆鐵壁世無雙。鼓角爭鳴聲猶在,不見當年築城人。驅車進入惠民縣北外環,一段段古城牆掩映在隨風搖曳的蘆影中,滄桑不失雄岸。
  • 學術爭鳴 | 青浦古城牆考略
    青浦古城牆,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至1958年被拆除,歷經近400年歷史。本文簡述了青浦古城牆營建和歷次修繕的歷史,考證了城磚的使用與質量控制以及城牆營建和維護經費之來源,並分析了古城牆的軍事地位與價值。「粉垛齊排,丹樓再上,映帶遠峰,蔚為佳勝」。
  • 看惠民古城牆的「千年朋友圈」
    原標題:昔日屯兵抗金橋頭堡今朝市民休閒好去處看惠民古城牆的「千年朋友圈」千人萬騎修城垣,銅牆鐵壁世無雙。鼓角爭鳴聲猶在,不見當年築城人。驅車進入惠民縣北外環,一段段古城牆掩映在隨風搖曳的蘆影中,滄桑不失雄岸。
  • 湖北襄陽古城牆獅子樓遺址發現「石獅」
    襄陽古城牆獅子樓遺址發現的「石獅」 謝勇 攝襄陽古城牆獅子樓遺址發現的「石獅」 謝勇 攝中新網襄陽9月22日電 (沈明晶 孫海波 胡傳林)在湖北襄陽古城內,除了現存的鐘鼓樓、仲宣樓、譙樓外,還有消失的魁星樓和獅子樓。
  • 1941年遼寧海城舊影,城牆東南角的魁星樓與還沒拆的古城牆
    老魁星樓為二層六角,後改為八角三層。青轉碧瓦,非簷鬥拱,龍頭吞脊走獸排列其上。翹起的簷頭上掛驚鳥鈴。風過,叮咚作響,別具丰韻。樓內為木質的「魁星」神像。圖為城牆東南角上的魁星樓。海城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海州衛,並開始修建海州城,在原有土夯城牆(遼代修的或是更早時期的)的基礎上修建青磚城牆。清初和清順治、乾隆年間曾多次修復海城城牆。
  • 學術爭鳴 | 青浦古城牆考略
    青浦古城牆,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至1958年被拆除,歷經近400年歷史。本文簡述了青浦古城牆營建和歷次修繕的歷史,考證了城磚的使用與質量控制以及城牆營建和維護經費之來源,並分析了古城牆的軍事地位與價值。「粉垛齊排,丹樓再上,映帶遠峰,蔚為佳勝」。
  • 我國明清古城牆遊說之一,說說南京和西安古城牆
    中國明清城牆繼承了中國古代的 築 城技術以及以城牆為載體的中國傳統城市文明觀念。明清城牆的規模大小,一般遵循遵卑有序的原則。一 級都城、二級王城、府城、州城、衛城等。現有的明清古城牆囊括了南京、西安、開封,襄陽、興城,荊州、臨 海、壽縣,鳳陽,平遙,曲阜,汀州,台州等明清古城牆。那麼關於古城牆,你知道多少呢?你又去過幾處 ? 今天我們就從南京,西安的明清古城牆說起。
  • 細數中國36處古城牆,36個奇蹟
    城牆高一丈二尺,城壕深一丈,城周圍三裡三分,東西南北有炮臺者四,後改為鼓樓祀神,四炮樓保存較完好。隆裡古城不大,城牆周長約1500米,在古代有2米多高,這個小小的石頭圈子建於明洪武年間。城門左右兩邊有逶迤城牆,上築敵樓、垛口、炮臺。全部用方塊巨石築就,一派青灰蒼黑。古鎮曾有九寺、八廟、三宮、三閣、一院、一樓,還有石牌坊、城牆等古建築群。原為土城,經數百年歷史滄桑,經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漸成街巷縱橫錯綜之石城。
  • 鄞江邊發掘出古磚遺蹟 挖出的是不是唐代古城牆
    浙江在線08月0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鄒洪珊)古城牆,是寧波一段遺失的記憶。  曾經,寧波的古城牆雄踞三江口長達千年,可惜在1928年至1931年被全部、徹底、乾淨地拆除,只留下破舊的慶雲樓和鼓樓。
  • 杭州修復掩護最完整的古城牆:打造城牆上的江
    新登古城位於杭州市富陽區,舊名新城,古稱東安,於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置縣,1958年撤縣。古城牆環城而築,高5至7米,原長約2100米,至今依舊有1700多米生存完好。其先容,新登汗青上有過三次造城,唐初(公元684年)徐敬業起兵,黎民築城牆,竣事有縣無城的汗青;唐末(公元891年)杜淮Upace歷時10個月築城牆,保臨安,後人稱「杜淮pace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4年)範永齡築城牆抗倭寇,建築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