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正定是全市惟一一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牆一直是正定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正定古城越千年而不毀,但城牆卻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大規模損毀後,一直得不到有力的修復。
從東晉時的土築,到北周時的石砌,再到唐代重新擴建為土城,最終明朝擴建為磚城,歷經無數滄桑的古城牆現已斑駁、坍塌,歷史文化名城的城牆亟待保護。
粗略估計,整個修復周長24華裡的古城牆需要資金在10億元以上,即使是修復現存城牆,也在3億元以上,修不修?怎麼修?除了資金的掣肘外,兩種觀點一直在交鋒。
正定古城牆之殤
殘存的古城牆一直是正定城的庇護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大規模損毀,城磚被人們拉回家砌牆
修復古城牆城需資金10億,修不修?除了資金的掣肘外,還有兩種觀點一直在交鋒
懷古
只剩下土的古城牆
——1600歲的古城只剩下殘垣斷壁
東城門不見了,另外三個城門也已殘缺,曾經氣勢恢弘周長24華裡的城牆只剩下了8千多米,而且這8106米的城牆磚也被剝蝕的相當嚴重,亟須保護,但對於一個縣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小工程。
1600多年來,正定一直是府、州、郡、縣治所,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從東晉時的土築,到北周時的石砌,再到唐代重新擴建為土城,最終明朝擴建為磚城,城牆與城市唇齒相依,不離不棄。無城便無牆,無牆就沒有城市的安寧。
歷朝歷代均重視修繕的城牆,在解放後,因失去了原有的軍事功能,開始不為人們重視,並遭到了大量的人為破壞。後雖於199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改革開放後正定縣極為重視文物保護,但偌大而24華裡的周長,修繕保護顯然不是一個小問題, 歷經數百年不倒的古城牆正在自然的風蝕中加速破損。
登上修復的南城門四處眺望,滹沱河、京珠高速、京廣鐵路及107國道盡收眼底,更南邊的石家莊市也依稀可見。將目光收回,向西、向北、向東望,殘存的古城牆,經過歲月的不斷剝蝕,顯得那麼老態龍鍾。
正定政協文史委主任張銀耀說,記憶中,正定城垣最宏偉的建築就是四座城門。東門迎旭(後改稱環翠),南門長樂,西門鎮遠,北門永安。每座城門設裡城、甕城和月城三道城垣,甕城高度與內城相同,月城則是甕城外加築的彎月形城牆,高度是內城的一半。據介紹,出入城要經過三道城門,城門上都有巨幅石匾額鑲嵌。城門洞深約五丈,高二丈,用條石鋪基、大磚砌拱券。高大的城門木門板厚半尺,門角有鐵皮封包。
但是,張銀耀的城牆只存在於記憶中,古城牆經歷幾次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後,現在已滿目瘡痍。張銀耀說,第一次大規模破壞是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不少人拆城牆磚修高爐,後來又不間斷地有部分居民、生產隊拆磚修房蓋屋,這種局面在持續了近20年後,一座氣勢恢宏的磚城變成了殘垣斷壁。
現在,周長28華裡的古城牆城門樓、角樓、垛口均已不在,城牆磚也所剩無幾,只有土築規模尚可見到。斷斷續續的城牆現殘存8106米,四個城門均殘缺。其中東城門已被掩埋在鋼筋混凝土下,完全不見;北城門存裡城門和月城門;西城門存裡城門和甕城門;南城門存裡城門和甕城門,裡城門外券臉上仍鑲嵌有「三關雄鎮」的石牌匾。另外,西城門、北城門、西南角樓尚存馬道,東城牆留有較完整的排水道。相對而言,西、東、南三面保存尚較完整,北城牆破壞最為嚴重。
修復
修復一米需要一萬
——復原古城牆需要資金10個億
殘存的古城牆一直是正定城的庇護者。1963年,正定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滹沱河的大水漫上了岸,張銀耀說,水幾乎和東城門的第一道門月門齊高,「傳說可以坐在城牆上洗腳」,但因為有城牆的存在,大水沒有灌城。依滹沱河而建的南城牆和部分西城牆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也是在歷次重大破壞中,南城牆和部分西城牆依舊保存較為完好的原因。
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正定縣政府也不斷加大對古城牆的保護力度,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古城牆的措施和辦法。1993年,作為正定標誌性建築的古城牆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正定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0年,正定縣委、政府為保護文物,號召全縣百姓捐獻舊城磚,並投資近399萬元修復了南城門城樓及兩邊各50米城牆。修復後的城門樓是一座歇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築,通高10.5米,面闊24.1米,進深11.5米,總面積277.15平方米。城門樓上下兩層,明間闢門,次間置窗。上層簷下「長樂門」的牌匾書寫遒勁有力,是著名書法家啟功所書。同時,正定縣政府也對北門進行了維修,兩項工程共投入資金450萬元。
古城牆的保護修復,一直是歷任正定縣領導的心頭大事,但所涉資金額度巨大,進展不甚理想。
在1999年正定縣制定的《文物保護利用中長期規劃》裡,計劃自2000年開始修復南城門和百米城牆,還計劃在古城牆外圍建設30到50米寬的綠化防護隔離帶,並綠化古城殘垣,建成環城公園。但因資金缺乏,在完成南城門和100米城牆修復後,其他工作幾乎沒有進展。
張銀耀說,早在10年,有一個粗略的估算是,修復一米城牆需要一萬元,這樣,周長24華裡的城牆全部修復至少需要2.4億元,這還不包括拆遷補償、修復四座城門(三重門),甚至包括護城河。這項工程如果放在現在的話,需要的額度可能在10億元以上。
爭論
重修與否,這是個問題
——巨大的投入是否有必要,目前還沒有定論
這麼大的投入是否有必要還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完全修復古城牆根本沒有必要,讓它保持現在的樣子,不去再破壞它就是最好的保護,而另一種聲音則傾向於完全修復,因為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需要與之相配的城牆。張銀耀說,如果有了資金,就一段一段地逐步修復,希望總有一天人們可以看到正定古城牆的完貌。
值得慶幸和欣慰的是,在《正定古城風貌恢復規劃》中,這項將在「十一五」規劃中實施的規劃,著力實施十個重點文保項目,第一項就是「恢復古城牆」,逐步再現古城風貌。
正定縣文物旅遊局副局長張國清說,目前政府方面沒有完全修復古城牆的設想,我國現行的文物保護政策法規,對文物保護的指導思想是對文物現狀進行保護,不提倡復原,改變文物的真實面目。
正定文物部門對古城牆的保護和逐步修復有個遠景的規劃,那便是投資3個億逐步恢復現存古城牆的歷史風貌,這些資金幾乎全部需要政府投入。張國清說,古城牆的保護和逐步修復是從文物保護角度出發的,相比之下,古城牆對人旅遊的吸引力非常小,所以,古城牆的保護和修復很難吸引社會資金。目前,3億元的投入也不是個小數目,因此對古城牆的保護和逐步修復只能是個長遠計劃。
百姓
——混凝土的門還是那座門嗎?
一位老人眼中的南城門
83歲的程福生老人在南城門附近居住,夏天,他喜歡和別的老人一起坐在南城門腳下,高大宏偉的城樓可以給人們帶來足夠的陰涼。
南城門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從這裡經過的汽車需要繞過城樓通行。重新修建的南城門沒有了月城和甕城,護城河上的橋是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暢通無阻的現代交通工具穿梭往返,堅實、牢固的城門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新修建的南城門外還保留著甕城城牆的斷垣,有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城磚。程福生老人從小在城門附近長大,他說,護城河、月城、甕城和城樓,早就變了模樣,月城也找不到了。
老人說,那時候老百姓家裡窮,房子都是土坯房,城牆似乎是堅不可摧的,1958年大煉鋼鐵,城磚都被拆走蓋高爐了。後來,老百姓也開始拆城磚回家蓋房子,破壞得很嚴重。「那時候沒人心疼城牆,老百姓窮,都想多拆點磚,把房子蓋結實點。」老人說。
老人帶記者來到城牆外的護城河,幾米寬的護城河只有很少的水,還很渾濁。老人說,他小的時候,河水很大,很清,孩子們都喜歡到城門周圍玩耍。近年來,南城門得到重新修建,那時,老人經常來看修建的忙碌景象,直到以天竣工後,老人又看到了兒時古城門的模樣。
「新修的城門和原來一模一樣,我看了很高興,心情很複雜。」老人說,「只可惜啊,現在只有城門了,月城和甕城的的樣子也看不到了。」
文/本報記者 安文聯 徐書樂
(責任編輯: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