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備受關注的集雙高速公路集安至通化段(以下簡稱「集通高速公路」),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戰,提前建成通車。
    據介紹,集通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南北縱線鶴崗至大連公路聯絡線——集安至雙遼公路(G1112)的起始部分,也是《吉林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中「五縱、四射、三橫」之橫三的一部分。
    集通高速公路起自集安市太王鎮,接中朝集安至滿浦界河公路大橋中方接線,經長崗、清河、頭道,止於通化縣快大茂鎮黎明村,設黎明樞紐互通與鶴大高速相接。主線全長82.213公裡,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80公裡/小時。主線設特大橋3638米/2座,大橋7257.5米/25座,中橋666米/9座,涵洞93道;隧道18662延米/9座;設太王、五女峰、清河、頭道、灣灣川和黎明互通立交6座,分離式立交1座;設清河服務區1處、停車區2處、管理處2處;設有集安、五女峰、清河、頭道、通化南5處收費站。
    清河服務區
    加強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實現公路與自然和諧共處
    施工中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環境。路基施工劃出「環保紅線」,減少林地、耕地使用,儘可能保護和保留原生植被;清表土作為種植土進行保留保護,全線設置11處62萬立方米表土(種植土)集中堆放區,用於後期植被恢復;邊坡防護儘量採用適合本地生長條件的植物防護,取消不必要的圬工砌體,共計減少圬工2.9萬立方米,增加植被恢復面積9.8萬平方米;臨時便道儘可能利用現有林道、村道,減少便道用地;施工場地按標準化要求,採用預製構件集中預製、混凝土和路面混合料集中拌合、鋼筋集中加工的方案,以減少臨時用地;隧道洞口遵從「早進晚出」的理念和仰坡「零開挖」的思想,加強對隧道洞口原生植被的保護和早期恢復,兩幅隧道之間的土體儘量保留,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在施工場地和施工駐地設置沉沙池、汙水收集池,防止施工廢水和生活汙水直接排放至附近河流或溪溝中,全線布設水保監測點22個。
    打造「綠色旅遊公路」 提升示範工程
    高速沿線地表植被繁盛,特色鮮明,旅遊資源包括白雞腰國家森林公園、金江花海景區、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老虎哨旅遊景區、鴨綠江河谷葡萄走廊、五葉谷修身養心度假區、高句麗文物古蹟景區、楊靖宇烈士陵園、通天山葡萄酒文化產業園、大泉源歷史文化景區、人參產業旅遊經濟區等,旅遊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項目已被列為交通運輸部「品質工程」和吉林省交通運輸廳「綠色公路」雙示範工程。
    對「綠色公路」進行再提升,全力打造「綠色旅遊公路」,按照水、山、城的理念進行優化。
    落實「雙示範」科技項目實現綠色公路品質工程
    集通項目充分利用4年工期的有利條件,通過合理優化隧道與路基工程的施工組織,提高隧道棄渣的綜合利用,包括填築路基、建設工廠化生態砌塊生產車間及加工路面基層碎石,實現隧道棄渣的綜合利用,節約資源變廢為寶,有效降低工程綜合成本。項目原設計8處取棄土場(取土場3處、棄渣場5處)均未徵用,全線隧道洞渣100%利用,率先實現了交通運輸部提出的「零借方、零棄方」 的綠色公路建設目標。
    植被保護與恢復技術的應用,施工人員秉承「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建設理念,路基施工之前先劃出佔地紅線和「環保綠線」,兩線之間的原生植被在不影響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實行強制性保護,儘可能地不破壞路線周邊環境。分離式隧道兩個洞口之間的鼻端位置、場區綠化區域、橋梁下方等原生植被在不影響施工的前提下必須進行保護。佔地紅線範圍內的黃菠蘿等珍貴樹種移栽至路線附近適合生長的區域,共保護林木約11400平方米,移栽珍貴樹種約5500棵。
    充分挖掘自然生態資源提升綠色旅遊公路品質
    集通高速公路沿線自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施工人員按照廳黨組的要求,在借鑑遼寧省通丹高速公路建設經驗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以「融生態、展景觀、呈文化、拓服務」為宗旨的綠色提升設計:一是環保措施更加到位。客土噴播、鑿穴綠化、生態邊溝、仿生擋牆的設計,將使公路更自然地融入環境。二是景觀效果更加顯著。隧道從洞門到內飾亮化效果全面改進,沿線布設景觀臺優化升級,混凝土防撞牆採用襯模印花技術等,使公路沿線景觀煥然一新。
    工程竣工後,集安到通化時間將從2個小時縮短為40分鐘左右。該項目建成通車後將是集安市對外聯絡的唯一一條高速公路,為廣大人民群眾「十一」黃金周順暢出遊邊陲小鎮集安再添捷徑,國內外遊客前往集安境內景區旅遊、觀光的交通條件將更加便捷、舒適、安全。對歷史文化名城集安的旅遊業會帶來積極地推動作用,本項目也將成為集安的「門戶」,擔負著宣傳集安文化、帶動區域經濟和旅遊發展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