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訊 (記者 林靜嫻 李玉燕/文 吳曉平/圖 通訊員 陳七三 許麗紅 實習生 姜建軍)昨天下午,2012廈門市高層次人才交流大會暨第七屆臺灣專業人才與項目對接會在廈門市人才市場舉行。現場,海外回來的高層次人才,以及專門從臺灣趕過來的高端專業人才集聚一堂,與有意向的企業進行對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對接會首次引入「廈漳泉三地聯辦機制」,並增加了 「技術項目對接」環節。全場共有219家單位參會,提供崗位1500多個,計劃招聘3000多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吸引了4000多人到場應聘洽談。其中,來自臺灣方面的專業人才有210人。
多年來負責臺灣人才組織的臺灣?亞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簡稱「亞公司」)總經理蔡志宗表示,隨著兩岸ECFA的不斷深化,到大陸謀求職業生涯的臺灣人才持續增加是必然的趨勢。蔡志宗還提到,主辦單位此次為參會的臺灣人才提高了交通補貼,從原本「小三通」改為飛機直航往返,首次採用類似「專機」的方式接送臺灣人才,大大節約時間成本。
亮點1 參會的大陸企業增多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以往參加洽談會一般多是臺企,而今年的對接會上,出現在對接會現場的陸資企業開始多了起來。來自主辦方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參會的陸企,佔參會企業總數的47.3%,比去年增長了5.3%。
綜觀企業的人才需求,導報記者發現,目前陸企渴求高端管理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據統計,今年的對接會上,企業高端職位達90%以上,最需求職缺依序為企業高級管理人才、高級市場營銷人才、高級技術人才等。尤其是軟體、動漫、房產等行業,需求非常旺盛。其中,卓雅科技、正航軟體等軟體企業,在第一時間就報名參會,表現出了對臺灣人才的濃厚興趣。
此外,為了招攬臺灣賢才,不少陸資企業不惜開出高薪。其中,廈門藍火焰影視動漫和萬利(中國)太陽能科技,今年均開出了百萬年薪,分別擬招聘策劃總監與運營總經理。
亮點2 首次引入項目對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人才對接會還首次引入了項目對接內容,因此備受關注。除了企業,廈門市的高校、軟體園、火炬園產業園區等相關單位,也均積極參與。
據介紹,昨日現場「亮相」的兩岸技術項目,均經過專家評選,共有30個,涉及海洋科學、生物醫藥、機械光電子等多個領域。
其中,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博士許淙慶,專門帶來了 「有機肥料與土壤益菌微生物技術」項目,前來與廈漳泉三地高校、園區、企業等進行對接。而臺灣的康宇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帶來了「燃料電池與綠色再生能源整合應用技術」。其相關負責人遊步斌先生告訴導報記者,由於該項技術大可用於城市規劃,小可用於私人別墅環保技能建設設計等,因此很有前景。目前,已有不少大陸方面的單位對此感興趣。接下去,公司打算與廈門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合作,設立示範點,然後再進行推廣。(海峽導報)
廈漳泉同城化為臺灣人才提供更大平臺
昨日舉行的第七屆臺灣專業人才與項目對接會,是廈漳泉三地首次聯手與臺灣人才進行對接。導報記者從漳泉兩地的人才中心了解到,漳州泉州有30家企業帶來了近百個職位。這是推進廈漳泉大都市人才同城化的又一具體舉措,也凸顯了三地聯手帶來的影響力和平臺效應。
導報記者通過現場與臺灣人才的接觸發現,漳泉企業對他們的吸引力不會遜色於廈企。而對於他們來說,廈漳泉同城化進程的推進,意味著更豐富的資源、更大的空間,以及更多的求職機會。
廈漳泉屬於「閩南金三角」,從歷史來看,三地的語言、文化、習俗等相近,經濟交往、人員往來更是很頻繁。而在海峽對岸,80%的臺胞祖籍地為閩南,來自基隆的劉女士對導報記者說,在心理上,早就覺得三市一體化,此次是她第一次來廈應聘,投遞了兩三份簡歷,最心儀的一項工作地點在晉江。劉女士說,自己祖籍本來就在泉州,選擇晉江反而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亞公司總經理蔡志宗談到了近幾年臺灣人才赴大陸求職觀念的轉變,他說,過去很多臺灣人才難以適應自己上司是大陸人,而近幾年已磨合得越來越好。對於用人單位的訴求上,也從過去在乎薪水、福利,轉變為願投身新環境的一種嘗試。前來應聘的臺胞黃照澄先生表示,一般情況下,只要在住宿、交通、醫療上能夠滿足,地點是在廈門、漳州還是泉州,都已是次要考量。
當然,對於更多臺灣人才來說,海西不只是終點,更是起點。?亞公司總監曾翊銘先生提到,隨著臺灣市場的飽和,薪資成長空間縮小,越來越多臺灣人才西進選擇海西,尤其是廈漳泉同城化的進程,讓他們看到更有潛力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