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閩南「金三角」的廈漳泉,語言、文化、習俗等相近,經濟交往、人員往來更是頻繁,要素的密集度、發展的繁榮度、聯繫的緊密度,堪稱全省之最,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因應形勢而生。
隨著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福廈動車的開通、輕軌項目的啟動,特別是翔安隧道、翔安大道、廈漳大橋的接連開通、捷報頻傳,廈門正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迅速轉型,並形成以廈門—泉州—漳州為中心城市的價值高地。
2020年廈漳泉融為一城 "同城化總體規劃"浮出水面
根據《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廈漳泉大都市區目標範圍包括三市全域,面積約2.6萬平方公裡,2011年總人口1666萬人。
泉州下轄4區5縣3市,面積11015平方公裡,2018年常住人口813萬人(居全省九地市之首),GDP產值8468億元(全省居首),人均GDP9.79萬元(全省居三)。泉州是福建人口最多、民營企業發展最快、最好、經濟最活躍的城市。泉州的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躋身於"全國百強縣(市)"之列,居全省之首。
所謂的廈門、漳州、泉州同城化(廈漳泉一體化)實際上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協調。第一,對於廈門和漳州。廈門地少人多,漳州地廣、經濟較差,兩地毗鄰、各取所需、共同發展,同城化進程本應順風順水,但結果卻不如人意。廈漳海底隧道(R3線),早在2011年就確定為同城化項目,但是至今仍未開工。該隧道暫定在廈門島與漳州最接近處進行連接。如果按原方案建成,則漳州開發區可以直達廈門島內,比目前廈門島外的翔安區、同安區進島還近、通勤更方面。換句話說,如果R3線建成,最大的受益者是漳州開發區。然而,廈門自已的翔安區、同安區都還沒開發好,哪有空管漳州開發區。所以,對於R3線,廈門是不願意做的,廈漳同城化仍然任重道遠。
依照《廈漳泉一體化布局》發展觀,廈漳泉同城化有利於廈門、漳州、泉州三座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藉助廈門人均優勢、泉州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優勢、漳州人口優勢共同打造區域性合作區。通常而言,同城化將為市民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除去戶籍因素,可享受這三座城市市民待遇。
廈門無疑扮演主要角色,它將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絕對龍頭老大地位,左右兩翼對接漳州和泉州,形成一個位居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的東南沿海具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區,這或許就是未來大廈門的藍圖。它對廈漳泉三市都是一次歷史的機遇,但是,對於漳州而言尤為重要,這座在廈門和泉州影子裡生存並沉寂了好多年的城市,將徹底「解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