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口碑褒貶不一?但它還是勉強找回了歷史劇的「靈魂」

2020-12-16 令狐怕光

文|令狐伯光

《大秦賦》剛開播的時候豆瓣8.9,播出十幾集降到8.3分了。

根據伯光君的觀察,其中降分最為明顯的原因是「40歲的演員張魯一來演13歲的少年秦始皇」。

其它關於歷史事件與文化細節的爭議,相對來講都比較正常。

我們刨除這些情節爭議和角色爭議。

單獨從電視劇類型來看,《大秦賦》仍然是近年少見的國產歷史劇。

甚至可以說,它勉強找回古典歷史劇的「靈魂」

古典歷史劇因何而興

這個問題來了。

中國古典歷史劇為何會興盛呢?

1、中國歷史劇誕生的特殊

中國內地古典歷史劇興盛到衰落時期是80年代到00年代。

78年中國「改革開放」,我們剛剛打開國門,保持著「計劃經濟」時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

當時是政府導向,而不是市場導向。

而我們文化太弱,又急於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文化。

怎麼辦呢?

中國歷史很長啊。

那我們就把歷史拍出來吧。

央視主導的電視劇版《四大名著》就是這種體現。

為此官方出資、出技術、出工作人員,還能調動全國各省市、各部門的文化工作者前去支持。

央視版《三國演義》直接調動軍隊參演,這放到現在市場主導下是不可能的。

早期歷史劇就是這樣磨出來的,用「打造藝術」的手法給磨出來的。

這樣官方主導拍的歷史劇,它解決了投資,製作,宣傳和播放的問題。

2001年,中國籤署了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電視劇的生產模式一直有所延續,並且在這個時間段達到巔峰。

不信?

我們去看《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的導演、編劇和主創團隊。

它們都是從一路集成下來文化工作者。

很多人到仍然掛著「國營廠」的編制上。

2、觀眾與創作者的導向

特殊年代的特殊創作模式,可能解決投資,解決平臺等等問題。

但是有些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的。

那就是觀眾的對於產品的「觀劇需求」,與生產商根據需求製造商品的「供應」關係。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一是觀眾。

80、90和00年代,當時整個中國內地觀眾。

雖然數量很多,但50、60後和70後整體教育程度較低。

同時限於當時文化傳播平臺的匱乏(00年代之前只有電視機,廣播)。

當時的觀眾能有臺電視機看就很好了。

還要什麼自行車!

二是製造者

當時國內「歷史劇」的拍攝者們。

絕大多數的創作者都是男性,中國歷史上大多數事件也以男性推動為主,所以有一種「歷史視角」的感覺在。

現在去看那些經典歷史劇,核心主創都是男性。

《三國演義》《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等等。

哪怕是現在公認的經典女性政治家歷史劇的《武則天》,導演和編劇同樣是以男性為主。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劇同樣拍得優秀的女性導演。

比如《雍正王朝》的胡玫,《大明宮詞》的李少紅。

但是整個數量和比例上,肯定還是以男性視角為主的男性主創,拍出的經典歷史劇更多一些。

古典歷史劇因何而衰

眾所周知,國產歷史劇早就已經衰落了。

那麼,中國古典歷史劇為何會衰落呢?

1、平臺的發展與觀眾的分化

20000年代後,中國觀眾開始迅速分化。

以前因為文化傳播的平臺匱乏,50後、60後、70後、80後和90後,大家都有擠在一起看黑白電視的經歷。

2000年代左右vcd、dvd、再到2005年後網際網路平臺崛起後。

年輕男性觀眾被製作更為精良,內容選擇更多的英劇、美劇、日劇,再到日本動漫吸引離開。

剩下的50後、60後和70後的中老年觀眾。

他們撐起了抗日劇、諜戰劇、家庭劇、年代劇和都市婆媳劇的收視。

再剩下的絕大多數女性觀眾,撐著整個中國電視劇市場。

所以,過去中國電視劇市場一直有一句話:得女性者得天下。

市場觀眾精神需求的轉變,對於生產電視劇的製造商有了明顯影響。

這個時期,「歷史劇」劇的敘事視角開始改變。

其實都不止歷史劇,2010年後國產古裝劇都轉變為「女性視角」為主。

宮鬥劇、大女主、瑪麗蘇和傻白甜古裝劇迅速崛起。

從《宮鎖心玉》《步步驚心》,再到《甄嬛傳》的後宮爭鬥。

因為「後宮」本來就是女性的天下,所以不管怎麼鬥爭觀眾還都能接受,同時也拍出了不少經典作品(突破底線也受到批評)。

但是大女主古裝劇,絕大多數都是瑪麗蘇的「偽女強劇」了。

基本就是前期白蓮花,後期被環境和壞人逼迫黑化,最終由各個男性過渡權力從而得到一切的套路。

一開始他們拍一部觀眾罵一部。

沒辦法,但擋不住它們在市場上的火爆。

那麼,問題就來了。

當初以「男性視角」為主的時候,反而能創作出很多獨立個性的女性角色。

2010年後「女性視角」為主的時候,為何就不行了呢?

原因是當前中國網絡青年女性的一大特點,即是樂衷於消費「男色」的同時,亦樂衷於作為一種物被自認更強大的男性所消費。

其精神內核就是物化與商品化,人格與精神被降為成數據與標準。

在自我降級為物的過程中,也期望對應的男性能被降格為物;也期望自己有交易物的權利,或許這便是自我物化的女性心中的男女平等吧。

如果主流思想不從物化、量化、標準化、市場化中脫離出來。

中國的女性題材流行文化作品。

近期恐怕很難拍出真正意義的「大女主」作品。

《大秦賦》與國產歷史劇

古典歷史劇的衰落,大女主古裝劇興起。

而我們當下的國產歷史劇,還處在另一個過渡階段。

1、中國歷史劇的女性視角化

2010年過後,中國古典歷史劇就衰落了。

中國大女主宮廷劇的時間也很早。

更早有劉曉慶版《武則天》,宮鬥劇都有香港的2004年的《金枝欲孽》。

2010年後新時代的大女主劇,無非是《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甄嬛傳》的宮鬥三連擊;再到大女主宮廷劇《武媚娘傳奇》《錦繡未央》帶來的巨大成功。

宮鬥還有經典,大女主就剩「瑪麗蘇」了。

原因有著很多,港臺導演主導的大女主古裝劇;在服化道上非常敷衍,在劇本上的不用心等等問題。

這個時候,中國古裝劇迎來了一波改革。

2015年,正午陽光主導的《琅琊榜》開播。

它的優點不再贅述,對於國產古裝劇「製作」帶來巨大的影響。

這部劇其實是用了過去內地拍古典歷史劇的手法,用來拍攝市場熱門的ip改編的古裝偶像劇劇。

這個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除了《琅琊榜》其它複製的劇都拍得不太好。

《那年花開月正圓》《天盛長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鶴唳華亭》和《清平樂》。

這些劇都有各自的問題,但又不能單純以爛劇來對待。

最主要的一個問題,伯光君認為可能是「女性視角」的古裝宮廷劇,導演編劇對於歷史處於一種「半解構」的狀態。

她們對於歷史的現實,歷史的殘酷認識嚴重不足(至少遠遠不如過去古典歷史劇的導演和編劇)

卻又不能放棄市場熱門的「女性視角」的後宮言情戲份。

再輔以越來越精緻華麗的古典歷史劇的服化道水平。

最終形成了什麼?

各種原本嚴肅的類型藝術,給生生的解構掉了。

比如上半年《清平樂》,女性的「後宮戲」的拉扯與「朝堂戲」的歷史流水帳,導致觀感實在不好。

最終得到觀眾一個「《清平樂》是一部偽高級劇」的評價。

仔細想想,當初《天盛長歌》《鶴唳華亭》等等。

它們不同樣都被罵過「偽高級劇」?

偏偏它們的問題並不一致。

這些年來,有多少國產古裝大劇是服化道越來越精良,最終卻講不好一個故事的呢。

2、《大秦賦 》的古典歷史視角

為什麼說《大秦賦》勉強找回了古典歷史劇的「靈魂」呢?

《大秦賦》細節問題毛病不少,但在敘事視角上是相當傳統的。

主它在敘事視角重回早期國產歷史劇的男性視角的「歷史敘事」上,沒有因為女性視角在敘事上面不斷拉扯。

也就是沒有那種硬是在「歷史朝堂」與「後宮愛情」上面不斷的糾結。

它前十集就是以贏異人,呂不韋歸國為主線。

雖然裡面也有平陽夫人與趙姬的兩大女性角色。

它對於平陽夫人的「後宮權謀手段」有所正面的展現,對於趙姬的感情戲份也沒有太多的避諱。

它夾雜在電視劇的敘事主線中,並沒有喧賓奪主。

我們想想——

如果電視劇拍贏異人、呂不韋和趙姬歸國是感情上糾葛不清。

這部劇的歷史戲基本上就會徹底廢了。

如果電視劇再拍成呂不韋為了趙姬,所以才選擇扶持嬴政。

這是不是就有「瑪麗蘇」劇那味兒了。

原因就是2009年的《大秦帝國》,它就是相對傳統的國產歷史劇。

《大秦賦》雖然經過改名,但畢竟是一脈相承而來。

電視劇的敘事視角並沒有太大偏差,但在文化細節和演員選擇上面,卻處理得並不是太好。

不得不說真的可惜了。

尾聲

伯光君知道把某個劇種的衰落推到一個觀眾群體上面,可以說是非常不科學的事情, 在當下更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事。

但流行文化是現實人民精神需求投射出的一個影子。

現實觀眾的消費觀和審美觀如何,生產的文化產品就會是什麼樣子。

2010至今國產歷史劇確實是在「敘事視角」上過於糾結,從而造成了這樣一個結果。

現在的中國觀眾足夠分化,文化傳播平臺更是越來越豐富,這導致中國流行文化呈現出更多元的一種跡象。

如同現在很多國產網劇一樣。

有些題材男性觀眾更喜歡看,製造商就會專門生產這類產品進行垂直投放。

比如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定位就是中國青年男性觀眾。

有些題材更適合女性觀眾,製造商也會生產這類產品滿足女性觀眾。

比如愛奇藝的「甜寵劇場」就是定位年輕女性。

未來,當喜歡歷史劇的國內男性觀眾就能撐起這種嚴肅歷史劇,到時或許自然會有公司專門去拍。

前提是上面捨得放開,觀眾能撐得起嚴肅歷史劇的市場。

同樣的女性觀眾消費崛起到達一定水準,在解決「物化與商品化」等問題。

相信會有真正的大女主古裝劇,大女主都市劇的出現。

那些衝破圈層壁壘的電視劇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少,每一次出現都會是那種「文化現象」的作品。

它必定是在現實生活中打動男女觀眾,全年齡中國觀眾的東西。

甚至是某種原本定位的男性、或者女性的影視劇。

結果因為某個契機大火,從而也有機會衝破整個圈層。

今年的《隱秘的角落》《三十而已》就是這樣的作品。

《隱秘的角落》本來定位是青年男性。

《三十而已》就是典型的大女主。

但是它們最終都做到了全民破圈的火爆。

相信未來也會有這樣的歷史劇。

最後,希望中國影視圈那些人早點明白。

他們以為觀眾喜歡的,觀眾並不見得真正喜歡。

如同當年《人民的名義》的黃毛線一樣。

你們真的把電視劇拍好了,劇本不崩。

不管男性視角還是女性視角。

你是好劇觀眾都才會買帳。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是偽歷史劇?到底什麼才是歷史正劇
    電視劇剛開播好評如潮,口碑一度達到8.9分。但是播出十集過後,口碑迅速下降,從8.9分直降到了8.3分。因為口碑下降的原因,再加上一些缺點。有些觀眾都在討論《大秦賦》是不是歷史叫劇?《大秦賦》緣何口碑崩塌?正在熱播的《大秦賦》是不是歷史劇?答案是當然是歷史劇了,而且是以前那種歷史劇的模式。但是這部劇播口碑下降得比較厲害。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 《鹿鼎記》《大秦賦》接連撲街?「最美面孔」朱珠的臺詞功底絕了
    由張魯一、段奕宏主演的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中,收視率與網播量仍然居高不下,不過口碑卻一直在下滑,目前只有6.9分了。《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翻拍的第四部影視劇,剛開播的時候口碑高達8.9分,播出了兩周之後,劇情進展到了44集的內容,卻還在「嫪毐之亂」的事件中徘徊不前。故事從嬴政小時候說起,本應該將全劇的重心放在嬴政身上,如今卻儼然變成了「趙姬傳」,實在是本末倒置。
  • 大秦賦看了第一集,真值得五星!燕雲臺也能叫歷史劇?
    的《大秦帝國》系列劇收官之作終於在央視上映了,只不過名字改成了《大秦賦》。》系列第一部上映於2009年,此後差不多就近4年的時間才會出後一部續集,歷時11年的時間,陸陸續續出了《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到《大秦賦》等四部。
  • 《大秦賦》還在熱播,又一部45集古裝歷史劇將襲,高希希執導
    《大秦賦》還在熱播,又一部45集古裝歷史劇將襲,高希希執導最近,作為《大秦帝國》收官之作的《大秦賦》正在熱播,沒想到這部劇悄無聲息地就上線了,零宣傳、空降央視黃金時段,不過,很快就拿下了豆瓣9分的高分評價,收視持續衝高
  • 大型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海外首播
    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等主演的古裝歷史劇《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於12月1日登陸CCTV-8黃金強檔、在騰訊視頻全網首播後,近日還登陸YouTube熱播劇場海外首播。
  • 《大秦賦》評分跌至6.3分,原作者孫皓暉2017年就打算重拍
    #「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作為國產歷史劇的天花板,本就廣受關注。而最終章《大秦賦》從豆瓣開局8.9分,開播一周降到8.1分,再到如今的6.3分,口碑下滑非常明顯,再也沒有剛上映時萬人空巷,好評如潮的「巔峰時刻」。
  • 《大秦賦》口碑大翻車,這些槽點成大家棄劇的根本原因!
    近日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等主演的歷史劇《大秦賦》也即將收官了,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章篇,本以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期間各國之間戰爭戲場面肯定宏大看點十足,但沒成想這一手好牌硬是被編劇給打爛,口碑創下系列最低分,評分6.2口碑真的是大翻車,如今想要逆風翻盤真的有點難了,那麼究其原因這部劇敗在了哪裡
  • 《大秦賦》口碑高開低走,當然不止是40歲張魯一一個人的鍋
    可惜了,《大秦賦》本可以成為新十年國產歷史劇的扛鼎之作的。說實話,整個行業和國劇觀眾對這部劇都曾經是抱有過極高期待的。但現在的疑問是,這部從開分8.9跌到8.1的國產良心劇,是會實現口碑逆襲,還是會一路口碑跌停,成為整個《大秦》系列的口碑谷底?很多人納悶,有那麼糟嗎?沒有。但因此就更令人失望。這種失望,並不是哀莫大於心死的那種失望,而是希望的火苗被點燃以後,又被瞬間撲熄的那種失望。
  • 《大秦賦》口碑斷崖式下滑導演應背鍋?除此之外這三點也很致命!
    近日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等主演的歷史大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但是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劇的最終篇章,口碑竟崩成這樣?真的太令觀眾失望了吧?說實話前幾部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是最棒的,而到了《大秦賦》豆瓣評分卻只有6.4,這部神劇真的跌下神壇了!
  • 我們終於有了《大秦賦》
    文|令狐伯光原本叫《大秦帝國4》的歷史劇《大秦賦》終於開播了。歷史劇這個題材在現在的國內非常的稀少,《大秦賦》開播可以說是繼《清平樂》過後。又一次在歷史劇上,還有古裝大劇上的一次全面回歸。而現在《大秦賦》質量口碑都非常不錯,同時以開播幾集來看。它並沒有「後宮」的愛情戲,以此降低朝堂的歷史權謀觀感。只要後續的故事劇情、角色塑造和思想內核穩住了。《大秦賦》就是近年來國內最好的歷史劇,甚至都沒有之一。
  • 口碑逐漸下滑的《大秦賦》,幾處糟點,再多老戲骨都無法挽救
    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續作,《大秦賦》一開播就受到了諸多網友的關注。該劇前幾集也不負眾望,場景布置、服裝道具相較於前幾部均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大秦帝國系列15年匠心品質的收官作,該劇以秦掃六合為主線,為我們展現了千古一帝嬴政一統天下的壯闊史詩。
  • 歷史正劇《大秦賦》,值得爆!
    Ifeng電影本文要重磅推薦的這部劇,它就是——《大秦賦》它是「大秦系列」電視劇的完結篇。「大秦系列」從2009年播出以來,獲得觀眾的如潮好評,前三部作品的豆瓣評分別高達9.3分、9.2分、8.5分,國家級的各類電視獎項拿到手軟。《大秦賦》接續了「大秦系列」的匠心製作和優質品質,豆瓣開分高達8.9分。
  • 張魯一版嬴政惹爭議,《大秦賦》依舊夠「彩」
    講述大秦一統天下的歷史劇《大秦賦》正在央視八套播出,劇中秦王嬴政的「人設」讓觀眾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整體而言,不論是精美的服飾道、恢弘的戰爭場面,還是飽滿立體的人物呈現,《大秦賦》在全年的電視劇作品中,配得上一個「彩」。
  • 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天下》又名《大秦賦》開播,秦昭襄王遺憾下線
    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天下》(又名《大秦賦》)於12月1日登陸央視及騰訊視頻,引起大家觀劇熱潮,苦苦等待11載,終於迎來最後《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各位粉絲也是激動不已。秦昭襄王一生傳奇,創造了超1/3的春秋戰國史中的成語典故,看過上一部《大秦帝國之崛起》的人都知道嬴稷的故事,然而晚年的他除了高光時刻,也是有些許遺憾。晚年的秦昭襄王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天子九鼎於鹹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
  •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
    劉兵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賦》在劇本打磨上歷經八年,拍攝一年,製作上可謂是大手筆。在嚴肅歷史劇不太受寵的今天,這篇「賦」火了,它到底賦的是什麼呢?《大秦賦》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戰國末期爭霸稱雄直至統一的歷史。戰國末期,秦國逐漸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但內部不穩,君主更迭頻繁,嬴政以衝齡登上君位面臨多方挑戰。
  • 《大秦賦》服裝道精美,打鬥場面堪比電影大片,老戲骨飆戲過癮
    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秦賦》終於與大家見面了!如今豆瓣評分8.1,觀眾的評價更是清一色的稱讚,足見《大秦賦》相較於前三部不僅沒有失了口碑,甚至還要更勝一籌。雖然《大秦賦》經過更名後,選擇了與前三部看上去沒有什麼聯繫的劇名,但是它的內核卻依舊沒變。
  • 展現鐵血精神與強國之路,《大秦賦》顯正劇品格
    歷史劇「大秦帝國系列」的完結篇《大秦賦》開劇便在豆瓣創下8.9高分,被不少人推薦為「年末最燃大劇」。從2009年起至今,「大秦帝國」劇集系列共推出《裂變》《縱橫》《崛起》及《大秦賦》四部作品,制播長達11年。
  • 《大秦賦》這些冷知識可比劇情有意思多了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中,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這部劇掀起了大秦粉的狂歡。然而劇情有些偏重於宮闈之亂,也引起不少觀眾的反感,其實這樣的歷史劇還是應該尊重歷史,這樣觀眾們可以一邊看一邊查歷史資料,不僅可以通過看劇了解到真實的歷史,還可以學到一些歷史冷知識。
  • 手裡握著《裝臺》《大秦賦》,還霸佔《金剛川》?
    電視劇《裝臺》收視率破二了,《大秦賦》收視率也是暴增,都是央視熱播大劇!特別是《裝臺》電視劇,成了現象級大劇!不服不行,《裝臺》土得掉渣,但是火得一塌糊塗!《大秦賦》更是得到歷史劇愛好者的高度讚譽,被譽為難得一見的好劇!
  • 大秦 這一賦,竟然落入 低谷
    單論故事量,《大秦賦》比前三季更豐富,且歷史記錄本身已很精彩,創作相對容易,則8.1分顯得有些遺憾。本應是秦國故事的最高峰,卻混成了最低谷,其中原因,值得深思。這麼高的評分,來自「壯美」《大秦帝國》前三季贏得高分,因為它更接近歷史劇,而非古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