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大秦賦》剛開播的時候豆瓣8.9,播出十幾集降到8.3分了。
根據伯光君的觀察,其中降分最為明顯的原因是「40歲的演員張魯一來演13歲的少年秦始皇」。
其它關於歷史事件與文化細節的爭議,相對來講都比較正常。
我們刨除這些情節爭議和角色爭議。
單獨從電視劇類型來看,《大秦賦》仍然是近年少見的國產歷史劇。
甚至可以說,它勉強找回古典歷史劇的「靈魂」
古典歷史劇因何而興
這個問題來了。
中國古典歷史劇為何會興盛呢?
1、中國歷史劇誕生的特殊
中國內地古典歷史劇興盛到衰落時期是80年代到00年代。
78年中國「改革開放」,我們剛剛打開國門,保持著「計劃經濟」時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
當時是政府導向,而不是市場導向。
而我們文化太弱,又急於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文化。
怎麼辦呢?
中國歷史很長啊。
那我們就把歷史拍出來吧。
央視主導的電視劇版《四大名著》就是這種體現。
為此官方出資、出技術、出工作人員,還能調動全國各省市、各部門的文化工作者前去支持。
央視版《三國演義》直接調動軍隊參演,這放到現在市場主導下是不可能的。
早期歷史劇就是這樣磨出來的,用「打造藝術」的手法給磨出來的。
這樣官方主導拍的歷史劇,它解決了投資,製作,宣傳和播放的問題。
2001年,中國籤署了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電視劇的生產模式一直有所延續,並且在這個時間段達到巔峰。
不信?
我們去看《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的導演、編劇和主創團隊。
它們都是從一路集成下來文化工作者。
很多人到仍然掛著「國營廠」的編制上。
2、觀眾與創作者的導向
特殊年代的特殊創作模式,可能解決投資,解決平臺等等問題。
但是有些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的。
那就是觀眾的對於產品的「觀劇需求」,與生產商根據需求製造商品的「供應」關係。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一是觀眾。
80、90和00年代,當時整個中國內地觀眾。
雖然數量很多,但50、60後和70後整體教育程度較低。
同時限於當時文化傳播平臺的匱乏(00年代之前只有電視機,廣播)。
當時的觀眾能有臺電視機看就很好了。
還要什麼自行車!
二是製造者
當時國內「歷史劇」的拍攝者們。
絕大多數的創作者都是男性,中國歷史上大多數事件也以男性推動為主,所以有一種「歷史視角」的感覺在。
現在去看那些經典歷史劇,核心主創都是男性。
《三國演義》《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等等。
哪怕是現在公認的經典女性政治家歷史劇的《武則天》,導演和編劇同樣是以男性為主。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劇同樣拍得優秀的女性導演。
比如《雍正王朝》的胡玫,《大明宮詞》的李少紅。
但是整個數量和比例上,肯定還是以男性視角為主的男性主創,拍出的經典歷史劇更多一些。
古典歷史劇因何而衰
眾所周知,國產歷史劇早就已經衰落了。
那麼,中國古典歷史劇為何會衰落呢?
1、平臺的發展與觀眾的分化
20000年代後,中國觀眾開始迅速分化。
以前因為文化傳播的平臺匱乏,50後、60後、70後、80後和90後,大家都有擠在一起看黑白電視的經歷。
2000年代左右vcd、dvd、再到2005年後網際網路平臺崛起後。
年輕男性觀眾被製作更為精良,內容選擇更多的英劇、美劇、日劇,再到日本動漫吸引離開。
剩下的50後、60後和70後的中老年觀眾。
他們撐起了抗日劇、諜戰劇、家庭劇、年代劇和都市婆媳劇的收視。
再剩下的絕大多數女性觀眾,撐著整個中國電視劇市場。
所以,過去中國電視劇市場一直有一句話:得女性者得天下。
市場觀眾精神需求的轉變,對於生產電視劇的製造商有了明顯影響。
這個時期,「歷史劇」劇的敘事視角開始改變。
其實都不止歷史劇,2010年後國產古裝劇都轉變為「女性視角」為主。
宮鬥劇、大女主、瑪麗蘇和傻白甜古裝劇迅速崛起。
從《宮鎖心玉》《步步驚心》,再到《甄嬛傳》的後宮爭鬥。
因為「後宮」本來就是女性的天下,所以不管怎麼鬥爭觀眾還都能接受,同時也拍出了不少經典作品(突破底線也受到批評)。
但是大女主古裝劇,絕大多數都是瑪麗蘇的「偽女強劇」了。
基本就是前期白蓮花,後期被環境和壞人逼迫黑化,最終由各個男性過渡權力從而得到一切的套路。
一開始他們拍一部觀眾罵一部。
沒辦法,但擋不住它們在市場上的火爆。
那麼,問題就來了。
當初以「男性視角」為主的時候,反而能創作出很多獨立個性的女性角色。
2010年後「女性視角」為主的時候,為何就不行了呢?
原因是當前中國網絡青年女性的一大特點,即是樂衷於消費「男色」的同時,亦樂衷於作為一種物被自認更強大的男性所消費。
其精神內核就是物化與商品化,人格與精神被降為成數據與標準。
在自我降級為物的過程中,也期望對應的男性能被降格為物;也期望自己有交易物的權利,或許這便是自我物化的女性心中的男女平等吧。
如果主流思想不從物化、量化、標準化、市場化中脫離出來。
中國的女性題材流行文化作品。
近期恐怕很難拍出真正意義的「大女主」作品。
《大秦賦》與國產歷史劇
古典歷史劇的衰落,大女主古裝劇興起。
而我們當下的國產歷史劇,還處在另一個過渡階段。
1、中國歷史劇的女性視角化
2010年過後,中國古典歷史劇就衰落了。
中國大女主宮廷劇的時間也很早。
更早有劉曉慶版《武則天》,宮鬥劇都有香港的2004年的《金枝欲孽》。
2010年後新時代的大女主劇,無非是《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甄嬛傳》的宮鬥三連擊;再到大女主宮廷劇《武媚娘傳奇》《錦繡未央》帶來的巨大成功。
宮鬥還有經典,大女主就剩「瑪麗蘇」了。
原因有著很多,港臺導演主導的大女主古裝劇;在服化道上非常敷衍,在劇本上的不用心等等問題。
這個時候,中國古裝劇迎來了一波改革。
2015年,正午陽光主導的《琅琊榜》開播。
它的優點不再贅述,對於國產古裝劇「製作」帶來巨大的影響。
這部劇其實是用了過去內地拍古典歷史劇的手法,用來拍攝市場熱門的ip改編的古裝偶像劇劇。
這個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除了《琅琊榜》其它複製的劇都拍得不太好。
《那年花開月正圓》《天盛長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鶴唳華亭》和《清平樂》。
這些劇都有各自的問題,但又不能單純以爛劇來對待。
最主要的一個問題,伯光君認為可能是「女性視角」的古裝宮廷劇,導演編劇對於歷史處於一種「半解構」的狀態。
她們對於歷史的現實,歷史的殘酷認識嚴重不足(至少遠遠不如過去古典歷史劇的導演和編劇)
卻又不能放棄市場熱門的「女性視角」的後宮言情戲份。
再輔以越來越精緻華麗的古典歷史劇的服化道水平。
最終形成了什麼?
各種原本嚴肅的類型藝術,給生生的解構掉了。
比如上半年《清平樂》,女性的「後宮戲」的拉扯與「朝堂戲」的歷史流水帳,導致觀感實在不好。
最終得到觀眾一個「《清平樂》是一部偽高級劇」的評價。
仔細想想,當初《天盛長歌》《鶴唳華亭》等等。
它們不同樣都被罵過「偽高級劇」?
偏偏它們的問題並不一致。
這些年來,有多少國產古裝大劇是服化道越來越精良,最終卻講不好一個故事的呢。
2、《大秦賦 》的古典歷史視角
為什麼說《大秦賦》勉強找回了古典歷史劇的「靈魂」呢?
《大秦賦》細節問題毛病不少,但在敘事視角上是相當傳統的。
主它在敘事視角重回早期國產歷史劇的男性視角的「歷史敘事」上,沒有因為女性視角在敘事上面不斷拉扯。
也就是沒有那種硬是在「歷史朝堂」與「後宮愛情」上面不斷的糾結。
它前十集就是以贏異人,呂不韋歸國為主線。
雖然裡面也有平陽夫人與趙姬的兩大女性角色。
它對於平陽夫人的「後宮權謀手段」有所正面的展現,對於趙姬的感情戲份也沒有太多的避諱。
它夾雜在電視劇的敘事主線中,並沒有喧賓奪主。
我們想想——
如果電視劇拍贏異人、呂不韋和趙姬歸國是感情上糾葛不清。
這部劇的歷史戲基本上就會徹底廢了。
如果電視劇再拍成呂不韋為了趙姬,所以才選擇扶持嬴政。
這是不是就有「瑪麗蘇」劇那味兒了。
原因就是2009年的《大秦帝國》,它就是相對傳統的國產歷史劇。
《大秦賦》雖然經過改名,但畢竟是一脈相承而來。
電視劇的敘事視角並沒有太大偏差,但在文化細節和演員選擇上面,卻處理得並不是太好。
不得不說真的可惜了。
尾聲
伯光君知道把某個劇種的衰落推到一個觀眾群體上面,可以說是非常不科學的事情, 在當下更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事。
但流行文化是現實人民精神需求投射出的一個影子。
現實觀眾的消費觀和審美觀如何,生產的文化產品就會是什麼樣子。
2010至今國產歷史劇確實是在「敘事視角」上過於糾結,從而造成了這樣一個結果。
現在的中國觀眾足夠分化,文化傳播平臺更是越來越豐富,這導致中國流行文化呈現出更多元的一種跡象。
如同現在很多國產網劇一樣。
有些題材男性觀眾更喜歡看,製造商就會專門生產這類產品進行垂直投放。
比如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定位就是中國青年男性觀眾。
有些題材更適合女性觀眾,製造商也會生產這類產品滿足女性觀眾。
比如愛奇藝的「甜寵劇場」就是定位年輕女性。
未來,當喜歡歷史劇的國內男性觀眾就能撐起這種嚴肅歷史劇,到時或許自然會有公司專門去拍。
前提是上面捨得放開,觀眾能撐得起嚴肅歷史劇的市場。
同樣的女性觀眾消費崛起到達一定水準,在解決「物化與商品化」等問題。
相信會有真正的大女主古裝劇,大女主都市劇的出現。
那些衝破圈層壁壘的電視劇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少,每一次出現都會是那種「文化現象」的作品。
它必定是在現實生活中打動男女觀眾,全年齡中國觀眾的東西。
甚至是某種原本定位的男性、或者女性的影視劇。
結果因為某個契機大火,從而也有機會衝破整個圈層。
今年的《隱秘的角落》《三十而已》就是這樣的作品。
《隱秘的角落》本來定位是青年男性。
《三十而已》就是典型的大女主。
但是它們最終都做到了全民破圈的火爆。
相信未來也會有這樣的歷史劇。
最後,希望中國影視圈那些人早點明白。
他們以為觀眾喜歡的,觀眾並不見得真正喜歡。
如同當年《人民的名義》的黃毛線一樣。
你們真的把電視劇拍好了,劇本不崩。
不管男性視角還是女性視角。
你是好劇觀眾都才會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