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使命擔當

2020-12-11 人民論壇網

【摘要】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對立德樹人尤其是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應認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取其所長,為我們所用;應培養青年學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關於教育的重要指示為指導方針,對近年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一系列會議重要講話精神的積極實踐;是新時代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堅持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教育統一,挖掘不同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素養的主要渠道。高校教育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步伐,積極建設教育強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絕非一日之功,高校要做好進行「課程思政」工作的長期準備,要高站位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多維度釐清「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具體到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認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其次要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培養青年學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認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

青年正處於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影響青年學子,在其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他們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課時多、周期長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以隱性的方式融入青年學子的生活中,既能賦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力,又能豐富英語課程本身的內涵。挖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拓展大學英語課程在知識、思想和技能上的功能,對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時代價值。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使英語教學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更加豐富的內涵。如果說最初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讓青年學子了解世界,那麼,如今的大學英語教學負有更大的使命擔當,即讓青年學子們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使其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傳播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

語言既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載體,也是其傳播媒介。語言的教學與文化和意識形態內容的傳播密不可分,傳授一種語言的過程即是傳授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承載的意識形態的過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自然少不了對於英語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的介紹。

近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成功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西方文化有被神聖化的傾向。廣大青年由於判斷力較弱,很容易受錯誤思想的影響,對西方文化不加辨別、全盤吸收。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融入尤其重要。廣大英語教師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講話,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指導教學工作,重視對青年人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引導青年學子批判地學習西方文化,即認清哪些是西方文化中有利於我們發展和進步的東西,哪些是阻止我們前進甚至把我們引入歧途的東西,吸收那些積極的、進步的、文明的、科學的、對我們發展有利的東西,使其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助力我們的發展和壯大。

培養青年學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繁榮興盛、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學習西方文化與培養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並不矛盾。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帶領青年學子對涉及的西方文化進行全面分析和解讀,通過中西文化對比,引導青年學子不斷增強自我意識、提高思想覺悟和文化認同感、清楚地認識中華文化的優秀之處,從而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時,用英語對青年學子進行時事教育。比如,黨的十九大召開後,第一時間向學生推送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英文版,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從解讀報告中朗朗上口的中國特色詞彙的英語表達入手,進而分析報告中形式靈活的新時代話語的不同英語表達方式,直至掌握報告的豐富內涵,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通過將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相關內容以英語的形式融入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向其推薦美國探索頻道播出的紀錄片《習近平的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China: Time of Xi),從國外主流媒體的視角向學生們介紹習近平主席領導下的中國發生的變化以及為世界帶來的變化,系統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和強化,從而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過向學生介紹BBC錄製的紀錄片「Chinese New Year 2016」(《中國春節》)、「The Story of China 2016」(《中國故事》)以及國家地理播放的紀錄片「China from Above」(《鳥瞰中國》)等,將基於中國文化的內容自然而然地融入英語教學中,培育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喚醒其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系統學習中華文化,從而形成文化自覺,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立德樹人、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思政」方面擔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之一。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批判地進行西方文化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新時代中國國情教育,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新穎別致的方式。在新穎別致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地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洗禮,並且能夠將其所學應用到英語語境中,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學生們不僅可以掌握西方文化精髓,而且還可以隨時傳達我們的思想文化、價值理念。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能夠使學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當代青年學子要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既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弘揚時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國又要面向世界,即把中華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化的創新成果繼承下來,傳播出去,發揚光大。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高校在英語課堂教學之中將「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手段長期地、多維度地加以探索和實踐。

(作者分別為北京聯合大學公共外語部副教授;北京聯合大學公共外語部教授)

【註:本文系教育部·外研在線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新時代應用型大學英語教師混合式研修共同體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801B118),北京聯合大學2019年度社科項目「首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域下的語言景觀翻譯研究」(項目編號:SK30201911),北京聯合大學2018年度「人才強校優選計劃」百傑計劃(項目編號:BPHR2018CS1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中國高等教育》, 2018年第23期。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③鄭士鵬:《培育時代新人的文化自信》,《人民論壇》,2019第15期。

④吳延溢:《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正確姿勢——基於歷史視角與世界眼光》,《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責編/刁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高校是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搖籃,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四個服務」基本要求,承擔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歷史使命和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紮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應有之義。紮根中國大地辦學,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是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出路所在。
  • 南昌航空大學:突出育人價值,打造外語課程思政「金課」
    作為南昌航空大學設立的第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負責人,《高級英語》課程負責人徐筱秋老師談到文化相關篇目的時候說。她認為,最成功的專業課堂可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隱形「課程思政」目的。  做好「經師」,更要當好「人師」。
  • 西南大學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西南大學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2020-07-01來源:西南大學   西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 「雲上沙龍」∙教書育人:上海大學舉辦課程思政教學交流活動
    4月2日下午,上海大學舉辦第40期教師教學沙龍暨「雲上思政」課程育人教學交流活動。120位教師雲集「Zoom」視頻會議平臺,不離不棄,整整3個半小時,熱議如何思政融入課程,如何線上講好抗疫故事。全國優秀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張黎聲教授應邀擔任點評嘉賓。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教務處處長彭章友全程參加。沙龍由上海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主持人、教務處副處長顧曉英主持。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中觀層面:是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思政課程教學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內容豐富,承擔著教育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的光榮使命。僅僅依靠幾門思政課程本身,難以取得最佳效果。
  • 淮南師範學院:如鹽入味 過癮解渴 課程思政落地有聲
    專業課裡的思政元素滌蕩學子心靈,激勵同學們立鴻鵠志、做追夢人。  2020級法學專業的唐超同學說:「老師們在專業課上告訴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怎樣運用所學為社會作貢獻,我深感新時代青年學子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一定好好學習,用實際行動長才幹、作貢獻。」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舉辦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競賽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競賽活動。 本次教學比賽共有六個系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推薦的17名參賽教師先後登上講臺進行課堂展示。參賽教師在15分鐘的講課時間內,結合自己的學科特色,圍繞某個(某些)知識點(技能點)充分發揮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育人功能,既傳授專業知識,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恰到好處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採。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與評審,本次競賽共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和優秀獎若干名。
  • 課程思政④|思行合一,大道行遠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課程思政...
    編制國內首部《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成立國內首個交通學科思政教育研究中心;首次構建橫向覆蓋全專業的課程思政群、縱向貫穿培養全過程的課程思政鏈,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率先制定每門課程立德樹人達成指標;首次系統提出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提升路徑和工作機制……定標準,建平臺,繪藍圖,出「施工方案」,自去年年底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重點改革領航學院」以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本文載於《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10期[摘 要]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有效手段,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有利於整體提升協同育人效果。結果是一些專業課出現了為思政而思政的「貼標籤」和「兩張皮」現象[5];一些專業課不顧課程性質之間的差異,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還有一些課程思政喧賓奪主,甚至把專業課上成了思政課。這些都無法更好地實現「全面培養人」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的,偏離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初心和使命。(3)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無法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章忠民1 李 蘭2 (1.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433;2.上海建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082) [
  • 將「課程思政」嵌入法學研究生課程
    課程思政正是在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新探索下形成的綜合教育理念,是高校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具體要求。思政課程是指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課程德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與思政課程相對應,課程思政則是指以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等課堂教學中專業知識的傳授為載體,將思政的內涵與要求分散至各類課程中,體現思政味道,凸顯育人價值。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踐同行——2020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
    中國教育在線重慶站訊 12月14日至15日,2020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專題培訓在重慶順利召開。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來自全國37個高職高專院校的139名教師齊聚重慶,交流研討,共議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
  • 「理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著力點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著力點馮 欣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實踐表明,教師在推動課程思政效能提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認識新時代高校育人的使命任務,以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能力、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為著力點,努力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一是著力轉變教學理念。「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作為基本職責和使命擔當,高校教師要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對教學目標進行深入思考,努力做到經師與人師的統一。
  • 抓好心理教師的「六個度」 推動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的核心任務是培養時代新人,培養擁護並努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新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心理教師要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境界和情懷,不僅要教授好心理健康知識,更要將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遞給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補全教師個人意識的全度。
  • 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課程內容
    >  直播地點: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演播室  受邀嘉賓: 清華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艾四林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秦宣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炳林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馮秀軍
  • 課程思政,高校功夫下在哪?廣東這場研討會碰撞出新火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校如何擔當發力? 12月5日,廣東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研討會在惠州舉行,來自省內高校的專家學者解析思政教育案例,凝練方法思辨方向,解讀如鹽在水的育人道理,探討協同育人的方略。此次研討會由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指導,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主辦,惠州學院承辦。
  • 淮南師範學院課程思政落地有聲
    近日,淮南師範學院法學院教師項婷婷將自己的《刑法總論》課中融入了大量思政元素,讓學生收穫加倍、大呼過癮。「如鹽入味,印象深刻,過癮解渴。」2020級法學專業的唐超說:「老師們在專業課上告訴我們怎樣運用所學為社會作貢獻,我深感新時代青年學子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一定好好學習,用實際行動長才幹、作貢獻。」
  • 臨床醫學院舉行課程思政培訓會
    12月12日下午,臨床醫學院課程思政培訓會在金明校區行政樓249報告廳舉行。南方醫科大學史瑞芬教授應邀做題為「讓醫學專業課程思政/人文飄香」的輔導報告,學院(院部)全體教師,淮河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教學辦負責人,各臨床醫學教研中心教學骨幹參加培訓學習。培訓會由臨床醫學院黨委書記謝納澤主持。
  • 華東政法大學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不僅要在課程育人上下功夫,也要在教改實踐中做文章。上海課程思政領航計劃已進入2.0新發展階段,昨天,華東政法大學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華政黨委副書記、校長葉青任課程思政研究中心主任。他介紹,中心是華政鞏固課程思政建設成果、深化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任務、深層次挖掘課程思政的內在規律、促進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加強學術交流與探討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