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2020-12-18 騰訊網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章忠民1 李 蘭2

(1.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433;2.上海建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082)

摘 要]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要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育人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從國家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新體系,實現教書育人理論邏輯與教育實踐相統一的戰略選擇和現實途徑,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發展的新目標與新方向,彰顯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內涵,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思政課程 課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要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育人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從國家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新體系,實現教書育人理論邏輯與教育實踐相統一的戰略選擇和現實途徑,對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現實依據及其深刻內涵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充分挖掘與有效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點及面、覆蓋所有學科課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構建多視角立體式的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實現全過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

1.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嚴格按照「四個服務」的要求,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化、系統化、時代化,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然而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視野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必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2020年6月,教育部組織召開的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動課程思政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1]充分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途徑,其實質是深刻把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充分激活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之鹽融於專業課、通識課等課程之湯,將學科優勢、專業優勢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有效整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在高校所有教學環節中形成沉浸式思想價值引領大環境。人才培養在實踐上需要有效的教育載體,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教育對象的變化,教育載體也需要與時俱進,從理念與實踐上不斷更新。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點及面,覆蓋所有學科課程,涵蓋所有教學環節,構建全方位大思政的育人格局,進一步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彰顯各類課程鮮明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以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目標與價值塑造目標的辯證統一、同頻共振,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鮮亮的教育底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實現立德樹人、鑄魂育人。

2.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而有效的舉措

立德樹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所有工作都必須圍繞「育人」這一核心工作,所有教育者都必須參與到「育人」這一核心工作。「三全育人」的根本出發點是培養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心在於育——構建育人的新模式新生態,重心在於全——全員、全程、全方位。[2]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實現「三全育人」工作中的「育」與「全」,首先,在專業教學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技能培養中增加育人理念,從入學教育到畢業求職,實現全過程育人。其次,在育人主體層面要強化教師的育人職責,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育人,將專業教學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從國家建設、民族發展的高度來培育學生。再次,在育人方位上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與第一、第二課堂相結合,與實踐實習、網絡教學等相結合,形成育人合力,構建多維並舉、協同共進、有效互補、綜合融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3.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必要舉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首先,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有助於化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矛盾與困境,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改革與實踐。推進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人才培養的供給端進行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的改革,調整供給結構和要素配置,實現供給側的轉型升級。推進課程思政要求我們通過各類課程的教學各環節、各方面,深入細緻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其間,從而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由此構建起高校全課程育人大格局,提供更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改革與實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有效性。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圍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起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課程思政在價值引領的供給主體上實現了多元化,無論是專業課程還是通識課程,在課程教學中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覆蓋所有學科的格局;課程思政在價值引領的供給內容上更加多樣化,在智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教學內容中融入德育,起到了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的教育效果;課程思政在價值引領的供給方式上更加多維化,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還包括實踐實習、就業創業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雖各有側重,但其核心內涵都是育人,任務和目標是一致的,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在以思政課程為主渠道的基礎上,更好地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再次,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以教育對象的現實需要為出發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轉型升級,建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供需關係。這要求教育者充分研究學情,關注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結合教育目標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供給。

二、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理論邏輯深化與演繹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不僅是當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有其內在的深厚的理論邏輯。

1. 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是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理論基礎

第一,人的生存論。人的意識、知識、能力的發展是在人與自然及社會發展的雙重互動中實現的,是「現實中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的關係,學校教育不是分裂人的社會實踐與現實生活而進行的所謂「純粹的、抽象的思辨」教育,任何教育都必須遵循人的生存規律與發展邏輯,關注個體的存在與發展,使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發展。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遵循了人的生存發展規律,拓寬了價值引領的載體與方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以更為個體所認同並接受的形式進行價值引導,從而更好地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辯證關係,接受社會教育並完成社會化的過程。第二,人與教育的關係論。馬克思在談到環境的改變與人的自我改變的矛盾關係時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3]教育是人與環境雙向互動的過程,人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與其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相連,因此辯證地思考人、環境、教育的三維關係是破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孤島困境的關鍵所在。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4]而「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5]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個體的價值認知與踐行,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其間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改變、教育的改變與人的改變三者的辯證統一,從而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由此不斷優化學生身心發展的外部環境,將價值教育融入學科知識體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協調環境,為培育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第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內在蘊含著德智體美勞等系列元素,以及人的社會交往、人的自我發展等內涵。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目標就是實現所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其根本立足點是立德樹人,將所有課程從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發展提升到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價值引領融入專業學習,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實質是擺脫工具理性對人的主宰,達到對價值理性的認同與回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價值建設引領專業學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體現了當代教育理論前沿發展方向

第一,課程思政深化了課程價值導向的內涵,又擴大了其外延。「教育不存在於真空之中,它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在知識社會學的視野中,從來不會存在純粹的知識。」[6]各級各類課程不存在所謂純粹的知識技術,其背後都有鮮明的價值意蘊。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實質就是將主流意識形態、價值導向浸潤到所有課程中,為黨的事業、為治國理政、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人才。目前,「高校教師80%是專業教師,課程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80%用於專業學習」。[7]可見,專業課程與專業教師的價值引導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是廣泛而又不可忽視的,直接關係到高校立德樹人的工作成效。第二,從範例教學論關於教育和教育學應承擔起原本屬於政治的使命這一觀點看,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範例教學論的代表人物克拉夫基提出,教育學的實質主要是政治的教育學。範例教學特別強調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這些缺一不可。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8年全國本科教育大會上強調:「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8]課程所承載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傳遞的價值理念,任何教育的實施過程從本質上說都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合而為一,不可割裂。第三,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張來看,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目標合而為一的學習體系。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事物的理解卻因人而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建構起新的經驗,強調學習者在構建知識體系時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同時,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情況與其自身學習認知活動有很大的關聯度,並且其對個體的學習認知與經驗建立有重要的影響。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其突出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價值導向與知識目標合而為一的學習體系,充分激發主體的內在能動性,同時建立符合主體認知與需求的學習體系和認知柔性環境,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環境,啟發學生內在的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3.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體現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辯證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旗幟鮮明也要潤物無聲,課程思政是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拓展推動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總體格局的形成。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要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各學科課程載體,在各類知識體系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從各個層次、各個角度全方位進行價值引領。第一,從隱性教育理論看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受教育者的情感認知、價值取向、道德水平和思想觀念等產生影響。與顯性教育不同的是,隱性教育以隱而不顯的方式引導教育主體在自主愉悅的狀態下接受並內化,將受教育者置於無意識狀態下接受教育者的有意識引導、滲透,於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信息、達成教育效果。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在常態的教學過程中隱性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價值取向、道德水平和思想觀念等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第二,課程思政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元素,讓學生在接受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過程中可以呈現出無意識的自主性,形成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穩定的價值認同。作為主體的學生的思想價值認知,是在客觀外部環境與主觀內部因素兩者相互作用與協調中形成的,這一過程也是主體的思想矛盾運動發展的結果。課程思政注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將其背後承載的文化、歷史、道德等元素傳遞給學生,達到課程思政的預期效果。「不自見,自明;不自顯,自彰」正是隱性教育所凸顯的功能。第三,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充分彰顯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辯證統一。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拓展既要在思政課程的教育中蘊含隱性教育,也要在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中突出社會主義的鮮亮本色。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在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存而不顯,隱性教育的關鍵在於隱,這裡的「隱」是全面、系統地後臺構建,其實質是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學科課程載體,在知識體系中隱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從各個層次、各個角度全方位進行價值引領。

三、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實現路徑及其要求

作為一種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任重道遠,目前正處於方興未艾階段。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全面樹立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科學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要在教學實踐中切實抓好課堂教學以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

1.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要求教育者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一方面注重學生的專業學習,另一方面要求其德才兼備,從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高度來履行教育職責。第一,從培養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這一高度來提升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深入把握這一育人理念與多種實踐途徑的複雜關係。立德樹人是我們始終要堅持的綜合教育理念,要紮實推進全課程、全員、全過程育人新格局的構建,打造多樣化的實踐途徑,構建綜合育人體系,形成協同效應。第二,謹防課程教育因僅僅滯留於「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而導致遮蔽知識學習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要激活所有課程與課程所有環節的育人功能,構築起全面育人的教育體系。第三,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消除思政課程孤島現象。立德樹人是所有教師的職責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當前,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關鍵是教育者觀念的轉變,教育工作者都要樹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思政課程不是一座孤島,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單兵作戰,要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高校課程思政的建構中,一方面,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方向,認真從制度層面做好頂層設計,悉心從實踐層面精心謀劃,整合各類學術資源、人力資源等,打造全校「一盤棋」的合力育人新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激發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將每一位教師都納入課程思政體系的框架中去,強化教師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教師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導性作用。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深刻認識到在專業課程中不僅要「授業」,更要注重「傳道」,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踐行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

2. 科學認識課程思政內涵,辯證看待「變」與「不變」的關係

在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科學認識課程思政的內涵,辯證看待「變」與「不變」的關係。「變」的是教育實踐的方式與途徑,「不變」的是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這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指向,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9]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性發展,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所有課程教學與改革的各環節進行有機融合,在變化的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不變的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第一,課程思政的核心目標是「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在構建全課程育人大格局中堅持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課程思政代表著一種教育觀、課程觀和育人觀,其範圍涵蓋了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在內的所有課程,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拓展與改革就是要解決高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習割裂的現象,它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點與增長點,也是高校形成合力育人的具體舉措。因此,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涉及高校所有教育教學活動和全體教育工作者,課程思政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只有科學認識課程思政的內涵,才能夠確保高校全員參與課程思政改革,將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有機整合,將不變的育人理念融入變化的教學實踐中去,由此構建全課程育人新格局。第二,對專業教學內容進行通盤規劃、合理布局,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有效整合。教育者尤其是專業課教師需要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及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生硬地把課程思政理解為「課程」加「思政」,從而割裂二者的辯證關係,以「兩張皮」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機械地嫁接到專業課程中,否則就犯了形而上的錯誤,不僅無法起到價值引領的效果,反而因教學內容的生硬拼湊適得其反。有的院校以時政講堂、紅色故事等主題講座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和載體,顯然也是偏離了課程思政的內涵。「思政」與「課程」的關係,是「如春在花、如鹽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摻沙」,[10]是教育者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對專業教學內容進行通盤規劃、合理布局,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有效整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傳遞知識所承載的價值觀,從而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對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與實踐類課程提出了指導意見,並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教育者要對教育教學進行通盤規劃,打通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壁壘,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各專業學院的有效溝通機制,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科學建構。第三,每一位教育者都要以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要對課程思政內涵有充分的理解與高度的認同,切實履行教育者的職責、使命與擔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11]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把育人工作作為自己的第一使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3. 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以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八個相統一」的要求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各類專業課程佔大學生所學課程的大半以上,因此,所有課堂都應當成為實施課程思政的主要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八個相統一」的要求是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的重要遵循,為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提供了實踐指導。我們應始終清醒地意識到課堂是課程思政主陣地,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方能真正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第一,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首先要做好教育教學的頂層設計。教學管理者要從各學科的特點出發,組織協調各方資源,制定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紀律、獎懲措施等,形成規範的課程思政教學要求並加以落實;在設計理念上要突出立德樹人的核心要義;在設計思路上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立體化育人模式。第二,課程思政的實踐要特別注意從課程內容上進行有效整合。高校專業課教師可以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對各門專業課內容進行梳理,選取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引導學生立足於世情、國情、黨情進行專業技術學習,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教學中形成常態化的聯合備課制度,準確把握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內在邏輯關係。第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識傳授中的融入是鹽溶於湯的過程,這需要在教學上進行精心設計、巧妙運用,否則就會造成生搬硬套的局面。同時,面對學生群體的發展變化,教師要不斷研究學情,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學習需求,選擇適當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第四,課程思政的實踐成效還需要通過評價與反饋來檢驗。這就需要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時,不僅要注重其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要注意其思想認識與價值認同,同時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評價反饋來了解課程思政實施的實際效果,不斷改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柴葳.抓準抓實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N].中國教育報,2020-06-10.

[2]熊曉梅.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N].光明日報,2019-02-14.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6]劉猛.意識形態與中國教育學[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41.

[7]萬玉鳳,梁丹.教育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N].中國教育報,2020-06-06.

[8]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15/16).

[9]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10]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

[11]陶行知.行知書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09.

(《思想理論教育》2020年第11期)

相關焦點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涵養工匠精神:課程思政參與中山高質量崛起的實踐路徑
    這給高職院校、技工院校等職業教育學校提出了新的理論與實踐命題:如何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事實上,培養工匠精神恰恰是職業學校課程思政重要內容之一。就此而言,課程思政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參與到中山高質量崛起提供了實踐途徑。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強化課程思政的方向引領,提升課程思政的系統集成,深化三全育人的過程實效,要求開展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這也是專業、課程協同建設的應有之義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一方面,「雙萬計劃」統籌開展專業和課程建設,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加快推進一流本科教育振興計劃。同時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就為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耦合育人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校長王兆青認為,此舉猶如影視生產中的化妝與後期,把思政理論變得可愛可親,從而順利建構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程思政與黨建工作、課程思政與學生工作、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四大體系。在影視製作學院任教《電視節目策劃與編導》《電視紀錄片創作與實踐》《劇本寫作》課程的馮文是名80後,不久前,由她策劃、編導並撰寫劇本的地方飲食文化紀錄短視頻《千祥羊肉》登上了「學習強國」。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課程思政是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鑄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從發展維度看,課程思政是對新時代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深化和拓展。課程思政要求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從理論維度看,課程思政是對教育理念的發展。
  • 課程思政④|思行合一,大道行遠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課程思政...
    編制國內首部《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成立國內首個交通學科思政教育研究中心;首次構建橫向覆蓋全專業的課程思政群、縱向貫穿培養全過程的課程思政鏈,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率先制定每門課程立德樹人達成指標;首次系統提出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提升路徑和工作機制……定標準,建平臺,繪藍圖,出「施工方案」,自去年年底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重點改革領航學院」以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 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路徑與對策
    一、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模式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對於課程思政這一新生事物,著力探討其「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怎麼看」等基本問題,有利於逐步廓清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緣起緣由以及建設路徑與評價,不斷深化對課程思政特點和規律的把握和運用,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
    繼上海高校思政課程轉身課程思政改革之後,浙江省近日也提出推動高校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課程思政之主旨,是強調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納入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內容。
  • 將「課程思政」嵌入法學研究生課程
    從法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現狀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學碩士教育中的體現並不明顯,法學專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明顯不足,即便在理論研究中,也很難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課程結合的代表性成果,法學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多關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多關注地方性或社會性的需求,而鮮見關注法學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分析。
  • 【課程思政】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
    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學校主頁陸續推出「課程思政」系列報導,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在「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綜合呈現復旦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探索與成果。
  • 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一二三」框架層次清晰、邏輯嚴密,闡明了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內在邏輯,為高校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抓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理論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賦予了課程思政方法認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教育者先受教育,是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三項基本功,三者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實現教育主體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飛躍,構成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明確了課程思政的精髓要義。課程思政是把課堂作為育人主渠道,推動其他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創新實踐。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實踐 2020-08-24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七中開展思政大課堂:「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系列活動
    市七中開展思政大課堂:「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系列活動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1-17     來源:市七中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 華東政法大學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不僅要在課程育人上下功夫,也要在教改實踐中做文章。上海課程思政領航計劃已進入2.0新發展階段,昨天,華東政法大學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華政黨委副書記、校長葉青任課程思政研究中心主任。他介紹,中心是華政鞏固課程思政建設成果、深化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任務、深層次挖掘課程思政的內在規律、促進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加強學術交流與探討的重要舉措。
  • 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
    該校領導介紹,他們圍繞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理念,充分發揮思政課強基固本的「主渠道」作用,確立「專家組指導、體系化設計、工程化推進」實施思路,紮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三進入」。4年來,他們打造出一批「思政精品課程」和線上「金課」。「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研究」等28項課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立項支持,學員對思政課滿意度逐年提升。「沒想到專業課也如此有溫度。」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課重構設計
    【摘要】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專業課重構設計,應契合教學內容,賦予課程價值性;基因式情感融入,打造全時空浸潤育人模式;系統性思維把控,將育人工作引向深處;重點內容突破,實現課程思政有序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課程思政取得實效。
  • 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
    《綱要》還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隊伍是「主力軍」,課程建設是「主戰場」,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結合清華大學的教育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稍做探討。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強調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傳。
  •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思」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做好課程思政,各類課程教師不是簡單地把思政理論課的知識內容疊加到其他各類課程教學中,而是要牢記「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辦學路徑,確保課程標準在制訂、執行和修訂過程中,能夠回答和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使各門課都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引導當代青年學生認識國情,善於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勞動模範和工匠大師身上感受道德風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