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這一表述,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高等學校育人工作中價值、知識、能力這三個基本要素之間的關係,深入地闡述了課程思政最為本質的內涵,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在立德樹人的工作中,價值比能力和知識更加重要;價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務,要將價值塑造的成分有機地融入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之中;要充分發掘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風化雨、沁人心田,切實達到育人成效。

《綱要》還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隊伍是「主力軍」,課程建設是「主戰場」,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結合清華大學的教育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稍做探討。

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強調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傳。教師走上講臺,或者在課堂內外與學生溝通交流,其自身的學術水平、治學境界、教學投入,對學生是不是有足夠的關切,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不是了如指掌,對學生的成長是不是傾心關懷,學生有著最為真切的感受,也最容易受到教師所呈現出來的師德師風的感染和影響。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長期堅持給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的學生上課,除了講好自己承擔的課程,他還投入大量精力精心指導年輕教師備課,甚至在年輕教師上課時坐在第一排,和學生「搶」答問題。身邊觸手可及的學術大師以最投入的狀態激發學生的學術志趣,學生看到不同年齡跨度的老師們專心做著本領域最前沿的工作,看到學長以及同學做出了有價值的工作,對自己也能以創造性的工作服務國家、改變世界充滿了信心,因此而加倍努力,這正是我們所期盼的最好的成長狀態。教師在課堂內外關心學生群體和個體的成長,也是課程思政的題中應有之義。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治學精神和人生態度,對學生有著莫大的影響,是課程思政最見成效的方式。這也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的學問品行和潛心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程建設是課程思政的主戰場。《綱要》中就如何結合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等各類課程做好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的確,各類課程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方式和途徑各有不同,不同類別的課程要結合自己的特點,確定自身推進課程思政的路徑和目標。通識課程在價值塑造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認識和發掘,尤其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基礎的通識課程,在這方面有著比較直接的影響。在近年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清華大學持續推動通識課程體系的建設,呈現出自身的學科特點,比如我們有實力雄厚的環境、能源、計算機、生命科學等學科。環境問題、資源能源問題、智能科技的發展給人類社會自身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等,都是當代中國和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們的學生將來可能在這樣一些領域成為領軍人物,讓他們在受教育階段了解這些問題所具有的學科內涵,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路徑,可以促使學生從價值取捨和公共政策的角度,更深層次、更多維度地理解這些問題。又比如,清華歷來有重視體育的傳統,清華體育教學的前輩馬約翰先生特別強調體育的遷移價值,指的是體育鍛鍊中養成的價值和品性,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結合課程思政的推進和「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落實,我們的體育課教學也在鍛鍊體質、提升技能的同時,更加強調體育課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頑強拼搏、尊重對手、尊重規則、不懼失敗等價值品性。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各個環節中有機地融入價值塑造的要素。課程思政如果生硬造作,如果被理解為所有老師都要講一點思政課的內容、所有課程在專業內容之外都要另行添加一些思政元素,就會出現「兩張皮」「貼標籤」的情形,一定效果不佳。在清華大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即便是在高度專業化的理工類課程中,也完全可以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通信工程」課程選取解決高難度通信問題的最新案例,在講述分析信息技術問題的同時,將科技工作者的擔當、創新、奉獻、團隊合作的精神融入其中,在學生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防火結構」課程主講教師談到,有些結構形式常溫力學性能和抗火性能都很好,由於人工成本高,在國外得不到發展,但很適合我國的國情。他在課上展示的很多現代工程結構形式,都是紮根國情、前沿創新的案例。如何以適合國情的方式最好地在工程設計中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專業訓練和價值引導的要素就這樣巧妙地在教學內容中水乳交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到的,遠不止於知識和技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教師要具備讓學生敬重的學問與品行,要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耳濡目染。各類課程要以符合自己特點的方式,建構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不同課程的課堂教學,都要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讓價值引導的成分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如鹽在水,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作者為清華大學副校長)

彭剛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如何將思政之鹽 融入課程大餐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佳木斯大學校長孟上九看來,「貫徹『四個相統一』,要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係。『食材』與『食鹽』如同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係。食材視之有形、食鹽品之有味。課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鹽不見鹽』。專業課教師如同『大廚』,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製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專業課程之體載思政育人之魂。」
  • 【地評線】荔枝網評:讓思政之「鹽」成高校課程必要標配
    特約評論員/蘇萍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各類課程要以符合自己特點的方式,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
    繼上海高校思政課程轉身課程思政改革之後,浙江省近日也提出推動高校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課程思政之主旨,是強調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納入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內容。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摘 要]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就是要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育人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充分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途徑,其實質是深刻把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充分激活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之鹽融於專業課、通識課等課程之湯,將學科優勢、專業優勢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有效整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在高校所有教學環節中形成沉浸式思想價值引領大環境。
  •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思」
    因此,對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課程思政的關鍵是各類課程教師之「思」,核心要義是教師的思想、思維、思路、思域。堅持立德樹人,教師在思想上高舉「一面旗」開展課程思政,各類課程教師在思想上要統一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一是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
  • 【課程思政】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
    編者按:近日,教育部發布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這種狀況如不改善,勢必影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能否讓思政理論生動一點,讓思政課堂活躍一點,讓大學生對思政教育不再「感冒」而是「感動」「感悟」?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
  • 【教師風採】給數學課裡加點鹽——西工大教師潘璐璐的課程思政探索
    怎麼讓數學課有「思政」味兒?數學與思政,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要怎樣結合在一起呢?2018年,當接到「陝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的比賽通知時,潘璐璐同樣一頭霧水,她坦誠地說:「其實每個老師都在做育人的工作,但是對於課程思政,當時真是一點概念都沒有」。
  • 「理論」課程思政重在「潤物無聲」
    課程思政重在「潤物無聲」楊寶珊要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真正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陣地,思想政治教師是主力軍,其他專業教師和部門也都要積極參與。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近年來,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理上明晰「課程思政是什麼?課程思政為什麼?課程思政怎麼幹?」這三個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
  • 課程思政,轉變話語體系是關鍵-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和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擘畫了施工藍圖。《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 將「課程思政」嵌入法學研究生課程
    2.要最大限度發揮法學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法學專業教師要立足課程自身的特點,深入挖掘法學課程中蘊涵的思政因素,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講授法學專業課程,不能僅停留在解讀相關的法律概念和條文,而應立足全面實現依法治國的整體戰略,把深藏於知識表層符號、內在結構之下的人文精神與價值意義發掘出來。
  • 市七中開展思政大課堂:「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系列活動
    市七中開展思政大課堂:「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系列活動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1-17     來源:市七中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 讓「三個抓住」成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鎖鑰
    課程思政既不是思政課,也不是在課程中簡單地尋找思政元素,而是一種課程觀。它既是方法論,也是一種手段,也就是說,課程思政是要引導教師能夠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指導具體的課程中內含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目標的設計,做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不是在課程中硬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政元素,簡單貼上標籤。
  • 課程思政,高校功夫下在哪?廣東這場研討會碰撞出新火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校如何擔當發力? 12月5日,廣東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研討會在惠州舉行,來自省內高校的專家學者解析思政教育案例,凝練方法思辨方向,解讀如鹽在水的育人道理,探討協同育人的方略。此次研討會由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指導,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主辦,惠州學院承辦。
  • 淮南師範學院:如鹽入味 過癮解渴 課程思政落地有聲
    這是淮南師範學院副教授、項婷婷博士12月1日上午的一堂別開生面的《刑法總論》課程,與以往教學不同的是,這次刑法總論課堂教學中融入了大量的思政元素,老師講得精彩,學生聽得認真,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體,收穫超級加倍,讓學生大呼過癮。  「如鹽入味,印象深刻,過癮解渴。」說起項婷婷副教授講授的《刑法總論》,許多同學記憶深刻。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踐同行——2020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
    ,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推進,共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根據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為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構建,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 「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1]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如沐春風、如火如荼,但關於課程思政的內涵、緣起緣由、路徑、評價等一些基本問題,還缺乏統一的學理認識,需要進一步總結凝練,廓清提升,以更好地指導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