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風採】給數學課裡加點鹽——西工大教師潘璐璐的課程思政探索

2020-12-18 西部網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港珠澳大橋創下的另外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如果你是大橋設計師,你將怎樣設計這段缺失的橋面呢?」眼神溫和,平靜從容,溫聲細語間一個個問題從授課老師的口中拋出。

這是數學與統計學院副教授潘璐璐老師的課堂,在這堂融合了課程思政理念的數學公共課《高等數學》中,精妙的數學符號中綴著點點哲思與賢明,數學知識被她用一個個故事串起,為整個課堂帶來生機盎然。

潘璐璐老師正在講課。

怎麼讓數學課有「思政」味兒?

數學與思政,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要怎樣結合在一起呢?2018年,當接到「陝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的比賽通知時,潘璐璐同樣一頭霧水,她坦誠地說:「其實每個老師都在做育人的工作,但是對於課程思政,當時真是一點概念都沒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她體會到「教書育人」應是全方位的,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環節,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堂課上好。

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她查閱大量資料,請教同行,試圖把傳統數學課講出價值、講出溫度。在偶然一次看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時,潘璐璐驚喜地發現,電影畫面裡彎彎曲曲的中國高速公路網不就是高等數學裡的函數曲線凹凸性嘛!她打算把這一案例作為引子融入課堂,最後將彎彎曲曲的曲線落腳到人生的高低起伏。然而當她把這個設計思路講給一位思政課教師的時候,這位老師的評價卻給了她當頭一棒:「你這樣講太空了,只是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

課件截圖。

這次交流讓潘璐璐重新思考什麼是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做到有血有肉,找準觸點,方能潤物無聲。她重新開始挖掘素材,並且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她發現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故事,發現了我們的建設者在建設大橋的過程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在自己被深深感動的同時,她決定重新設計課程內容,把港珠澳大橋的故事、中國故事、中國人的故事融入到課堂,講給學生聽!

最終,課程從人與自然著手,通過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再通過讓學生為兩段獨立的橋面設計建造方案,最後升華到中國建設者體現出的大國工匠精神,一堂思政教育與數學有機融合的課程終於設計完成。

思政教育與數學有機融合的課程。

「如鹽入味」剛剛好

課堂效果到底好不好,潘老師心裡沒底。

終於到了課程錄製的日子,臺下的同學們個個聽得全神貫注,時而面帶微笑,時而點頭回應,潘老師看到了學生眼裡的光。

「無論是國家發展、科技進步還是生活點滴,真是無處不數學。」同學們這樣說。

「工匠精神是什麼?把手頭工作做到最好,每個人都是匠人。」同學們如此回答。

闡述工匠精神。

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進行價值引領,就像恰到好處地在美味佳餚裡加一點點鹽。一堂有深度、有熱點、有情懷、有啟發的課程,在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也激勵著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

自此之後,潘璐璐老師的課堂總是會有一些別出心裁的設計,她堅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植信念,講情懷,講工大故事,講中國故事,講中國人的故事,講數學故事,讓學生徜徉在數學海洋的同時體味溫度與厚度。

一點一滴皆育人

「在逐步探索與實踐中,我思考了很多,也受益很多,對課程思政的理解更深入了。」潘璐璐由衷地說。如果說,深度挖掘數學課中的思政元素是講好課程思政的必要條件,那麼教師對待生活、對待教學的態度就是做好課程思政的充分條件。

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課件、重視每一節課、用自己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感染學生。這些日常中的一點一滴都是潘璐璐老師眼裡最直接的課程思政。

潘璐璐老師採用分組討論形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思考。

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思考

為了能夠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她嘗試站在這群00後的角度去思考。「這群孩子都是網絡原住民,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那我就讓他們把手機帶到課堂裡,有效地利用手機為課堂服務。」她採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法,針對同學們比較靦腆的特點,大膽地打開彈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在課堂上隨時提問。

一開始,學生們都感到非常新鮮,盡情在課堂上「放飛自我」,潘璐璐老師笑著回憶當時的場景,「同學們都特別激動,以至於屏幕上飛的什麼都有。」但她沒有因為害怕「失控」而關閉師生溝通的大門,而是告訴學生彈幕是為課堂服務的,漸漸地,同學們也就懂得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我上課的時候一定會開彈幕,有的時候忘了開,學生們還會提醒我。」潘璐璐老師說。

自動化學院大二學生宮敬周說:「聽潘老師上課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因為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學生有問題隨時問,老師隨時看到隨時回答,彈幕不僅沒有影響到課堂紀律,還成為了有效提高師生互動性的重要手段,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育人效果也見到成效。

為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一位好老師,必定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仁愛之心的人。作為學生在大學階段最先接觸到的教師之一,潘璐璐經常思索,如何能夠為新生系好大學生活的第一粒扣子。她特別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大學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因此,在「開學第一課」,讓學生為自己的大學四年做好規劃,成為了潘璐璐老師不變的堅持。

潘璐璐老師接受採訪。

「每個學期第一節緒論課,我都會給學生留一個作業,讓學生思考一下學習本課程的目標和大學畢業時要完成的目標。」

第一次上這堂緒論課,她花了三天的時間設計課堂內容,PPT修改了無數版,直到上課前依然不斷加入新的靈感。只是希望通過這堂頗有分量的開學第一課為學生找到未來的方向。

「每一位同學都會認認真真地思考,並且寫下他們為自己規劃的目標。」潘老師說她非常感動,她也會告訴學生,要學會像研究數學問題一樣,把一個大目標分解,分解到一個學期、一個月、一周、甚至一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有的學生希望四年後能夠考上研究生,有的學生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有的學生想要在大學階段找到女朋友,潘老師紛紛給予肯定,並引導學生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

潘璐璐老師這樣認為,「課程思政並非只是狹義化的『政治』,你必須全方位的把握學生的發展,在課堂中進行價值塑造」。

「潘老師在入學第一課給了我們一劑良藥,讓我們不再迷茫,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航天學院學生朱紫文如是說。

期末課程結束,有學生在QQ上給潘璐璐留言:「您是一位關心學生的好老師,感謝您。」

在西北工業大學,還有許多像潘璐璐一樣的老師,他們融德育於智育,引思政入課程,在課堂中貼切自然、潤物無聲地進行價值塑造。他們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從課堂著力,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斷彰顯育人實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希望可以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才。

人物簡介:

潘璐璐,女,西北工業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副教授,線性代數課程負責人。主講本科生公共課《線性代數》《高等數學》,研究生專業課《機器學習中的算法及其應用》。主持省級教改重點項目2項,西北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6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航天基金、橫向課題多項。曾獲第五屆全國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精英賽金獎;第四屆全國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全國二等獎、西北賽區特等獎;陝西省第三屆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兩次獲得西北工業大學課程思政競賽一等獎。榮獲「陝西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能手」、西北工業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稱號。作為指導教師獲得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1項,國際一、二等獎10餘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二等獎5項。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湖南工大教師獲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特等獎
    紅網時刻株洲12月22日訊(通訊員 劉毓容)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決賽第二階段於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比賽分本科大學英語組、本科英語專業組和高職高專英語組三個組別開展。經過激烈角逐,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楊慧媛榮獲本科英語專業組全國特等獎。
  • 雲端觀摩|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團隊課程思政的初步探索
    注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強調「每門課程都負有思政使命與責任」,通過頂層設計、制度建設、課程立項研究、典型示範引領、實踐教學探索,引導教師深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使學生在各類課程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修養和專業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了「人人課中講思政,門門課中有思政」的教學新格局。
  • 如何將思政之鹽 融入課程大餐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視、院系廣泛動員、教師積極參與的局面。
  • 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
    《綱要》還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隊伍是「主力軍」,課程建設是「主戰場」,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結合清華大學的教育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稍做探討。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強調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傳。
  • 「大思政」格局下,文理工科專業課教師如何落地課程思政建設
    文科、理科、工科、藝術類等專業課程如何落地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印發,吹響了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2.0行動的號角,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
  • 課程思政雲上實現,蘭大教師有高招丨學在蘭大
    結合自己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經歷談談在疫情之下,如何讓課程思政與教學有機融合。一是要消除誤解,正確認識課程思政。我在2019年參加蘭大「課程思政」示範課講課比賽過程中,發現有些老師和同學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存在誤區,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課堂講政治或者課堂「灌雞湯」。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近年來,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理上明晰「課程思政是什麼?課程思政為什麼?課程思政怎麼幹?」這三個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
  • 【地評線】荔枝網評:讓思政之「鹽」成高校課程必要標配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各類課程要以符合自己特點的方式,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實踐 2020-08-24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抓好心理教師的「六個度」 推動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
    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絕不是將「心理」與「思政」簡單地嫁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心理健康教師持續付出努力。這就要求心理教師提升站位、全面認識、堅定立場、把握內涵、夯實基礎、苦練本領,在實踐中高質量地完成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的建設任務。提升教師個人認知的高度。
  • 潤物無聲——瑪麗女王工程學院召開新學期教學會議-全英文課程思政...
    西工大新聞網9月16日電(丁靜 楊燁)為深入貫徹落實汪勁松校長在2020年暑假學習研討會暨新學期幹部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落實學院「門門課程有思政、門門課程奔一流」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完善學院「三全育人」格局和「十育人」體系,深入推進人才培養大討論,瑪麗女王工程學院於9月11日20:00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行新學期教學會議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理念引領,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導,組織不同層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工作的專題研討,引導學校各類主體、尤其是專業課教師充分領悟思政教育的關鍵性作用,明確在辦好思政課程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進,通過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全課程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舉辦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競賽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競賽活動。 本次教學比賽共有六個系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推薦的17名參賽教師先後登上講臺進行課堂展示。參賽教師在15分鐘的講課時間內,結合自己的學科特色,圍繞某個(某些)知識點(技能點)充分發揮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育人功能,既傳授專業知識,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恰到好處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採。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與評審,本次競賽共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和優秀獎若干名。
  • 海口旅遊職業學校:探索實施「課程思政」 補足學生精神養分
    近年在打造「德育與教學融合」等「三融」課堂基礎上,該校又進一步探索實施了「課程思政」新模式,將思政教育滲透於每一個專業、每一門課程,時時處處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海口旅遊職業學校校長趙金玲表示,與高等院校相比,在中職學校開展思政教育面臨諸多挑戰——中職學生年齡相對較小、生源相對較弱,對傳統的思政課程接受起來也相對困難。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開展課程思政,是為更好地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重新認識和教學再造,是新時代人才培養中的一項基礎性、創新性工作,是著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三全育人」體制機制的一項富有深遠意義的實踐探索。認識基礎:課程思政為什麼?
  • 辦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新時代思政課
    、形式同樣多姿多彩,真正辦成了教師傾心教、學生真心愛的優秀課程,師生從心底噴薄而出的國家意識、愛國情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牢固、更充沛。    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實踐教學3月9日,教育部推出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為了讓聽障學生不落課,綏化學院黨員手語志願者服務隊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聯手,連夜翻譯、同步錄製了手語版「思政大課」,讓該校285名聽障學生上了一堂特別而難忘的思政課。
  • 讓「三個抓住」成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鎖鑰
    課程思政的靈魂是教師,教師是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直接實踐者和推動者,好的老師在做課程思政時不是「硬植入」,而是要積極運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開展「融學術、技術、藝術、話術於一體」的創造性工作,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用理性的光輝溫暖學生的心靈,用邏輯的力量引領學生前行,形成百花齊放的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 將「課程思政」嵌入法學研究生課程
    課程思政正是在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新探索下形成的綜合教育理念,是高校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具體要求。思政課程是指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課程德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與思政課程相對應,課程思政則是指以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等課堂教學中專業知識的傳授為載體,將思政的內涵與要求分散至各類課程中,體現思政味道,凸顯育人價值。
  •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思」
    因此,對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課程思政的關鍵是各類課程教師之「思」,核心要義是教師的思想、思維、思路、思域。堅持立德樹人,教師在思想上高舉「一面旗」開展課程思政,各類課程教師在思想上要統一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一是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學院黨委決定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所謂課程思政,通俗地說,就是在堅持上好思政課程的前提下,把思政理論掰開揉碎,融入所有的專業課程,讓所有老師都變成思政教師,所有課程都承載思政內容,最終使學生對思政理論形成系統認知,達成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