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44年,大宋仁宗皇帝,慶曆四年。
那一年的冬天出奇地冷。
剛進臘月,京城沿街的屋簷上就掛了冰稜子。
雖然天氣嚴寒,但是依舊難阻人們對過年的熱情,京城各處掛滿了紅燈籠,到處洋溢著一派盛世氣氛。
這也難怪,自從去年仁宗皇帝啟用範仲淹、富弼等改革派推動「慶曆新政」以來,老百姓的日子好過多了。
所以,今年的春節顯得格外熱鬧。
當然,既然是過節,這京城中最熱鬧的還是各地的駐京辦(進奏院)。
從古至今,自有中央以來,這駐京辦就沒有閒過。
什麼地方酒、空運菜,什麼蘇杭美女東北大妞,這都是幌子。
駐京辦最主要的作用是打探消息。
試想京城裡面那些個奔突馳騖、躲閃騰挪,哪個不是在駐京辦的會所裡談的?
宋立以來,皇帝深刻認識到這駐京辦分散在京城各處,除了充當地方監控朝廷的耳目以外,絕沒有什麼用處。
於是,皇帝出面合併各地駐京機構於一處,由中央派員管理,曰進奏院。
雖說駐京辦合併是合併了,但這請客送禮、人情世故的「優良傳統」卻沒有丟——
一到逢年過節,各個衙門的一把手都得邀請過來吃飯。
今年,進奏院的一把手名叫:蘇舜欽。
蘇舜欽有才,也狂。
多有才?
蘇舜欽號稱宋詩的集大成者,與宋詩的開山鼻祖梅堯臣號稱「梅蘇」。
還沒中第那會,就被當朝宰相杜衍招為女婿。
連後世那個蘇東坡都攀關係說和八竿子打不著的蘇舜欽是同宗。
他有多狂?
看他的字就能看出來:蘇舜欽,字子美,意思是「老子很美」。
唐朝也有個詩人字子美,叫杜甫。
寫詩出身的蘇舜欽不可能不知道「詩聖」也取了這個字,他之所以這麼做,就因為倆字——
不服。
此時的蘇舜欽才三十啷噹歲,卻早就是廟堂內外聞名的「憤青」了。
所以,蘇舜欽的詩大部分都是在罵人。
那年慶州淪陷,他寫:
國家防塞今有誰?官為承制乳臭兒。
酣觴大嚼乃事業,何嘗識會兵之機?
意思是,MD,這群乳臭未乾的小兒,整天顧著自己吃喝,什麼時候想過軍國大事。
罵多了也沒什麼用,人家該吃吃該喝喝,氣的蘇舜欽恨不得自己上戰場,他寫道:
予生雖儒家,氣欲吞逆羯。
斯時不見用,感嘆腸胃熱。
晝臥書冊中,夢過玉關闕。
——老子自己打,都比你們強!
看多了地方官吏的巧取豪奪,見慣了軍隊裡的朵頤豪奢,蘇舜欽決定和好友範仲淹、富弼他們大幹一場——
改革。
宋仁宗畢竟年富力強,不想看著祖宗的江山到了自己手上給敗了,所以,也想著幹一番大事業,曰「欲更張庶事」。
不改變,就被人家給革了命。
於是,改革派與仁宗一拍即合,幹!
1043年,宋仁宗提拔範仲淹、富弼、韓琦為宰相,開啟改革的大幕。
2
大宋官僚機構龐大,各種領導幹部比老百姓還多。
於是,範仲淹、富弼等人的改革首先從「吏治」入手:
曰,「明黜徙」,政績考核,考不過的滾蛋回家;
曰,「抑僥倖」,抑制恩蔭,你爹是公務員你就別幹公務員了;
曰,「精貢舉」,減少每年公務員的招收名額,該種地種地,該放牛放牛,別沒事都來國考;
曰,「均公田」,降低公務員的年薪待遇。
……
這幾招下來,大宋的政治環境一下子澄清。
沒有那麼多官老爺,老百姓的負擔一下子減輕了不少。
範仲淹再接再厲,又從「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入手,推行了一大撥新的舉措。
範仲淹雖然能幹,但他也清楚,革命這種東西,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繡花泡妞,一個人幹不來。
上邊得有人提,下邊得有人捧。
上邊不用說,有仁宗皇帝支持;主要得用好下邊人。
所以,蘇舜欽這種有名、有才、有背景、有魄力的「四有新人」,成了範仲淹第一批提拔對象,「進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
成了進奏院的一把手。
3
今年是蘇舜欽幹一把手的第一年。
又趕上過節,根據「傳統」,進奏院得祭神,曰「循例」。
祭祀這是大事,還得邀請政府頭頭腦腦參加,帶祭,講話……
當然,領導不能白來,白天神仙吃肉喝酒,晚上領導吃肉喝酒。
可是請「神仙」吃飯,這酒肉也不能太差——得花錢啊!錢從哪來?
蘇舜欽畢竟第一次幹一把手,沒經驗,就問下邊人。
下邊人對曰:「循例用鬻故紙公錢。」
意思是,還是按傳統來,賣公家廢紙的錢就夠了!
蘇舜欽一看既然都是傳統,還都是廢紙,扔了白扔,也沒多想,就這麼幹吧!
祭神的那天,進奏院分外熱鬧。
蘇舜欽畢竟「四有新人」的名氣在那放著呢,各個部門都給面兒。
除了主管部門的頭頭腦腦來了,連範仲淹、富弼、韓琦、王洙這些當朝改革派的常委們一個也沒落,都來了:
白天祭神,一應例行程序;晚上領導們喝酒,吹牛,泡妞……
《史》曰:召妓樂,會賓客。
按說,大過年的上級領導「循例」走走基層,與民同樂,也沒大問題。
但,這件事被一個名叫王拱臣的御史中丞知道了。
王拱臣,仁宗天聖八年的狀元,史載「頗強直」,是個睚眥必報的主兒。
御史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偷聽、抓小辮子,寫文章罵人。
去年的「慶曆新政」把王拱臣得罪了,這回可被他抓住了機會,史曰王拱臣「喜」,曰:「吾一舉網盡矣!」
第二天,王拱臣帶著手下的御史們輪番進奏,曰蘇舜欽「監守自盜」。
仁宗一時招架不住,遂以「自盜」削蘇舜欽為民。
蘇不久病逝於蘇州,終年四十一歲。
隨後,範仲淹被罷相,出知陝西。
再後,富弼被免去樞密副使,任職河北。
第二天,杜衍被免尚書左丞,任兗州知府。
韓琦被免,發往揚州……
……
經此一戰,改革派果然被一網打盡,「慶曆新政」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