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將其寫入教科書,幾乎人人會背

2020-12-14 說不盡的宋朝

拋卻民族恩怨不言,日本對華夏文明的認同,絕非一般國家可比。

一些日本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視為華夏文明真正的傳承者,一些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更是超越我們自己。

日本和中國的交往可謂源遠流長。

除了朝鮮,日本是距離中國最近的國家,這個海島之國地域狹小,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在歷史和文化上極度貧乏,從秦漢時期便建立強大大一統政權的中國,自然成為其仰慕和模仿的對象。

時光回溯到唐朝。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華夏文明,遠播海外。

盛唐的光芒吸引著日本人的目光,他們派來一波又一波的遣唐使,來到帝都長安

遣唐使,表面是一個外交使團,實際是一個成分複雜的團體,除了政府委派的正式使節,還有隨之而來的各色人等,包括醫師、藥師、畫師、樂師、史生、僧侶、陰陽師、留學生,以及船師、船匠、木匠、鐵匠、鑄工、鍛工、玉工……等等各行各業的工匠和技術工人。

他們冒著危險,遠涉重洋,來到大唐,當然不是來打工賺錢的,而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孜孜不倦地學習大唐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宗教、醫學、技術……幾乎無所不包。

最受日本人仰慕的當然是大唐文化,特別是唐詩。

漢字擁有極大的藝術魅力,一個個漢字以一定秩序排列組合起來,竟能煥發出一種別樣的光彩,一種傳達出,所以很多日本留學生都被唐詩的魅力折服,學習唐詩創作,他們中的很多人擁有極高的文學造詣,比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時常詩詞相和,結下深厚友誼。

正是在此期間,大量優秀唐詩隨之傳播到日本,在日本開枝散葉。

但在日本流傳最廣的唐詩,既不是李白的,也不是杜甫的,更不是白居易的,而是張繼的。

如果不是《楓橋夜泊》,很多人都不知道張繼這個人。

張繼確實是一個籍籍無名的詩人,他不像張九齡、王維一樣做過高官,也不像李白、杜甫一樣有著「詩仙」「詩聖」的響亮名頭,他最高官職不過員外郎,詩作流傳不過三四十篇。

但一首《楓橋夜泊》足以讓其名垂詩史,享譽國內外。

日本獨愛《楓橋夜泊》,甚至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背,這事真不是虛構。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說:

「吳中寺院,不下千百區,而寒山寺以懿孫一詩,其名膾炙於中國,亦且傳誦於東瀛。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

近代著名文學家陳衍亦曾感慨道:

「天下有其名甚大而其實平平無奇者。蘇州寒山寺以張繼一詩膾炙人口,至日本人尤婦孺皆知。」

清末另一名著名學者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說:

「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

日本人到底有多愛《楓橋夜泊》?

除寫入教科書外,日本還在國內仿照蘇州寒山寺建了一座寺廟,亦名寒山寺,寺廟立石碑一座,上刻寫《楓橋夜泊》詩,並建有鐘樓一座,架起「楓橋」一座,以應「夜半鐘聲」「江楓漁火」之說。

仿造的建築畢竟不是原裝,於是大量日本人來到中國蘇州,參觀他們打小就仰慕的寒山寺。作者當初參觀寒山寺時,就遇到很多日本遊客,來聽寒山寺的新年鐘聲。

對很多日本人而言,到蘇州看寒山寺,就好比一場朝聖之旅。

日本人為什麼對《楓橋夜泊》獨愛乃至篤愛至此?

作者認為,關鍵在一個「愁」字。

無論古今中外,達官貴人還是商旅百姓,都難免有思鄉之情,但古代交通極不發達,通訊技術落後,遊子出門在外,往往多年不歸,羈旅之思尤其突出,這也使得羈旅詩在詩壇佔有相當比例。

《楓橋夜泊》十分淺顯易懂,全篇沒有華麗語言,僅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卻讓人與詩人產生極大共鳴,勾起無限思鄉之情,相思之下,自然容易隨口吟誦。

羈旅之思,乃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便今日漂泊在外的遊子讀來,仍不免有共情之感,加上其中流露的佛教文化,篤信佛教的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關焦點

  • 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 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 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為何深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 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為何深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
    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滲透更是長達上千年歷史。我大中華本就是詩詞的國度,唐詩更是詩詞的巔峰。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如果說起張繼,可能大對數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提起《楓橋夜泊》想必已是婦孺皆知了。作者本身名聲不顯,但能夠在詩歌迸發的盛世大唐中留下光輝一筆,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傳世佳作中殺出重圍並且流傳於海外的,張繼也算獨一人了。
  • 為什麼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幾乎人人都會?
    《楓橋夜泊》這首詩,不但中國人喜歡,在日本影響更是深遠,被寫入了教科書,每個孩童都會背這首詩,就像中國人自小就會背李白的《靜夜思》一樣。這充分說明了中國文化的藝術性和先進性,也體現了唐詩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 為什麼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幾乎人人都會?
    《楓橋夜泊》這首詩,不但中國人喜歡,在日本影響更是深遠,被寫入了教科書,每個孩童都會背這首詩,就像中國人自小就會背李白的《靜夜思》一樣。這充分說明了中國文化的藝術性和先進性,也體現了唐詩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 《楓橋夜泊》:日本人家喻戶曉的唐詩
    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甚至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和文化流傳有關。寒山病死楓橋鎮後,拾得去了日本,全力傳法,成為一代佛學大師。寒山的詩藉助拾得的推動也在日本流行起來,他們那種簡單直白,卻有佛理深意的詩廣受日本人喜愛,寒山的名聲逐漸超過拾得,兩人的詩合稱為「寒山詩」,成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對日本後世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而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是沾了日本人熱愛寒山,來大唐寒山寺溯源的光。
  • 《楓橋夜泊》:日本人最愛的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人人都會背
    而這首小詩,直接將張繼推向中國頂級詩人的殿堂,而這首詩,便是《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但卻在中國引發了巨大反響。特別是自宋代以來,這首詩被詩人們反覆詠唱, 直至清代而不衰。
  • 《楓橋夜泊》:日本人家喻戶曉的唐詩
    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甚至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和文化流傳有關。寒山病死楓橋鎮後,拾得去了日本,全力傳法,成為一代佛學大師。寒山的詩藉助拾得的推動也在日本流行起來,他們那種簡單直白,卻有佛理深意的詩廣受日本人喜愛,寒山的名聲逐漸超過拾得,兩人的詩合稱為「寒山詩」,成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對日本後世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而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是沾了日本人熱愛寒山,來大唐寒山寺溯源的光。
  • 關於「楓橋夜泊」寫進日本教科書,幾乎日本人人都會讀
    關於唐詩「楓橋夜泊」,寫進日本教科書一事,我談談我的想法。首先,我表明,我的觀點,我非常高興,日本把我們中國的唐詩「楓橋夜泊」寫進,他們的教科書,我感覺這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良好促進作用。同時,我也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並認同,也寫進他們的教科書。
  • 日本人獨愛這首中國詩,被寫進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背
    作為一個深愛唐朝的國家,日本人喜愛的唐詩很多。但要論一千多年來,叫日本人愛得持久,甚至愛到瘋狂的一首唐詩,當屬中唐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以清朝學者俞樾的形容說:「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自從該詩誕生一千多年來,日本列島歷經戰火更迭,但這首《楓橋夜泊》,卻在日本口耳相傳,代代深受青睞。甚至在今天的日本中小學教科書裡,《楓橋夜泊》也是重點必考詩篇。不會《楓橋夜泊》?上學都沒臉見人。
  • 《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傳播及其影響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通過這首詩,寒山寺一舉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高僧寒山的詩歌和事跡也藉此在日本不斷流傳。「詩以寺為緣,寺以詩聞名」,古往今來,但凡日本人提起寒山寺必會一邊吟誦《楓橋夜泊》,一邊仰慕詩中江楓漁火、寒山聞鐘的景象。
  • 為什麼日本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幾乎人人都會,你怎麼看?
    拾得不忘老友寒山,對寒山的詩多有推崇,因其詩符合日本人物哀、侘寂、幽玄的審美特質,成為了日本文化的偶像,寒山與拾得的詩被統稱為「寒山詩」。隨著日本遣唐使來訪,兩國間文化交流的密集,唐人也開始重視寒山其人,因他曾居楓橋,而將楓橋邊的「妙利普明塔院」更名為「寒山寺」。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傳播及其影響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通過這首詩,寒山寺一舉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高僧寒山的詩歌和事跡也藉此在日本不斷流傳。「詩以寺為緣,寺以詩聞名」,古往今來,但凡日本人提起寒山寺必會一邊吟誦《楓橋夜泊》,一邊仰慕詩中江楓漁火、寒山聞鐘的景象。
  • 為什麼日本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幾乎人人都會,你怎麼看?
    《楓橋夜泊》是張繼唯一一首被收錄到《唐詩三百首》裡的詩,被編入了小學語文教材,相信大家基本上能脫口而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句詩既成就了張繼,也成就了寒山寺。《楓橋夜泊》在日本同樣婦孺皆知,並且也被編入了日本教材。
  • 唐詩五萬首,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在我國流傳很廣,在日本更是無人不知,火爆程度中國不能比。清代學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據說但凡有一點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裡都會有一張《楓橋夜泊》的石碑拓片。唐詩五萬首,為什麼日本人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從民族文化上看,源於日本人的寒山文化與寒山寺情結。兩者持續時間之長,將近千年之久。而這都離不開日本人對唐文化的信仰和對詩僧寒山的崇拜。
  • 這首唐詩被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竟然是因為一個和尚
    但是要是提到《楓橋夜泊》,那麼想必很多人是耳熟能詳,想必每個人在小學的時候都被這首詩支配、背誦過。楓橋夜泊唐代: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首內容通俗易懂的詩篇,不僅在中國被列入教科書,更是輻射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尤其在日本,這首詩也被收錄進入教科書,家喻戶曉。更狂熱的粉絲家中收藏、保留《楓橋夜泊》的碑文拓片,可以說是愛的瘋狂。那麼這首詩為什麼會在日本這麼出名呢?其實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