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1月16日訊 近日,作為儀徵市城市形象工程的鼓樓橋改造工程開始施工,並將重建新橋。不少市民對老橋充滿了懷念,因為它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只是由於鼓樓橋已鑑定為危橋,必須對該橋進行改造。改造後,鼓樓橋將為單跨空腹式圓弧拱,橋面全長約42.2米,橋梁面積合計844平方米,單孔跨徑約28米。
與明代鼓樓相鄰
儀徵僅存的石墩板橋
鼓樓橋位於國慶路跨儀城河處,是連接儀城河兩岸的重要血脈,它承載了儀徵幾代人的記憶。鼓樓橋1984年建成,橋身正對著江蘇省現存三大鼓樓之一的儀徵鼓樓。
儀徵曾是橋的故鄉,市區曾有30多座古橋,今僅剩一座。鼓樓橋最早,南宋擴建翼城,使這裡成為城中軸線中心。明代利用城門改建作鼓樓,因此儀徵鼓樓基座偏東而樓宇正南,原護城河成為市河,明代建磚石結構橋取名望江橋,清代改名鼓樓橋,是南北必經之撟。
鼓樓橋改造工程項目公示牌明確寫道:經鑑定,鼓樓橋現被判定為危橋,需要對該橋進行改造。該項目建設內容為老橋拆除,新橋建設,綜合管線工程,綠化以及照明等。改造後,鼓樓橋將為單跨空腹式圓弧拱,橋面全長約42.2米,橋梁面積合計844平方米,單孔跨徑約28米。
1969年曾改造過
採用鷹嘴設計可分水
鼓樓橋的改造,也牽動著不少市民的心。市民彭先生告訴記者,儀徵市鼓樓橋坐落在城河景觀帶(人稱「小秦淮」)核心區,也是舊城中軸線中點處。鼓樓橋是儀徵現存唯一的一座石墩板橋,也是近現代儀徵具有代表性的建築。1969年改造時,橋兩邊的臺基全是明代長方形制式青石,石牆墩上下有8米高,大半淹在水下,寬8米,很可能是原古橋上的構件。
根據一些老人回憶,當時的鼓樓橋是石板撟,1969年改造時,為了與鼓樓景觀相協調,因橋緊靠鼓樓,高度受限制,又要可行船,經過反覆研究決定,仍建成T形板橋,三孔,長36米,寬8米,橋面鋼筋水泥板,兩邊橋臺墩仍用原橋上制石,中間2個石墩採用古代船筏式橋墩基礎,兩端尖。之所以出現這一橋墩樣式,是因為儀徵當時內河通江,雨量充沛,江河經常漲水,水流又急又大,鷹嘴的設計,起到了分水作用,且石墩牆面非常平整,成為儀徵水上建築的一個特色。當時沒有選用銅山鄉的黑玄武巖,而是比之更硬的石件,千年也不會爛。
改造與鼓樓協調
建議對老橋原址考古
鼓樓歷經清代及建國後多次維修,保存了原有風貌,基本恢復本來格局。2002年10月被批准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名單,限時開放。儀徵鼓樓是儀徵城市的中心,城河在此貫穿而過,是集古韻、人文、休閒、購物、賞景、遊園於一體的綜合區域。
「鼓樓橋是鼓樓景區前重要景點,要與鼓樓相呼應相協調。」彭先生認為,鼓樓橋保留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信息,建議拆除時可做一些考古工作。
對於鼓樓橋的改造升級,彭先生也提出建議,可拆掉老橋兩邊的拱桁架人行橋,恢復原T形板橋,將橋面重新做加寬整澆板。老橋上做一些裝飾,如扶欄改為玉石材枓,色調與城河扶欄協調,在橋沿河兩側設計凸顯地方人文的浮雕壁畫,老橋墩上世紀人文遺蹟可修復保留。另外,橋面寬度要適應通行的需求,可採用天安門前金水橋布局,在主橋兩側各建一橋作非機動車與行人通行,這樣既可便捷交通,又保留了老橋形狀,也增加河面的通透和整體美感,使橋與鼓樓周邊環境相得益彰。 記者 姜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