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亞太15國籤署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釋放多邊合作強音僅兩天之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11月17日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尋求籤署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防衛合作協議——《互惠準入協定》(RAA)。
對日本來說,如果RAA籤署,將是僅次於駐日美軍地位協定的又一個準軍事同盟協定,也將宣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兩個關鍵盟友在軍事安全上進一步實現捆綁,「亞洲小北約」即將浮出水面。
日澳防務合作邁出「特別的一大步」
「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防務條約《互惠準入協定》達成原則性協議方面,我們今天邁出了特別的一大步。」在17日與菅義偉聯合舉行的記者會上,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透露,日澳雙方已就籤署有關澳軍與日本自衛隊聯合訓練等《互惠準入協定》達成基本協議,以此強化兩國安全保障及防務合作。菅義偉在17日的記者會上也表示,日澳在「大框架上」達成《互惠準入協定》,凸顯了「強力支撐日澳為地區和平與穩定作貢獻的意志」,雙方「將共同致力於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
澳大利亞與日本同時與美國保持著同盟關係。日本把澳大利亞定位為「準同盟國」,希望通過籤署《互惠準入協定》,規定聯合訓練中在對方國家逗留的隊員的刑事審判權等,強化防務合作。這份協定經過雙方6年多時間的磋商,還需要兩國議會的批准方可生效。如若實現,澳大利亞將成為首個與日本締結《互惠準入協定》的國家,這也將是日本自1960年籤署駐日美軍地位協定後的第一份類似協定,標誌著日本政府60年來首次允許美國之外的外國軍隊在其領土上行動。
有日本媒體報導稱,《互惠準入協定》生效後,日澳雙方武裝力量以共同訓練為目的進入對方國家時,將不需要經過額外審查;攜帶用於訓練的武器和車輛等裝備的手續也將簡化。同時,日澳共同訓練的軍種,也將從目前的海上、空中力量進一步向陸上部隊拓展,實現全軍種的防務合作。英國《衛報》17日也評論稱,一旦《互惠準入協定》最終生效,將為日澳加強防務合作和聯合軍演鋪平道路。
日澳希望強化「準同盟國」關係早就有跡可循。從2013年開始,日本和澳大利亞已經開始分享軍事物資;2017年,日澳兩國開始共享彈藥等武器。今年以來,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交往深受影響,但日澳關係卻突然升溫。除日本海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多次與澳大利亞海軍和空軍舉行聯合軍演外,上個月,澳大利亞外長、防長不顧染疫風險,先後訪問日本談合作。此次莫裡森親自訪問日本,不僅是菅義偉上任以來接待的首位到訪的外國政府首腦,也是今年2月以來第一個訪問日本的外國政府首腦。值得關注的是,菅義偉今年9月就任首相後,首個電話會談的對象也是莫裡森,而非外交慣例上的美國總統。
日澳加速捆綁或為「制衡中國」
雖然日澳僅宣布「在大框架上」達成了《互惠準入協定》,也未透露太多協定細節內容,但日澳媒體都將之與中國扯上關係,一致認為這個協定的目標是「制衡中國」。
在會談後發布的聯合聲明中,菅義偉與莫裡森特別提到「南海局勢」稱,雙方「再次確認,強烈反對加劇緊張局勢的威脅性嘗試,以及對包括軍事化和飛彈發射等嚴重事件的關切」。針對日本最關心的東海局勢,兩國首腦還提出,「強烈反對謀求改變現狀、加劇緊張局勢的威脅性單方面行為」。對此,日本共同社17日評論說,日澳此舉是「考慮到在西太平洋等擴大軍事活動的中國」。
對於澳大利亞方面的心態,日本廣播協會(NHK)17日報導稱,即便在訪日回國後需要隔離14天,莫裡森也堅持訪問日本,這反映了他的危機感。美國彭博新聞社17日報導認為,澳大利亞尋求與地區國家建立防務關係,以應對中國的「擠壓」。
對於日本方面的態度,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認為,日本急於推動日澳籤署《互惠準入協定》,一大重要原因是釣魚島爭議問題。澳大利亞聯合通訊社也稱,日澳《互惠準入協定》將向本地區發出一個信號,即日本希望在印太地區發揮更廣泛作用。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莫裡森17日下午還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會談了近一小時,會談焦點是「與包括美國、印度在內的國家在安全保障領域加強合作」,安倍還特別提到了日、美、印、澳四國11月3日在印度近海的孟加拉灣共同參與的「馬拉巴爾2020」聯合演習。安倍對莫裡森說:「演習成功真是太好了。」二人會談當天,這一軍演恰巧在阿拉伯海開始第二階段的訓練,這個階段將持續至11月20日,演習規模比第一階段有明顯升級,演習科目和內容也更加複雜。
日澳兩國11月15日剛與中國、韓國、紐西蘭及東協十國籤署RCEP,轉眼就在軍事上對中國有了新的「制衡」動作。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看來,這恰恰反映了我們同周邊國家之間關係的現狀,就是有矛盾也有合作、有共同點,「對方對我們實行『軟硬兼施、兩手並用』的策略,這也將是中國外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面臨的常態。」
「亞洲小北約」漸漸浮出水面?
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共同構建「亞洲小北約」,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建立安全同盟的長期戰略構想。眼下,「亞洲小北約」似乎正在浮出水面。
除此次日澳在「在大框架上」達成「準同盟國」協定外,10月2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防長埃斯珀訪印,參加了美印外長防長「2+2」部長級對話。對話期間,印度已完成成為美國防務夥伴所需的三大基礎性合作協議,從程序上成為美國的準軍事盟友。這意味著,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已將自身的防務和安全綁在了美國「戰車」上。與此同時,繼2007年之後,澳大利亞今年時隔13年再次重返「馬拉巴爾」聯合軍演,並出動主力戰艦,標誌著美、日、印、澳已開始在印度洋重要航道附近試驗「軍事合作機制」。「亞洲小北約」已初露端倪。
不過,雖然美國意願強烈,軍事與防務安全專家仍普遍認為,「亞洲小北約」距離真正建成仍需時日,日本、澳大利亞、印度三方對此仍有顧慮。
以日澳《互惠準入協定》為例,此次莫裡森不顧染疫風險訪日,一大目的就是與日方籤署日澳《互惠準入協定》,事前日澳官方透露的信號也是「協定籤署在即」。但從17日兩國首腦會談的結果來看,雙方並未正式籤署這一協定,僅宣布「在大框架上」達成了協定。
澳大利亞媒體17日分析說,日澳暫未籤署《互惠準入協定》,很可能與協定的一大爭議點有關——澳方反對其軍人可能依據日本法律被判處死刑。過去數十年來,在駐日美軍地位協定中,駐日美軍享有「司法豁免待遇」,規定受僱在駐日美軍基地工作的文職人員與軍事人員執行公務時肇事或者犯罪時,駐日美軍享有優先司法管轄權,實質上賦予了這一群體司法豁免待遇。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日本,是東京和華盛頓之間許多緊張關係的根源。日本不願在與澳軍的合作中再背上這一包袱,澳大利亞方面則認為這一權利不可放棄。鑑於這一矛盾具有不可調和的色彩,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日澳兩國防務合作仍有變數。
「亞洲小北約」何時能事實成形,另一個變數來自印度。印度數十年來奉「不結盟政策」為外交基石,近年來雖小動作不斷,但並未宣布放棄這一政策。不管哪一屆印度政府,若要想公開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結盟,建立事實上的「亞洲小北約」,在印度國內政治上也將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