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量一量,您的農場「生態」嗎?
上海自在青西蛙稻米生態農場「蛙稻共作」生態種植養殖模式。
生態農場的「生態」二字現在已不僅是一種農業理念的追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生態農場評價技術規範》的頒布實施,它還是衡量農業生產是否符合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一把標尺——大家不妨來量一量,您的農場「生態」嗎?
日前,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在南京召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經驗研討會,就我國生態農場的評價標準體系進行了說明,對生態農場的現狀與發展前景進行了研討。
最大可持續產量、資源匹配、環境友好、食品安全
——生態農場的建設目標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生態農業處處長徐志宇介紹,該標準已於2020年7月27日頒布,11月1日起實施。標準從農場環境、種植養殖過程、管理體系等方面規定了生態農場評價的基本要求,並給出了評價方法。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喬玉輝也是該標準的起草人之一。在談到生態農場的概念界定時,喬玉輝表示,生態農場不同於常規農場,涵蓋但並不等同有機農場,對生態農場的要求是:本著「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多樣」原則,使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將生物與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相關聯,對農業生物—農業環境系統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與管理,在獲得最大可持續產量的同時,實現資源匹配、環境友好、食品安全。
徐志宇介紹,2020年啟動生態農場評價試點工作後,先在長三角和部分重點地區建設一批自我發展、良性循環、高效運轉的生態農場。到2025年,依託生態農場試點,培育一批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產業主體,探索一批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技術模式,構建一套綠色生態導向的生態農業補貼制度,培訓一批生態農場經營管理人才,賦能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示範引領全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生態農場評價試點工作程序分為農場推薦、材料報送、專家評審、公開發布、複評覆審(首次評價有效期三年)5個階段。
農場推薦分單位和專家兩種渠道:推薦單位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環保站、農村能源辦(站),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理事和會員單位,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有關的全國學會、行業協會(聯合會),長期從事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薦專家包括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期從事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專家。
《生態農場評價技術規範》對參評的農場有著詳細的要求,除了填寫申請表,還要填寫信息採集表,內容包括農場基本情況、農場管理和農產品認證情況、作物產量和農用品投入情況(養殖生產和養殖密度情況)、生態農業措施使用情況、農場廢棄物綜合利用情況、農場經濟效益情況等。另外還需提供文件審核材料,包括:土地使用文件、農場管理文件、有關檢測報告、生態農場建設方案等。需要準備的現場匯報材料有基本情況、制約短板、總體思路、建設內容、技術方案、建設目標、保障措施等。
「順天時、量地力,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生態循環觀念源遠流長
我國農業生產的生態觀點和系統思想由來已久,歷史上遺留下來許多優良傳統和生產經驗。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副站長高尚賓研究員介紹,從《詩經》到我國最後一部全國性的整體農書《授時通考》(成書時間1742年),樸素的生態思想是一以貫之、不斷發展的,成為我國古代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稻田系統、桑基魚塘、輪作互補、庭院經濟等,更是傳統生態循環農業的典範,這個時期被稱為樸素的傳統生態農業階段。這一階段,創造了特殊的生態農業觀,主要包括協調和諧的三才觀、趨時避害的農時觀、辨土施肥的地力觀、御欲尚儉的節約觀、變廢為寶的循環觀。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記載:「順天時、量地力,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2000年前後,我國進入現代生態農業的試點探索和專項推進階段,生態農業逐步引起國家重視。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層面一個重要戰略思路,我國生態農業進入新階段,生態農場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抓手。
高尚賓說,生態農場不但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群眾高質量需求的現實選擇。2019年,我國人均GDP上升至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高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2%,連續8年下降,已達到聯合國20%~30%的富足標準。跨越這個節點,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繼續擴大,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結構、市場規模、創新條件都將邁上新臺階。從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看,他們也是在處於人均GDP1萬美元左右時期,人們對健康生活、品質生活的追求開始不斷提升,農用化肥使用量開始進入下降期。
按照規劃,到2022年我國將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超過180萬家,如果按照3%~5%比例轉型為生態農場,就是5.4萬~9萬家。測算一下,「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農場可帶動市場投資超過9000億元,生態農場產出達到1.2萬億元,生態農場總利潤超過4000億元,帶動就業人數超過1200萬人。因此,生態農場產業發展和市場前景極為廣闊。
高尚賓表示,下一步將在科教司支持下,依託生態總站和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等,重點開展生態農場評價工作,培育更多生態產業主體,率先在長三角地區和部分重點地區建設50個自我發展、良性循環、高效運轉的生態農場試點。同時,按照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搭建農業生態補償框架,明確農業生態補償的要素、空間和對象優先序,開展生態農場受償意願和支付意願調查,探索麵向生態農場的綜合生態補償方案,為探索建立新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供實踐經驗。
產量大幅增加,排汙不斷減少
——十年來生態農業成就巨大
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介紹,在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方面,近40年來全國先後建設了3個示範省、10個示範市、102個示範縣以及一大批試點村,探索形成了「豬—沼—果」「四位一體」、稻魚共生、林果間作等眾多典型模式,帶動生態農業的理念逐漸步入人心。特別是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部深入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圍繞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措施,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效。據全國第二次汙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領域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較10年前分別下降了19%、48%、25%,農業發展實現了「增產又減汙」,10年的發展,農業的產量大幅增加,農業的排汙不斷減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李波說,農業農村部通過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建設了300個化肥減量增效示範縣、175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創建了100個綠色防控示範縣,集成推廣一批典型技術模式和運營機制。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39.2%、農藥利用率達到39.8%,分別比2015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連續三年負增長。
在畜禽養殖汙染治理方面,通過大力推行以地定畜、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整縣推進糞汙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實現對585個畜牧大縣全覆蓋支持,並將120個非畜牧大縣納入治理範圍,糞汙資源化利用率得到穩步提升。目前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今年年底將達到100%。
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通過因地制宜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在全國支持建設了684個重點縣,實現對50萬噸以上的秸稈產生大縣全覆蓋,培育了2.9萬家秸稈利用市場主體,每年高值化利用秸稈近5000萬噸,湧現出一批新產業、新業態,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7%,較2015年提高了6.6個百分點。
通過實施地膜回收行動,推動出臺《農用薄膜管理辦法》,明確地膜回收主體責任、監管機制和獎懲辦法,推動多部門聯合治理「白色汙染」。在西北地區建設農膜回收利用示範縣100個,大力推進標準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全國農膜回收率達到80%。目前農膜汙染已經得到有效防控,回收體系基本建立。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DF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