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央實施對口援藏政策26周年。26年來,山東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人才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換來當地翻天覆地變化、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正值山東第九批援藏工作正式開始一周年,山東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特派記者李靜奔赴山東對口援助的西藏日喀則市,記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面貌,講述援藏幹部們的奮進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9日訊 普珠,是一名司機,跟隨煙臺援藏幹部一起工作已經有25年了,經常往返聶拉木和日喀則之間。聶拉木是山東對口援建日喀則五個縣區中最偏遠的一個,近500公裡的距離至少7個小時。25年的時光裡,普珠見證了山東援藏給聶拉木帶來的變化,也跟援藏幹部結下深厚的友情。
唯一的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米級山峰——希夏邦馬峰就在聶拉木縣境內
聶拉木很特殊,南鄰尼泊爾,屬於高原邊境縣,全縣97.2%的面積處於珠峰自然保護區內,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聶拉木受損嚴重,當地產業發展何去何從?山東援藏支持當地企業走出縣城,在日喀則市發展「飛地經濟」,神猴藥業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8月23日,擁有5間平房、8名員工的聶拉木衝堆鄉藏藥加工廠正式成立,1995年,山東援藏幹部來到聶拉木,他們認識到,藏醫藥產業是西藏極少數的資源型、環保型的朝陽產業,他們本著「因地制宜發展民族產業、援助資金更援助理念」的思路,先後投入2200多萬元幫助神猴藥業完成現代化公司制改革、GMP藥企認證,並申報日喀則市首個"中國馳名商標",推動企業由一家傳統藏藥材加工作坊發展成方全區司生產領軍企業。7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了位於日喀則經濟開發區的神猴藥業「飛地經濟」項目。
工地正在建設中,佔地80畝、總投資約2.1億元,將建成兩個生產車間,一個大型藏藥博物館,還有一家,也是西藏第一家藏藥研發實驗中心。藏醫藥是國之瑰寶,但目前藏藥在整個西藏來說,缺少實驗數據和檢測標準,如果要申請國藥產品審批非常困難。煙臺援藏投入七百萬元資金建成了兩個十萬級和一萬級的標準化實驗室,打造成了全國首家藏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第一家民營藏藥企業研發中心。
雖然說從外觀來看,施工還在進行中,但是三樓的實驗室研發平臺已經非常完備了。高溫室、QC辦公室、精密儀器室、色譜室應有盡有。為什麼這麼急切的把實驗室建好?山東煙臺援藏幹部,聶拉木縣委常務副書記高文龍說:「對藏藥企業來說,研發、檢測是最緊迫的。有了研發檢測以後才可以開展下一步的產品實驗,所以我們最先最早的把資金投入到這一塊兒,儘量把工期往前趕,儘早的把它建設起來,最快地發揮作用。」
高文龍(右一),山東省煙臺市第九批援藏幹部
談起聶拉木的各項經濟數據、資源現狀,發展方向和未來,高文龍滔滔不絕,實在難以相信他剛到聶拉木才一年時間。要知道,高原缺氧的環境下,生澀的數字真的很難記得住,但在他口中輕易準確的說出來,這一年他做了多少工作?我們可以想像。
神猴藥業的發展只是20多年來山東援藏工作成果的縮影,「因地制宜發展民族產業,援助資金更援助理念」,一茬接著一茬幹,雪域高原上豎起了一張張叫得響的山東援藏品牌。
前期報導: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四)|藏族大叔即興舞蹈歌頌西藏美麗新農村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三)| 雪域高原上的「塞罕壩」背後的故事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二)丨20年帶著藏民們建大棚種蔬果,在雪域高原村民跟著他溜溜地講著歷城話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一)丨家鄉畫、家鄉人還有高壓鍋煮出來的家鄉餃子,山東援藏幹部公寓點滴儘是鄉情
閃電新聞記者 李靜 日喀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