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人經驗來講,3年前的時候還未曾有人討論過你的電動車是什麼牌子類似的問題,只有汽車的車主才有「資格」被詢問這個問題。但是最近一兩年,時常會聽到別人問及兩輪電動車買什麼牌子?電動車竟然也開始有了品牌的概念,有了高端車和低端車的差別,這一改變,是從小牛電動入局兩輪車的那一刻開始的。
回顧電動車市場,小牛電動進入行業,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觀念開始發生了變化。當然,初期的小牛貌似並不被看好,被冠以譁眾取寵的帽子。因為當時大家的觀念裡,電動車還是低端出行工具的形象,花5000塊錢甚至更多買一輛電動車,估計會被認為瘋了。如果當時小牛隻是做一款代步工具,我想今天,小牛也只能是眾多電動車大軍中的一輛,不會有任何的差別。但是相反,小牛走的是「城市包圍農村」的路線,從城市白領入手,主打高端市場,通過網際網路營銷模式完成了低端交通工具向網紅的蛻變。
最近,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騎小牛電動車是什麼樣的體驗?看完大家的回覆後,終於明白小牛為什麼這麼紅了。如果說小牛僅僅是為大家帶來了便利,那麼所有兩輪電動車都可以實現。看了很多人的回答之後,我發現,小牛電動真正的魅力並不來自於他的配置和性能。
在這個特立獨行的時代,很多人在選擇產品時已經不是很在意價格,而是在乎它是不是足夠「個性」,足夠「有範兒」。小牛時尚簡約的設計得到了大部分認可,如一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講師把電動車大軍中騎小牛電動車比作「在寶沃車主群裡手拿寶馬鑰匙」,一名汽車外觀工程師科技章魚燒也評價到「小牛US Pro相比之前舊國標時代的行業,在工業設計上,審美、用料、理念等,簡直有了令人驚訝的進步」,足夠精緻的設計既滿足了消費者的購買訴求,也解決了與其他電動車的同質化問題,所以,騎小牛,和騎其他電動車,也就不一樣了,這也是小牛在產品定位上最聰明、最成功的地方。
另外,更重要的是小牛足夠清晰的標籤屬性。有一位機車愛好者SuperDeath的回答獲贊最多,他評論小牛時這樣說道:「而如今,我們對於電動車產業的區分只剩下兩種:小牛電動與其他電動車。我看到很多人對於小牛電動的描寫,筆觸是唯美的,情感是浪漫的。其實斜槓小牛也是非常嚴肅的。」他將小牛比作「斜槓青年」,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與自身的呼應,作為一名公職人員的SuperDeath同時還是一名機車愛好者,他將小牛看作是和自己一樣的不滿足單一職業生活方式的「斜槓青年」。小牛讓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標籤,也讓他們找到了具備同樣標籤的人,所以,騎小牛不僅是在表達個性,同時也是在社交。
在濟南,小牛車主們就成立了自己的俱樂部,自主設計logo,自行組織俱樂部聚會,再到「牛油」約騎打卡,小牛成為一個介質,讓具有共同趣味愛好的人走在一起。



看了SuperDeath分享的這些圖片,你會發現,所謂「牛油」這個群體,不僅僅是小牛車主的代名詞,也是這個群體的身份認同。
很多人為了加入這個群體買了小牛電動,很多人買了小牛,影響了更多身邊的人,牛油群體越大,影響力越大,買的人越多,而且口碑也會越來越好。所以,你可能很少見到小牛的廣告,但是你從身邊人的嘴裡,一定聽過小牛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