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helsea
編 | Chelsea
相信大家近幾年經常會看到印度裔在美國科技公司的新聞,以下的標題想必都不陌生:
印度裔在美國科技公司的成功也讓印度媒體感到非常驕傲,Indian Times直接打出了印裔CEO佔領美國矽谷的標題,在正文中也毫不掩飾印度的民族自豪感,認為印度人在世界各行各業都十分出色,尤其是科技領域。
Indian Times
印度的確有驕傲的資本。Google、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Microsoft、Adobe、IBM等知名科技巨頭,其CEO都是印裔。事實上,美國的500強企業的CEO 15%為外籍或外裔CEO(總共75位左右),其中10位是印度裔,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臺灣裔(籍)分別有1位,但中國大陸卻榜上無名。放眼至世界範圍的500強,印度裔CEO的比例更為驚人,佔了30%。在矽谷人數佔6%的印裔創辦的公司已經佔到矽谷所有公司的15.5%,而佔總人數8%的華裔卻有著打不破的職業天花板。
部分世界5百強的印裔CEO
印裔甚至在歐美知名商學院院長一職也佔有一席之地。2010年7月上任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第10任院長Nitin Nohria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學102年歷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院長、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院長、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前院長均是印度人。
為什麼貧窮匱乏文盲率又高的印度培養出了眾多在全球知名企業中擔任要職的高管人才?印度卓越優秀的一面又來自於怎樣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根源?印度教育體系和中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培養出30%世界五百強CEO的印度教育一定比中國教育強嗎?今天小編就結合戰地記者周軼君執導的紀錄片和大家一起走進印度,體驗《他鄉的童年》。
混亂中製造秩序,沒有標準答案
《他鄉的童年》印度篇一開場就出現了一個在中國絕對看不到的畫面。一輛車明明可以開在線內但是卻非要開在線上,因為大家都不在線內開車,加上車子有大有小,原本3條車道能變成5條,5條又能變成8條,甚至不乏有車子為了縮短距離直接逆向行駛。在印度已經7年的中國記者坦言印度的交通問題讓他對印度有了很多認識,其實印度也是一個思維很有趣的國家。
比如被一部分印度人嫌棄的Jugaad文化,翻譯出來的意思比較像是「替代方案」。窮人買不起蓮蓬頭,拿個鐵桶戳幾個洞掛在水管下面就是蓮蓬頭了。Jugaad文化在印度無處不在,也是因為印度國情的特殊性讓其變成了必要。印度是一個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當正確答案不可行的時候,要想辦法解決,能夠解決20%也是好的。不過Jugaad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有時候解決了20%的問題又創造了另外20%的問題,這也是後話了。
Jugaad文化也在印度教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基本上沒有標準答案。和中國安靜的課堂相比,印度課堂非常熱鬧,大家都踴躍舉手發言。即使是在中國學生看來非常神邏輯的發言,印度學生也是堅持認為「我的意見應該要被聽見」。如果有人不認可,可以直接辯論,課堂變得非常精彩。
從學生角度來說,挑戰老師在印度優秀大學裡面非常常見,是課堂上重要的一部分。「當一個老師被挑戰的時候,這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提供空間讓學生能再進一步想得更深入。」
從老師角度來說,提出問題是為了幫助學生找到答案,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訓練學生,而是把馬帶到水邊讓它感覺口渴。」老師也因為教學相長從學生那裡學到的比學生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更多。
貧困地區的教育讓國際學校深受啟發
2020年因為疫情,網際網路教育站在了時代的風口上,印度更是誕生了全球估值最高的在線教育公司。印度貧困地區的教育也在被網際網路改變。
圖片來源:IT桔子
在一個交通不便,生病都很難存活下來的貧困村莊,有一個看上去像90年代網吧的新型學校——雲中學校(School in Cloud),讓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通過網際網路學習英語,了解外面的世界。
雲中學校採用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Self-organ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以下簡稱SOLE)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自主學習。這個方法不僅在印度貧困地區流行,富裕地區也深受啟發,採用了同樣的教學方式。天堂學校是當地一所國際學校,創始人的初衷是為了讓她女兒脫離過時的教育系統,重新恢復自信心。傳統學校強調服從和等級,這樣的系統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而SOLE讓孩子們主導自己的學習之旅來擴大知識面和增強自我認可,比如在一個小組中合作分工利用網際網路資源獲取知識。
可以看出,印度教育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為導向,正在逐漸脫離打壓式教育。紀錄片中也出現了一位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在中國臺灣被認為是多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小學生Jolly在學校不受同學老師的歡迎,甚至建議他需要服藥來控制「多動症」。
但是事實上,Jolly是一位很愛閱讀,非常具備創造力的小朋友,服藥只會抑制他的活力和創造力。在中國臺灣,老師說他是全世界最笨最差的小孩,對他心理造成了很大傷害。但是跟隨媽媽工作轉學到了印度後,Jolly讀得非常開心,不僅重新建立了自信心,也不再害怕失敗嘗試了很多新鮮事物。印度教育非常重視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吃飯走來走去也不會加以制止,因為在印度老師眼裡小朋友就是這樣愛玩愛動,對小朋友的容忍度很高。老師也會毫不保留讚揚孩子:「我愛你,你是最棒的!」
廢物變玩具,窮孩子也能培養創造力
印度巨大的貧富差異也讓世人看到了奇怪的景象,街的一旁是容納百萬人口的貧民窟,另一旁則是富人成群的高樓大廈。
貧民窟住著60-100萬人
在一個商業盛行的世界,富人孩子享受著優質物質條件的同時許多窮孩子被邊緣化,沒有途徑得到任何東西,甚至都沒有玩具。
庫布塔是印度工程師也是「廢物變玩具」的倡導者,他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從廢品垃圾中尋找材料動手製造玩具,出版相關的免費電子書籍,錄製玩廢物變玩具教學視頻,讓即便是最窮的人也能夠免費玩上玩具,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庫布塔的理念在印度學校中也得到了共鳴, 用廢棄報紙做紙花,回收零件做耳環,孩子們一邊玩一邊學,不亦樂乎。
私立學校龐大的印度教育體系
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在教育方面也和中國一樣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一樣面臨著教育資源緊缺,高考競爭激烈等問題。和中國不同的是,印度的種姓制度讓讀書改變命運變得完全不可能,因此印度高校也採取了類似於美國AA法案的措施,中央政府直屬高校為低種姓或者沒有入種姓制度的賤民預留至多50%的學籍人數,州立高校自主決定。在2014年,印度西部的Maharashtra邦預留了74%的名額給首陀羅和賤民,成為印度史上最高預留率邦。
賤民沒有資格進入的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教育體系分為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和貴族(國際)學校。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比例目前維持在7:5。
公立學校根據經費和管理權又分為三種:中央(central),州立(state)和地方(local)學校。6-14歲的孩子在印度享有義務教育的權利。印度分為28個州和7個聯邦直屬區域。各州有自選政府,聯邦屬地管理者由印度總統指派,因此是由政府直接管理。在1976年以前,印度學校教育是由各州全權制定並實施教育政策,印度政府主要起到協調和決定教育標準。1976年憲法修訂讓印度教育進入共管清單。學校教育政策和方案不再是州政府決定,而是在國家層面由印度政府提議並周期性發布,各個州政府對方案的實施保留充分的自由。1935年設立的中央教育諮詢理事會(CABE)繼續領導發展和監控教育政策和方案。
那麼印度政府中的誰來負責開發政策和方案呢?全國教育研究與培訓委員會(NCERT),它負責準備全國課程設置框架。各州也有相對應的機構,叫做州立教育研究與培訓委員會(SCERT),主要負責向印度教育部提議教育策略、課程設置、教學體制和評估手段。SCERT一般會遵循由NCERT設立的指南,但是各州依然有很大自主權決定如何實施州內的教育體系。
印度私立學校系統非常龐大,29%的6-14歲孩子接受私立教育,背後的主力軍就是印度得中產階級家庭。不過和我們常理解的私立學校不太一樣的是,印度對於私立學校設置了許多條規,包括教授的課程,必須是非營利性質等等。
除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還有少數學校按照國外的課程上課,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國際學校,在印度通常是非常昂貴的寄宿學校。因為其優渥的硬體和軟體設施、極低的師生比和強大的師資力量讓很多權貴人士趨之如騖。
雖然這三類學校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全國統一標準:全國的學生都必須學3門語言(英語、印度語和母語),除非其母語就是印度語。
根據最新的印度教育政策(NEP-20),印度學校實行5+3+3+4形式:
學齡前(5年+,3-8歲):分為3年早教和2年小學課程這2個階段
小學(3年+,8-11歲):3年小學高年級課程
初中(3年+,11-14歲):從6年級開始增加技術教育項目
高中(4年,14-18歲):分為9-10年級和11-12年級這2個階段
結語
正是因為印度的不規則和混亂讓印度人擅長管理不確定的事情,不羞於表達意見和充滿自信的民族特性讓他們在世界舞臺上比中國人更加能言善辯,獲得了世界500強的青睞。
和中國一樣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經濟高速發展,兩代人的階級也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印度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根據最新的2020年 《美國開放門戶報告》,超過半數的國際學生來自中國和印度。中國依然是美國國際學生第一生源國佔在美國際學生的35% (約等於37.2萬)。印度緊隨其後,佔在美國際學生的18%(約等於19.3萬)。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到在美國畢業後的留學生情況,會發現另一番景象。
根據美國移民局USCIS官方數據顯示,印度申請者佔美國所有國家綠卡申請者的78%,是中國綠卡申請者4-5倍。
中國留學生近年來學成歸國率越來越高,成為了中國復興的堅實力量,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中國對留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原來在美國高科技公司能夠找到嚮往的崗位和理想的薪資,現在在國內一樣可以找到。
相比之下,印度總體就業環境和薪資待遇和美國還是有巨大差異,很多地方經濟水平依然很落後,再加上傳統的種姓制度影響,印度人才更願意留在國外發光發熱。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培養出30%世界五百強CEO的印度教育一定比中國教育強嗎?誠然印度教育有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但是中國教育的不斷進步也讓我們看到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於漪談美育: 教育整天處在焦慮中, 那怎麼行?
錢鍾書:什麼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乾貨 | 美國也是國際學生輸出大國!美國高校如何評估海外交流項目?
課堂討論沒效果?8種方法讓你的課堂「活」起來
倒計時8天 | 2020未來學校生態大會,政產學研年度交流盛典!俞敏洪等重磅嘉賓將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