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5大觀鳥勝地鳥類齊聚,黑臉琵鷺棲息廣州數量創新高,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尾海雕首現廣州……廣東省林業廳、國家林業局駐廣州專員辦、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廣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3月17日在南沙溼地啟動廣東省暨廣州市第三十七屆 「愛鳥周」活動。記者獲悉,廣州市觀鳥的主要場所有南沙溼地景區、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流花湖公園、大學城灣咀頭溼地公園5地,最近的調查顯示,廣州鳥類數量與種類呈現上升趨勢。
南沙溼地尋黑臉琵鷺今年的「愛鳥周」活動於3月17日上午10時在廣州南沙溼地景區拉開序幕,參加啟動儀式的主要有熱心市民、觀鳥愛好者、志願者等約300人。記者看見,活動現場開展了科普活動體驗,遊船探秘紅樹林、尋找黑臉琵鷺,並設置了學習做自然筆記等遊戲環節。
各界最為關心的是能否邂逅正在南沙溼地棲息的黑臉琵鷺。「昨天我還在溼地看見了成群的黑臉琵鷺,你們可以待會兒再去看看,碰碰運氣。」南沙溼地的工作人員告訴參觀者稱。
泛舟紅樹林,綠色的樹枝上站滿了鳥,呈現「黑白兩道」的景象:上層是「黑道」,下面是「白道」,遊船靠近,「黑白兩道」也沒有受到驚嚇,呈現「一行白鷺上青天」美景,這與記者過去多次在溼地的觀感完全不同,難道「黑白兩道」要「開片」(打群架)?
見人疑惑,溼地導遊揭開了秘密,原來「黑白兩道」的鳥類中,黑色的是鸕鷀,系候鳥;白色的是白鷺,系留鳥。兩種鳥類之所以見人不驚,是因為現在溼地的鳥兒正處於繁育階段,鳥爸爸、鳥媽媽們總要留下一隻照看年幼的鳥寶寶,加上溼地近年來沒有「鳥類安全事故」,因此鳥兒對光臨的人類見怪不怪。
廣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年監測南沙溼地,至2017年10月共記錄到鳥類17目48科18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5種,如黑臉琵鷺、白琵鷺、褐翅鴉鵑、普通鵟等;廣東省保護動物29種,如大白鷺、白鷺、黃斑葦鳽、黑水雞、白額燕鷗等;「三有」保護動物142種,如綠翅鴨、黑尾塍鷸、須浮鷗、鳳頭麥雞等;列入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3種,即東方白鸛、白尾海雕和小青腳鷸;列入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13種,如白琵鷺、白尾鷂、紅隼等;列入「中澳」保護候鳥協定37種,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協定72種。
廣州鳥類數量呈增加趨勢近年來,隨著廣州環境的改善,鳥類的數量呈現增加態勢,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共有鳥類251種,分屬18目54科,佔廣東省鳥類總種數的45.80%。他介紹,廣州市觀鳥的主要場所有南沙溼地景區、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流花湖公園、大學城灣咀頭溼地公園。
春節也是禽流感高峰期,廣州已建立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系統,全市設20個觀測站點,實施「市—區—鎮(街)」三級監測網聯動,密切監測我市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狀況;與華南農業大學禽病實驗室開展合作,對候鳥棲息地和市內野生鳥類集中區域進行病毒採樣檢測600份,均未檢出禽流感病毒陽性樣本,有效監測了野生動物疫情。
地點1: 南沙溼地2017年10月南沙溼地共記錄到鳥類17目48科18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如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5種,如黑臉琵鷺、白琵鷺、褐翅鴉鵑、普通鵟等。黑臉琵鷺為全球瀕危物種,其在南沙溼地2018年1月記錄到歷史上最多的39隻。
地點2:流花湖公園流花湖公園的鷺島是野生鳥類在城市中的天然庇護場所,長年有夜鷺、白頭鵯、小鸊鷉、珠頸斑鳩、綠頭鴨、斑嘴鴨等野生鳥類在周邊活動。
地點3:海珠溼地海珠溼地植物資源豐富,且位於候鳥遷徙通道,是候鳥南飛的重要停歇地和棲息地。隨著海珠溼地環境不斷改善、水質逐漸變好,來海珠溼地越冬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目前海珠溼地鳥類種類167種,其中包括蒼鷺、夜鷺、白鷺等野生鳥類。
地點4:白雲山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成為城中野生鳥類的天堂,特別是鳴禽,大家熟知的畫眉、白頭鵯、紅耳鵯、繡眼等隨處可見;珠頸斑鳩、山斑鳩等野生鳥類已形成穩定種群,在白雲山繁衍生息。
地點5:大學城灣咀頭溼地大學城灣咀頭溼地公園是廣州首個「動物進城」示範點。據近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大學城灣咀頭溼地公園內記錄有60餘種鳥類在此棲息覓食,豐富的溼地生態環境不僅吸引了多種鷺科鳥類,還有鴴鷸類、秧雞科鳥類前來栖息與繁殖。
(原標題為《廣州鳥類數量呈增加趨勢 南沙溼地尋黑臉琵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