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巴塔哥尼亞旅行,
何談今天兩大戶外巨頭?
1968年夏季,加州文圖拉市有一群自稱「 Funhogs」的青年人,其中有三個攀巖者、一個滑雪者以及一個攝影師,他們擠進了一輛破舊的福特麵包車裡,準備前往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高原。
他們即將面對一場刺激險峻的考驗,這也將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戶外旅行之一。這場旅行歷經6個月,開闢了一條名為「加利福尼亞」的新攀登路線。
並且,它成就了頂尖戶外品牌Patagonia,影響了The North Face,為商業帶來了深遠的意義。
Patagonia
這次旅行還被拍成了紀錄片《The Mountain of Storms》,成為一代冒險電影的典範。而這五位青年人,合著了書籍《Climbing Fitz Roy,1968》,為渴望「避世」的年輕人燃起了明燈。
今天看來,這次探險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究竟它是如何影響一代戶外品牌的?又是如何影響一代迷惘的青年人?它其中有多少秘密?
上世紀60年代,正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還在年代初時,處處洋溢著「黃金時代」的榮光。但緊接著民主黨分裂和越戰爆發,年輕人上街抗議,民權運動造就了激進的60年代。
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加劇了反文化運動,年輕人們有走上街頭遊行對抗的,也有沉浸在藥物中企圖「擺脫」政治生活的,譬如嬉皮士們。
而在美國加州的文圖拉市,也有五個青年人,他們企圖用另一種方式「逃避」和「抗爭」。
Funhogs
湯普金斯,多沃思,瓊斯,喬伊納德(從左往右)
1968年,後來創立了戶外品牌Patagonia的伊馮·喬伊納德,The North Face創始人道格·湯普金斯,攀巖歷史學家克裡斯·瓊斯,作家兼滑雪選手迪克·多沃思以及攝影師裡託·特哈達·弗洛雷斯,他們準備自駕一輛麵包車,計劃攀登巴塔哥尼亞高原的菲茨羅伊山脈。
在此次巴塔哥尼亞之行中,他們自文圖拉市一路向南,途徑了四、五個國家。一路上,他們聽著鮑勃·迪倫和甲殼蟲樂隊,有時候在路邊烹飪或露營,晚上就睡在車上。
在《Climbing Fitz Roy,1968》一書中寫道,「我們了解彼此的優缺點,以及往事和夢想。」
途徑中美洲時,他們在巴拿馬衝浪,並乘坐西班牙貨輪穿越加勒比海,深入厄瓜多的低地。而後又到了秘魯北部,進行各種小型冒險活動,在多巖石的海岸衝浪,甚至在15英尺高的海浪中摔斷了木板。
抵達聖地牙哥南部時,他們沿著特木科附近的拉伊瑪火山滑行,甚至將雙臂伸進冒著濃煙的火山口前。他們還在智利湖區滑雪,最後來到了智利蒙特港的道路盡頭,花費了幾周時間在阿根廷和巴裡洛切攀巖。
在經過16,500英裡和三個半月路程後,一行人終於來到了巴塔哥尼亞高原。
遠望菲茨羅伊山脈,在夕陽餘暉中閃著金光,在光影交織中更顯壯麗肅穆。而山脈南部,大大小小的冰川懸浮在拉戈別德馬湖泊中。此時,一個聲音驚呼道,「我們是否誤入了?太美麗了,太嚇人了!」
湯普金斯登頂菲茨羅伊山
湯普金斯和喬伊納德
正當他們準備攀登時,卻遇上了臭名昭著的巴塔哥尼亞風暴,他們不得不暫時躲避在兩個冰洞裡。
沒有電話、GPS或其他電子設備,但潮溼寒冷的狹小空間並沒有使他們喪失鬥志,他們反而有時間重述故事和了解彼此。
攀巖歷史學家克裡斯·瓊斯後來回憶道,「少數人知道我們在費茲羅伊山脈,我總是會擔心洞穴坍塌,也許我們會在這裡悄無聲息逝去。但也意識到,我們早已是一個整體,能夠相互依靠就是偉大的饋贈。我們共享食物,在相互陪伴而不是合作。」
湯普金斯
他們在冰洞中待了近15天,天氣終於好轉了。1968年12月20日,他們如願以償登上了菲茨羅伊山脈。
繼1965年第二條菲茨羅伊山脈路線開闢不久,這五個青年人就開闢了第三條路線。上世紀中期,攀巖設備仍不夠完善,而他們卻捱過了風暴、險峻、寒冷等危險,成功登頂。
這趟傳奇的經歷不同程度塑造了五個人未來的人生道路。尤其對於伊馮·喬伊納德和道格·湯普金斯來說,這助推了頂尖戶外品牌Patagonia的誕生,也影響了The North Face的發展。
伊馮·喬伊納德和道格·湯普金斯還沒成為戶外品牌大亨前,他們就是兩個痴迷於滑雪、攀巖和衝浪的熱血青年。
1938年,喬伊納德出生在緬因州一個工人家庭,幼年時期就隨父母移居到加州。自童年時期起,比起讀書,他更熱衷捉青蛙、釣魚等野外活動。
14歲時,他與朋友成立了南加州獵鷹俱樂部,並在練習從懸崖垂降的過程中愛上了攀巖。
喬伊納德(左)
喬伊納德
有一回,喬伊納德去紐約攀巖,偶然結識了湯普金斯。
湯普金斯於1943年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父親做古董和裝潢生意。他最初在俄亥俄州的科尼奧特生活了幾年,而後移居到了紐約密爾布魯克。
湯普金斯與喬伊納德相識時,才15歲。他們都處在「棄學」狀態,一心投入在戶外運動中。
他們一見如故,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人生幾乎是交織在一起的。他們一起攀登過優勝美地的花崗巖巨石El Capitan,還到過加拿大、蘇格蘭、喀喇崑崙山脈,不丹,南極洲等地方。喬伊納德還會教湯普金斯衝浪,湯普金斯也會教他劃皮艇。
湯普金斯(左)
湯普金斯
60年代,喬伊納德和湯普金斯都沒有上大學,而是選擇了攀巖和創業。
在加州,喬伊納德意識到市面上的攀巖工具並不適用,於是去廢棄場收集工具,自製巖釘。這些巖釘吸引了附近的攀巖愛好者,於是喬伊納德在自家後院做起生意,以1.5美元單價出售巖釘。
小生意越做越好後,喬伊納德和同伴湯姆·弗羅斯特創立了Chouinard Equipment公司,主營攀巖設備。
Chouinard Equipment
而同一時期,湯普金斯來到了加州,並創立了加州登山嚮導處。在這段時間裡,湯普金斯遇見了第一任妻子蘇西·羅素。1964年,他們在舊金山結婚了。
1966年,湯普金斯夫婦來到了舊金山北海灘,他們從銀行借了5000美元,在哥倫布大街308號創立了小型登山零售店The North Face。它寓意著最冷、最難攀爬的北坡,象徵著「永不停止探索」的精神。
The North Face致力於為所有希望探索的人們提供服務,並提倡保護生態自然。
湯普金斯與第一任妻子蘇西·羅素
第一家The North Face
1968年,在公司成立兩年後,湯普金斯以50000美元的價格將The North Face出售給朋友Hap Klopp。自此品牌才開始自產登山服裝和器材,而四分之一半圓的logo是取材自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地標。
湯普金斯萌生了想要拍戶外電影的念頭,向喬伊納德提議前往巴塔哥尼亞高原,攀登菲茨羅伊山脈。「我承認,我們為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感到驕傲,而事實上,這是在逃避。」
面對當時美國動蕩的社會,他們選擇回歸自然,尋找新的生活意義。
於是集結了三個攀巖者、一個滑雪選手以及一個攝影師的隊伍就從文圖拉市出發了。而湯普金斯心心念念拍的電影,就是著名的探險紀錄片《Moutain of Storms》。
沒成想,這趟旅行改寫了喬伊納德和湯普金斯的人生。
喬伊納德和湯普金斯
究竟是在哪個重要的節點呢?正是在他們一行人剛抵達巴塔哥尼亞高原時,遇上的那場惡劣的風暴。在被迫躲入冰洞時,喬伊納德就萌生了「打造能夠抵禦惡劣天氣的戶外服飾」的想法。
於是在1973年,喬伊納德創立了戶外品牌Patagonia,其logo正是取材於費茲羅伊山脈的造型。可以說,沒有那六個月的旅行,就沒有今天聞名遐邇的Patagonia。
而旅行更深刻影響了Patagonia的商業理念。從創立之初,它就宣稱「不擴張,不上市,全力以赴做環保事業」。他不僅將每年銷售額1%捐獻給環保機構,還積極與美國政府的減稅方案、縮小公園領地等政策對抗,並與智利、阿根廷等地方合作建立自然保護區,親自拍攝環保宣傳片等。
Patagonia使命宣言
這趟旅行結束後,湯普金斯和妻子創立了時裝公司Esprit。無論是The North Face還是Esprit,都滲透著湯普金斯深刻的環保道德觀。
Esprit為湯普金斯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不到十年,他已經是個億萬富翁了。1986年,湯普金斯與蘇西·羅素離婚,出售了公司股份。他早已對消費文化喪失興趣,於是「攜巨款」奔赴巴塔哥尼亞高原,投入了環保事業中。
湯普金斯和Esprit模特們
在智利南部,他結識了Patagonia的前任執行長克裡斯汀·麥迪維特,並與她結成夫妻,定居在當地。
在那裡,湯普金斯夫婦成立了深度生態基金會,併購買了超過220萬英畝的荒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土地所有者。讓人感慨的是,他們將這些土地全部捐贈給智利和阿根廷國家公園。
2015年,湯普金斯在巴塔哥尼亞劃皮艇時意外逝世,享年72歲。
雖然他很早就離開了The North Face,品牌也幾經易手最後於2000年被併入美國最大成衣製造商威富公司(VF Corporation),但品牌仍將湯普金斯視作精神引領者,品牌官網仍然記錄著:道格在1968年離開了The North Face,但他對環境保護的奉獻精神直到今天仍在激勵我們。
湯普金斯與克裡斯汀在智利南部
在《Climbing Fitz Roy,1968》中,湯普金斯寫道,「在某種程度上,1968年旅行造就了我的今天。當我回首時,我要感謝命運神秘之手將我引向了那條路,在一個永遠沒有遺憾的時刻中生活。」
喬伊納德也深有體會,他在《180°South》中寫道,「這種經歷導致了幾個骯髒的人走上了不可能的命運,我們成為了慈善家。」
其實早在上世紀中期,就有過幾次著名的橫跨美國的旅行,這些先例都為巴塔哥尼亞之行塑造了精神指引。
當時,經歷了二戰戕害、冷戰和和威脅的青年們,精神早已處在「落魄」狀態。糅合禪宗、性解放、精神自由等思想的「垮掉的一代」隨之興起,其中的代表人物凱魯亞克就進行過長達三年的公路旅行。
1947~1950年,26歲的凱魯亞克和朋友們從美國66號公路出發,一直流浪到墨西哥。憑藉著多年的遊走,他在致幻劑和爵士樂中,花費了三個周完成了自傳《在路上》初版。
電影《On the Road》
同樣「在路上」的還有著名瑞士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
1955年,弗蘭克帶著一臺小型照相機,開著一輛二手車,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花了9個月,穿越了美國30個州,一共抓拍了27000幅照片。
這些照片,定格了工業奇蹟下焦慮不安、孤立的眾生相以及「破碎的美國」的輪廓。弗蘭克最後精選了83張,於1958年出版了攝影集《美國人》。
《美國人》與「垮掉的一代」精神相互呼應,而這次旅行,也成為了美國攝影史上公路旅行的原始模本。
《美國人》
羅伯特·弗蘭克
這些公路旅行,與其說是「抵達」,不如說是「逃離」和「尋找」。它們為巴塔哥尼亞之行構築了文化土壤,這些遠行思潮最終內化成個體的追求。
巴塔哥尼亞之行並非是一次充斥了酗酒、藥物、縱慾的現實版「在路上」,雖然它也帶著迷惘和避世思想,但那群青年人卻沒有「垮掉」,而是通過冒險和抗爭尋求精神覺醒。
它不是簡單的公路旅行,而是一次偉大的戶外旅行。
70年代的公路旅行
為什麼說這次旅行堪稱偉大?
因為它影響了商業。這次旅行成就了頂尖戶外品牌Patagonia,開創了「以商業拯救環境」的模式。
喬伊納德和湯普金斯,就以不同方式耗盡巨資回饋了孕育他們的自然環境。他們打破了「無奸不商」的概念,助推了商業向文明演化的進程。
同時,它掀起了攀巖熱潮,激勵了無數戶外愛好者走出去,也刺激了美國戶外生活和戶外旅行的發展。
《The Mountain of Storms》預告
這次旅行還被拍成了紀錄片《The Mountain of Storms》,為後來的冒險電影奠定了風格基調——像探險者凝視海洋、高山、森林的目光,把頭伸出車窗外待風吹拂臉龐,以及沉思的畫面等。這些在如今的冒險電影中幾乎是標準。
這五位青年人還合著了書籍《Climbing Fitz Roy,1968》,這本書能出版算是個奇蹟。原本一場大火將攝影師克裡斯·瓊斯的家摧毀了,照片也成了灰燼。幸運的是,八年後發現迪克·多沃思家中仍有副本,書籍才得以出版。
這裡面記錄下了五位青年們旅行中的思考。在其中,湯普金斯寫道「攀登對我們來說是非凡的,那段日子是無比純真的。我們沒有今天的登山者速度快,或技術熟練」,「那個時代,我們是如此幼稚無知,缺乏經驗。但卻野心勃勃,常常渴望冒險。」
《Climbing Fitz Roy,1968》
售價:35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80元
2010年,以巴塔哥尼亞戶外旅行為原型的翻拍紀錄片《180°South》發行,導演是Chris Malloy,主角是美國冒險家傑夫·詹森。
2007年11月,傑夫·詹森駕駛名為「北極熊」的航船,在太平洋上漂流,途徑加拉帕戈斯群島和復活島,最後在2008年2月抵達巴塔哥尼亞,成功攀登科羅納多巔峰。其中喬伊納德和湯普金斯在其中也有亮相。
相比於60年代的《Mountain of Storms》,它少了一些「磨難」「艱辛」,更多的是放逐、自由、輕鬆、淨化,成了當代人理想生活的寫照。在豆瓣上也有8.8評分。
《180°South》
巴塔哥尼亞之行成為了戶外旅行的經典,那五個又燃又硬核的青年人在60年代「垮掉」氛圍中獨樹一幟,延續了戶外旅行的意義。
反觀今天國內,我們鮮有這樣偉大的戶外旅行,民間難以形成這樣的文化土壤。儘管巴塔哥尼亞之行意義深遠,卻很少引起大家關注。它並不是一次觀光,背後潛藏的是厚實的文化土壤,青年的抗爭方式以及戶外商業進步的根源。
你怎樣評價巴塔哥尼亞戶外旅行?
Editor : 蟬 爺
Writer : Insel
Photograph : 網 絡
合作:pr@chanchuangyi.com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參考以下資料:
1.圖文資料:《Climbing Fitz Roy,1968》
2.文字資料:《Climbing Fitz Roy,1968》——BY Andrew Bisharat
3.文字資料:《Lessons From the Cave》——Dick Dorworth
4.《Moutain of Storms》電影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M2cOvq6s8
日本斜紋Twill軍事風百慕達奇諾短褲 卡其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系列購買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