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鄉農業創客新村,是一個利用農業產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優勢,採用「創客農場+醫療康養」模式,以景觀農業、親子體驗農業、文創農業為主,打造本地特色農產品、健康養生、康養民宿,美食餐飲、創業培訓孵化的鄉村農業創客示範園區。按照「抓點示範,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打造巴鄉農業創客新村示範點,立足現有載體資源,將全縣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為切入點,做好融合嵌入文章,有效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匯聚優勢,為農村農業創客搭建舞臺,孵化人才。
基礎建設,有制度有隊伍有保障
一是有制度。經過園區內農業創客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的領導班子成員多次會商,修改完善了園區內創客入園優惠制度、創客孵化獎勵制度、創客學習通報制度、創客信息反饋制度、創客新階雙向服務制度、創客聯繫交友制度等6項制度,為巴鄉農業創客新村示範園區建設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有隊伍。以30餘名新聯會會員為引領,帶動20餘名農村創客進入示範園區,創新社會團體工作方式的實踐和探索,充分發揮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資源、管理、運營等方面的優勢,助推宣漢地方產業發展,幫助培養更多農村創新創業人才。三是有保障。為創業群體中的農村創客提供「創業、孵化、社交、生活」等立體化、一站式服務,改變單一無組織、配套不完善等局面,通過統一規劃、整合對外形式,將宣漢小規模農業創業項目集中到農業創客空間,提供更完善、更全面的市場、技術、人才、研發、渠道等系列化配套服務。
工作格局,有規劃有重點有特色
一是有規劃。堅持推進大統戰工作格局建設,夯實基礎,完善制度、臺帳;重點推進鄉賢助力鄉村振興各項行動,量身定製活動載體,確保精準發力,解決就業創業,助力鄉村振興。二是有重點。在各基地科學設置聯誼交友、創業創新、學習教育、議政建言、實踐鍛鍊、宣傳展示等功能區,通過開展同心講堂、調研座談、議政沙龍等活動,分眾分層、潛移默化做好思想引領工作,把農村創客更好地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與黨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心同德,自覺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三是有特色。依託巴鄉農業創客新村的研學教育基地、企業拓展培訓基地、農業創客孵化園、體驗農場,吸引返鄉創業人士開展現代農業技術培訓、農產品推廣培育、農產品展示及營銷,盤活鄉村旅遊建設中的人力、物力、財力,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人才優勢、組織優勢、資源優勢,增進了團結、凝聚了人心、匯聚了力量。
廣交朋友,有真情有抓手有載體
一是有真情。積極組織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為農村創客排憂解難,建立新階創客「幫扶結對」制度,由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社團組織,積極向市級和縣級申請各項創新創業資金,積極參與省、市、縣組織的創新創業培訓和創新創業比賽,其中,當春茶業範紅英並獲得全國農村創新創業人才二等獎的殊榮。二是有抓手。設立農村創客服務窗口,建立臺帳,實行動態管理,為農村創客提供法律諮詢、醫療衛生、房屋租賃、就業指導、證照辦理、子女入學等「一站式」服務。今年以來,已成功引進農村創客20餘名進入示範園區,為農村創客解決實事、難事30餘件,實現農村創客有觸角、農村創客有港灣、農村創客工作有抓手 。三是有載體。組織開展「宣講民族宗教政策」「宣講精準扶貧政策」等學習活動10餘次,提升農村創客理論政策水平;組織開展「創客新村我來創」「鄉村振興大家談」「創客沙龍」等聯誼交流活動20餘次,激發農村創客回鄉創業的激情;組織創客開展「送溫暖獻愛心」「圓夢大學」「關愛留守兒童」等社會公益活動,參與籌集愛心捐款5萬元,為困難家庭捐贈書包200個。
亮點突出,有思考有創新有成效
一是有思考。依託宣漢縣首個農旅社交電商平臺——巴人易購,銷售全縣名優農特產品,為雙向客戶尋求更多不同的個性化定製產品,既滿足消費者需要,也創造更多利潤空間。以貧困村產業發展為基礎,在全縣範圍內尋找「一村一品」等優質農特產品,讓全縣的荒蕪土地價值得到利用,同時提升本地農產品品質,增加農民收入,銷售全縣名優農特產品至全國各地,助力貧困村、貧困戶、手工業者等增收致富。二是有創新。共劃分為返鄉創客園、農業文化園、農業教育基地、康養基地、有機農業基地等5個區域,通過統一規劃、整合對外形式,將宣漢小規模農業創業項目集中到農業創客空間,提供更完善、更全面的市場、技術、人才、研發、渠道等系列化配套服務。三是有成效。目前該項目已服務支持種養專業合作社16家,帶動當地村民就業500餘人,間接帶動2000人就業,計劃5年內可培養創業人才300名以上,為全縣鄉村振興發展助力,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平臺。
(宣漢縣委統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