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蘇多年的王稼祥在出任蘇聯大使的時候為什麼要帶翻譯?

2020-12-25 鬼說天下

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實行敵視和封鎖的政策,因此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工作中,蘇聯就成了重中之重。中央對新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的人選也是斟酌再三,最後決定任命王稼祥為首任駐蘇聯大使。

王稼祥是中國近現代上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微信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影響與能力都是一流的。而且王稼祥早年長期留學蘇聯,後來還擔任過駐共產國際代表,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很了解蘇聯的情況。

但有意思的是,雖然王稼祥的俄語水平非常好,與蘇聯人對話完全沒有問題。可是在擔任蘇聯大使期間,王稼祥出席各種外交場合的時候卻一直要求翻譯在場。當時包括翻譯在內的很多人對此都非常不解,好奇地向王稼祥詢問原因。

王稼祥對此解釋道:一,外交上的工作最好不要直接交談,而是要經過翻譯,。這是一種外交禮節,也是一種國家尊嚴在外交活動上的提現。

二,我的俄文雖然不錯,但並不等於我是一個好翻譯,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另外,如果翻譯出現了錯誤,我也有機會進行糾正,兩個人一起合作翻譯要比一個人好。

三,在翻譯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時候,也同時給了外交官思考問題的時間,從而降低出現外交言辭錯誤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王稼祥,想必很多人會有些陌生,然而在紅軍時期,他可是我軍的高級領導人。王稼祥出生於1906年,安徽涇縣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在蘇聯留過學。1930年回國後,王稼祥便受到重用,先後擔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革委副主席。
  • 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
    王稼祥被開除後,轉入國共兩黨創辦的上海大學附中學習。不久,他前往蘇聯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22歲),王稼祥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王稼祥與王明、博古、張聞天等人,是著名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很有影響力。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但此時,博古等人仍然固執已見,堅持部隊要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有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大會最終通過了偉人繞道貴州的正確主張。紅軍到達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後,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偉人對紅軍的領導作用。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1931年9月,王明遠赴蘇聯,擔任中共駐國際代表。他走後,中央由博古負責。博古原名秦邦憲,他與王明在蘇聯一起留過學,關係很好,還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主張。但鮮為人知的是,博古當時權力很大,想要解除他的領導職務並不簡單,在這個過程當中,洛甫和王稼祥功不可沒,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洛甫, 又名張聞天,當時他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是僅次於博古的二號人物。湘江戰役後,紅軍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心急如焚的洛甫認為打仗還是要毛同志出來,由此推動了遵義會議的召開。
  • 1935年,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投出關鍵一票,他的妻子結局怎麼樣?
    遵義會議系統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了包括王稼祥在內三人軍事小組。自此之後,紅軍逐漸轉危為安,並在陝北勝利會師。事後連主席都說:「遵義會議沒有王稼祥不行,王稼祥投出了支持我的關鍵一票」。王稼祥的故事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稼祥妻子的結局。
  • 遵義會議後,「軍事指揮團」成員之一的王稼祥,晚年的結局如何?
    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博古的偏執,也沒有人想到要去糾正他們的不正之風。不過,王稼祥卻是例外。王稼祥為何人?他出生於1906年,早年和博古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是在蘇聯深造過的知識分子,與博古、王明等人在蘇聯結下了友誼。因為能力優異,回國後沒多久就受到了重用,還曾經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 1935年,遵義會議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遵義會議系統地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所犯的錯誤,並且糾正了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錯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軍事指揮小組,而王稼祥就是軍事指揮小組的成員之一。那麼,遵義會議後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稼祥的結局。
  • 主席俄文翻譯回憶:毛澤東與赫魯雪夫爭吵內幕
    閻明復    核心提示:閻明復曾在毛主席身邊擔任俄文翻譯多年,有幸親歷中蘇關係那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9月23日,大會秘書處通知說,明天下午三點毛主席要接見南共代表團,讓我轉告客人。第一次有幸近距離見到毛主席,給他當翻譯。這樣的事情在那個年月,對於一個年輕翻譯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我既高興又感到緊張和不安。聽說他老人家鄉音極重,我能不能聽懂他的湖南話呢?他會同南斯拉夫客人談些什麼呢?碰到生僻的詞怎麼辦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困擾著我,當天夜裡幾乎一直沒合眼。
  • 薛範:讓俄蘇歌曲傳遍中國的翻譯家
    很難說它是什麼力量,因為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成為融到裡面的一部分,我也想像不出如果拿掉這個部分,我要怎麼活下去。所以音樂對我來說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2007-11-11 10:17:03中國網主持人: 您和音樂結緣了這麼多年,您當時怎麼想到去翻譯蘇聯的歌曲?
  • 「新三人團」為何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
    於是,經張聞天同意,報中央政治局批准,大約在1935年3月中旬,在貴州鴨溪、苟壩附近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即「新三人團」,全權負責軍事指揮。從「新三人團」成立看,人選名單是毛澤東提議的,政治局決定的。「新三人團」為什麼是這樣的人員組成呢?
  • 美國大使的悲慘遭遇:拆開一個蘇聯禮物,才發現自己被監控了七年
    早在二戰後期,美國和蘇聯之間已經意識到對方會成為自己未來的敵手,因此已經在背地裡作準備以應對對方。史達林曾對蘇聯內務部部長下命令,要求對當時的美國駐蘇聯大使威廉.哈裡曼進行竊聽。竊聽行動能夠為蘇聯帶來很大的政治利益,但同時必須保證不能被對方所發現,因為駐蘇大使的特殊職務屬性要求極高的警惕性,一旦被發現那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 1961年中國為何婉拒蘇聯借百萬噸糧食?翻譯錯了一個字
    關係緩和,主動出借自1949年建國開始,中蘇關係進入了蜜月期,戰後蘇聯派專家前來,幫助中國進行戰後建設。而到1958年4月,赫魯雪夫提出要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以此來重新獲得旅順口的駐軍權。此項提議,被中國拒絕後,中蘇關係慢慢開始轉惡。
  • 1961年,為何中國婉拒蘇聯借百萬噸糧食?翻譯錯了一個字
    像1961年的時候,全國上下都處在困難時期,糧食供應不足,而就在這時,蘇聯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願意借給我們萬噸糧食,度過困難,然而我國翻譯人員卻將合同裡的「借」翻譯成了「貸款」,致使我國會錯了意,而造成了兩國的誤會。
  • 只因翻譯搞錯了一個字,61年中國竟錯失蘇聯100萬噸糧食!
    不過兩國雖然對峙20多年,但並非沒有一點緩和的時候。在中蘇矛盾爆發初期,蘇聯曾主動提出借給中國糧食和蔗糖,用以度過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按理來講以中國的嚴峻情況該接受這批急需的物資,但事實上卻沒有從蘇聯借糧,婉拒了對方。這是怎麼回事呢?中國沒有接受蘇聯的100萬噸糧食,並不是不想緩和兩國關係,也不是不願欠蘇聯的人情。
  • 胡山:蘇聯版《西行漫記》之《在華一年》
    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爆發的第二天,蔣介石向蘇聯駐華大使遞交軍火供給協議草案:請求蘇聯在一個月內向中國提供350架飛機、200輛坦克和236門大炮。史達林、伏羅希洛夫立即回電:「關於蘇聯方面援助一節,絲毫不必疑慮,蘇聯當盡其一切可能,援助正在反抗侵略者英勇解放鬥爭中之偉大的中國人民。」中蘇之間很快達成貸款和軍火銷售協定,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籤訂。
  •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是蘇聯人怕了嗎?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1969年邊境上的珍寶島衝突鬧得那麼兇,為何最後卻偃旗息鼓了?毛主席說的這個道理,我們自己人明白,當然蘇聯人也不傻,他們也知道中共遊擊戰有多厲害,當年日本人和國民黨都沒能打贏,蘇聯人也不敢輕易往槍口上撞。當時蘇聯國內對與中共交戰,認識還是比較清晰的,想要搞大動作,至少要準備300萬兵力,這個一時半會兒根本不好弄。
  • 日本外務省官房長垂秀夫或出任駐華大使,啟用知華派改善中日關係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多家日本媒體15日引述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消息稱,日本政府正計劃任命日本外務省官房長垂秀夫為新一任駐中國大使,以接替任期已經超過4年的現任大使橫井裕。
  • 首席翻譯親歷中蘇高層破裂 發明俄文「大躍進」
    按雙方互通消息的慣例,由中國領導人通過外交會晤將之正式傳達給蘇聯方面。這次是由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向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傳達的消息。  我記得那是1958年春天的一個傍晚,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在北京中南海他的辦公室接見尤金大使,我作為尤金的翻譯陪同前往。在座的還有為劉少奇主席擔任翻譯的趙宗遠先生。
  •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希特勒明知冬季要到了,為什麼不準備棉衣?
    大家在看二戰歷史的時候,蘇德戰爭絕對是一大經典。在莫斯科保衛戰開始之前,德軍一直都是勢如破竹,蘇軍根本沒有一點反抗的餘地。但是,德軍在進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時候,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