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電視臺《周哥視角》記者周建仕
浙江紹興有一個鑑湖,鑑湖水非常神奇,紹興當地人說,外國人用鑑湖的水釀造黃酒,就是釀造不出好品質黃酒。當地人說鑑湖水是神仙水!紹興黃酒的神奇,就在鑑湖水。
2020年5月16日一大早,紹興鑑湖酒坊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啟動儀式暨黃酒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研討會,在中國黃酒集團紹興鑑湖釀酒有限公司內舉行。專家和學者匯聚,一起研討如何把五千年文化傳奇的三百年手工酒坊進行保護和傳承。
在紹興鑑湖釀酒有限公司的廠區裡的這個鑑湖黃酒作坊,內有很多清代、民國時期的老建築,保存完好。鑑湖黃酒作坊,它現在依然是企業生產黃酒的主要釀製場所。
這個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國家工業遺產」、被中國酒業協會授予「紹興黃酒傳統釀製工業遺產保護基地」稱號的黃酒作坊,是迄今為止浙江、全國黃酒業唯一一個國家級工業遺產。
黃酒作坊,一直採用純手工釀造,工藝流程為糯米、過篩、浸漬、蒸煮、攤冷、清水、漿水、麥曲、酒母、落缸、前發酵灌壇、後發酵、壓榨、澄清、煎酒、成品。
為保證紹興黃酒的品質,他們傳承古法,堅持傳統工藝手工釀酒,七月製酒藥,八月制麥曲,九月做酒釀,立冬投料開釀,經複式發酵工藝發酵90餘天,翌年立春開始壓榨、煎酒,然後泥封貯藏,3年後方才上市,由米到酒,經過37道工序。
鑑湖水是紹興黃酒萬裡香的魂,鑑湖釀酒公司的取水口就在公司旁。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釀製中曾經做過試驗,一半用鑑湖水釀,一半用自來水釀。結果用鑑湖水釀的酒,口感鮮糯醇香,而用自來水釀的酒,則顯得味單力薄。
但是僅僅只有好水,還不夠。紹興黃酒傳統釀製工藝繁雜,技術難度大,氣溫、米質、酒釀等各方面要素,都需要隨時靈活控制和調整。經驗,在釀造中的作用顯得舉足輕重。
紹興鑑湖黃酒作坊,去年12月19日成功申報國家工業遺產,是中國黃酒界首個成功申報國家級工業遺產的黃酒廠家。
這一次被列為「國家工業遺產」的,包括南大門、前大樓、後大樓等清代建築,民國建築的西廂房,一組落作間,二組落作間,三組落作間,一組壇酒倉庫,三組壇酒倉庫,包裝材料倉庫,鑑湖水取水口,原貨物進出碼頭,瓦缸瓦壇、木榨機、開耙工具、蒸飯木桶,以及釀酒技藝等。這些老屋老物件,現在大多數仍在釀酒生產中發揮主力作用。
在鑑湖釀酒公司廠區,青石板鋪路面,黛磚青瓦老屋,整齊疊堆的酒罈,讓人感覺仿佛把時空拉回了過去。
現在鑑湖釀酒公司年產三四千噸黃酒,相對於紹興年產40餘萬噸黃酒總量,確實不算多,但他們堅守手工釀製獲得市場認可,走出獨特精品之路。
現在,國家級工業遺產、中華老字號、黃酒傳統釀製工業遺址保護基地、三塊金字招牌,為「鑑湖黃酒作坊」打造工業研學遊目的地、開發衍生新產業帶來新機遇。
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紹興市及柯橋區當地文化、旅遊、教育、商貿、黃酒等部門領導和代表,一起共同把脈鑑湖酒坊新時代的新課題,大家紛紛從各自專業角度暢談。
紹興市人民政府副總督學陳紀鋼強調,作為國家工業遺產保護與傳承,工業文化旅遊、工業研學是很好的載體。工業旅遊,頂層設計是關鍵。目標與路徑務必清晰。基礎建設配套、項目內容設置、人員隊伍配備等都需要深度策劃落實。要學會全面整合,圍繞酒文化主題延展工業旅遊動線,豐富研學實踐內容。
紹興市文旅局副局長楊堅祥認為,黃酒是紹興文化的金名片。作為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意義重大。要準確定位,把握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挖存量、提增量,一方面因資源有效提煉、利用,另一方面要學會創新,主動拉長產業鏈,不斷拓寬視野,拓展工業文化內涵,豐富旅遊內容。
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研學旅行委員會會長、中研旅(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秘書長、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旅智庫研學旅行研究中心主任、文旅策劃人勞立江則認為,鑑湖酒坊入選國家工業遺產,是紹興黃酒文化與產業升級很好的契機。入選國家級工業遺產名錄,是對酒坊文化的肯定,是對幾百年來紹興注重黃酒文化傳承的最好說明。鑑湖酒坊,如何保護與傳承、開發與利用,是一篇需要深度思考的文章。
作為與鑑湖酒坊聯姻合作的恆蒼飛帆(杭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培源,也向全體與會領導、專家匯報交流了未來項目的規劃方向,表述了項目公司的發展路徑。
紹興鑑湖釀酒有限公司正式啟動「鑑湖黃酒作坊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工程」,並與恆蒼飛帆(杭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共建青少年研學實踐基地」項目籤約。今後,雙方將在保護好原工業遺產基礎上,打造工業研學遊目的地、開發衍生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