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房天下
最近,這樣一則有意思的話題,登上熱搜榜。
起因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一次發言總結:
「今天房地產轉行做養豬的,我們簡單算了一下,全國超過1000家。」
此番言論一出,一下子引起了網友廣泛熱議!
怪不得當年老師說不好好學習就回去養豬!原來早給我指了明路?
以前是買不起房子,看來以後豬肉也要吃不起!
連豬都能住上了開發商的「房子」,買不起房的我竟有點羨慕……」
而更多的網友則是質疑:是房企日子不好混了?還是養豬太賺錢了?
你還真別不信,這年頭,養豬可真賺錢!
01
豬肉價格反彈
受疫情影響,今年豬肉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好不容易挨到了10月份,豬肉價格連續上漲19個月後首次出現明顯下跌,人們總算是可以買上一斤便宜的豬肉,肉還沒燉上呢,豬肉價格再一次「翹尾」。
「萬物皆下跌,唯有豬肉貴」。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2020年第47周(11月23日-27日),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37.43元,環比漲1.6%。而根據2018-2020年中國豬肉價格變化圖可以看出從2019年7月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直到2020年豬肉價格一直波動上漲,雖說也有下跌的時候,但是價格已經再難回到20-30元/公斤區間。
豬肉迎來「史上最強豬周期」,有業內人士預測:明年有可能還是會繼續保持高位波動運行。
豬肉價格居高不下,養豬的那可真是賺了不少錢。據說豬肉三國鼎立成員之一的牧原集團每頭豬的利潤高達1700元,僅僅一年時間,其股價竟上漲6倍之多,有股民戲稱一頭豬=2瓶茅臺酒的利潤。這上漲速度是房企看了都羨慕不已。
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數以千計的投資者湧入!截至12月7日,我國新增豬養殖相關企業量已接近15.7萬家,同比增長88%。
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02
超1000家房企跨界養豬
養豬能賺錢了!
大批房地產企業開始紛紛轉型成為養豬戶就見怪不怪了。
萬達從14年最先試水,恆大、碧桂園隨後進入「養豬賽道」,最後是今年有所動作的萬科......這些都是叫得上名頭的房企,還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房企也在跨界經營。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1400家經營範圍同時包含「豬」和「房地產」企業。
房企大規模湧入養豬行業,說到底還是賣房子不賺錢了!
03
房地產告別暴利時代
豬肉消費存在巨大市場需求,而曾經「暴利行業」的房地產卻在嚴格樓市調控機制之下風光不再。
近幾年來房企生存越發艱難,不管是大型房企還是小型房企都面臨一堆「事兒」。房企融資難、拿地難,賺錢更難。
任何企業要想活得好活得久,資金流的充裕是相當重要的。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數據也顯示,11月95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額為1005.89億元,環比下降10.2%,同比下降19.1%。融資環境收緊,房企融資受到嚴格控制,央行也對開發商們畫出了「三條紅線」,開發商在資金流方面非常的緊張,也難怪房企紛紛加快轉型步伐,謀求多方位發展賺錢來填窟窿。
融資受限,銷售停滯、現金流告急的情況下,不少中小房企宣布破產,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國已有453家房企發布破產公告。
房企一邊高喊活下去,一邊加快轉型!
誰讓這個世界太瘋狂,養豬的比賣房的賺錢呢!
一方面養豬投入成本低
相比新能源汽車、機器人之類轉型方向,房企轉型養豬的投入要小很多,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噱頭又足夠大,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房企靠跨界轉型養豬抓住購房者的眼球,沒準還有利於自家房子銷售。
在這個會講故事,才有錢可圈的時代。你的企業沒有故事就沒有未來。
另一方面,房企也並不是真的想靠養豬賺錢,而是通過養豬拿地
房企最需要什麼?無非就是土地和低成本的錢。
豬肉是民生大類,這兩年豬肉供給失衡國家為了鼓勵養殖發布了一系列的補貼政策,最主要是是土地和貸款補貼。養豬這門生意正好圓了房企一手拿補貼,一手撬動土地資源目的。
從廠房的搭建和到後續的銷售都有了保障,再加上zf對生豬養殖行業的扶持,甚至還能藉此拿到一筆不少的官方補貼,基本上就能覆蓋前期付出的成本。
養好了可以賺錢;養不好該拿的補貼也都拿到了,對於房企來講這門生意裡外都不虧。
以前是圈地賣房給人住,如今是圈地蓋豬圈給豬住。韭菜還是那波韭菜,只是換了一種割法。
畢竟很多國人來說,雖然房子買不起,豬肉總是要吃的。
買不起房子可以租房住,但是不吃肉那必然是不行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豬肉在中國人的生活裡比房子還重要。
資本都是逐利的,在「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房企的贏利能力遭遇挑戰,從房地產轉戰養豬場,房地產不能炒,豬肉更不能炒。
希望這些房地產商們進入豬業後,別把豬肉的價格炒得跟房價一樣高,給老百姓留條活路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