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灘上看場木偶戲

2020-12-20 浙江新聞

金沙灘上看場木偶戲

www.zjol.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3:51:31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夕陽西下,金沙灘上,大人孩子們追逐著海浪玩得不亦樂乎。昨天平陽西灣金沙灘,迎來了平陽(西灣)漁家風情展示暨第二屆旅遊美食節。

  傍晚時分,太陽已經失去了威力,沙灘上,遊客們吹著習習的海風,圍坐在擺滿各色海味的桌子邊大快朵頤,欣賞著舞臺上的文藝表演,滿天絢爛的煙花在身邊綻放,平陽著名民間藝術木偶戲也前來助興。

  西灣風景名勝區位於平陽縣東部海濱,總海岸線長18公裡,以奇崖、秀灘、幽洞、飛瀑等自然景觀著稱。西灣是傳統的漁業之鄉,又是革命老區,是休閒度假、運動娛樂、觀光遊覽的勝地。


來源: 溫州網-溫州商報   作者:琦宜 周文宇 編輯:傅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_F2/22.95.1.161

相關焦點

  • 坐在劇院看場戲,解饞!
    點擊閱讀原文3坐在劇院看場戲,解饞!
  • 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人文的旅行愛好者,到越南旅行就不應錯過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舞臺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臺戲,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偶戲。升龍劇院樂手和歌手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以水面為舞臺,木偶浮於水面上,左邊一班樂手,身著越南傳統服飾,彈奏和演唱越南民間傳統樂曲為木偶戲配樂。水上木偶戲開始,舞臺兩邊響起急促的民間樂器聲,帷幕漸漸打開。
  • 木偶戲(廣東木偶戲)
    廣東木偶戲又稱「嶺南木偶戲」。元代時,浙、閩兩地木偶戲藝人隨南宋朝廷南渡,將這一表演藝術傳入廣東,自粵西地區傳承、發展並傳播到全省。清末民初,廣東木偶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是以製作的木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它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木偶戲在古代被稱為懸絲傀儡。中國的木偶戲歷史悠久,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發源於漢而興盛於唐"。早在三國時期已經有偶人進行雜技表演,隋朝時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
    湖南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之六: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   湖南杖頭術偶戲,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區稱為「木腦殼戲」、「棒棒戲」、「矮臺戲」、「低臺戲」、或「觀音戲」,最早見於史籍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
  • 寧化:傳承客家提線木偶戲
    「手要靈活,動作要協調,隨著木偶的一舉一動,線下的木偶才會栩栩如生……」7月16日,寧化水茜鎮提線木偶戲老藝人賴家麒梳理著兩根長竹竿上的木偶提線,嘴裡情不自禁地哼唱幾句。
  • 木偶戲(揭西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是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民間藝術,古稱「懸絲傀儡」、「線戲」,是木偶戲四大種類之一,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揭西提線木偶戲是以廣東漢劇唱腔為基礎的地方戲曲形式,傳入粵東地區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 閩西木偶戲上「京」奪魁
    活動期間,舉辦了首屆全國木偶大賽。龍巖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與「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辦公室」一起,向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了4個參賽候選節目。全國大賽組委會在福建省上報的節目中,精選了三個節目代表福建參賽。這三個節目中,龍巖佔了兩個,即連城縣木偶藝術中心表演的提線木偶戲《木偶拉琴·貴妃醉酒》和上杭縣藝術中心木偶戲表演隊的杖頭木偶戲《降妖》。
  • 木偶戲(紫金提線木偶戲)
    廣東省紫金縣的木偶戲屬於提線木偶,1885年由龍窩鎮寶洞村鄧木村等人從福建引入,並成立榮華堂戲班。至清末民初,當地有榮華堂、崇華堂、新豔華等8個木偶戲班,活躍在紫金縣鄉村,以及周邊的五華、惠陽、陸豐等地。
  • 越南水上木偶劇院水上木偶戲
    表演特色 八百多年來,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民間的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形式。木偶在那些精練能幹的藝員手中猶如被授以活力,舉動靈活,演出感人。水上木偶表演的主題是從各民間傳說,各平常生活中反映出越南古代的文明:在農忙之後他們一齊表演,一齊欣賞反映他們自己生活的節目,如狐狸提鴨,打魚,舞龍;又如以四種靈獸(龍,麒麟,龜,鳳凰)經過一場熾烈的舞蹈,來表現人生的期望,健康,太平,長壽和幸福。生動的氣氛加上傳統的樂隊,古代的樂器,結合水面上的花炮,創造出一個非常熱鬧的氣氛,使得演出多姿多彩。
  • 杖頭木偶 揚州木偶戲
    揚州有木偶之鄉的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揚州木偶起源於泰興縣一帶,解放前木偶戲班原有百餘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泰興縣木偶團,現為揚州市木偶劇團。該團的代表劇目《嫦娥奔月》,人物形象生動,表演栩栩如生,注重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木偶戲專業成藝考熱門:上戲報考人數創新高 中戲2千餘人報考
    ­   最近,各藝術院校的藝考複試拉開帷幕,除了表演、播音主持專業仍是熱門外,木偶專業也成為一匹「黑馬」。上戲表演(木偶)專業報考人數創歷史新高,中戲偶劇系首次招生,即有兩千多人報考。喜歡木偶戲還是為增加藝考成功率?木偶專業突然受歡迎,是否意味著木偶藝術將迎來新生?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中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
  • 木偶戲
    作者:筱敏鄉間的木偶戲比較簡陋,便是城裡百姓,所需的也差不很多。
  • 客家絕活——五華提線木偶戲
    五華縣的提線木偶戲也極具地方特色,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  福建閩南人稱為「嘉禮」,具體是由上空提線操縱或藉縛在控制器上的細線而操縱的木偶形體。  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木偶造型精細,分生旦、醜、公、婆、淨六個臉譜,形體高大(約高90釐米)。
  • 線上人生---觀泉州提線木偶戲
    泉州傀儡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劇。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在輝煌絢麗的奧運舞臺上,它們展現了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在閩地的田間地頭,它們則成為神與人之間的擺渡者,披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
  • 泰和上村提線木偶戲(圖)
    泰和縣上模鄉上村村,歷史悠久、文風鼎盛,提線木偶戲在該村傳承至今,已逾百年。上村木偶戲班的藝人屬半農半藝。平日辛勤勞作,忙於耕種,稍得空閒,師徒相授,反覆演練。農閒季節,相約組班,挑著行頭走村串鄉施展絕技,足跡可達方圓百裡。
  • 廣東河源:龍川木偶戲百年傳承逢新春 木偶情牽四代人
    在漫漫歷史長河裡,中華兒女發展出了非常多形式的戲劇表演,以此展現生活的喜怒哀樂,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教化一方水土的作用。其中,木偶戲便是這座碩大藝術花園中最為瑰麗的一朵。相較於其他戲曲表演形式,木偶戲是一種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