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歷史長河裡,中華兒女發展出了非常多形式的戲劇表演,以此展現生活的喜怒哀樂,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教化一方水土的作用。其中,木偶戲便是這座碩大藝術花園中最為瑰麗的一朵。相較於其他戲曲表演形式,木偶戲是一種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發展至今的數百年歷史中,演變出了非常多種類的木偶戲表演,都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是當地節慶時最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之一。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木偶戲對於龍川人民,乃至整個河源客家人而言,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龍川木偶戲融合雕刻、表演、劇本、舞蹈、音樂等諸多要素,在河源市龍川縣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河源市龍川縣黎咀鎮、佗城鎮等地。其中,以黎咀鎮虎口村的木偶戲表演最為出名。黎咀鎮木偶戲的發展路程與整個龍川木偶戲的演變興衰息息相關,它的開創、興起、沒落與復甦對於整個龍川客家文化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龍川手擎木偶戲展演。圖片來源:河源鄉情報
興起:花繁龍川,果落桂土
龍川木偶戲的成長與黎咀鎮駱氏家族是分隔不開的。清末年間,駱氏兄弟在黎咀鎮虎口村開了一家專以客家傳統樂器表演的「八音館」,以出外演出謀生。為了豐富表演形式與內容,他們與福建泉州的民間藝人學習了木偶戲製作、表演藝術,並將此帶回了龍川,兄弟倆分別成立了「兆豐年」和「賀豐年」兩個木偶戲班,吸納了10多名學員。當時,兩個戲班活躍在興寧、五華、和平及江西定南、信豐、龍南等一帶,常表演《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等傳統戲,小有名氣,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多年沉澱,龍川木偶戲在周邊一帶名氣越發響亮。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當時河源市龍川縣文化部門的幫助下,駱氏第二代傳人駱民生等人將原來的「兆豐年」與「賀豐年」戲班中的部分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組織起來,籌建了「龍川縣文聯線劇隊」,由駱民生擔任隊長。線劇隊以客家山歌劇的形式,創作排練了《生產不忘鬥爭》、《喜事》等現代歌劇,不僅表演舞臺更大,還配上了燈光及布景,給了當時群眾耳目一新的享受。線劇隊跋山涉水,不僅活躍在龍川縣周邊地區,還果斷進行了改革,通過增加了粵劇、京劇及各方言等表演形式,得到了廣州等地群眾的認可。
五十年代中,龍川文聯線劇隊改名為龍川線劇隊,並為來自前蘇聯、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專家進行表演,得到了外國專家的高度讚揚。龍川縣線劇團的精湛表演得到了廣西民眾的稱讚,當時廣西文化部門向廣東省文化局提出申請,要求龍川縣線劇團全團留在廣西,將木偶藝術傳入廣西。這一請求得到了廣東省文化局的同意,1956年,龍川縣線劇團留在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木偶劇團」,駱民生擔任該團副團長。駱民生舉家遷至廣西,一心一意要將龍川木偶戲的光彩在廣西的沃土上發揚光大。
龍川木偶戲傳入廣西,不僅給了木偶戲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創作支持,也為木偶戲表演提供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機會。他們多次到新加坡、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國家演出,創演的第一步木偶芭蕾舞劇《小美人魚》,以精巧的構思和精妙的演出在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駱錦標與其子駱志鴻表演傳統提線木偶。圖片來源:河源鄉情報
發展:木偶回鄉,情回故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木偶表演老藝術家駱月生和駱枚生相繼退休,從廣西回到了家鄉。當時河源市龍川縣文化局得知消息後,特地鼓勵兩位老藝術家重組虎口木偶隊。從廣西回到家鄉虎口村的駱錦標(駱民生之子)與黎咀鎮民間木偶愛好者鄭秋元、丘俊等經常發起木偶小戲表演的活動,娛樂鄉民的同時,磨鍊技藝。這一舉動,得到龍川縣文化部門的重視,並邀請他們成立「龍川黎咀木偶劇團」,到省內外進行演出。沉寂多年的龍川木偶戲,一時又再風光。短短幾年時間內,創排了多個精品節目,得到了河源、惠州、東莞及香港等地群眾的歡迎。
進入八十年代後,因建制變動等問題,該劇團最終也面臨解散的局面。駱錦標等龍川木偶戲表演藝術家們仍始終堅信,雖然劇團解散了,龍川木偶戲已經深深紮根在龍川人民的心中,傳承近百年的技藝不會就此消散,當地的群眾也不會忘記這門給他們帶來無數歡聲笑語的藝術。駱錦標等閒時給村民或者感興趣的朋友表演,沒有完全放下這門手藝。直至2004年,在河源市、龍川縣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下,龍川縣黎咀木偶劇團重新成立,原劇團成員紛紛回來,他們都在等著團聚的這一天。
現今,是第四代傳承人駱志鴻擔任團長,在繼承傳統木偶製作、表演藝術的基礎上,融入燈光、音效等現代元素,並通過提線木偶到杖頭手擎木偶的發展,給民眾提供更加豐富與精彩的表演感受。
駱錦標雖已年近八旬,但他仍放心不下經營了一輩子的木偶戲表演。只要有演出,只要他身體能承受,他都跟著劇團到處去,偶爾親自上臺表演,或者在臺上幫忙整理木偶及道具。木偶表演是駱氏一家祖輩流傳的手藝,能看到它再度發光發熱,是駱錦標最大的心願。
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手擎木偶。圖片來源:河源鄉情報
傳承:政府搭臺,木偶唱戲
百餘年砥礪前行,龍川木偶戲從最開始的簡單演出發展到現在的相對完整的表演體系,走過來漫長的一條道路。現如今,河源市龍川縣黎咀木偶劇團的成員都是當地的村民,平均年齡在五十歲左右。剛恢復成立的那幾年,在為群眾帶去精彩表演的同時,駱志鴻背地裡一直在擔憂,缺少年輕血液的加入,演員們漸漸老去,木偶戲面臨後繼無人、青黃不接的窘境。
為傳承弘揚民間傳統藝術,落實建設文化大省戰略,在河源市龍川縣文化部門的支持及幫助下,2007年,龍川黎咀木偶劇團參加河源市第三屆民間文藝匯演,並榮獲二等獎。同年,龍川手擎木偶戲被列為河源市第一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龍川手擎木偶戲被列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龍川黎咀木偶劇團再度走出了龍川,在河源、東莞、惠州等地藝術節上再綻風採。而駱錦標也於2011年被列為省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子駱志鴻於2017年被列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一項目,父子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實屬罕見。
伴隨著龍川手擎木偶戲被評為省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河源市、龍川縣高度重視這一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除組織巡演、提供演出機會外,實現文化部門還通過設立龍川手擎木偶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成立木偶戲保護機構和基金,選定製作師傅、導演、教練和招收新學員等舉措,讓更多年輕的學員投身到龍川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上。市縣各文化部門還聯合劇團的老藝術家們,在河源各區縣中小學內開設木偶戲表演興趣班,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展示木偶的製作與表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
時代在前行,龍川手擎木偶戲也在順應時代的浪潮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駱錦標與駱志鴻兩父子只要一有時間,就會給市、縣各學校興趣班的孩子們上課。看著課堂上孩子們興奮而朝氣的臉龐,他們相信,這項具有濃厚情懷與客家風情的傳統藝術將會接著在這片土地開出更大、更美的花朵。(來源:河源鄉情報 林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