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龍川木偶戲百年傳承逢新春 木偶情牽四代人

2020-12-23 中國文明網

  在漫漫歷史長河裡,中華兒女發展出了非常多形式的戲劇表演,以此展現生活的喜怒哀樂,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教化一方水土的作用。其中,木偶戲便是這座碩大藝術花園中最為瑰麗的一朵。相較於其他戲曲表演形式,木偶戲是一種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發展至今的數百年歷史中,演變出了非常多種類的木偶戲表演,都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是當地節慶時最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之一。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木偶戲對於龍川人民,乃至整個河源客家人而言,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龍川木偶戲融合雕刻、表演、劇本、舞蹈、音樂等諸多要素,在河源市龍川縣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河源市龍川縣黎咀鎮、佗城鎮等地。其中,以黎咀鎮虎口村的木偶戲表演最為出名。黎咀鎮木偶戲的發展路程與整個龍川木偶戲的演變興衰息息相關,它的開創、興起、沒落與復甦對於整個龍川客家文化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龍川手擎木偶戲展演。圖片來源:河源鄉情報

  興起:花繁龍川,果落桂土

  龍川木偶戲的成長與黎咀鎮駱氏家族是分隔不開的。清末年間,駱氏兄弟在黎咀鎮虎口村開了一家專以客家傳統樂器表演的「八音館」,以出外演出謀生。為了豐富表演形式與內容,他們與福建泉州的民間藝人學習了木偶戲製作、表演藝術,並將此帶回了龍川,兄弟倆分別成立了「兆豐年」和「賀豐年」兩個木偶戲班,吸納了10多名學員。當時,兩個戲班活躍在興寧、五華、和平及江西定南、信豐、龍南等一帶,常表演《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等傳統戲,小有名氣,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多年沉澱,龍川木偶戲在周邊一帶名氣越發響亮。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當時河源市龍川縣文化部門的幫助下,駱氏第二代傳人駱民生等人將原來的「兆豐年」與「賀豐年」戲班中的部分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組織起來,籌建了「龍川縣文聯線劇隊」,由駱民生擔任隊長。線劇隊以客家山歌劇的形式,創作排練了《生產不忘鬥爭》、《喜事》等現代歌劇,不僅表演舞臺更大,還配上了燈光及布景,給了當時群眾耳目一新的享受。線劇隊跋山涉水,不僅活躍在龍川縣周邊地區,還果斷進行了改革,通過增加了粵劇、京劇及各方言等表演形式,得到了廣州等地群眾的認可。

  五十年代中,龍川文聯線劇隊改名為龍川線劇隊,並為來自前蘇聯、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專家進行表演,得到了外國專家的高度讚揚。龍川縣線劇團的精湛表演得到了廣西民眾的稱讚,當時廣西文化部門向廣東省文化局提出申請,要求龍川縣線劇團全團留在廣西,將木偶藝術傳入廣西。這一請求得到了廣東省文化局的同意,1956年,龍川縣線劇團留在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木偶劇團」,駱民生擔任該團副團長。駱民生舉家遷至廣西,一心一意要將龍川木偶戲的光彩在廣西的沃土上發揚光大。

  龍川木偶戲傳入廣西,不僅給了木偶戲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創作支持,也為木偶戲表演提供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機會。他們多次到新加坡、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國家演出,創演的第一步木偶芭蕾舞劇《小美人魚》,以精巧的構思和精妙的演出在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駱錦標與其子駱志鴻表演傳統提線木偶。圖片來源:河源鄉情報

  發展:木偶回鄉,情回故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木偶表演老藝術家駱月生和駱枚生相繼退休,從廣西回到了家鄉。當時河源市龍川縣文化局得知消息後,特地鼓勵兩位老藝術家重組虎口木偶隊。從廣西回到家鄉虎口村的駱錦標(駱民生之子)與黎咀鎮民間木偶愛好者鄭秋元、丘俊等經常發起木偶小戲表演的活動,娛樂鄉民的同時,磨鍊技藝。這一舉動,得到龍川縣文化部門的重視,並邀請他們成立「龍川黎咀木偶劇團」,到省內外進行演出。沉寂多年的龍川木偶戲,一時又再風光。短短幾年時間內,創排了多個精品節目,得到了河源、惠州、東莞及香港等地群眾的歡迎。

  進入八十年代後,因建制變動等問題,該劇團最終也面臨解散的局面。駱錦標等龍川木偶戲表演藝術家們仍始終堅信,雖然劇團解散了,龍川木偶戲已經深深紮根在龍川人民的心中,傳承近百年的技藝不會就此消散,當地的群眾也不會忘記這門給他們帶來無數歡聲笑語的藝術。駱錦標等閒時給村民或者感興趣的朋友表演,沒有完全放下這門手藝。直至2004年,在河源市、龍川縣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下,龍川縣黎咀木偶劇團重新成立,原劇團成員紛紛回來,他們都在等著團聚的這一天。

  現今,是第四代傳承人駱志鴻擔任團長,在繼承傳統木偶製作、表演藝術的基礎上,融入燈光、音效等現代元素,並通過提線木偶到杖頭手擎木偶的發展,給民眾提供更加豐富與精彩的表演感受。

  駱錦標雖已年近八旬,但他仍放心不下經營了一輩子的木偶戲表演。只要有演出,只要他身體能承受,他都跟著劇團到處去,偶爾親自上臺表演,或者在臺上幫忙整理木偶及道具。木偶表演是駱氏一家祖輩流傳的手藝,能看到它再度發光發熱,是駱錦標最大的心願。

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手擎木偶。圖片來源:河源鄉情報

  傳承:政府搭臺,木偶唱戲

  百餘年砥礪前行,龍川木偶戲從最開始的簡單演出發展到現在的相對完整的表演體系,走過來漫長的一條道路。現如今,河源市龍川縣黎咀木偶劇團的成員都是當地的村民,平均年齡在五十歲左右。剛恢復成立的那幾年,在為群眾帶去精彩表演的同時,駱志鴻背地裡一直在擔憂,缺少年輕血液的加入,演員們漸漸老去,木偶戲面臨後繼無人、青黃不接的窘境。

  為傳承弘揚民間傳統藝術,落實建設文化大省戰略,在河源市龍川縣文化部門的支持及幫助下,2007年,龍川黎咀木偶劇團參加河源市第三屆民間文藝匯演,並榮獲二等獎。同年,龍川手擎木偶戲被列為河源市第一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龍川手擎木偶戲被列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龍川黎咀木偶劇團再度走出了龍川,在河源、東莞、惠州等地藝術節上再綻風採。而駱錦標也於2011年被列為省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子駱志鴻於2017年被列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一項目,父子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實屬罕見。

  伴隨著龍川手擎木偶戲被評為省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河源市、龍川縣高度重視這一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除組織巡演、提供演出機會外,實現文化部門還通過設立龍川手擎木偶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成立木偶戲保護機構和基金,選定製作師傅、導演、教練和招收新學員等舉措,讓更多年輕的學員投身到龍川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上。市縣各文化部門還聯合劇團的老藝術家們,在河源各區縣中小學內開設木偶戲表演興趣班,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展示木偶的製作與表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

  時代在前行,龍川手擎木偶戲也在順應時代的浪潮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駱錦標與駱志鴻兩父子只要一有時間,就會給市、縣各學校興趣班的孩子們上課。看著課堂上孩子們興奮而朝氣的臉龐,他們相信,這項具有濃厚情懷與客家風情的傳統藝術將會接著在這片土地開出更大、更美的花朵。(來源:河源鄉情報 林湧生)

相關焦點

  • 千年古縣的非遺傳承——廣東龍川手擎木偶戲
    舊縣治龍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龍川故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素有「嶺南古城「之稱,見證了2000多年來龍川人文歷史的嬗變,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據《龍川縣誌》記載,早在20世紀初,龍川就有木偶戲劇種,由黎咀虎口村老藝人駱三和駱七兩兄弟從福建泉州引入,當時虎口村有兩個提線木偶戲班,尤為出名,班名叫「兆豐年」和「賀豐年」。
  • 廣東龍川千年古縣民間非遺藝術鬧新春(圖)
    廣東龍川千年古縣民間非遺藝術鬧新春(圖) 2016-02-08 20:49: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廣東河源龍川7萬多人鬧新春
  • 寧化:傳承客家提線木偶戲
    寧化提線木偶戲,俗稱傀儡戲,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俗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寧化提線木偶戲逐漸走向衰落,藝人紛紛改行。為傳承保護好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9月,水茜中心學校將木偶戲引進校園,成立木偶戲社團,現有社員40多名。賴家麒被學校聘請為木偶戲社團指導老師,定期進校指導師生排練木偶戲。
  • 客家絕活——五華提線木偶戲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和漳州接壤,南部與潮州、揭陽、汕尾毗鄰,西部與河源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相連。  梅州是客家人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菜之鄉、廣東漢劇之鄉、廣東漢樂之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溫泉之鄉、長壽之鄉、版畫之鄉等美稱。
  • 湛江木偶戲上榜 將製作系列動畫傳承
    其中,由湛江市赤坎區申報的非遺項目「木偶戲(湛江木偶戲)」榜上有名。 木偶戲表演。 記者 李嘉斌 攝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是融合表演、戲曲、雕刻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一直活躍在雷州半島城鄉大地。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原標題: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童話故事裡,因為說謊而被仙女姐姐懲罰會長
  • 傳承千年的木偶戲,演離合相遇悲喜為誰,木偶的分類與簡介
    據《漳州府志》記載,宋時龍溪地區就已經有木偶戲出現,清代中期布袋木偶戲興盛發展起來,民國初期後出現專職藝人和戲班。布袋木偶的種類又包括扁擔戲、被窩戲、要苟利子、布袋戲等,分布於北京、福建、閩南等地。提線木偶以流行閩南地區的泉州木偶戲最為有名,有絲戲、懸絲傀儡、加禮、嘉禮等名稱。「加禮」是指福建地區在婚嫁等隆重節日中,以表演提線木偶戲為大禮。3、託輥木偶又名杖頭木偶、杖頭傀儡、舉偶,「杖」指操縱木偶用的操縱木杖,「 頭」指木偶的偶首。
  • 一雙手撐起的草根藝術--木偶戲
    一丈見方的舞臺,離地四尺半,臺中掛簾幕,兩尺木偶踏樂走。這就是潮州鐵枝木偶戲,這項精彩絕倫的民間藝術流行於廣東潮汕一帶,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戲劇類。木偶戲因主演材料不同,中國的傳統影戲分手影戲、紙影戲和皮影戲三大類。潮州的鐵枝木偶戲又稱「紙影戲」,發源於宋朝,興盛於明清,改革於民國初年。
  • 水中木偶情
    除了活躍在越南北部鄉村的水上木偶戲班外,河內市的升龍水上木偶劇院和越南水上木偶劇院,以及胡志明市水上木偶劇院等也是水上木偶戲的主力軍,劇院上演的劇目包括充滿鄉野氣息的《插秧》、《鬥水牛》、《賽龍舟》、《狐狸偷鴨》,歷史題材的《黎王還劍》、《縣官出遊》、《李太祖遷都》以及北部民間歌舞等。在河內水上木偶劇院看戲時,一對父子陶醉的神情感動了我。
  • 潮州鐵枝木偶戲:掌上演繹潮汕文化
    原本僵硬的木頭經過手工藝創作,擁有了惟妙惟肖的神情和身段,戲班藝人用三根鐵枝操縱木偶的軀幹和雙手,配上紮實的潮劇唱腔,成為了潮州鐵枝木偶戲經典的表演場面,這項精彩絕倫的民間藝術流行於廣東潮汕一帶,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戲劇類。鐵枝木偶不僅支撐起一臺戲,更撐起底蘊深厚、異彩紛呈的潮汕傳統文化。
  • 龍川今晚又將亮相央視!快搬好小板凳
    河源又雙叒叕要上央視啦! 這次是我們獨具韻味的龍川~ 就在今晚(9月21日23:26) CCTV10—央視科教頻道 《中國影像方志》欄目 將播出廣東卷龍川篇
  • 中國木偶劇院皮影戲與木偶戲 傳統藝術大PK
    金秋十月,國慶節期間中國木偶劇院為觀眾們準備了豐盛的視聽盛宴,傳統藝術劇目齊上陣。中國木偶劇院小鈴鐺劇場上演杖頭木偶童話劇《貪吃的小黑貓》 《咕咚來了》《蝸牛刷牙》,龍在天皮影藝術團在酷寶寶劇場上演皮影戲《貪吃的小老鼠》《喜羊羊學習班》。兩大傳統藝術的碰撞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根據歷史判斷,木偶戲正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應該最遲在公元550—577年的北齊時代,那時己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湞的戲劇形式。木偶產生的年代並無準確記載,根據出土文獻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春秋、戰國有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 河源龍川:高質量 新發展
    9月12日-14日,「傳承千年文脈 打造人文名縣」——2018主流媒體走進河源龍川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佗城、霍山風景區、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等地,從經濟、旅遊、文化等方面了解助力龍川高質量發展的條件。
  • 指掌間的藝術,敘述傳統木偶戲種類
    木偶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歷史悠久,在古代也稱傀儡戲。相傳周穆王時期就有工匠拿著木偶表演歌舞,但真正作為戲劇性表演,普遍被認可的說法是「源於漢,興於唐」。杭州有「木人說」,廣東有「抓頸杖頭」,四川的杖頭木偶戲更是分大中小三種形式,北京也分「大苟利子」和「小苟利子」兩種。表演者通過雙手的搓、捻、掂、點、擺、扣、轉、擰等手法,靈活運用,使偶人動作明快灑脫,惟妙惟肖。
  • 歷史悠久,遍及全國的木偶戲,種類多少種!
    一個木偶一般有十幾根基本線,特殊角色多至三十餘根。表演時,演員一手執操縱板提著木偶,一手撥弄不同的吊線,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做出各種動作,故又稱「線吊戲」提線木偶身高約66釐米,眼、嘴均可活動,主要流行於陝西、福建、廣東、湖南等地。鐵枝木偶又稱為鐵枝戲」「紙影戲」等,是通過硬鐵線抽動木偶的軀幹和兩肢進行表演,主要盛行於廣東、福建一帶。
  • 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人文的旅行愛好者,到越南旅行就不應錯過越南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舞臺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臺戲,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偶戲。升龍劇院樂手和歌手水上木偶劇院的木偶戲以水面為舞臺,木偶浮於水面上,左邊一班樂手,身著越南傳統服飾,彈奏和演唱越南民間傳統樂曲為木偶戲配樂。水上木偶戲開始,舞臺兩邊響起急促的民間樂器聲,帷幕漸漸打開。
  • 南派掌中木偶戲的發展困局:傳統從指間滑落
    就南派掌中木偶戲而言,在「指間」成就的傳奇,必須在「指間」重建   在福建泉州晉江地區繁衍興盛並廣泛流傳於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的南派掌中木偶戲,俗稱南派布袋戲,傳承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這個劇種的特點是,以掌中木偶扮飾人物,以說唱講故事,木偶動作涵化戲曲身段,木偶表演與語言藝術相生相融,技術性、文學性、音樂性和趣味性兼具。
  • 手端木偶戲是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
    手端木偶戲在民間又稱「端戲子」「蚊帳戲」,是流傳在信豐縣的一種將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時用腳擊打樂器伴奏,根據不同角色模仿各種唱腔,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表演藝術,曾經在贛南廣為流傳,風格各有不同,堪稱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但現在卻極為罕見。由於設備簡單,人員精幹,生、旦、淨、末、醜均由一人操縱和配唱,手端木偶戲被稱為「戲王」,又叫「小王班」。
  • 木偶戲
    作者:筱敏鄉間的木偶戲比較簡陋,便是城裡百姓,所需的也差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