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百家號:細雨說歷史
繼驃國而起的,是緬族建立的蒲甘國家。蒲甘是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位於國境中部,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遊左岸。位於流經緬甸中央之伊洛瓦底江中遊,為緬族之中心地區。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緬族的起源和蒲甘國家的建立吧!
1044年,緬王阿奴律陀即位,不久即統一緬甸,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蒲甘王朝。但是,緬族從何而來,緬人如何建立起他們的國家,卻是緬甸史中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直到現在,歷史學家對這一問題仍然各執一端,意見紛紜。最早的一種說法,認為緬族是從印度遷來的。英國人潘爾首創此說。潘爾多年擔任下緬甸英國專員,熟諳緬語1883年出版他寫的《緬甸史》,是第一部由西方人寫的緬甸通史。潘爾在此書中根據《琉璃宮史》中有關印度王子來到緬甸於公元前850年建立太公古國的傳說,提出了緬族來自印度的看法。
潘爾認為緬人稱為「巴瑪」,是因為他們來自印度拉馬普得拉河流域。但此說法並沒有考古和文獻根據,而且緬族人在質、語言上的特徵,顯然不同於古代印度民族。因此,此說並沒有被後接受。影響更大的,是緬人起源於中國西北說。首創此說的是英國學者登·盧斯。早在30年代,盧斯就提出了這一看法。他直到晚年一直堅這一看法,認為緬族的先民是羌人,生活在中國西北甘肅一帶,與11紀在中國甘肅一帶建立西夏的党項人,有語言上的密切關係,同出一源緬族的先民在南下途中,於7-8世紀到達中國雲南瀾滄江以西地區。《雲南志》中所記載的「望苴蠻」,「茫蠻」,「望外喻」等部落,就是原始人。
9世紀,他們進入緬甸,建立蒲甘城。盧斯的觀點後來被緬甸史家丹東、吳巴信等接受,在緬甸有很大影響。但是,盧斯的看法並沒有人信服的考古學、民族學和文獻學的論據。中國一些民族學家認為望直蠻、望外喻是佤族的先民,茫蠻是傣族的先民。他們與緬族並沒有族屬源上的聯繫。哈威的《緬甸史》成書於盧斯提出上述觀點前。哈威對緬人起源的斜述,語焉不詳。他只是認為緬甸最早的居民是印度尼西亞人,早已無絲毫遺蹟。後來,「來自西藏東部的藏緬人」「順大江而下」進入緬甸,但其遷移的時間和路線,已難以考證。他又認為,驃人可能就是緬人的前身。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緬人源於中國雲南。
尹梓鎰在1930年寫的《緬甸史略》中提出,緬人系出中國西南民族百濮的一支—蒲人。另一位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所說的「靡莫」,就是緬族的祖先。緬甸獨立後,一些緬甸學者提出了蒲甘王朝前緬甸就有緬人存在,緬族起源於緬甸中部的觀點。我國一些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方國瑜先生認為國就是細族建立的國家。陳先生進而認為,與緬是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同一個民族,細人在國時期處於部落聯盟階段,尚未形成民族、到11-12世紀蒲甘王朝時期,才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緬族我國另一位學者趙嘉文認為,細族是屬於藏語系的民族。
《雲南志》中所記載的「望蜜」「望直子蠻」「望外喻」等並不是孟一高棉系的民族,而是屬於藏細語系的民族,是緬族的先民。本書作者認為,細人與人在緬甸古代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從歷史上看,驃人在細人見於史籍記載前,就早已建立了他們的國家。在緬人建立的蒲甘王朝時期,人仍然存在,甚至直到1世紀下半葉仍然有驃人部落的活動。《元史》就多次提到13世紀下半葉活動於緬甸的縹甸、驃國等部落或國家,並且把他們與國並列。元人所撰的《招捕總錄》中「大理金齒」條也說,「至元七年,徵金齒、驃國五部未降者,破其二部」。可見,緬與驃顯然是不同的民族。從生活習俗來看,緬與驃也極不相同。
蒲甘時期的緬族,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若干特點。一是善騎,宋人周去非說,蒲甘的緬人「不鞍而騎」趙汝適在《諸蕃志·蒲甘國》中也說,「其國產馬,不鞍而騎」。二是喜歡飲用牛奶,這在碑銘中有許多記載。這些生活習俗顯然不同於農耕和以稻米為主食的驃人,而與遊牧的藏緬人相似。至於緬人究竟起源於何處,還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由於文獻和考古資料的缺乏,現在還難以下定論驃國並不只是驃人之國,而是包括了隸屬關係鬆散、有許多屬國、部落的國家。在這許多部落中,就包括了緬人部落。驃國時期,緬人部落主要分布在以蒲甘為中心的緬甸中部地區。在《新唐書·驃國傳》所列舉的驃國部落中,有一個叫擔泊。據考證,擔泊就是蒲甘。
當然,在驃國的298個部落中,緬人部落絕不止一個。緬人部落所處的地區,正是伊洛瓦底江、欽敦江等主要大河匯流處,又是驃國都城室利差羅與另一座城市汗林南北交往的必經之途,這一優越的地理環境既有利於緬人諸部落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又利於緬人吸收先進的票人文化。緬人所居地區的沿江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被稱為「大澤之鄉」。緬人在這一地區發展了農業,繁衍人口,壯大了力量。據緬甸史書記載,以頻耶為首領的緬人於849年建國。但是,對於從9世紀到11世紀中葉緬甸的具體情況,中、緬文史料都缺少確切的記載。從緬甸史籍《琉璃宮史》的敘述看,新王國在一開始是不穩定的。
931年,蒲甘國王梯因屈輕車簡從外出,因感到饑渴,在附近田中摘一些胡瓜來吃。瓜田的主人修羅漢不知道他是國王,將他一鋤打死,國王的扈從大吃一驚,竟將錯就錯,擁立修羅漢為國王,緬甸史上稱之為「胡瓜王」。10世紀末,王族混修恭驃殺胡瓜王,自立為王。但不久在胡瓜王之子棄須和須迦帝的逼迫下退位。1044年,混修恭驃之子阿奴律陀殺死須迦帝,登上王位,才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混亂局面,建立起蒲甘王朝,此後,緬甸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1050年的兩塊佔文的碑銘,最早提到蒲甘。孟文碑銘1093年提到蒲甘,而緬文碑銘直到1196年才提到蒲甘。
關於緬族的起源和蒲甘國家的建立,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到這裡,小編覺得,蒲甘時期的緬族,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若干特點,比如善騎,和牛奶等。很多生活習俗顯然不同於農耕和以稻米為主食的驃人,而與遊牧的藏緬人相似。大家是怎麼看的呢?看了小編的文章,大家是不是有很多的想法了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說說你們的看法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