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王阿奴律陀即位,建立歷史上統一的封建國家,蒲甘王朝

2021-01-11 細雨說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細雨說歷史

繼驃國而起的,是緬族建立的蒲甘國家。蒲甘是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位於國境中部,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遊左岸。位於流經緬甸中央之伊洛瓦底江中遊,為緬族之中心地區。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緬族的起源和蒲甘國家的建立吧!

1044年,緬王阿奴律陀即位,不久即統一緬甸,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蒲甘王朝。但是,緬族從何而來,緬人如何建立起他們的國家,卻是緬甸史中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直到現在,歷史學家對這一問題仍然各執一端,意見紛紜。最早的一種說法,認為緬族是從印度遷來的。英國人潘爾首創此說。潘爾多年擔任下緬甸英國專員,熟諳緬語1883年出版他寫的《緬甸史》,是第一部由西方人寫的緬甸通史。潘爾在此書中根據《琉璃宮史》中有關印度王子來到緬甸於公元前850年建立太公古國的傳說,提出了緬族來自印度的看法。

潘爾認為緬人稱為「巴瑪」,是因為他們來自印度拉馬普得拉河流域。但此說法並沒有考古和文獻根據,而且緬族人在質、語言上的特徵,顯然不同於古代印度民族。因此,此說並沒有被後接受。影響更大的,是緬人起源於中國西北說。首創此說的是英國學者登·盧斯。早在30年代,盧斯就提出了這一看法。他直到晚年一直堅這一看法,認為緬族的先民是羌人,生活在中國西北甘肅一帶,與11紀在中國甘肅一帶建立西夏的党項人,有語言上的密切關係,同出一源緬族的先民在南下途中,於7-8世紀到達中國雲南瀾滄江以西地區。《雲南志》中所記載的「望苴蠻」,「茫蠻」,「望外喻」等部落,就是原始人。

9世紀,他們進入緬甸,建立蒲甘城。盧斯的觀點後來被緬甸史家丹東、吳巴信等接受,在緬甸有很大影響。但是,盧斯的看法並沒有人信服的考古學、民族學和文獻學的論據。中國一些民族學家認為望直蠻、望外喻是佤族的先民,茫蠻是傣族的先民。他們與緬族並沒有族屬源上的聯繫。哈威的《緬甸史》成書於盧斯提出上述觀點前。哈威對緬人起源的斜述,語焉不詳。他只是認為緬甸最早的居民是印度尼西亞人,早已無絲毫遺蹟。後來,「來自西藏東部的藏緬人」「順大江而下」進入緬甸,但其遷移的時間和路線,已難以考證。他又認為,驃人可能就是緬人的前身。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緬人源於中國雲南。

尹梓鎰在1930年寫的《緬甸史略》中提出,緬人系出中國西南民族百濮的一支—蒲人。另一位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所說的「靡莫」,就是緬族的祖先。緬甸獨立後,一些緬甸學者提出了蒲甘王朝前緬甸就有緬人存在,緬族起源於緬甸中部的觀點。我國一些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方國瑜先生認為國就是細族建立的國家。陳先生進而認為,與緬是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同一個民族,細人在國時期處於部落聯盟階段,尚未形成民族、到11-12世紀蒲甘王朝時期,才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緬族我國另一位學者趙嘉文認為,細族是屬於藏語系的民族。

《雲南志》中所記載的「望蜜」「望直子蠻」「望外喻」等並不是孟一高棉系的民族,而是屬於藏細語系的民族,是緬族的先民。本書作者認為,細人與人在緬甸古代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從歷史上看,驃人在細人見於史籍記載前,就早已建立了他們的國家。在緬人建立的蒲甘王朝時期,人仍然存在,甚至直到1世紀下半葉仍然有驃人部落的活動。《元史》就多次提到13世紀下半葉活動於緬甸的縹甸、驃國等部落或國家,並且把他們與國並列。元人所撰的《招捕總錄》中「大理金齒」條也說,「至元七年,徵金齒、驃國五部未降者,破其二部」。可見,緬與驃顯然是不同的民族。從生活習俗來看,緬與驃也極不相同。

蒲甘時期的緬族,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若干特點。一是善騎,宋人周去非說,蒲甘的緬人「不鞍而騎」趙汝適在《諸蕃志·蒲甘國》中也說,「其國產馬,不鞍而騎」。二是喜歡飲用牛奶,這在碑銘中有許多記載。這些生活習俗顯然不同於農耕和以稻米為主食的驃人,而與遊牧的藏緬人相似。至於緬人究竟起源於何處,還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由於文獻和考古資料的缺乏,現在還難以下定論驃國並不只是驃人之國,而是包括了隸屬關係鬆散、有許多屬國、部落的國家。在這許多部落中,就包括了緬人部落。驃國時期,緬人部落主要分布在以蒲甘為中心的緬甸中部地區。在《新唐書·驃國傳》所列舉的驃國部落中,有一個叫擔泊。據考證,擔泊就是蒲甘。

當然,在驃國的298個部落中,緬人部落絕不止一個。緬人部落所處的地區,正是伊洛瓦底江、欽敦江等主要大河匯流處,又是驃國都城室利差羅與另一座城市汗林南北交往的必經之途,這一優越的地理環境既有利於緬人諸部落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又利於緬人吸收先進的票人文化。緬人所居地區的沿江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被稱為「大澤之鄉」。緬人在這一地區發展了農業,繁衍人口,壯大了力量。據緬甸史書記載,以頻耶為首領的緬人於849年建國。但是,對於從9世紀到11世紀中葉緬甸的具體情況,中、緬文史料都缺少確切的記載。從緬甸史籍《琉璃宮史》的敘述看,新王國在一開始是不穩定的。

931年,蒲甘國王梯因屈輕車簡從外出,因感到饑渴,在附近田中摘一些胡瓜來吃。瓜田的主人修羅漢不知道他是國王,將他一鋤打死,國王的扈從大吃一驚,竟將錯就錯,擁立修羅漢為國王,緬甸史上稱之為「胡瓜王」。10世紀末,王族混修恭驃殺胡瓜王,自立為王。但不久在胡瓜王之子棄須和須迦帝的逼迫下退位。1044年,混修恭驃之子阿奴律陀殺死須迦帝,登上王位,才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混亂局面,建立起蒲甘王朝,此後,緬甸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1050年的兩塊佔文的碑銘,最早提到蒲甘。孟文碑銘1093年提到蒲甘,而緬文碑銘直到1196年才提到蒲甘。

關於緬族的起源和蒲甘國家的建立,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到這裡,小編覺得,蒲甘時期的緬族,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若干特點,比如善騎,和牛奶等。很多生活習俗顯然不同於農耕和以稻米為主食的驃人,而與遊牧的藏緬人相似。大家是怎麼看的呢?看了小編的文章,大家是不是有很多的想法了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說說你們的看法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真正意義上的蒲甘王朝橫空出世
    1044年,緬王阿奴律陀即位,不久即統一緬甸,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蒲甘王朝。但是,緬族從哪裡來,緬人又是如何建立他們的國家的,在緬甸史中卻是一個存在嚴重爭議的問題。 比較流行的說法有這麼幾種。
  • 緬甸歷史上強盛的「蒲甘王朝」,是如何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緬甸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在緬甸歷史上,蒲甘王朝(849-1287年)是一個國力相對強盛,社會繁榮的朝代,在阿奴律陀在位期間(1044-1078年),建立起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宋史》 稱:「 今蒲甘,乃大國,不可下視附庸小國。」2019年7月6日,緬甸蒲甘文化地區正式成為緬甸的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產。
  •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經濟文化類型的轉換對緬人的風俗習慣影響很大。1044年阿奴律陀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1057年阿奴律陀南攻直通,迎來了佛經,確立了佛教的國教地位,使緬族社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可以說緬族是伴隨著佛教信仰的確立而形成的。緬族人熱情好客、正直誠實、克己求善、樂於助人的民族品德來源於佛教的影響。各種倫理觀念如尊老愛幼等都與佛教相關。
  • 寶塔建成,國化成灰,昔日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為何最終走向衰亡
    沒有外部勢力入侵風險的緬人,在蒲甘這塊兒肥沃的土地之上,繁衍生息,不斷發展著,一直到了1044年,阿奴律陀即位之後,積攢了兩百年實力的蒲甘王朝最終爆發,而阿奴律陀第一個目標就是南面的孟族人國家。而隨著直通國併入蒲甘版圖,南方其他孟族 人國家也相繼歸附,蒲甘王朝的版圖迅速擴張,在獲得了南方海港之後,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直接為蒲甘王朝提供了巨額財富,成為支撐其繼續北進、向西擴張的財力基礎,在蒲甘軍隊進攻之下,阿拉幹王國北部、撣邦南部悉數歸附蒲甘王朝,緬甸首次統一的希望,就在眼前。
  • 緬甸最厲害的三位君主,個個後世尊稱大帝,有個建立緬甸這個國家
    緬甸在公元1世紀左右誕生君主制,境內出現多個較小的奴隸國家、封建國家,公元11世紀初形成了統一的緬甸,此後經歷了多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直到19世紀末結束君主制,緬甸有1700多年君主制歷史。在緬甸的1700多年君主制歷史,有三位君主被後世尊稱大帝,毫無疑問是緬甸歷史最厲害的三位君主,他們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東籲王朝莽應龍、貢榜王朝雍籍牙。
  • 邱承彬淺談緬甸蒲甘佛塔奇觀
    據相關資料介紹,蒲甘最初是由19個村落匯集成的小鎮,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公元849年,披因比亞(也稱頻耶王,第一任緬甸君主及統治者,他於公元846年~公元878年統治緬甸,他是克魯王之子,於公元846年建立蒲甘王國,後把首都從坦巴瓦底即今普瓦薩,遷往蒲甘)在蒲甘築城,建城門12座,並挖護城河相圍。
  • 緬甸蒲甘王朝將蒙元使者斬殺,忽必烈興兵緬甸國王負荊請罪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元」,元朝正式建立,對外擴張仍然持續不斷。元朝徵戰到某一小國時,派使者前去招降,這一小國卻不知死活,殺掉元朝派去訪問的使者,還先手發兵打到中國雲南,不過結果可想而知,該小國慘遭滅國,這個小國就是緬甸蒲甘王朝。
  • 緬甸蒲甘 日出日落
    在蒲甘極盛之時,有幾萬佛塔,手指之處必有浮屠,指的就是當時隨處可見的佛塔。那麼,蒲甘怎樣由盛而衰,還要從它的歷史說起。蒲甘最初是由19個村落匯集成的小鎮,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公元849年,蒲甘築城,建城門12座,並挖護城河相圍。
  • 遊記:滿目浮屠話蒲甘
    阿如律陀王在蒲甘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從此,蒲甘開始成為歷代蒲甘王朝的京都。阿奴律陀王篤信佛教,他在徵服緬南部直通王國時曾獲32部《三藏》經、300名高僧和技藝高超的工匠多人。
  • 為什麼,南傳上座部佛教,能在蒲甘王朝得到發展呢?
    緬人在建立蒲甘王朝前,在宗教信仰上,可能已受到驃人與孟人的影響。阿奴律陀南徵孟人國家,當然並非僅僅出於宗教上的目的,但的確也具有宗教上的目的。如果當時以阿奴律陀為首的緬族上層毫不信仰佛教,就不會以求取佛經為藉口發動戰爭了。阿奴律陀南徵孟人國家特別是徵服直通,在緬甸佛教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 蒲甘王朝,是東方型的封建專制國家,有著王族和中央官僚體制
    百家原創作者:璐璐聊史了解過蒲甘時期歷史的朋友們,應該都了解,在蒲甘時期的國王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把土地分封給各地稱為「謬沙」的封建主和各級行政官員,由他們向農民徵稅和徵調勞役。各地的封建主必須定期向國王納貢,戰時則向國王提供軍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剝削關係。
  • 曼德勒,緬甸史上三大王朝中心,今日被看好的經貿城市
    此外,緬甸分裂時期群雄割據的彬牙王國、實皆王國、阿瓦王國等,也曾盤踞在曼德勒地區,甚至南方孟族、北方撣族建立的國家,都曾在這裡爭奪統治權力。蒲甘(Bagan)位在曼德勒的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匯流處,在國王阿奴律陀(Anawrahta)當政時期,修渠築壩大興水利、廣闢良田增產農糧、強化兵源軍防工事,因此兵馬糧草充足之下,開始南徵北討東蕩西除,成為第一個統一緬甸的王朝,奠定今日緬甸的雛形。
  • 緬甸歷史有三位君主尊稱大帝,哪三位君主?對緬甸有何偉大貢獻?
    筆者趁熱打鐵,介紹緬甸歷史三位被尊稱大帝的君主,他們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大帝、東籲王朝莽應龍大帝、貢榜王朝雍籍牙大帝,同樣道理,他們對緬甸歷史有偉大貢獻。 緬甸形成國家的時間比泰國早,以公元1044年蒲甘王朝建立為開始,此後經歷了三個大一統朝代和兩個大分裂時期,公元1885年英國漢諾瓦王朝滅掉緬甸貢榜王朝,從此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君主制在緬甸也隨之廢除,直到公元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
  • 緬甸古城蒲甘,看完真的長見識
    蒲甘是一座坐落於伊洛瓦底江畔的古城,儘管佔地僅40多平方公裡,但在歷史上卻擁有數以萬計的佛塔廟宇,與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日惹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南亞三大奇蹟」。據考古學家證實,蒲甘曾經至少屹立著1.3萬多座佛塔,而在當地民間傳說中,佛塔的數量更是多達448.6萬座之巨。
  • 瞭望塔上的蒲甘日出
    但炎熱乾燥的氣候有利於文物的保存,因此蒲甘地區的部分佛塔才得以保存至今。蒲甘也是一個歷史符號。公元1044年,緬族首領阿奴律陀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定都蒲甘,因此稱為蒲甘王朝。蒲甘王朝也是第一個由緬族建立的國家。在蒲甘王朝之前,緬甸境內已經生活著驃族、孟族、克倫族、若開族等民族,驃族建立了「汗林」「毗溼奴」和「室利差旦羅」三個城市國家。孟族建立了勃固和直通兩個國家。
  • 你知道緬甸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嗎?英國將緬甸納為一省
    ,那麼它在歷史上的樣子是怎樣的呢?緬甸歷史自史前從伊洛瓦底江開始,10世紀起緬族、孟族等族建立起結合印度教與佛教之王朝。緬甸經歷蒲甘,東籲(東固)等王朝,到19世紀末最後的王朝貢榜滅亡。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至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上座部佛教為國教。阿諾耶塔國王相繼徵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
  • 蒲甘,行走在日出日落的佛塔間(一)
    但是,到了蒲甘,我竟然想不出用什麼詞來形容,美、震撼,這樣的詞顯得有些單薄,有些片面。蒲甘,是立體的,加上時間這個維度,是四維的。蒲甘,是呼吸著的,是起伏變幻的。就像我現在坐在電腦前面,趁著家人們都出去了,把房間的暖氣調到最高,穿著襯衫,赤腳,泡上一杯咖啡,呼吸著如在蒲甘一樣的暖暖的空氣,把頭腦中的蒲甘轉變成文字,一個一個地碼出來,如同拼湊樂高那細小的拼圖。
  • 蒲甘時期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
    百家原創作者:棋棋談歷史關於蒲甘時期,大家的了解有多少呢?可能大家是比較陌生的吧!那麼關於宗教的,大家的了解就會比較全面了,吧,今天小編就想大家一起去探究一下,關於蒲甘時期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會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其帶來的影響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