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中秋節的這些講究您知道嗎?

2020-12-14 騰訊網

老舍先生說,中秋才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象鮮豔的新娘子……」

老舍說,北平之秋就是人間天堂。秋天的北京,用她的澄澈壯美,和質樸的人間煙火,尤其是人與事、節與禮之間的周全講究,可以俘獲一切挑剔的靈魂。

而對於北平中秋的「講究」,也在《邪不壓正》原著小說——張北海先生的《俠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書中描繪到李天然回到故鄉北平之後的第一個八月節(老北京人對中秋節的習慣性叫法),「這次才發現隆福寺又老又破。可是好像沒人在乎。來逛的人,除了幾個小子再叫再跑之外,各個都那麼慢騰騰的瞧瞧這兒,看看那兒。……你要是在北平真正住家過日子,才會有這份閒情,才這麼優哉,才這麼清平世界。」

「他在四牌樓附近一家南紙店看見門口擺著一堆堆兔兒爺,進去選了一個一尺來高的薛平貴,跟一個挎籃兒買菜的兔兒奶奶。又在接壁糕餅鋪子買了兩盒月餅,一盒自來紅,一盒自來白。」

咱們今天就來說說北京中秋節的一些講究吧。

八月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俗語說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八月節僅次於春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徵,所以又稱「團圓節」。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陰星君」、祭月、賞月、走月、掛彩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飲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月餅節」,有時還戲稱為「兔兒爺節」。由於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兒節」。

自來紅、自來白

自來白、自來紅是老北京特有的傳統名點,曾經因為炮製過程複雜只用於宮廷貴族之間,後來才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

說到這「自來紅」、「自來白」,其實很多人,就算是老北京人也是有疑問的,那就是這種月餅在製作過程中,到底是怎麼變成紅色的。

民間月餅以提漿月餅為主,是用糖漿揉面制皮,因傳統白糖製作工藝較差,熬化後有雜色,所以要加入雞蛋白或豆漿,令雜質沉澱,這就是「提漿」。

提漿月餅烤制時,接近頂部會自動生成一個圓圈,叫「磨水戳」,因糖漿微粒受熱向頂部湧動,再遇熱而成深紅色。

普通面製成的提漿月餅叫「自來白」,燙麵製成的叫「自來紅」,它的面和餡比例差不多,非常幹,口感雖硬,但不易變質,便於保存。

老北京上供用的月餅,必須是「自來紅」,而不能是「自來白」。

「自來紅」用來祭祀所以有嚴格規定,皮要用芝麻油做,裡面放有不同的果仁,還有北京的「青絲、紅絲」,而且要有冰糖。「自來白」的材料就比較隨意,沒有特別規定,只是面是用豬油和的。

老北京過中秋吃的是「自來紅」及「自來白」兩款傳統月餅,「團圓飯吃完以後賞月的時候,因為北京中秋節月亮升起來都比較晚,這時候人就在四合院擺上桌子,喝喝茶,然後吃口月餅。」

老北京人以紅白點心饋贈親友,有「清白傳家,鴻運當頭」之意,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中秋禮品的首選。

團圓餅

「團圓餅」和月餅的區別在於,前者可以作為主食,而月餅只是茶點。

中秋節還要做「團圓餅」的麵食,以象徵全家甜甜蜜蜜、團圓和美之意。將發好的面抹上些芝麻醬、糖桂花汁,並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乾等,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擀一較大的麵餅從上向下將其包嚴成大圓形餅,上屜蒸。

喝桂花酒

當然,賞月不是一味地仰頭望明月,中秋節自然也離不開飲食文化。吃首先是月餅,喝要喝桂花酒。老北京人往往習慣自己動手做月餅,有的加豆餡,有的加棗泥餡,月餅一般叫「團圓餅」。

吃螃蟹

聽老人講,過去一到中秋,老北京有吃螃蟹的習俗。說起吃螃蟹那可有個講兒:是尖臍兒吃膏兒,圓臍兒吃黃兒啊!螃蟹您蒸著吃,那是最通常的吃法了。其實,講究的人吃醉蟹。其味道清香肉活,味鮮吊舌,有著「天下第一美味」之稱。

果子節

「中秋果子節,是北京的老講究了。」老北京城,特別是前門外和德勝門外的果子鋪,沙果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老北京中秋果品的裝飾也十分講究,果子未成熟時,即用窗花貼上「佛」「壽」「福」圖案,長成後形成綠紅相間的吉祥字樣,以此饋贈親友。

拜 月

「拜月」時要有月光碼,就是非常大的一張草紙,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陰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兒爺。然後糊在秫秸杆上,插在中間。過去有個兒歌,「月光碼,供當中」。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

祭兔兒爺的時候,邊上有兩個東西,一樣是花瓶裡插著雞冠花,代表月亮裡的婆娑樹。還有一樣供的是帶枝的毛豆,因為兔子喜歡吃。

在食品方面,要供「團圓餅」、月餅等。供奉時的水果,什麼都行,只是不能放梨。但必須放藕,代表給兔兒爺剔牙的意思,還有取遊子和家人藕斷絲連之意。

為何又名「女兒節」?過去八月十六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為過去講究月亮屬「陰」,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之後,眾人分吃供品。

賞 月

早年間,飯後,有條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等地賞月。沒條件的,就在院裡擺上一口缸,觀賞其中的月影。

惟一能拿手裡玩的神仙:兔兒爺

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惟一一個能拿手裡玩的神仙。

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是北京本土的神仙。

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兔兒爺還是玩意兒。上供過後,小孩子就可以拿在手裡玩。這一點和別的其他神仙有明顯的區別。

相關焦點

  • 老北京過中秋的「稀罕事兒」,您知道這些鮮為人知的「講究」嗎?
    本篇「春明敘舊」,筆者就來說說,老北京過中秋的那些現如今已經鮮為人知的「講究」和「節目」。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四十的來!」水果買回家,除了解饞外,還有祭月之用,但能上供臺的也有講究,比如梨因與「離」音同而不能上供臺,西瓜要雕成蓮花瓣,藕最好是九節的。等到祭月之後食用時,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蘋果,《舊京風俗志》上說:「中秋節為團圓節,此日家人父子,共相慶祝,照例必食蘋果,謂之團圓果,故蘋果之價,此時最貴。」
  • 老北京人的中秋節,除了月餅還有不少規矩,這些講究從未被打破
    中秋節馬上就到了,有人出門兒旅遊,有人照常上班兒,也有不少北京人在中秋那天會選擇在家過,畢竟中秋節是團圓節,按理說就是應該和自個兒家人過才對,除了和家人吃飯之外,在中秋天那天還有不少講究中秋節最離不開的就是月餅,因為早在中秋節到來的一個多月前,北京的各大超市就已經開始賣月餅了,但過去老北京中秋節的月餅和過年的餃子一樣,是一家人親手做出來的
  • 老北京飯桌上的規矩,您知道嗎?用筷子竟然有12個禁忌
    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您知道嗎,老北京人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如果小孩子不講規矩就會當場被打手。外國人管這叫餐桌文化,北京人管這叫禮貌。現在人們在酒宴間也都是先行酒於賓為敬,除了向客人表示誠意,先幹為敬還有一個意思是「我不知道您的酒量,所以您喝多少,我並不強求」。現在這個老規矩已經被曲解,變成我向您敬酒,我先幹為「淨」,您也必須幹掉,否則就是對我的不敬。這樣做其實是不合規矩的,因為敬酒是表達敬意,而不是勸酒。
  • 這些老北京土話,您還記得嗎?
    北京人大部分豁達,開朗,仗儀,愛管事,大方,有時愛顯,愛擺闊,有些不拘小節,北京人骨子多多少少會裡有點傲,那是北京人在城牆根下百年沉澱的結果,這些土話,您還記得麼?吃掛落兒:錯誤地受到牽連例句:我也知道倘若我不肯認錯,她也得吃掛落兒
  • 老北京話博大精深,管「死」就有幾十種叫法,您都知道嗎?
    老北京人管雞蛋就叫"雞子兒",賣雞蛋的商販吆喝成"白果",賣鴨蛋的商販吆喝成"青果",要是他們吆喝鴨蛋,按老北京話來說跟罵自己沒什麼區別。飯館管炒雞蛋叫"炒木樨",管雞蛋炒肉叫"炒木樨肉",管雞蛋湯叫"甩果兒湯"。還有一個詞,也是老北京人的禁忌,這詞兒叫"點心"。您要是細心留神,就會注意到,老北京人去稻香村,都說是去買"餑餑"去,沒有人說買"點心"去,這其實跟一種刑罰有關。
  • 你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講究和禁忌嗎?
    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來了,中秋節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中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北京祭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越是大的節日講究和禁忌越多,以下的禁忌朋友們要注意哦!
  • 老北京的八大樓,八大居,八大碗,您知道多少?
    咱們老北京人特別喜歡八這個數字,不信,咱們就來數數,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坊、八大祥、八大胡同、八大處、八大怪,甚至吃食都有八,比如咱們點心的京八件,宴席裡的八大碗。不光這些,連親王都是八大,八大鐵帽子親王都如雷貫耳吧,是不是都是八?
  • 兔兒爺與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來歷
    以前老北京人過中秋節,祭月是主要民俗活動之一。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裡擺一張八仙桌,擺上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等供品祭拜月神。瓜果、月餅好理解,那毛豆枝是幹什麼用的呢?那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
  • 老北京話博大精深,管「死」就有幾十種叫法,您都知道嗎?
    老北京人管雞蛋就叫"雞子兒",賣雞蛋的商販吆喝成"白果",賣鴨蛋的商販吆喝成"青果",要是他們吆喝鴨蛋,按老北京話來說跟罵自己沒什麼區別。飯館管炒雞蛋叫"炒木樨",管雞蛋炒肉叫"炒木樨肉",管雞蛋湯叫"甩果兒湯"。還有一個詞,也是老北京人的禁忌,這詞兒叫"點心"。您要是細心留神,就會注意到,老北京人去稻香村,都說是去買"餑餑"去,沒有人說買"點心"去,這其實跟一種刑罰有關。
  • 今兒元宵節,看看老北京的這些規矩講究吧!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民俗慢慢消失了,您知道老北京的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麼?元宵節的傳說一,湯圓的「園」,還是和的「袁」諧音,煮湯圓不就是要開水煮嗎?據傳,正月十五那天,回家後,一個最受他寵愛的姨太太端來碗元宵,說:您吃碗元宵吧。一聽,氣得當時就給了那姨太太兩個大嘴巴子。當年改元宵名之事,有人還曾就作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民間還流傳著一首歌謠:「大總統,真聖賢,正月十五最難眠;『大頭』抵銅角,元宵改湯圓;明年元宵後,誰再叫湯糰。」
  • 老北京人的下午茶「麵茶」,您愛喝嗎?
    說起麵茶,好多北京人都不知道了,那可是老北京人的下午茶。
  • 老北京的麵茶的講究
    昔日老北京賣麵茶的攤位很多,有的推車挑擔子,有的沿街叫賣,還有小吃店,賣麵茶的掌柜對客人十分負責,別看只是一碗小小的麵茶,卻十分細緻講究。麵茶盛在碗裡後,左手託住碗,右手拿一雙筷子,麻利地用筷子尖兒從用香油稀釋後的麻醬表面兒挑起芝麻醬,迅速地像織布一樣刷刷地均勻撒在麵茶表面兒,這時,麵茶表面兒立刻像覆蓋一層紫色「面紗」,撒好芝麻醬後,接著迅速拿起一個竹筒兒或鐵筒兒,「筒兒」的表面有許多小圓孔兒,筒兒裡放著香噴噴的芝麻鹽兒,把筒兒表面朝下,刷刷幾下,撒麵茶表層的芝麻醬「面紗」上,您可別小看撒芝麻醬
  • 這些老北京特色小吃,哪個是您最愛的呢?
    小早 北京早知道提到北京,您能想到什麼?是高樓林立, 是上下班匆忙的人們 還是生活的快節奏?其實, 能代表一座城市特色也讓您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特色小吃提到小吃北京的小吃可是數不勝數上有「宮廷的御用糕點」下有「民間百姓的特色小吃「那麼今天就帶您來看看「老北京小吃十三絕」驢打滾
  • 老北京的規矩,到底是文化珍寶還是沒事瞎講究?
    都說老北京人理兒多,還有人說他們瞎講究。這些從小被家裡大人耳提面命,從打以前傳下來的規矩,到底有用沒有?咱們今天就講講,老北京關於吃的規矩,您品品。●一碗吃完了不能說「要一碗飯」,該說「勞您駕,給我添一碗。」或者「您給我盛一碗」●筷子插在飯裡,是對家裡大人的不敬,這叫「倒頭飯」不吉利。●吃飯時不論是主是客,都要端著碗,如果碗放下了也要用手扶著。
  • 老北京的城隍爺是誰您知道嗎?
    前天跟您聊「老北京廟多」的時候提到了城隍廟,也許了單聊城隍的諾,那今兒咱們就來聊聊老北京的城隍爺。前文咱們說了,城隍廟對百姓來說是「有用」的。什麼用呢?就是管人「從生到死」的過程。
  • 老北京人喝早茶到底有多講究?
    「起了您內?」「起了!」「喝了嗎您?」「喝了喝了,您呢?」「得,我那剛沏上,沒喝我那喝去啊。」這樣的對話,對老北京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晨起喝茶是北京人傳統的生活習慣。老北京人喝早茶,可有不少講究,是門大學問。提起喝茶這件事,很多人說老北京人特挑剔,只喝茉莉花茶,老北京人還將茉莉花茶稱為「香片」。
  • 做為北京人,老北京你了解嗎?你知道什麼是老北京「十大文玩」嗎
    提到老北京,不得不說就是老北京的文化,而老北京的文玩覆蓋面兒非常的廣,今天咱們單說老北京的文玩,做為皇城根兒的生活的人們,對於文玩有著莫名的喜愛,經常能看到北京的老大爺們,早上起來盤著核桃,遛著鳥,悠然自得的生活節奏,著實讓很多人羨慕,而一說到文玩,老北京的十大文玩,你知道是什麼嗎
  • 老北京過中秋的「稀罕事兒」 團圓餅不是月餅嗎?
    本篇「春明敘舊」,筆者就來說說,老北京過中秋的那些現如今已經鮮為人知的「講究」和「節目」。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四十的來!」水果買回家,除了解饞外,還有祭月之用,但能上供臺的也有講究,比如梨因與「離」音同而不能上供臺,西瓜要雕成蓮花瓣,藕最好是九節的。等到祭月之後食用時,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蘋果,《舊京風俗志》上說:「中秋節為團圓節,此日家人父子,共相慶祝,照例必食蘋果,謂之團圓果,故蘋果之價,此時最貴。」
  • 老北京人講究玩兒
    北京人養寵物的歷史不算短,學問和講究也多,甚至把養寵物當作和弈棋、品茗、論畫一樣的雅事。老北京人家裡養魚也是有講究的,如在夏天玩蟈蟈兒講究用籠冬天要用葫蘆。一位養了幾十年鳴蟲的老人說:鳴蟲從份到養,從點藥到葫蘆,處處都能看出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來。老北京時蟈蟈通常養在或大或小的葫蘆中,比較常見的是葫蘆蟲具(用葫蘆做出的裝蟲器具),大致可分為雞心式葫蘆、棒子式葫蘆、柳葉式葫蘆、花瓶式葫等四種葫蘆。
  • 知道你平時的口頭語,在老北京話中怎麼說嗎?笑掉大牙可別怪我!
    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光是體現在那些古老的建築上,也在老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當中產生、發揚、傳承。熟悉老北京的人都知道老北京人各方面都是非常講究, 比如我們平時的交談中問到別人的年齡,大多都會這樣很隨意地脫口而出:「你多大了?」。而老北京人在詢問對方年齡時採取分段詢問法,先根據判斷估計出對方的年齡段再問話。對於十歲以下的小孩問幾歲了?對於中學生則問十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