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話博大精深,管「死」就有幾十種叫法,您都知道嗎?

2021-01-21 北京範兒

作為生長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那家裡的規矩可以說是大了去了,就拿平常說話來說,絕對是一門藝術,茲要是能把老北京人說話這事琢磨明白,那情商指數就能直接拉滿了,這話一點不誇張。

在北京,有很多詞都是禁語,比如鞋,因為跟邪同音,所以老北京人儘量避免說"鞋"這個字。這時就會找一些其他的字眼代替,比如老北京人管拖鞋叫趿拉板(tā lā bǎn),管棉鞋叫棉窩,管老北京布鞋叫"片兒懶"。

再比如老北京人對於"蛋"這個字眼很忌諱,在北京話裡,"蛋"有睪丸的意思,所以不管男女老少,都很忌諱說"蛋"。那生活中用什麼代替呢? 老北京人管雞蛋就叫"雞子兒",賣雞蛋的商販吆喝成"白果",賣鴨蛋的商販吆喝成"青果",要是他們吆喝鴨蛋,按老北京話來說跟罵自己沒什麼區別。飯館管炒雞蛋叫"炒木樨",管雞蛋炒肉叫"炒木樨肉",管雞蛋湯叫"甩果兒湯"。

還有一個詞,也是老北京人的禁忌,這詞兒叫"點心"。您要是細心留神,就會注意到,老北京人去稻香村,都說是去買"餑餑"去,沒有人說買"點心"去,這其實跟一種刑罰有關。在過去明清時期,有一種最極端的刑罰叫剮刑,俗稱千刀萬剮,劊子手要在受刑的人身上片下三千六百刀,歷時三天,而且受刑的人在這三天內不能死,後來有的罪犯家屬不願親人受罪,就會買通劊子手,在行刑前現在犯人的心臟位置來一刀,這一刀就叫"點心",所以後來老北京人為了忌諱,就管"點心"改叫"餑餑"了。

要說老北京人最忌諱的一個字,那就是"死"這個字了。給您舉了例子,比如您走在大街上,看見一個老朋友胳膊上帶著個黑紗,這叫帶孝啊,準是身邊有人去世了。您說您看見了,出於關懷,能不張嘴問問怎麼回子事兒嗎?這學問就來了,您怎麼問呢?一張嘴就是:"喲,王姐,您家誰死了?"就算這關係再好,也得大嘴巴呼上去。但凡要是換個詞,就不至於這麼尷尬了,比如這麼說:"喲,王姐,這是誰走了?"您聽這話,就沒那麼刺耳了是不是。

據說老北京人形容人"死"了,有百十多種叫法。常見的比如沒了,過去了,不在了,離開了,走了,老了,踹了,蹬了、踹腿了、蹬腿了,翹了,翹辮子,撂了、撂挑子了、回克了、眼兒猴了、完了、玩完了、伸腿瞪眼完了、吹燈拔蠟了、翻白眼了、聽蛐蛐叫喚去了、見閻王爺去了、見馬克思去了等等,都是形容人"死"了。剛才說的這些詞兒,多少還能理解點其中的意思,但是有這麼一句話,據說沒人能解釋清楚,這句話叫"嗝屁著涼大海棠"。要說形容一個人死了,說嗝屁了或者嗝屁著涼了都行,都能明白,唯獨這大海棠當怎麼講,為這事兒,小編曾經問過很多老人,他們也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多少年、多少輩兒都這麼說,誰也沒深究過這句話怎麼來的。

為什麼老北京人會給"死"這個字,找這麼多替代的詞語呢,其實這無非體現出兩個因素,第一就是忌諱,提"死"字不吉利,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有詛咒的嫌疑。像《紅樓夢》裡,或者老舍先生寫的老北京人,好像從來不說"死"字。第二個,就是體現出老北京人的詼諧,老北京人的幽默,是深入骨髓的。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就是詛咒仇人的時候說的詞,其實不然,這些詞兒對親人、朋友一樣適用,甚至有的人也會用這些詞兒自嘲,比如一個老太太跟人開玩笑的時候就會說:"今兒晚上脫了鞋上了炕,誰知道明天還能不能穿上鞋啊,沒準就伸腿瞪眼完了。"

老北京人當時有很多具有創造性的詞語,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還在使用的已經不多了。曾經有一個大學專門研究過一個課題,叫做 《京籍大學生老北京話二字詞使用情況的調查》 ,他們一共整理出了1921個老北京話的詞語,其中有1391個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剩下的知道的意思的也僅有363個是常用的,另外167個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沒人說了。這對於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實在是一件悲哀的事。

相關焦點

  • 人民幣在國際上有2種叫法,你知道叫什麼嗎?
    目前比較知名的外幣有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英鎊等等,但這些貨幣其實都是我們翻譯過來之後的一種叫法。第一種叫法是RMBRMB是人民幣拼音的縮寫,在翻譯成其他國家語言的時候,他們的讀音跟我們所說的人民幣其實差不多,這是比較通用的叫法。但是這種叫法不容易被記住,因為很多人聽到RMB的時候都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貨幣,就像聽到盧比、盧布、比索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貨幣一樣。
  • 餃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你知道河南人管餃子叫什麼嗎?
    餃子是中國非常傳統的一道美食,不過因為地域的不同吃餃子的習慣也不同,有的地方喜歡吃蒸餃,有的地方喜歡吃水餃,南方人在吃餃子的時候還喜歡把餃子跟餃子盛在一起吃,感覺好像湯餃一樣,吃法不一樣,每個地方對於餃子的叫法自然也不一樣,不過餃子應該算是大眾的叫法。
  • 紫羅蘭的另一種叫法你知道嗎?
    經常聽到很多主播寫紫羅蘭的春色,其實在翡翠領域我們所有的叫法都是要在我們所處的生活中找到對應的比對才能給它一個定義,用「春」來形容紫羅蘭本意沒錯,但是字用錯了,早期的時候用的字是「蓴」字。蓴是野生水生蔬菜,生分布在江浙地區居多,湖北,重慶也有生長,由於它的花顏色在不同時期呈暗紫色,粉紫色,跟翡翠裡的紫羅蘭非常相似,所以早期的時候一直都是以這個字來作為紫羅蘭的一種叫法,到了後期傳播的原因大家都以為是「春」,最後也就演變成大家都喊成春字,往往很多時候還會配上一首:」滿園春色藏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也就一笑而過了,當然有時候為了方便記憶,這樣去搭配也未嘗不可
  • 老北京的城隍爺是誰您知道嗎?
    前天跟您聊「老北京廟多」的時候提到了城隍廟,也許了單聊城隍的諾,那今兒咱們就來聊聊老北京的城隍爺。前文咱們說了,城隍廟對百姓來說是「有用」的。什麼用呢?就是管人「從生到死」的過程。
  • 您知道嗎?「您」可不能亂用
    對一些不熟悉北京的人來說,北京話是個很有意思的存在,比如愛說「您」,習慣性帶上兒化韻……而在京味兒作家劉一達眼中,好玩的北京方言「多了去」,但有些卻不能亂用。「您」是老北京人的必備敬語前些時候,一位北京老大爺哄孫子的話很火,「您可別哭啦,您這樣真沒必要」,聽起來特別有畫面感。
  • 你知道人民幣的「外國名字」嗎?二種叫法都相當接地氣
    就拿在國內生活來說吧,如果生活在一線大城市,可能就會接觸到美元、日元等貨幣兌換業務,這些大城市的開放程度都比較高,因此,國際文化以及經濟貿易往來都比較密切。大家知道日本的貨幣在國內被稱為日元,那大家知道我們的人民幣在其他國家被稱為什麼嗎?今天我們要來談的就是這個話題。
  • 老北京話瀕臨失傳?我愛老北京話,我怕它完咯
    就在不久前,某短視頻平臺出現一些所謂的北京本地博主,操著一口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北京話,結果誤導了一大批吃瓜群眾。今天就給各位科普一下什麼是北京話。首先要解釋一下,普通話不等同於北京話,標準的普通話是河北灤平話,而北京話泛指老北京土話。
  • 想知道一個人是南方還是北方人,問他這4種蔬菜叫法,一聽就清楚
    南北方不僅僅做的菜風格有所不同,一些蔬菜的叫法上也是很不一樣的,很容易就能區分出,哪個是南方人,哪是北方人。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問他這4種蔬菜的叫法,一聽就清楚!這種最大眾的蔬菜,在北方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叫法,在北方它的名字叫「洋柿子」,在山東一帶,都管西紅柿叫洋柿子,在東北,也管這種西紅柿叫「柿子」,和我們秋天吃的那種柿子叫法一樣,但東西不一樣。如果當一個人說西紅柿是「洋柿子」的時候,你就知道他一定是北方人了!如果他管教,他管西紅柿叫柿子,那他一定是東北人!
  • 老北京中秋節的這些講究您知道嗎?
    比如書中描繪到李天然回到故鄉北平之後的第一個八月節(老北京人對中秋節的習慣性叫法),「這次才發現隆福寺又老又破。可是好像沒人在乎。來逛的人,除了幾個小子再叫再跑之外,各個都那麼慢騰騰的瞧瞧這兒,看看那兒。……你要是在北平真正住家過日子,才會有這份閒情,才這麼優哉,才這麼清平世界。」
  • 遊客的叫法讓老北京人也糊塗:秀水街市場不在秀水街,在1公裡外
    這個錯誤的叫法來自在北京遊客和外地人,但是現在連老北京人也糊塗了。事實上,這是一個老北京人都搞不清楚的地名:秀水街市場不在秀水街,二者大約一公裡。北京秀水街和秀水市場的地圖如下所示。北京真正的秀水街北京真正的秀水街靠近北京建國門,這與靠近北京地鐵1號線永安裡站的秀水東路,相距已經有900米。北京真正的秀水街的地圖如下所示。
  • 比較最好的北京話|臺北|北京人_鳳凰讀書
    他是北京底層人士又接觸過上層人物,他的北京話兼具上下層人士語言特點,很有代表性。1950年代,中國科學院吳曉鈴先生曾請他錄過一段《聊齋夢狼》,作為北京話研究資料。網上還能找到這段錄音,您聽聽,就知道北京話和現在痞化的北京話多不一樣。那麼北京話有什麼特點呢?我想至少有三條。首先是含蓄。北京人說什麼東西好,比如說茶葉,這個茶葉是比較最好的。依照語法來說當然有語病,什麼叫比較最呢?
  • 老北京人過春節吃什麼?一個比一個美味,這些你都見過嗎?
    估計每個人對北京食物的印象都停留在北京烤鴨,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北京人對食物的研究頗為豐富,而且融合了各種吃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老北京人過春節吃什麼?一個比一個美味,你都知道嗎?老北京的旗人們一直管餃子叫「煮餑餑」。不管是富貴人家還是貧寒人家,大年初一的這頓餃子是必須要吃的。
  • 老北京語言的禁忌與委婉表達 關於」死亡「到底有多少種說法?
    忌諱「死」這一不吉利的字眼兒,是人類的普遍現象。這是由於在人們心裡,死亡是生活中最不幸的一件事,畢竟生命對任何人來說都只有一次,都是寶貴且值得珍惜的。北京話中關於小孩兒死亡的委婉語有「扔了」、「糟蹋了」,關於大人死亡的委婉語有「沒熬過來」、「過去了」、「不在了」、「離開我們了」,有時還說「王家老了人了」或「李家老了人了」等。這些詞語,都表現了人們對於逝者的惋惜和尊重。有意思的是,北京尋常百姓近年最流行的關於死亡的委婉說法,跟英語、俄語中的關於死亡的委婉說法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 老北京人的念想,說說北京的那些過往
    雖然那些地方現在也叫「區」了,可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那都是郊區,而且還是遠郊。當年我們插隊,去的地方是通縣,如今也是通州區了。哪些地方,現在想來不足一小時的車程,但說話已不是北京味兒,我覺得就不能叫北京!別誤會,沒有歧視誰的意思。就事論事,周邊區縣的口音確乎有差別,這就是北京話的構成,沒有誰高誰低、誰好誰不好。
  • 老北京人離不開的幾大茶,卻和茶都沒關係,你都知道嗎?
    老北京人離不開的幾大茶,卻和茶都沒關係,你都知道嗎?說起北京代表性的美食,很多朋友都會有自己中意的那一款,尤其是北京的小吃文化,更是匯聚了四海五湖的工藝和食材,比如鹹鮮可口的滷煮,天然美味的驢打滾,獨具風味的豆汁,加上膠圈,只要吃到這些北京的特色小吃,就會想起北京這個城市的感覺,只要在北京生活過的人都難以忘記這些美食,攜帶著無數北京的回憶,那麼你知道老北京人離不開的幾大茶都是什麼呢?
  • 「你丫」代表北京話?老北京人卻認為這是句最難聽的罵人話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這數十萬人來了之後,滿八旗就駐紮在內城,把原來北京內城的老百姓,限三天,都挪到了外城。然後,就是滿語和北京話融合了200多年。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都最後融合成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這包括諺語、歇後語等,其中都有滿語的痕跡。比如說,衣服有個褶子,說「你抹擦抹擦」。「抹擦抹擦」實際上就是滿語。
  • 老北京版「歲寒三友」,其實是種戲稱,也是「窮人樂」
    其實在老北京,也有自己版本的歲寒三友,只不過是種戲稱,與文雅不沾邊兒、跟借物詠志更沒什麼關係。老北京人「口中」的歲寒三友是什麼東西呢?確實是「口中」的,因為是三樣兒食物:半空兒、凍柿子、海棠紅。柿子產量頗大,一棵樹就能結個幾十、上百斤,因此價格不貴。柿子不熟的時候是澀的,咬一口能變「大舌頭」,半天說不利落話;但是經過處理也能吃,就是灠(讀作:懶)柿子,硬的、挺脆,就是甜度不怎麼高。等初收上市時,小販會叫賣:「賽倭瓜的大柿子——澀的管換」,因為這會兒的柿子剛熟,果皮較厚且澀,果肉軟糯、酷似蒸熟的倭瓜。
  • 想學天津話看這裡!一百個天津話詳細解釋
    例:受累您讓我過去。(貌似JIN來天津時也和FAN說過這話,被外地的FAN聽成了「獸類」)  8.色   在天津有兩種叫法:一,篩shai(三聲)兒,連音;二,賽sai(三聲)。例:1.這是嘛色(篩兒)?
  • 這些常吃的蔬菜,在南北方有不同的叫法,你都能說出來嗎
    這些常吃的蔬菜,在南北方卻有不同的叫法,你都能說出來嗎?中國南北兩地的飲食文化差異一直以來就是被人討論最多的話題,小到一碗豆花的甜鹹,大到幾個菜系的優劣之爭,最終都會回到南北的地域差異當中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雖然南北兩地都有,但是叫法卻不同的蔬菜,不知道你是否都知道呢?第一種,洋芋/山藥蛋很多人如果第一次聽的話,根本不知道這兩種食物到底是什麼,應該沒有吃過。但其實你不僅吃過,而且常常吃,可能還很喜歡。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土豆。在北方,人人都親切地稱它為「山藥蛋」,因為它的表面和山藥差不多,北方人都能聽懂。
  • 古代皇后有多少種叫法?大多數隻知其一,有種稱呼僅皇帝能用
    常言道:「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很厲害的女人。」在古代,最成功的男人就是皇帝了,而人們通常把他背後的那個女人稱為是「皇后」。不過,這並不代表皇后就只有這一種叫法,只不過大多數人只知道這一種罷了,那麼在古代,皇后究竟有多少種叫法呢?哪一種又是皇帝使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