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假期帶你了解老北京「天橋」的前世今生研學旅行在北京

2020-12-07 遊學假期

同學們來到北京參加研學旅行除了要領略當地的歷史文化及著名景區外,還應著重了解北京城的風土人情,特別是北京南城特有的原生土著民俗文化。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化北京;另一部分是以天橋為代表的平民化北京。老年間到天橋逛的人,一是想買點日用百貨;順便看看各種民間雜耍;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

元明時期,天橋地區曾是一片水鄉沼澤,是距離皇都主城地區最近而又沒有被皇家圈禁的悠遊之地、文人仕宦在此踏春尋芳、吟詠遣懷,留下的勝跡佳句,點染了天橋文化的面目。時移事易、天橋的自然美景逐漸消退,平民文化悄然滋生。明清兩代,天橋以其地緣之利吸引了大批流動攤販,進而成為具有老北京平民文化代表性的鬧市區。天橋是平民的娛樂場所和低檔商品的交易地,但凡曲藝雜耍、服裝鞋帽、風味小吃、縫補修理等,應有盡有,可謂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匯集之地。

為使研學旅行的小營員更加直觀地了解北京的天橋文化,我們特意選擇了天橋印象博物館作為此次研學旅行的目的地。

天橋印象博物館位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匯處的市民廣場地下展示空間,面積近3000平米,以「彰顯與傳承天橋地域優秀文化」為核心,主打「民俗博物館和文創空間」。

《天橋印象》研學活動共設有四個主題,每個主題分別由不同的知識類型所組成,同學們在活動前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重點學習。遊學假期的研學導遊會帶領同學們,以天橋歷史文化發展傳承為參觀主線,包括天子之橋、文化之橋、百姓之橋、復興之橋四個主題,通過「博物、傳習、文創、設計、閱讀、互動」等多維度講解,全面向同學們展示天橋地區的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悠久的歷史文脈,帶領同學們領略老北京天橋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天子之橋

天橋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是天子郊祭於天壇、先農壇和圍獵南苑時的必經之地、專屬之橋,因而得名「天橋」。

天橋位於宣武區東部正陽門外。原有漢白玉石橋一座,三梁四欄。橋下是由西向東的小河,龍鬚溝。其範圍包括正陽門大街,經東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壇壇門之西北,永定門之北地區。

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除,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後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

2013年12月,作為中軸線上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漢白玉石橋和兩側的乾隆帝御製碑—《帝都篇》《皇都篇》及《正陽橋疏渠記》復建,從而結束了天橋近80年「有名無橋」的歷史。

第二部分:文化之橋

古老而蘊藉的天橋也是一座文化之橋。早先的天橋一帶一度以碧水溝河、氳氤煙柳的景致而成為文人雅士的流連佳處。清初實行民族分居政策,大量的官宦士子居住在南城,進一步增添了天橋一帶的人文底蘊,不斷陶鑄著天橋的人文面貌。近代以來,國運多舛,眾多的文化名人、藝壇翹楚、革命志士,在此留下足跡,或奔波耕耘,或慷慨赴難,共同譜寫了吸納中外文明、肩負時代使命的天橋文化華章。這裡記錄了李大釗、邵飄萍、齊白石、張恨水、老舍、侯寶林、關學曾、新鳳霞等眾多近現代以來革命志士、文化名人、藝壇泰鬥在天橋留下的故事。

第三部分:百姓之橋

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市場和商業群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一便是歷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天橋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據統計,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相繼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在當時可以說在他們各自的行業中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而天橋就是他們施展技藝的地方,他們繁榮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也養活了幾代民間藝人。沒有這些民間藝人,也就沒有天橋社會底層文化的發展歷史。

在民國初年,天橋地區真正形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正如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第四部分: 復興之橋

如今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胡同雖然拆遷了,但街牌依然能讓人回憶起往昔時光。

鬥轉星移,北京由天子都城向近代化都市轉變,進而上升為共和國首都、世界都市。天橋也在與時俱進,在繼承中不斷刷新新面貌、增厚底蘊。天橋又成為觀察北京社會與城市發展、遞嬗的指針。

研學旅行的小營員通過走進天橋印象博物館聆聽公益文化講堂、學習文創產品設計、觀看天橋藝人技藝表演、參與非遺互動體驗,將更加深刻的了解京味兒文化,傳承天橋的民間文化遺產。

在這裡,讓我們一起回顧天橋歷史,徜徉天橋文化,聆聽天橋事,見證中國夢。

相關焦點

  • 遊學假期雲課堂帶你走進北京規劃展覽館俯瞰北京城市脈絡研學旅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同學們在參加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應遵循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裡的學習規律。另外沿展牆還布置了中國畫院劉洪寬所繪《天衢丹闕》工筆長卷,長53米,高0.7米,畫中人物5000多個,建築物超百棟,是表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北京中軸線風物圖。規劃館展出的歷史部分由「北京古城變遷」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展區組成。
  • 遊學假期雲課堂帶你走進北京魯迅博物館研學旅行
    魯迅舊居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9號的北京魯迅博物館院內,為三開間小型四合院,是魯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後一處住所,這座普通的小四合院是魯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對外開放的故居,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灰磚牆、朱紅門窗,院內有魯迅親手種植的白丁香,歷經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枝繁葉茂。
  • 從老北京炸醬麵裡面看出老北京人生活態度,前世今生?
    老北京人最簡單的生活就是過得普普通通的生活,過著簡單平凡的生活,咱們中國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美食文化,走遍中國的山山水水,吃過很多地方的美食,武漢的熱乾麵,廣州的竹升面,杭州的片兒川,山西的刀削麵,面的種類特別多,在咱們老北京,我的最愛的還就是咱們老北京的炸醬麵,咱們一起去說說老北京炸醬麵的前世今生去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華夏名亭園研學旅行在北京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同學們參觀過很多著名的古典園林,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在我國園林中,幾乎都離不開亭子。亭子在我國園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今天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華夏名亭園,感受中國的亭文化。二泉亭,仿建於江蘇無錫惠山公園,原為宋高宗趙構南渡時所建。仿建的二泉亭屋頂造形豐富,上有雙龍戲珠,亭內有兩眼泉口,配置不同的石雕井欄。亭前有長方形仿明代石雕螭首水池。
  • 《宜賓研學旅行指南》教你暑假如何帶孩子「遊有所學」?
    這也成為假期最為火爆的活動。小編特意為宜賓家長整理了一份《宜賓研學旅行指南》,讓孩子在假期真正實現「遊中有所學,行中有所思」。初中孩子,開拓視野先來看看,宜賓東辰初中部這次研學旅行——《尋跡戎州》。咱們宜賓有著2200年建城史、3000年種茶史、4000年釀酒史,有獨具特色的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作為一名宜賓人,你對家鄉了解多少呢?
  • 研學旅行,是時候推開教室的門,讓同學們走向更寬廣的課堂了
    曾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可後來當在教室裡學了一定的知識之後,發現有時並不能完全了解世界和生活,我們需要突破傳統教育的圍牆,讀萬卷書走萬裡路,來突破新的求知世界。研學旅行的前世今生時間不僅會改變人的年齡和認知,也是改變一件事情的發展和進步。研學旅行是由中國古代遊學、近現代修學旅行修補演變發展而來的。
  • 研學旅行走進前門大柵欄
    世界上唯一和前門大街有相似之處的只有巴黎的香榭麗舍,是古今中外唯一具有北京傳統歷史文化的商街,堪稱天下第一街。845米長的林蔭商業步行街,重新恢復的中心御道和久違的老北京有軌電車,承載了古老北京的記憶。其文化底蘊非常厚重,建築文化,商古文化、梨園文化、會館文化、民俗文化博大而精髓。
  • 一個博物館,讓你了解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這裡有著北京城市規劃大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規劃模型之一,整個模型展區近1300平方米,比例1:750,其中模型面積302平方米,將北京城的前世今生繪聲繪色的講解了出來。這裡北京城市規劃大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規劃模型之一,整個模型展區近1300平方米,比例1:750,其中模型面積302平方米,周邊滿鋪同比例航拍正攝影像圖燈箱片近1000平方米。
  • 更多機構參與「研學市場」分羹:海外遊學低齡化,幼兒園加入
    暑假至,又有一波孩子奔赴或將奔赴夏令營、遊學的路上。不知道從幾時起,夏令營開始成為孩子暑假的標配,有人花巨資出國,有人精打細算玩轉各種主題營,關於夏令營的正確打開方式你了解幾種?新快報記者為廣州家長們梳理各種類型的夏令營及特點,以期為家長做更多對比參考——面對品目繁多的產品、路線,需多一份理性。
  • 研學旅行:孩子「走出去」知識「記下來」
    暑期來臨,各類研學旅行又火熱起來。今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評價機制,要求各學校每學年在寒暑假及平時的小長假集中安排研學旅行活動,小學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對此,有些家長表示支持,認為研學旅行很有意義;但也有部分家長擔心,若是「走馬觀花」式的研學旅行怕是會變成「只旅不學」。研學旅行的前世今生當下的研學旅行發源於古時的遊學。
  • 北戴河近代旅遊要素——遊:研學旅行
    ,它是由我國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演變發展而來。溯源我國的研學旅行,可追及春秋戰國的「遊學」,多指遠遊異地,從師學習。史載孔子招徒講學,率弟子們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弟子們跟隨他遍訪都邑,從困頓碰壁中體悟人生,開闊眼界,了解民風政情。及至戰國,諸侯並起,厚招遊學,廣納賢能;文士們通過遊學增進學識,進而充當縱橫家遊說諸侯國,以言策建立功業,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成就了一大批人才。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南鑼鼓巷感受北京胡同的歷史風情
    南鑼鼓巷,坐落在北京鼓樓與地安門之間,於元大都時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40多年的歷史。絕無僅有的北京胡同原貌,趣味盎然的各色時尚小店,構成了其獨特的魅力與風情。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
  • 研學旅行今後納入中小學生評價機制
    以前動輒兩三萬的境外研學 家長直呼「開支大」  得知這個消息,一位媽媽說:「我看現在很多學校出國遊學寫的就是研學活動,動輒兩三萬的費用,這樣的研學成本有點高,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負擔的。出國研學針對的是小部分學生,更多的學生要去哪裡研學,會不會有更詳細的方案出臺?」
  • 研學=說走就走的旅行? 如何看到很多」不同「【2】
    原標題:研學=說走就走的旅行? 如何看到很多」不同「   研學,不是家長假期「處理」孩子的手段   一到假期,家長就將孩子送往世界各地。遊學市場越來越大,其產品重點已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教育方式——研學旅行。   在教育學者看來,研學旅行是一場深刻影響教育的潮流。
  • 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泰國服務業的「前世今生」
    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泰國服務業的「前世今生」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上旅遊,旅遊也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消遣方式。特別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很受中國遊客的喜歡,這些國家風景優美,而且消費水平也不是很高。特別是泰國的人妖文化,很受遊客們的喜歡,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很多人去泰國旅遊的時候也會比較納悶,畢竟很多國家都是打擊色情業的,但是泰國為啥不禁色,還發展得如此發達呢?
  • 來看天津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它們的前世、今生,你都知道嗎? ●前世● / 站名更替 / / 兩座天橋 / 天津北站有兩座著名的天橋,即南天橋和北天橋。 南天橋是1987年天津站進行改造時為了方便將客運量分流到北站搭起來的,北天橋則是和北站同齡的百年老天橋了。
  • 老北京天橋,江湖賣藝的聚集地,相聲大師侯寶林就出自天橋
    北京城門多,這以橋命名的地方也很多。什麼三元橋,亮馬橋,但最著名的就是這天橋了。天橋的特別之處有兩個,一是,天橋是天子才能走的橋,所以叫天橋。二是,天橋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地,民間雜耍的大本營。天橋的位置在正陽門外向南延伸的中軸線上,也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外城,這裡曾經是北京文化的地標和最繁華的娛樂場所。正如那句詩句所說的那樣,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可見當年天橋的繁榮。 天橋真正興盛於元明時代。當時天橋這一帶,河溝縱橫,岸邊楊柳依依,風景秀麗。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小學課文《盧溝橋》研學旅行
    同學們通過參加盧溝橋研學旅行,可以更真實地了解、觸摸這座中國北方最大的石橋。感受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淵源。站在盧溝橋上放眼望去,周邊的宛平城、抗日戰爭紀念館、永定河河渡碼頭、抗戰雕塑園等,與盧溝橋一同構成一幅壯觀的歷史畫卷。
  • 遊學不只到此一遊
    原標題:遊學不只到此一遊 寧文武攝(人民圖片)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當學習遇到旅遊,各色遊學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出,但目前市場上一些遊學產品過多側重在「遊」,學習的內容不多。學生和家長選擇時不免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惑。人們習慣上說的遊學,更準確專業的說法應該是研學旅行。研學旅行不能只到此一遊、走馬觀花,學習思考有收穫才是根本。
  • 熱烈慶祝淘金小鎮榮獲山東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一等獎
    「山東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一等獎本次活動由山東省總工會亮點1品讀黃金前世今生「 黃金了解才能擁有 」【課程名稱】品讀黃金前世今生【課程目標】>1.了解世界黃金開採和分布形勢、招遠黃金的起源與分布,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