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前門大街地處北京城的中心地帶,毗鄰天安門廣場,屬南中軸線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御道天街的黃金地段。世界上唯一和前門大街有相似之處的只有巴黎的香榭麗舍,是古今中外唯一具有北京傳統歷史文化的商街,堪稱天下第一街。845米長的林蔭商業步行街,重新恢復的中心御道和久違的老北京有軌電車,承載了古老北京的記憶。其文化底蘊非常厚重,建築文化,商古文化、梨園文化、會館文化、民俗文化博大而精髓。前門大街是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多元並生的繁華商業區,著名的大柵欄就在這裡;作為天安門廣場周邊唯一規劃的商業步行街區,每日客流15 萬人次以上,節假日客流在30萬人次以上,擁有充足的客源保證。
前門大街的發展歷史:
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民眾俗稱前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
明代,前門大街是正東坊和正西坊的分界線,以街中心分界,東屬正東坊,西屬正西坊。又因正陽門是京師正門,故前門大街一帶比其他城門大街寬。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後市」的定製,正陽門周圍以及南至鮮魚口、廊房胡同一帶,形成了大商業區。
明朝中期,由於商業的發達,前門大街兩側出現了鮮魚口、珠市口、煤市口、糧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前門大街才成為一條商業街。北京最著名的「大柵欄」也在其中。明嘉靖以後,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為了解決進京應試舉子的住宿問題,在前門大街兩廂建立了各地會館。舉人們常到前門大街來購買生活用品或飲酒作樂,這樣也促使前門大街成為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道。
清初把東城的燈市挪到前門一帶,而且為了維護皇權的尊嚴,戲院、茶園只準許開設在城外,於是前門大街較前又有了進一步的繁榮。清代大街兩側陸續形成了許多專業集市,如鮮魚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豬市、糧食市、珠寶市、瓜子市等。附近胡同內隨之出現許多工匠作坊、貨棧、車馬店、旅店、會館以及慶樂、三慶、華樂等戲園。大街的席棚之房逐漸改建成磚木結構的正式房,形成了東、西側房後有裡街的三條街。東側裡街為肉市街、布巷子、果子市,西側裡街為珠寶市、糧食市。前門外正街的店鋪創立時間大部分晚於裡街的店鋪,路東有全聚德烤鴨店、便宜坊烤鴨店、會仙居炒肝店、永安堂藥鋪、黑猴帽店、都一處燒麥館、正陽樓飯莊、瑞生祥、九龍齋鮮果店、通三益乾果海味店、正明齋餑餑鋪等。路西及西裡街有永增和錢莊、瑞蚨祥綢布店、天蕙齋鼻煙店、同仁堂藥鋪、六必居醬菜園、一條龍羊肉館等。
清末,前門大街已有夜市。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後,在前門箭樓東、西兩側設立了前門火車站東站西站,前門大街成為北京同外省聯繫的交通樞紐。
20世紀50年代初,前門地區共有私營商業基本戶800餘家。前門大街東側從北往南有大北照相館、慶林春茶葉店、通三益果品海味店、力力餐廳、天成齋餑餑鋪、便宜坊烤鴨店、老正興飯莊、普蘭德洗染店、億兆棉織百貨商店、前門五金店等店鋪。
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天橋路口,全長845米,僅前門大街兩側,建築面積就共計6.6萬平方米,約容納180家商戶。
研學旅行之行走中的課堂:
「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你知道北京有哪些老字號嗎?老字號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這裡有原汁原味的傳統,也有百年不變的童叟無欺。今天遊學假期的小營員將化身「小記者」,分組採訪前門大街的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