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街,是老一輩北京人兒時記憶抹不去的記憶,這裡是老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這條全長845米的大街曾是明清皇帝去天壇、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路。著名的大柵欄、鮮魚口都在前門大街的兩側,前一陣由孫紅雷主演的《新世界》也讓更多年輕人認識了曾經馳名中外的大柵欄。看完電視劇,老爸有些懷舊,於是我們決定去轉一圈。
正陽門俗稱前門樓子、大前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也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老北京的民謠裡也體現著正陽門的宏偉和它特殊的地位,它的正北,便是壁壘森嚴的皇城。明清兩朝皇帝到天壇祭天,到先農壇行藉田禮,都要從這裡經過,這條路也是曾經的御路。
有著500多年悠久歷史的前門大街兩側,布滿了百年以上的老字號,全聚德烤鴨、都一處燒麥、六必居醬菜、瑞蚨祥綢布、內聯升鞋店、同仁堂藥鋪、天福號醬肘子、張一元茶莊、月盛齋醬肉等等,盡顯著這條街上曾經的榮耀。乾嘉時俞清源在《春明叢談》中描繪前門大街的熱鬧:「珠市當正陽門之衝,前後左右計二三裡,皆殷商巨賈,前門大街設市開廛。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恆日暮不休。」
疫情時期的前門大街沒有了平日的摩肩接踵、人頭攢動,卻是拍老字號的最佳時機。有著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全聚德烤鴨無疑是中國對外的一張名片,別說是外地人來北京遊玩想嘗一嘗,老外來中國也都不會放過呢。不過疫情期間不能聚餐,所以堂食只有工作餐,要吃烤鴨只能打包帶走了。
1891年,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對天福號醬肘子鍾愛有加,還特賜了天福號一塊進宮腰牌,下旨每日按量供應,從此天福號醬肘子成了清宮御宴的一道名吃,享譽京城。
相傳乾隆17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帝微服私訪回京途經前門大街肚子餓了,當時所有的店鋪都已關門,只有一家酒鋪亮著燈,於是進店用膳。由於覺得燒麥好吃,便和店主閒談起來。乾隆詢問店名,店主回答:「小店沒有名字。」於是乾隆說:此時京城開門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處吧!」乾隆回宮後親筆題寫了「都一處」店名,將其刻在匾上,幾天後由宮中派人送來這塊虎頭匾,店主才驚嘆原來那晚用餐的是皇帝啊,從此「都一處」也火了起來。
前門大街如今是步行街,只有老北京的叮噹車可以「招搖」過市。寫著「前門一號」的叮噹車從眼前駛過,仿佛帶著歷史的過往在歲月中繼續前行。
如今前門大街上的很多老字號門前,還有可以讓遊客參與拍照的雕像,雖然還要帶著口罩合影,但國內疫情控制的已經很好了,老爸老媽還是很開心的。
一看這個雕像就知道是家鞋店,沒錯,就是同陛和老北京鞋店。之前去荷蘭的時候,到處都能看到荷蘭的民族特色商品木鞋被放大後,讓遊客參與拍照的樣子,既能讓遊客快速記住這個國家的特色,還能有效地拉動商品購買。當時我覺得國內也應該多多效仿,現在看來前門大街這點上做的也還不錯。
前門大街上最有名的,當屬大街西側這「大柵欄」了,注意發音可不是字面的發音,而是大(Dà)柵(shí)欄(làn)兒(er)。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北京還沒有什麼商業街,父母帶著逛大柵欄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大柵欄裡也是雲集了眾多北京老字號商鋪,老北京流傳的順口溜「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說的都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當時這裡不僅是商業中心,還是金融中心,有許多鑄造銀子的爐房,以及錢莊、銀號等,清末時最為繁盛。
大柵欄1號的「祥義號」創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 (公元1896年),距今有著一百多年歷史,是由當時浙江杭州著名的絲綢商賈世家馮氏家族傳人馮保義,與慈禧手下的太監總管「小德張」(本名張祥齋)共同創辦的綢緞店。因創辦人身份顯赫,做工質量皆上乘,製衣業務深入清朝內宮,引得京城的達官顯貴也都來此定做服裝。清末民初,祥義號一躍成為了北京綢布業「八大祥」之一。
始建於公元 1853年(清鹹豐三年)的「內聯升」一直都是手工布鞋愛好者追捧的對象。這裡的特色當屬「千層底」,據說每平方寸會用麻繩納81-100針,針碼分布均勻,完全手工,可見技術之精湛。從1860年起,這裡就時不時地會迎來一些金髮碧眼的客人,穿著皮鞋的他們,看到這樣的鞋子時頗為驚奇。如今很多青年人也視穿一雙內聯升的布鞋為很時尚的事情。
大觀樓是北京第一家電影院,民國初年開業的,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就是在這裡上映的。
路遇一家子來逛前門大街的,小朋友穿著白雪公主的衣服很是可愛,這一家子女士的口罩樣式也很漂亮。
鮮魚口本是一條美食街,以往都會有很多人買著小吃邊吃邊逛,尤其是小朋友。如今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看著商家焦急無奈的眼神也真挺心疼的。前門大街經歷了浮浮沉沉幾百年,雖然翻修之後總被詬病,但那些老字號依然代表老北京的靈魂,希望疫情快快過去,一切都能回到往常的模樣。
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