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遮擋藍天白雲下的前門樓子
到北京旅遊的人們一定要到前門大柵欄逛逛,這裡從來就沒有見不到人的時候。這次疫情京城整體防疫,前門大柵欄難得看到無人的場景。
目前,北京疫情接近尾聲,我於3月17日到此探訪,想要記錄一下京城疫情期間的城市狀況,為後人留下一些寶貴資料。
從南口走進前面大街,清靜優雅,可見幾個打掃衛生和路口守護執勤的保安,一切那麼肅靜,有些不習慣,感覺就是我一人的世界。兩邊的店鋪都已關閉,終於可以清晰地看到沒人遮擋的建築主體,感覺每一處都很有特色,這是以前一直想看而看不到的。
清靜無人的前門大街
中國書店
可以清晰看到這個雕塑了
馬迭爾的門前
這個建築設計的很是漂亮
全聚德的門前
以前全聚德這裡總是很多人排隊
天福號前的老佛爺塑像
京味兒十足的塑像
這一路走過,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走著,就看見藍天下的前面樓子,靜靜地矗立在哪裡,感覺今天特別的美妙。忽然,我由剛進來的傷感變為了有些感動,可能就是因為所有這些為北京默默守護而承擔的人們,才使得疫情在京城得以控制,這一切不正是為了春暖花開時,能夠暢快地走出戶外,享受這藍天白雲清新的世界嗎!
漂亮的前門樓子,這種感覺讓人喜歡
此時的心情有一些輕鬆了,我覺得應該好好記錄這一刻,正好看看這些清晰的建築,說說北京這些老字號的故事,讓我們記住北京的過往與變遷。
最早前門這裡有火車站,把口兩邊都是貨場。前門大街改造前其實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區,很市民化的一條街,通公共汽車,人們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這條大街上。路邊有賣各種東西的商店,上下班的路上購買各種所需物品,周末有時到這裡的大柵欄和鮮魚口的商店逛逛,順便到天興居或門框胡同吃上一口北京小吃。雖然那時候有些陳舊,但充滿了生活氣息,那時才有老北京的感覺,後來一改成步行街,估計沒幾個北京人再到這裡來了,成為了旅遊街。
大北照相館位於前門大街北面把口
當年北京人愛去的億兆
1、大北照相館——北京人一般家裡都有大北照相館的照片
大北照相館1921年成立,當初在天橋片區的石頭胡同,1954至1956年實行公司合營,第一個主動合營的照相館,為此政府責成遷到現在的位置,一直承擔一些政府部門的照相事項。那時人們沒有照相機的年代,基本都到此照相,火的時候需要預約,北京人的家裡一般都有幾張大北照相館的照片。現在很多人都不了解了,還是應該到店裡看一下,了解一下歷史,看看以前的照片。
2、說說北京前門的小吃
鮮魚口,只有那天興居炒肝,還是北京人的念想兒……
前門鮮魚口現在搞得很漂亮,以前根本不是這樣,確實挺破舊的。到這裡您就吃天興居的炒肝,雖然不如以前了,但還是受北京人喜歡。有蒜不見蒜這是特色,一般來一兩包子一碗炒肝就行了。老有人問我北京哪兒的小吃好吃呀?說心裡話還真不好回答,因為那時隨便到一個館子都可以吃到比較正宗的炒肝包子、滷煮一類的。
門框胡同,北京有句順口溜:東四西單鼓樓前,門框胡同一線天,
還有就是門框胡同的小吃,北京有句順口溜:東四西單鼓樓前,門框胡同一線天,說的就是這裡。當初勾著北京人穿過大半個北京城到此吃一次,就這麼牛!解放以後這些老買賣就不幹了,後來改革開放後這些人的兒孫重操舊業,在門框胡同又幹起來了,當時又勾起了老北京的記憶,夾雜著回憶和淚水就火了起來了。2005年改造,由於多種原因搬到了後海,到今天也就不如從前了。
說起前門這的餐飲基本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全聚德、一條龍、老正興、都一處等等開始都是從小買賣做起的,逐步壯大,過去北京的這些買賣家基本都是做一樣自家拿手的絕活,小而精,不像現在大而全,這樣大家都有飯吃,不至於互搶生意。所以,一般旅遊到這裡怎麼也要吃一頓北京全聚德烤鴨或都一處的燒麥、一條龍的涮羊肉。
全聚德烤鴨店
天興居
清靜的鮮魚口
我一直想拍攝大柵欄,去過一次就再也沒去,因為全是人道面又不寬,根本就無法拍攝。
大柵欄至今將近300年了,從明朝時期就有這條街,以前叫廊房四條,廊房就是體面的門面房意思。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叫千步廊,有上萬官員在天安門廣場兩邊上班,這些人下班買東西就到前門和大柵欄。前門外後來又形成了會館區域,十幾萬進京趕考的舉子也是在這裡消費,這就成了一個現任和未來的官員形成的明清兩代最大的商業區,很多買賣家進駐此地,就成了寸土寸金的商業區。
明朝時叫廊房四條,清朝才改叫大柵欄。雍正年間實行夜間宵禁,四條是東西方向的大動脈,就設了兩個柵欄,白天開晚上關,後來兩邊商賈出錢修了兩個體面的柵欄,這就改稱「大柵欄」了。
大柵欄的商業特色是什麼?有什麼樣的買家就有什麼樣的賣家,這是老北京獨有的商業特色,以官員為主,造成商業的與眾不同,消費的主體就是官員,這就是大柵欄獨特的商業文化。
保安把守的大柵欄入口處
一直沒注意過把口右邊的這個雕塑
清靜的珠寶市街
大柵欄東面入口處
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行,這是當年京城頂尖的買賣家。
1、馬聚源的帽子,體現身份的奢侈品
在清朝時期,對帽子是很講究,一般家裡都有帽桶的,擺在正堂八仙桌上是身份的象徵,一般官員都有幾頂馬聚源的帽子顯示身份。到了民國時期人們更興起戴帽子,馬聚源的帽子一般人是戴不起的,據說一個瓜皮帽就幾兩銀子,相當於當時一般家庭一年的生活費用。當時就是貴,主要做得是官員生意。到了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人富起來了後,時興過一陣旱獺帽子,也是講究馬聚源的,這以後人們越來越實用了,基本都是棒球帽之類的,也就沒有什麼消費人群了。
這個門面還真漂亮
這裡以前沒進去過
2、內聯升的鞋,《履中備載》百年前的大數據營銷
清朝時期官員的帽子和衣服上的補子是官家發的,衣服和鞋子都是自己置辦,一般主要官員一年要消費十幾雙鞋,這些官員穿鞋主要秀的是人脈,鞋基本都是各地官員送的。內聯升就是把京城的官員鞋的尺碼、樣式、喜好等都記錄下來形成了《履中備載》,所以誰要送哪位官員鞋就要找到內聯升,主要做的是官員的生意,不是像今天靠賣布鞋掙錢。解放初期人們還穿布鞋,可如今這個市場的消費人群基本沒了。
內聯升的大樓
內聯升的大樓
3、瑞蚨祥的布,製作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瑞蚨祥的孟老闆是山東人,清末時期起的家,不是做官家生意的,是做洋布生意,最早做山東土布,洋布在當時是便宜品,很受普通人家的喜歡。後來把洋布生意開在了大柵欄做起了品牌生意,那時做得風生水起,現在其它的幾家布行都沒落了,只有瑞蚨祥還存在了,建築屬於國保單位,建築很是精美。以前還是做衣服的時期,一般都到瑞蚨祥扯布來做衣服,現在基本都是買現成的衣服了。
可以清晰拍攝瑞蚨祥建築
4、腰纏四大行的錢莊
四大行不在大柵欄,在東四那一帶,主要與清朝廷有交易,清朝一被推翻,北洋時期倒就閉了。
5、同仁堂,以中成藥起家,中國最大的中藥企業
同仁堂在雍正年間就在大柵欄開店,看過《大宅門》的講的基本就是同仁堂的原型,最早為皇宮供奉成藥,像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等,利潤最大。過去的包裝很是豪華,基本都是裝首飾的那種錦盒包裝,也是一般人吃不起的,但同仁堂很會做生意的,有時會代表官府對民間百姓舍藥,所以受到各個階層的認可,記得小時候的山楂丸那時當糖吃。
到北京大柵欄一定要到同仁堂看看中國最大的藥企,體會一下中醫坐堂把脈問診的感覺。
同仁堂的大樓就是氣派
6、廣德樓,德雲社起家的地方
廣德樓是德雲社在北京起家的地方,當年也是很艱難,按郭德綱說:當年有時劇場只有一兩個人也要說。郭德綱的德雲社現在火的不得了,深受北京人的喜愛,為什麼?北京人就是,不管你是哪裡人只要能逗我樂就行,活兒必須地道,北京人是排外不保守。所以到北京要去德雲社聽一場相聲。
7、大觀樓,中國第一部民族電影《定軍山》的拍攝放映地
1905年,任景豐老闆,為慶賀京劇藝術大師潭鑫培先生60大壽,二人合作攝製了中國第一部戲劇影片《定軍山》,同年在大觀樓放映。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民族電影。1930年大觀樓在南城最先實行男女同座,這在當時的影院中引起了轟動,表明了經營者比較先進的經營意識。
其實,我更喜歡大觀樓這座建築,中西結合,古樸典雅,堪稱設計界的典範。
我從沒有這麼安靜地走過前門大柵欄,沒有這麼詳細地看看兩邊的建築,沒有這麼認真地思考過這些老字號,只因從沒有這樣靜靜走過。
一個曾經服務於明清官員的商業區域,造就了一批老字號,到今天這些老字號又如何?那時的商業模式可為今用?我們有當今最大的消費群體,可誰在消費國貨品牌?是有消費群體還是適應消費群體?這一系列的疑問誰能回答!
今天清靜無人的前門大柵欄,就像昨天的那些服務明清時期的大柵欄一樣,都會成為過往,成為歷史,誰也不會停留在過去,只能記住和反思,因為明天在等待著我們。
春天已到,疫情馬上過去了,需要我們整裝出發,奔赴各自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