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農資與市場高端訪談欄目對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國的專訪,整理呈現,希望能為您帶來啟迪。
輸
科研創新、管理創新是廣西田園企業生命體的兩大基因,25年的積累、沉澱、成長,如今成為其轉型升級的有力兩翼。而「綜合農事服務商」的打造已經給企業組織架構帶來衝擊;基於產業鏈整合的企業管理,與社會有了更多的深度連接李衛國在率領他的團隊走向中國農業的大未來時,與大家盤點行業,令人期待。
農化行業的機遇和挑戰
在廣西田園董事長李衛國看來,農資市場近幾年我國農資市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保高壓、企業重組、研發和服務升級,我們作為農化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國家藥、肥雙減、新農藥管理條例頒布的大背景下,對我們農化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的準入門檻更高。」
的確,如現在無論是外企還是內企都在積極轉型,尋求合作,整合產業鏈上中下遊,像陶氏杜邦的強強聯合、揚農中化的收購、UPL收購燕化、國光雙豐的重組等等,企業之間通過重組抱團取暖,發揮優勢,尋求發展。
另外國內企業過去主要通過推廣國外過專利保護期的化合物發展,而現在更加重視自主研發,一些國內自主研發的化合物逐步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比如清源農冠,中農、海利爾等企業,研發實力都非常強,內企的研發有了長足的進步。
「結合下遊服務升級,也正是我們正在做的這一塊,我們現在正在致力把打藥+勞動的總成本降到最低,把服務整合升級的綜合農事服務模式,讓農活體面輕鬆,農業增收省工。」李衛國表示。
所謂新秩序就是新的盈利模式
行業是否也在進行著新舊秩序的更迭?
對於這個問題,李衛國認為沒有否認,他認為這幾年是整個行業轉型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劉春雄老師所說的這個「空窗期」。或者說青黃不接的這麼一個時期。
「這幾年我們的市場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中產的不斷增加,需求發生了從數量到品質的改變;用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力價格上漲,土地流轉,大戶出現,議價能力更強。傳統的農資銷售模式(從1到100的紅海廝殺)已經失效。企業尋求轉型新的農資銷售模式(從0到1的差異化戰略),致力整個產業鏈的融合,向上遊整合,建立資源優勢;向下遊整合,服務升級。行業的集中度會更高,專業化程度也會越來越強。」在李衛國看來,中國有2000多家農資企業,這種集中度和專業化需要一定的過程。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聚焦並堅持。
「所謂新秩序就是新的盈利模式,也就是企業的轉型之路,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自身特點,企業應該立足自身的特長,能夠做到有舍有得,也就是聚焦,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
其實,在李衛國的視野中,中國的農資市場份額也就是500-600個億,企業想要生存,必須聚焦某一個領域深耕細作,現在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路,會不斷堅持下去,對未來新秩序的建立和成熟我們也是充滿期待,這其中一定有重大的創新和機遇,會對整個行業的進步有巨大的推動。
抓住「小風口」,迎接「小趨勢」
談及關鍵詞,李衛國認為2019年整個行業的動向就是「小趨勢」,也可說是「小風口」。
「雖然農資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舊的模式已經實效,新的模式還未發力,但是我覺得農資市場還存在很多市場機會,機遇和挑戰並存。隨著人們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發生重大變化。而且中國作物種植結構複雜,局部市場病蟲草害的抗性日益加重,很多市場難題還沒有攻克,這些都是我們的機會。」
李衛國認為,在市場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一定存在許多小風口或者說小趨勢,只要我們始終以需求為出發點,為客戶為中心,抓住這些小風口或者說小趨勢,企業就能夠生存和發展。
據李衛國介紹,廣西田園目前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大版塊:農藥、農服、藥肥。
「我們的產品思路主要是聚焦,傳統農藥我們聚焦作物、聚焦區域、聚焦產品。農服、藥肥我們聚焦交叉領域的創新,農藥和器械交叉、農藥和肥料交叉、農藥和種子的交叉等等。渠道方面我們還是堅持幫助我們的經銷商轉型,培養新型經銷商,提高服務種植大戶的能力。」
至於在服務方面,李衛國認為這一直以來是廣西田園的特長,他們一直致力於把農藥+勞動的成本降到最低的綜合農事服務模式。廣西田園現在種肥藥配套免費打藥、作物全程解決方案(針對水稻、小麥、花生等作物)等模式日趨成熟。
▼
在這裡
挖掘行業深度
傳遞行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