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兼「人生贏家」曾國藩原來是個偽君子?

2020-12-16 塵世曉書僮

曾幾何時,曾國藩也被「炒」得不亦樂乎。只是我總覺得,這位曾公似乎並不像某些人說得那樣可親,倒是十足的可憐。他的生命樂章太不瀏亮,在那顯赫的身影后面,除了一具畏縮的軀殼之外,看不到多少生命的活力、靈魂的光彩。——人們不禁要問:活得那麼苦、那麼累,值得嗎?

「人生贏家」還是「封建祭品」?

關於苦,佛禪講得最多,有所謂「人生八苦」的說法:生、老、病、死,生與俱來,可說是盡人皆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求不得、厭憎聚、愛別離、五蘊盛,則是由欲而生,就因人而異了。古人說,人之有苦,為其有欲,如其無欲,苦從何來?曾國藩的苦,主要是來自過多、過強、過盛、過高的欲望,結果就心為形役,苦不堪言,最後不免活活地累死。

說到欲望,曾國藩原也無異於常人。經書上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出生在農村,少年時代也是生性活潑、情感豐富的。十多歲出外就讀,浪漫不羈,倜儻風流。相傳他曾狎妓,妓名春燕,於春末三月三十日病歿,他遂集句書聯以悼之:「未免有情,憶酒綠燈紅,此日竟隨春去了;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幾時重見燕歸來?」一時傳為佳構。至於桎梏性靈,壓抑情感,則是系統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特別是程朱理學之後。其間自有一段改造、清洗的過程。

他原名子城,字伯涵,二十一歲肄業於湘鄉書院,改號滌生,六年後中進士,更名國藩。「滌生」,取滌除舊汙,以期進德修業之意;「國藩」,為國屏藩,顯然是以「國之幹城」相期許。合在一起,完整地勾畫出儒家「修、齊、治、平」的成才之路,也恰切地表明了他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的終極追求。目標既定,剩下來的就是如何踐履的問題了。他在這條漫漫人生之路上,做出了明確的戰略選擇:一方面要超越平凡,通過登龍入仕,建立赫赫事功,達到出人頭地;一方面要超越「此在」,通過內省功夫,躋身聖賢之域,「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達到名垂萬世。

湘鄉市漣濱書院,曾國藩曾於此就學

這種人生鵠的,無疑是至高、至上的。許多人拼搏終生,青燈皓髮,碧血黃沙,直至賠上了那把老骨頭,也終歸不能望其項背。某些碩儒名流,德足為百世師,言可為天下法,卻缺乏煌煌之業、赫赫之功;而一些建不世功、封萬裡侯的勳臣宿將,其道德文章又未足以副之,最後都只能在徒喚奈何中咽下那死不甘心的一口氣。求之於歷代名臣,曾國藩可說是一個少見的例外。他居京十載,中進士,授翰林,拔擢內閣學士,遍兼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侍郎,外放之後,辦湘軍,創洋務,兼署數省總督,權傾朝野,位列三公,成為清朝立國以來漢族大臣中功勳最大、權勢最重、地位最高之人,應該說是超越了平凡;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位理學家,在思想、學術上造詣精深,當世及後人稱之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甚至被目為「今古完人」,也算得上是超越了「此在」吧?可是,人們是否曉得,為了實現這「兩個超越」,他竟耗費了多少心血,歷經何等艱辛啊?只要翻開那部《曾文正公全集》瀏覽一遍,你就不難得出結論,他是一個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是一個終生置身煉獄、心靈備受熬煎、歷經無邊苦痛的可憐蟲。

「功名兩個字,用破一生心。」他自從背負上從儒家那裡承襲下來的立功揚名的沉重包袱後,便墜入了一張密密實實、巨細無遺的羅網,任憑你有孫悟空那樣的沖天本領,也難以掙破網眼,逃逸出去;何況,他自己還要主動地參與結網,刻意去做那「綴網勞蛛」呢!隨著讀書漸多,理路漸明,那一套「三不朽」的終極追求,便定海神針般把他牢牢鎖在無形的煉獄裡。

歌德老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性格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這恐怕不是一個「遺傳基因」所能了得,主要的還應從環境和教養方面查找原因。雄厚而沉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已經為他做好了精巧的設計,給出了一切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再做別樣的選擇。他在讀解歷史、認知時代的過程中,一天天地被塑造、被結構了,最終成為歷史和時代的製成品。他本人也就像歷史和時代那樣複雜,那樣詭譎,那樣充滿了悖論。這樣一來,他也就作為父、祖輩道德觀念的「人質」,作為封建祭壇上的犧牲,徹底地告別了自由,失去了自身固有的活力,再也無法擺脫其悲劇性的人生命運。

明哲保身做「今古完人」

這種無形的煉獄,是由他自己一手鑄成的。其中的奧蘊無窮,但一經勘破,卻也十分簡單:要實現「兩個超越」,就必須跨越一系列的障礙,面對種種難以克服的矛盾,這也就是他進退維谷,跋前躓後,終生抑塞難舒,身後還要飽遭世人訾議的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一切建立奇功偉業者,都免不了要遭遇忠而見疑、功成身殞的危機,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於他的漢員大臣身份,在種族界隔至為分明的清朝主子面前,這種危機更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頭上。這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兩難選擇:如果你能夠甘於寂寞,終老林泉,倒可以避開一切風險,像莊子說的,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一點是他所不取的——聖人早就教誨「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而要立功名世,就會遭讒受忌,就要日夕思考如何保身、保位這個嚴峻的問題。明乎此,就不難理解曾國藩何以懷有那麼強烈的危機感,幾乎是惶惶不可終日。

曾國藩一生的主要功業在鎮壓太平軍方面。但他率兵伊始,初出茅廬第一回,就在「靖港之役」中遭致滅頂的慘敗,眼看著積年的心血、升騰的指望毀於一旦,一時痛不欲生,他兩番縱身投江,都被左右救起。回到省城之後,又備受官紳、同僚奚落與攻擊。憤懣之下,他聲稱要自殺以謝湘人,並寫下了遺囑,還讓人購置了棺材。心中慘苦萬狀,卻又「啞子吃黃連」,只好「打掉門牙肚裡吞」。正如他所自述的:「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濱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靖港古鎮

那麼,獲取勝利之後又怎樣呢?撲滅太平天國,兵克金陵,是曾氏夢寐以求的勝業,也是他一生成就的輝煌頂點,一時間,聲望、權位如日中天,達於極盛。按說,這時候應該一釋愁懷,快然於心了。可是,他反而「鬱郁不自得,愁腸九回」,城破之日,竟然終夜無眠。原來,他在花團錦簇的後面看到了重重的陷阱、不測的深淵。同是一種苦痛,卻有不同層次:過去為求勝而不得,自是困心橫慮,但那種焦苦之情常常消融於不斷追求之中,裡面總還透露著希望的曙光;而現在的苦痛,是在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實現了勝利目標之後,卻發現等待著自己的竟是一場災禍,而並非預期的福祉,這實在是最可悲,也最令人傷心絕望的。

到現在,情況已經非常清楚了,儘管他竭忠盡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其用兵過久,兵權太重,地盤太大,朝廷從長遠利益考慮,不能不視之為致命威脅。過去所以委之以重任,乃因東南半壁江山危如累卵,對付太平軍非他莫屬。而今,席捲江南、飆飛電舉的太平軍已經灰飛煙滅,代之而起的、隨時都能問鼎京師的,是以湘軍為核心的精強剽悍的漢族地主政治、軍事力量。在歷史老人的撥弄下,他和洪秀全翻了一個燒餅,湘軍和太平軍調換了一個位置,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心腹大患。

湘軍火槍隊

其實,早在天京陷落之前,清廷即已從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總體戰略出發,採取多種防範措施,一面調兵遣將,把守關津,防止湘軍異動;一面蓄意扶植淮軍,從內部進行瓦解,限制其勢力的膨脹。破城後,清廷立即密令親信以查閱旗營為名,探察湘軍動靜。當日鹹豐帝曾有「克復金陵者王」的遺命,可是,慶功之日,曾氏兄弟僅分別獲封一等侯、伯。尤其使他心寒膽戰的是,湘軍入城伊始,即有許多官員彈劾其紀律廢弛,虜獲無數,殘民以逞。清廷下詔,令其從速呈報歷年軍費開支帳目。打了十幾年爛仗,軍餉一毫不撥,七拼八湊,勉強維持到今日。現在,徵袍上血漬未乾,卻拉下臉子來查帳,實無異於頒下了十二道金牌。聞訊後,曾國藩憂憤填膺,痛心如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血腥史影,立刻在眼前浮現。此時心跡,他已披露在日記中:「古之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

蘇元春(1844年——1898年)傳統清兵戎裝,清末湘軍名將,廣西提督。

對於清廷的轉眼無恩,總有一天會「卸磨殺驢」,湘軍眾將領早已料得一清二楚,彷徨、困惑中,不免萌生「擁立」之念。據說,曾氏至為倚重的中興名將胡林翼,幾年前就曾專函探視:「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看後惶恐駭汗,悄悄地撕個粉碎。湘軍集團第二號人物左宗棠也曾撰寫一聯,故意向他請教:「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閱後,將下聯的「似」改為「未」,原封送還。曾的幕僚王闓運在一次閒談中向他表明了「取彼虜而代之」的意思,他竟嚇得不敢開腔,只是手蘸茶汁,在几案上有所點畫。曾起立更衣,王偷著看了一眼,乃是一連串的「妄」字。

其實,曾國藩對他的主子也未必就那麼死心塌地的愚忠,只是審時度勢,不敢貿然孤擲,以免斷了那條得天地正氣、做今古完人的聖路。為了保全功名,免遭疑忌,繼續取得清廷的信任,他毅然採取「斷臂全身」的策略,在翦除太平軍之後,主動奏請將自己一手創辦並賴以起家的湘軍五萬名主力裁撤過半,並勸說其弟國荃奏請朝廷因病開缺,回籍調養,以避開因工遭忌的鋒芒。他說:「處大位大權而震享大名,自古有幾人能善其末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滅去幾成,則晚節漸可以收場耳。」這兩項舉措,正都是清廷亟欲施行卻又有些礙口的,見他主動提出,當即予以批准。還賞賜其弟六兩人參,卻無一言相慰,使曾氏兄弟傷心至極。

戰戰兢兢話「人生苦語」

曾國藩的人生追求,是「內聖外王」,既建非凡的功業,又做天地間之完人,從內外兩界實現全面超越。那麼,他的痛苦也就同樣來源於內外兩界:一方面是朝廷上下的威脅,用他自己的話說,「處茲亂世,凡高位、大名、重權三者皆在憂危之中」,因而「畏禍之心刻刻不忘」;一方面是內在的心理壓力,時時處處,一言一行,為樹立高大而完美的形象,同樣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的惕懼。

去世前兩年,曾國藩曾自撰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上聯揭示內心的衷曲,還算寫實;下聯則僅僅是一種願望而已,哪裡有什麼「坦坦蕩蕩」,恰恰相反,倒是「悽悽、慘慘、戚戚」,庶幾近之。他完全明白,居官愈久,其闕失勢必暴露得愈充分,被天下世人恥笑的把柄勢必越積越多;而且,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種種視、聽、言、動,未必都合乎聖訓,中規中矩。在這麼多的「心中的魔鬼」面前,他還能活得真實而自在嗎?

曾國藩對自己的一切翰墨都看得很重,不要說函札之類本來就是寫給他人看的,即使每天的日記,他也絕不馬虎。他知道,日記既為內心的獨白,就有揭示靈魂、敞開自我的作用,生前歿後,必然為親友、僚屬所知聞,甚至會廣泛流布於世間,因此,下筆至為審慎,舉凡對朝廷的看法,對他人的評騭,絕少涉及,為的是不致遭惹麻煩,甚至有辱清名。相反,裡面倒是記載了個人的一些過苛過細的自責。比如,當他與人談話時,自己表示了太多的意見;或者看人下棋,從旁指點了幾招,他都要痛自悔責,在日記上罵自己「好表現,簡直不是人」。甚至在私房裡與太太開開玩笑,過後也要自訟「房闈不敬」,覺得與自己的身份不合,有失體統。

他在日記裡寫道:「近來焦慮過多,無一日遊於坦蕩之天,總由於名心太切,俗見太重二端。」「今欲去此二病,須在一『淡』字上著意。」「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脈把得很準,治療也是對症的,應該承認,他的頭腦非常清醒。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無異於放了一陣空槍,最後,依舊是找不到自我。他最欣賞蘇東坡的一首詩:「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可是,也就是止于欣賞而已。假如真的照著蘇東坡說的做,真的能在一個「淡」字上著意,那也就沒有後來的曾國藩了,自然,也就再無苦惱之可言了。由於他整天憂懼不已,遂導致長期失眠。一位友人深知他的病根所在,為他開了一個藥方,他打開一看,竟是十二個字:「歧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他一笑置之。他何嘗不懂得黃老之學可療心疾,可是,在那「三不朽」的人生目標的驅策下,他又要建不世之功,又要做萬世師表,怎麼可能淡泊無為呢?

世間的苦是多種多樣的。曾國藩的苦,有別於古代詩人為了「一語驚人」,冥心孤詣、刳肚搜腸之苦。比如唐朝的李賀,他的母親就曾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但這種苦吟中,常常涵蘊著無窮的樂趣;曾國藩的苦,和那些終日持齋受戒、面壁枯坐的「苦行僧」也不同。「苦行僧」的宗教虔誠發自一種真正的信仰,由於確信來生幸福的光芒照臨著前路,因而苦亦不覺其苦,反而甘之如飴。而「中堂大人」則不然,他的靈魂是破碎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的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俯首甘為荒淫君主、陰險太后的忠順奴才,並非源於什麼衷心的信仰,也不是寄希望於來生,而是為了實現人生中的一種欲望。這是一種人性的扭曲,絕無絲毫樂趣可言。從一定意義來說,他的這種痛深創巨的苦難經驗,倒與舊時的貞婦守節有些相似。貞婦為了掙得一座旌表節烈的牌坊,甘心忍受人間最沉重的痛苦;而曾國藩同樣也是為著那塊意念中的「功德碑」而萬苦不辭。

曾國藩節慾、戒菸、制怒,限制飲食,起居有常,保真養氣,日食青菜若干、行數千步,夜晚不出房門,防止精神耗損,可說是最為重視養生的。但是,他卻疾病纏身,體質日見衰弱,終致心力交瘁,中風不語,勉強活了六十二歲。死,對於他來說,其實倒是一種徹底的解脫。什麼「超越」,什麼「不朽」,統統地由它去吧!當然,那種無邊的痛苦,並沒有隨著他的溘然長逝而掃地以盡,而是通過那些家訓呀,書札呀、文集呀、言行錄呀,轉到了親屬、後人身上,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痛苦的傳承。

我曾看到一本「語錄體」文字,它從曾國藩的詩文、家書、函札、日記中摘錄出有關治生、用世、立身、修業等內容的大量論述,名之曰《人生苦語》。一個「苦」字將曾公的全部行藏、心跡活靈活現地概括出來,堪稱點睛之筆。

君子還是「偽人」?

對於閱世極深的曾國藩來說,我想,他不會看不出封建官僚政治下的人生不過是一場鬧劇,而扮演角色的無非是一具具被人牽線的玩偶,原是無需那麼較真的。他自己就曾說過,大凡人中君子,率常終生黯然退藏。難道是他們有什麼特異的天性?不過是因為真正看到了大的方面,而悟解一般人所追逐的是不值得計較的。秦漢以來至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踞權要之時,自以為才智高人萬萬,簡直是不可一世;可等到他們死去以後再看,跟那些「營營而生,草草而死」的廝役賤卒,原沒有什麼區別。那些處高位而獵取浮名者,竟不曉得自己和那些賤夫雜役一樣都要同歸於汩沒,到頭來並沒什麼差異,難道這還不值得悲哀嗎?

在曾國藩身上存在一種異常現象,即所謂「分裂性格」。比如,上面那番話說得是多麼動聽啊,可做起來卻恰恰相反,言論和行動形成巨大的反差。加之,他以不同凡俗的「超人」自命,事事求全責備,處處追求圓滿,般般都要「毫髮無遺憾」,其結果自是加倍的苦累,而且必然產生矯情與偽飾,以致不時露出破綻,被人識破其偽君子的真面目。明人有言:「名心盛者必作偽。」對此,清廷已早有察覺,曾降諭於他,直白地加以指斥,總因「過於好名所致,甚至飾辭巧辯。好名之過尚小,違旨之罪甚大」。他身旁的人,那就更是洞若觀火了。幕僚王闓運在《湘軍志》中,對他多有微辭,主要是覺得他做人太堅忍、太矯情;而與他有「道義之交」的經學家邵懿辰則毫不客氣,竟當面責之虛偽,說他「對人能作幾副面孔」;左宗棠更是專標一個「偽」字來戳穿他,逢人便說「曾國藩一切都是虛偽的」。

作為一位正統的理學家,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在接受程朱理學巧偽、矯飾的同時,卻能不為其迂腐與空疏所拘縛,表現出足夠的成熟與圓融。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我總覺得,在他身上,透過禮教的層層甲冑,散發著一種濃重的表演意識。人們往往難以分辨他究竟是在正常地生活還是逢場作戲,究竟是出自真心去做還是虛應故事;而他自己,時日既久,也就自我認同於這種人格面具的遮蔽,以至忘記了人生畢竟不是舞臺,卸妝之後還需進入真實的生活。

他嘗以輕世離俗自許,實際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因為如果真的輕世離俗,就說明已經徹悟人生,必然生發出一種對人世的大悲憫,就會表現得最仁慈、最寬容,自己也會最輕鬆、最自在。而他何嘗有一日的輕鬆自在,有一毫的寬容、悲憫呢?他那堅忍、強勉的秉性,期在必成、老而彌篤的強烈欲求,已經凍結了全部的愛心,剩下的只有無動於衷的冷酷與殘忍,而且還要掛出神聖的幌子。他辦團練時,以利國安民為號召,主張「捕人要多,殺人要快」,「不必拘守常例」。每逢團紳捉來「人犯」,總是不問情由,立即處死。一次,曾國藩路過一村,遇賣桃人與買者爭吵,賣者說沒有付款,買者說已付。經過拘訊,證明是賣者撒謊,他當即下令將其斬殺。一時街市大譁,民眾驚呼:「欽差殺人了!」因而得名「曾屠戶」。

他曾親自為湘軍撰寫了一首《愛民歌》,讓官兵們傳唱:「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人。官兵不搶賊匪搶,官兵不淫賊匪淫。若是官兵也淫搶,便同賊匪一條心。」實際執行情況又怎樣呢?曾氏幕僚趙烈文記下了攻破天京後的親眼所見:「城破之日,全軍掠奪,無一人顧大局」;「又見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刮,甚至各棚廝役皆去,擔負相屬於道」。湘軍逢男人便殺,見婦女便擄,「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砍戳以為戲」,「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屍骸塞路,臭不可聞」。湘軍將領彭玉麟寫過一首《攻克九江屠城》的七律,後四句雲:「九派濤紅翻戰血,一天雨黑洗徵裘。直教殄滅無遺種,屍擁長江水不流。」對照這般般記述,再回過頭來讀一遍那堂而皇之的《愛民歌》,豈不恰成尖銳的諷刺!

湘軍克復金陵

朋友看了這篇初稿,告訴我,他外祖父傳下來一幅曾國藩的照片,看一看也許有助於了解其人,相貌總是精神的一種外現,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性格。我趕忙跟他到家,對照片細細地端詳一番:寬敞的前額上橫著幾道很深的皺紋;臉龐是瘦長的,尖下頦,高顴骨;粗粗的掃帚眉下,長著長挑挑的三角眼,雙眸裡閃射出兩道陰冷、凌厲的毫光;濃密的鬍鬚間隱現著輕易不會嘻開的薄唇闊口。他給人的印象很深,有一種心事重重、淵深莫測的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言之有物,持之有恆,實為人生第一大事
    這當然是他的自省和自謙,曾國藩做人做事是有恆心和毅力的。曾國藩做人做事總是講究言之有物,持之有恆,實為人生第一大事。他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每日堅持早起讀書,從不間斷,就連行軍打仗時也毫不例外,他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
  • 一代大儒朱熹一夜間聲名狼藉,難道真的是因為「納尼為妾,為老不尊」!
    沒過幾年,作為一代大儒的他就在一片「納尼為妾」、「偽君子」、「假理學」的唾罵聲中悽涼的去世了。那麼,歷史上的朱熹「納尼為妾」的事件究竟是真是假? 作為一代大儒,為老不尊、貪色好淫,做官時還帶尼姑在身邊,招搖過市,這樣的罪名幾乎是判了他死刑。
  • 曾國藩:這3招識人術,能辯天下偽君子,教你遠離小人
    曾國藩將一生當官心得寫在書中,教我們這3招識人術。昔日他用這三招與官場小人周旋做對,今日我把這三招分享出來,教大家識破小人謊言。學會之後,定能辯天下偽君子,教你遠離小人!1.軒冕而敬,偽也理解:「軒」「冕」指名貴的衣服和帽子,這裡比作穿戴富態的人。
  • 曾國藩:人到中年,4個忌諱儘量避開,否則人生一事無成
    晚清名臣曾國藩年輕時並不出眾,相反,甚至非常愚笨,有個小偷的故事說的就是曾國藩的笨的。一天曾國藩躺在床上背書,結果家裡來了個小偷,小偷想等曾國藩背完,睡著了再行動。結果一直等到半夜,曾國藩還在背,而且是反反覆覆背同一篇文章。
  • 偽君子的這四種行為比小人還可惡,不得不防!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菜根譚》:一個人,是不是偽君子,看看這四種行為就明白了!從聖人孔子在論語中大談「君子」和「小人」這兩個話題後,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君子」的對立面想像成「小人」。其實,在君子和小人之間還有一個換成地帶——「偽君子」,何為偽君子?
  • 曾國藩:自省增慧,修身養德,奠定人生大格局
    在大量的清代日記中,《曾國藩日記》可謂影響極大,曾國藩是晚清一代名臣,從青年時期開始一直到老年長期堅持撰寫日記,自省是其日記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曾國藩去世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他留下了日記絕筆:「既不能振作精神,稍盡當為之職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歸於盡,苟活人間,慚悚何極!」即使病入膏肓,他仍在反省自己,仍在自我鞭策。
  • 人生感悟:不怕真小人,只怕偽君子
    有的人重尚厚黑學,不知廉恥,喜歡做那種面厚心黑的事,自以為了悟透了人生的真諦,越發變本加厲,做出了很多諸如衣冦禽獸般的事。在生活中,你不怕得罪一個明著的小人,最怕的是那種當面笑嘻嘻,背後卻使壞的那種二面三刀的人,他會使你防不勝防,被他賣了你還幫他數錢。
  • 沈葆楨受曾國藩舉薦卻不感恩,左宗棠與他絕交,一代名臣為何交惡
    作為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一直期待像林則徐那樣成為一代名臣。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沈葆楨出生在福建福州。父親沈廷楓是當地一名教書先生,母親林蕙芳則是林則徐的妹妹。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三個月後,林則徐被革職查辦發配新疆。臨行前,他主持了沈葆楨與女兒林普晴完婚。林普晴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嫁到沈家前,從沒有下過廚房。
  •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儒楊慎被「大禮議」事件劈為兩半的戲劇人生
    但作為一代大儒,他被後世所樂道與評說的,則更著力於其坎坷詭異的後半生——自「大禮議」之後的貶謫佚事。在明代有雜劇《簪花髻》,專寫楊慎貶謫至雲南後的古怪故事。在清代有《議大禮》雜劇,專寫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的表現及結局。到了民國,除了有董康重印的《盛明雜劇》,更有楊慎十三世孫楊崇煥重刊抽印的本子,又將楊氏後半生的「微言大義」重新拈提了一番。
  • 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偽君子都有誰?
    什麼是偽君子,內小人而外君子就是偽君子,偽君子遠比真小人可惡,因為他偽善,欺騙,利用他人的信任。沒有預防。所以他的破壞力和傷害更加巨大。就是被賣了還幫人數錢。 實在太可惡了。金庸大師書裡第一偽君子就是《飛狐外傳》的湯沛。
  • 曾國藩:人生體驗揭示的成長規律是:小習慣大素質,小訓練大成長
    曾國藩:人生體驗揭示的成長規律是:小習慣大素質,小訓練大成長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但一個男人,要想成就一番大業,就一定要學會戒除女色。否則,身體不強、運勢不達、事業不興。而在戒除女色這方面,有個歷史名人,堪稱榜樣。
  • 曾國藩七副對聯,說盡人生大智慧
    關注善智人生,閱讀更多人生感悟、情感、哲理、勵志文章 圖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對聯是漢語獨有的藝術形式,講究對仗工整,寥寥數字,無論是嬉笑怒罵還是警句勉勵,都凝聚了人生的大智慧
  • 曾國藩是巨蟒投胎的傳說,背後卻是不為人知的痛苦,令他很無奈
    按當時視君如父的制度,皇帝去世那就相當於父親去世,父親去世作為兒子怎麼能夠娶妻納妾呢,可曾國藩確定是受不了痛苦,取一個小妾的目的就是為了晚上睡覺時能給他搔癢,不然就會整夜整夜地睡不著。因此,不理解他的人在這個時候就會罵他是偽君子,但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確實是很無奈。就是因為這一件皮癬的痛苦,被世人傳為是蛇蛻皮。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慘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死後並沒有後來的風光。三間茅屋做弟子逢年過節祭祀用。但是,孔子的夢想被無數人繼承,在後人的努力下,孔子登上了神壇成了聖人。很多人不了解孔子的理想,學而優則仕。孔子的人生態度,非常理想化。
  • 曾國藩如何經歷了儒,法,道家的三次轉變,變得遊刃有餘處變不驚
    清代大儒曾國藩繼承了儒家的慎獨,勤勉,刻苦,本身並不聰明,曾國藩對自己特別嚴苛,終於做出了大學問,成就了一番大事業,讓家族興旺,特別他的家書家訓,更是讓後人不斷的學習稱頌。曾國藩在思想上的三次轉變:1.京城10年有餘,勤奮努力,崇尚「儒學」;2.鎮壓天平天國運動後,到鹹豐7年回家奔喪期間,推崇「申不害、韓非」的法家思想,非常殘忍,不留後患,有「增剃頭」之稱;這時的曾國藩,沒有得到應得的功名時
  • 王陽明故居:一代大儒出生地
    &nbsp&nbsp&nbsp&nbsp明成化八年(1472),一代大儒王陽明出生於故居內的瑞雲樓,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清乾隆年間,瑞雲樓毀於火。擅長建造橋梁的鄉人、新晉「國保」通濟橋督造者葉樊將該地塊整體性購入,建造了葉氏壽山堂。出於對王陽明的崇敬,葉氏族人在瑞雲樓遺址上建了一排平屋,供奉陽明先生的牌位。
  • 三十而立的曾國藩是如何修身養性的
    晚上,在寫日記時,曾國藩嚴厲地檢點了自己。 還有一次,他的進士同年討了漂亮的小老婆,曾國藩看到後,非常羨慕,回到家後看到自己的「黃臉婆」躺在床上生病,曾國藩聯想到別人小老婆的如花似玉,禁不住嘆了口氣——這些,都被曾國藩寫進了自己的日記。
  •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出2個「笨辦法」,管用,值得年輕人借鑑
    他便是被稱作「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一輩子鑽研實踐儒學,努力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下功夫,實現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追求,世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但就這樣1個對自身修為髙度自律的人,卻在自己的日記中毫不避諱地公開承認自己有色心。
  • 晚清時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位重臣之間是什麼關係?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被譽為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位精神領袖。左宗棠年輕時懷才不遇,心意難平時常以諸葛亮自比。李鴻章為國事操勞一生,去世時還要說「臨事方知一死難」。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知識分子。曾國藩並沒有忘記左宗棠。鹹豐四年,曾國藩打算向朝廷保舉左宗棠破格當個知府。可是左宗棠嫌知府的官兒太小,不樂意。他後來給朋友寫信說:像我這樣好比諸葛孔明再世的人物,拿一個藍頂子就想糊弄我,還不如不出來混(「若真以藍頂加於綸巾之上者,吾當披髮入山,誓不復出矣」)。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在清朝的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李鴻章會做官」。如果說到歷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有哪些?那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一定排得上號,他在識人方面確實有極高的造化。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