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1900年東交民巷地區的老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東交民巷是外國使館的聚集地,圖中幾百米長的街道兩旁自西向東分布著俄羅斯、美國、西班牙、日本、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多國的公使館。
圖1:1900年東交民巷(局部)地圖
圖1下半部中間有兩處非常明顯的地標,它們不是使館,而是商務機構,一處是滙豐銀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另一處名為祁羅弗洋行(Kierulf’s Store)。今天的人們對滙豐銀行的名字聽的較多,但對祁羅弗洋行卻很陌生,本文對圖中祁羅弗洋行所在位置的建築以及在一百多年間發生的變化進行簡要梳理。
一、最初是商貿公司
祁羅弗洋行(P. 在Kierulff & Co.)最早是一家由丹麥商人彼得•祁羅弗(Peter A.Kierulff,1838-1909)於1874年開設在東交民巷的西方貿易百貨公司,以專售舶來品聞名於京城,經營項目包括「各國金銀首飾、珠寶、鐘錶、絨呢、各種洋酒,罐頭食物,香水,香皂及旅遊商品,還經營皮器,燈器、馬具和機電設備等。
據史資記載:1888年慈禧準備還政光緒帝,退居西苑(今中南海)頤養天年。工部為慈禧太后大興土木修葺西苑,北洋大臣李鴻章經奏準,差人用白銀六千兩從東交民巷丹麥祁羅弗洋行購買了發電設備。當年12月,安裝在慈禧太后寢室儀鑾殿內的電燈,成為北京城亮起的第一盞電燈。
1893年,祁羅弗將公司賣給了德國人,德國人成為這裡的全資業主後,該洋行除繼續經營原業務外,還成為多家歐洲保險公司的業務代理商,以後京城的人們常稱這裡為德商祁羅弗洋行。
圖2:19世紀末正在興建中的滙豐銀行大樓
祁羅弗洋行初始時建築是什麼樣子至今並未有明確的圖片資料,但從本文圖2中大致可以間接推測。片中是19世紀末期東交民巷內正在興建中的滙豐銀行大樓,其中,大圖左半部帶有門樓的部分是滙豐銀行,右半部體積較小的一座傳統中式建築則是位於銀行大樓西側與之隔牆而鄰的另一院落內。從圖1所示當年東交民巷地區位置圖來看,這座建築(及後院)就是祁羅弗洋行。
圖3:1900~1902年間東交民巷中段附近
圖3是1900~1902年間東交民巷中段附近與圖1相同位置標註變化情況,其中紅色文字表示1900年,黑色文字表示1902年時的情況。
在1900年的庚子之亂中,祁羅弗洋行與其東面的滙豐銀行、德國公使館等一起被毀,後在原址上重建起一座完全歐式的兩層樓,新建築於1907年建成並對外營業。
圖4:重建後祁羅弗洋行主建築外觀與營業店面
據早年常光顧這裡的熟客記述,這裡「所有鐘錶絨呢暨泰西運來之,一切器具玩物,均極精美。」依上描述,這裡是進口高檔物品的展示與銷售場所,能來這裡觀賞、購物的絕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圖5:擴建後的原祁羅弗洋行主體建築
在其後的幾十年間,這座洋行建築進行過擴建和維修,主建築向左(東)側向接出一段,直至滙豐銀行的西牆。圖5中右側部分的三層樓建築與祁羅弗洋行並不相連,那是後來在洋行西側興建的六國飯店部分。洋行主體建築結構特色鮮明,直至幾十年後拆除時,其臨街店面雖已十分陳舊,門臉櫥窗等仍基本保持原樣。該建築的位置與外觀沒改,但主人卻出現了幾次重大變更。
二、中法銀行
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二年,代表法國利益的東方匯理銀行,利用袁世凱主政的北京政府因財政拮据,欲向六國銀行團舉借長期巨額借款屢議未成的時機,通函中方,主張兩國聯合資本組建中法銀行,以實業為前提,藉此輸入外資,以減輕中國財政的困難。幾經磋商,1913年1月11日中法雙方擬定了《中法實業銀行章程》,以「發達實業」為宗旨,在法國辦理註冊,並報經北洋政府特許。同年7月1日,中法實業銀行(Banque Industrielle de CHINE)正式成立,總行設於法國巴黎,在北京設立了營業局,這就是落戶於東交民巷的中法實業銀行。該行名義上由中、法合辦,實際上它不代表法國官方,而是法國在中國開設的一家私人銀行。至此,祁羅弗洋行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這座建築絕大部分歸屬了中法實業銀行,只保留少量店面繼續並從事其它商業活動,由此,在地圖上這裡標註的名稱也改為中法實業銀行。
圖6:1924年東交民巷使館界(局部)地圖
從1924年出版的東交民巷使館界地圖(圖6)上看,其與圖1相同的區域,滙豐銀行仍在原址,只是將其原來的後院部分與東側的德國使館進行了部分地皮交換,而銀行西側原來祁羅弗洋行位置標註的已經是中法實業銀行了(該行西側是六國飯店)。
圖7:中法實業銀行1919年發行的500法郎股票
中法實業銀行在開業的前幾年,業務發展十分順利,其投資擴建的位於東長安街的北京飯店7層大樓項目,獲利豐厚。隨著客戶不斷增加,該行聲譽顯著。但是在1920年,中法實業巴黎總行因投機失敗及放款倒帳等原因損失巨大而宣布停業。1921年,其在華分行亦奉總行命令也停止了營業。由此,中國的儲戶蒙受了巨大損失。
圖8:1935年東交民巷中段附近地圖
為拯救中法實業銀行,該行向法國政府尋求幫助,利用當時中法兩國正在醞釀退還庚子賠款興辦教育之事,將該行復業與庚子賠款聯到了一起。獲得庚款資助後,1925年7月,停業後負責管理中法實業銀行資產的管理公司更名為「中法工商銀行」(Banque Franco Chinoise Lour Le CommerceetL.Industrie),在華各地分行也陸續復業。隨著銀行的更名,原址位置在地圖上的標註也從中法實業銀改為中法工商銀行。但北京的百姓常常忽略這次名稱變更幕後的複雜背景,仍舊習慣地簡稱這裡為中法銀行。但復業後的銀行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興旺和發達,也不再享有發行鈔票的特權,直到1948年該行結束了在中國的業務。
三、出國人員服務部與紅都公司
1949至1959年期間,與新中國建交的多國使館集中駐在東交民巷一帶,這裡成為新中國開展國際交往的重要使館區,原中法銀行建築及附屬院落大部分改歸屬外交部,成為外交人員服務處的一部分。臨街建築中原有一家俄國人開設、面積不足60平方米的福記服裝店繼續保留並對外營業,店面門牌號是東交民巷31號。
圖9:該建築外景 1957年拍攝
1956年,萬國服裝店自上海遷入北京與福記合併,東交民巷31號(後改為28號)改用萬國服裝店名稱。1957年,波緯服裝店自上海遷入北京與萬國服裝店合併後,這裡的店名改為波緯服裝店。
1962年,北京市成立新聯服裝廠,由雷蒙西服店、雷蒙車間和波緯服裝店組成。之後,新聯服裝廠併入友聯時裝廠,再於1966年更名為北京市人民服裝廠。
1964年,經外交部領導同意,將「波緯」西隔壁外交人員服務處使用的原中法銀行大廳及大廳兩側的配房交給波緯使用,後來又將樓上及全樓交給波緯使用。這裡是內部機構,只對國家外交和出國出境人員提供服務,不對社會開放,相關人員要憑證明信才能來這裡定製服裝。北京的百姓常稱這裡為出國人員(服裝定製)服務部。
1967年,「波緯」字號更名為「紅都」。
圖10:廠區院落內另一幢坐東向西的歐式老建築
1970年代中期,北京人民服裝廠拿出東交民巷附近一處房產,與「紅都」後院的使館修繕隊互換用地,「紅都」所在的東交民巷28號廠區面積得以擴大。1975年廠區內新建的南樓竣工之後不久,服裝廠開始興建北樓(即東交民巷的臨街店面建築)和西樓,建於原址約70年的祁羅弗洋行老建築至此被拆除。與此同時,該廠區院落內另一座與洋行年代相近、坐東向西的歐式二層樓建築也一併被拆除。
1979年,東交民巷28號紅都北樓、西樓竣工。同年,人民服裝廠將「紅都」註冊為商標。1984年8月,北京人民服裝廠更名為北京市藍天時裝公司,之後紅都服裝店服裝成品部對社會開放。直至此時,社會上的百姓們才可以隨意走入這家知名的紅都服裝店。
1984年11月,北京藍天時裝公司更名為北京市紅都時裝公司。
圖11:北京紅都集團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由北京市紅都時裝公司、北京市勞動保護用品公司與北京市紡織品公司共同組建的北京紅都集團公司成立並經營至今。
如今,步入東交民巷中段的人們,在道路的南側會看到醒目的紅都集團公司大樓,這裡就是一百多年前祁羅弗洋行老建築所在的位置。
(本文轉自北京張純鳴的新浪博客 原標題為《圖說東交民巷使館界內祁羅弗洋行與中法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