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28號的前世今生

2021-02-07 北京紅都集團有限公司

翻開1900年東交民巷地區的老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東交民巷是外國使館的聚集地,圖中幾百米長的街道兩旁自西向東分布著俄羅斯、美國、西班牙、日本、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多國的公使館。


圖1:1900年東交民巷(局部)地圖


圖1下半部中間有兩處非常明顯的地標,它們不是使館,而是商務機構,一處是滙豐銀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另一處名為祁羅弗洋行(Kierulf’s  Store)。今天的人們對滙豐銀行的名字聽的較多,但對祁羅弗洋行卻很陌生,本文對圖中祁羅弗洋行所在位置的建築以及在一百多年間發生的變化進行簡要梳理。


一、最初是商貿公司

祁羅弗洋行(P. 在Kierulff & Co.)最早是一家由丹麥商人彼得•祁羅弗(Peter A.Kierulff,1838-1909)於1874年開設在東交民巷的西方貿易百貨公司,以專售舶來品聞名於京城,經營項目包括「各國金銀首飾、珠寶、鐘錶、絨呢、各種洋酒,罐頭食物,香水,香皂及旅遊商品,還經營皮器,燈器、馬具和機電設備等。

據史資記載:1888年慈禧準備還政光緒帝,退居西苑(今中南海)頤養天年。工部為慈禧太后大興土木修葺西苑,北洋大臣李鴻章經奏準,差人用白銀六千兩從東交民巷丹麥祁羅弗洋行購買了發電設備。當年12月,安裝在慈禧太后寢室儀鑾殿內的電燈,成為北京城亮起的第一盞電燈。

1893年,祁羅弗將公司賣給了德國人,德國人成為這裡的全資業主後,該洋行除繼續經營原業務外,還成為多家歐洲保險公司的業務代理商,以後京城的人們常稱這裡為德商祁羅弗洋行。


圖2:19世紀末正在興建中的滙豐銀行大樓

 

祁羅弗洋行初始時建築是什麼樣子至今並未有明確的圖片資料,但從本文圖2中大致可以間接推測。片中是19世紀末期東交民巷內正在興建中的滙豐銀行大樓,其中,大圖左半部帶有門樓的部分是滙豐銀行,右半部體積較小的一座傳統中式建築則是位於銀行大樓西側與之隔牆而鄰的另一院落內。從圖1所示當年東交民巷地區位置圖來看,這座建築(及後院)就是祁羅弗洋行。


圖3:1900~1902年間東交民巷中段附近


圖3是1900~1902年間東交民巷中段附近與圖1相同位置標註變化情況,其中紅色文字表示1900年,黑色文字表示1902年時的情況。

在1900年的庚子之亂中,祁羅弗洋行與其東面的滙豐銀行、德國公使館等一起被毀,後在原址上重建起一座完全歐式的兩層樓,新建築於1907年建成並對外營業。


圖4:重建後祁羅弗洋行主建築外觀與營業店面


據早年常光顧這裡的熟客記述,這裡「所有鐘錶絨呢暨泰西運來之,一切器具玩物,均極精美。」依上描述,這裡是進口高檔物品的展示與銷售場所,能來這裡觀賞、購物的絕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圖5:擴建後的原祁羅弗洋行主體建築


在其後的幾十年間,這座洋行建築進行過擴建和維修,主建築向左(東)側向接出一段,直至滙豐銀行的西牆。圖5中右側部分的三層樓建築與祁羅弗洋行並不相連,那是後來在洋行西側興建的六國飯店部分。洋行主體建築結構特色鮮明,直至幾十年後拆除時,其臨街店面雖已十分陳舊,門臉櫥窗等仍基本保持原樣。該建築的位置與外觀沒改,但主人卻出現了幾次重大變更。


二、中法銀行


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二年,代表法國利益的東方匯理銀行,利用袁世凱主政的北京政府因財政拮据,欲向六國銀行團舉借長期巨額借款屢議未成的時機,通函中方,主張兩國聯合資本組建中法銀行,以實業為前提,藉此輸入外資,以減輕中國財政的困難。幾經磋商,1913年1月11日中法雙方擬定了《中法實業銀行章程》,以「發達實業」為宗旨,在法國辦理註冊,並報經北洋政府特許。同年7月1日,中法實業銀行(Banque Industrielle de CHINE)正式成立,總行設於法國巴黎,在北京設立了營業局,這就是落戶於東交民巷的中法實業銀行。該行名義上由中、法合辦,實際上它不代表法國官方,而是法國在中國開設的一家私人銀行。至此,祁羅弗洋行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這座建築絕大部分歸屬了中法實業銀行,只保留少量店面繼續並從事其它商業活動,由此,在地圖上這裡標註的名稱也改為中法實業銀行。


圖6:1924年東交民巷使館界(局部)地圖

 

從1924年出版的東交民巷使館界地圖(圖6)上看,其與圖1相同的區域,滙豐銀行仍在原址,只是將其原來的後院部分與東側的德國使館進行了部分地皮交換,而銀行西側原來祁羅弗洋行位置標註的已經是中法實業銀行了(該行西側是六國飯店)。


圖7:中法實業銀行1919年發行的500法郎股票


中法實業銀行在開業的前幾年,業務發展十分順利,其投資擴建的位於東長安街的北京飯店7層大樓項目,獲利豐厚。隨著客戶不斷增加,該行聲譽顯著。但是在1920年,中法實業巴黎總行因投機失敗及放款倒帳等原因損失巨大而宣布停業。1921年,其在華分行亦奉總行命令也停止了營業。由此,中國的儲戶蒙受了巨大損失。


圖8:1935年東交民巷中段附近地圖


為拯救中法實業銀行,該行向法國政府尋求幫助,利用當時中法兩國正在醞釀退還庚子賠款興辦教育之事,將該行復業與庚子賠款聯到了一起。獲得庚款資助後,1925年7月,停業後負責管理中法實業銀行資產的管理公司更名為「中法工商銀行」(Banque Franco Chinoise Lour Le CommerceetL.Industrie),在華各地分行也陸續復業。隨著銀行的更名,原址位置在地圖上的標註也從中法實業銀改為中法工商銀行。但北京的百姓常常忽略這次名稱變更幕後的複雜背景,仍舊習慣地簡稱這裡為中法銀行。但復業後的銀行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興旺和發達,也不再享有發行鈔票的特權,直到1948年該行結束了在中國的業務。


三、出國人員服務部與紅都公司

1949至1959年期間,與新中國建交的多國使館集中駐在東交民巷一帶,這裡成為新中國開展國際交往的重要使館區,原中法銀行建築及附屬院落大部分改歸屬外交部,成為外交人員服務處的一部分。臨街建築中原有一家俄國人開設、面積不足60平方米的福記服裝店繼續保留並對外營業,店面門牌號是東交民巷31號。

圖9:該建築外景  1957年拍攝


1956年,萬國服裝店自上海遷入北京與福記合併,東交民巷31號(後改為28號)改用萬國服裝店名稱。1957年,波緯服裝店自上海遷入北京與萬國服裝店合併後,這裡的店名改為波緯服裝店。

1962年,北京市成立新聯服裝廠,由雷蒙西服店、雷蒙車間和波緯服裝店組成。之後,新聯服裝廠併入友聯時裝廠,再於1966年更名為北京市人民服裝廠。

1964年,經外交部領導同意,將「波緯」西隔壁外交人員服務處使用的原中法銀行大廳及大廳兩側的配房交給波緯使用,後來又將樓上及全樓交給波緯使用。這裡是內部機構,只對國家外交和出國出境人員提供服務,不對社會開放,相關人員要憑證明信才能來這裡定製服裝。北京的百姓常稱這裡為出國人員(服裝定製)服務部。

1967年,「波緯」字號更名為「紅都」。


圖10:廠區院落內另一幢坐東向西的歐式老建築


1970年代中期,北京人民服裝廠拿出東交民巷附近一處房產,與「紅都」後院的使館修繕隊互換用地,「紅都」所在的東交民巷28號廠區面積得以擴大。1975年廠區內新建的南樓竣工之後不久,服裝廠開始興建北樓(即東交民巷的臨街店面建築)和西樓,建於原址約70年的祁羅弗洋行老建築至此被拆除。與此同時,該廠區院落內另一座與洋行年代相近、坐東向西的歐式二層樓建築也一併被拆除。

1979年,東交民巷28號紅都北樓、西樓竣工。同年,人民服裝廠將「紅都」註冊為商標。1984年8月,北京人民服裝廠更名為北京市藍天時裝公司,之後紅都服裝店服裝成品部對社會開放。直至此時,社會上的百姓們才可以隨意走入這家知名的紅都服裝店。

1984年11月,北京藍天時裝公司更名為北京市紅都時裝公司。


圖11:北京紅都集團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由北京市紅都時裝公司、北京市勞動保護用品公司與北京市紡織品公司共同組建的北京紅都集團公司成立並經營至今。

如今,步入東交民巷中段的人們,在道路的南側會看到醒目的紅都集團公司大樓,這裡就是一百多年前祁羅弗洋行老建築所在的位置。



(本文轉自北京張純鳴的新浪博客  原標題為《圖說東交民巷使館界內祁羅弗洋行與中法銀行》)

相關焦點

  • 北京東交民巷地址在哪裡?北京東交民巷歷史故事
    東交民巷作為北京城最長的一條胡同,是這座古城不可缺失的部分。  60年代後,隨著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總工會、公安部等國家機關單位進駐東交民巷,昔日的「使館區」退出了歷史舞臺,唯有街巷中的特色建築,作為歷史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被保護下來並沿用至今。今日的東交民巷新老建築交錯而立,深居首都中心地帶,它依然幽靜而肅穆,作為北京城著名的符號和標誌,東交民巷向人們述說著百年過往,等待著人們來觸碰和感受。
  • 北京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在近代,東交民巷曾是著名使館區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美、俄、日、德、比、西、意、奧、荷等國先後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繼而形成了集使館、教堂、銀行、郵局、醫院、官邸、俱樂部於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
  • 行走北京—東交民巷
    元朝時候,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字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的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所以稱江米巷。明朝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並在東江米巷設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館接待來自安南、朝鮮、蒙古、朝鮮四個藩屬國的使節。
  • 東交民巷31號院平安過雨季
    日前,家住東城區東交民巷31號院的幾位居民大媽高興地對記者說:「今年服務特到位,報修電話剛打維修人員馬上就來。」據記者了解,從6月份以來,首華物業公司已為居民搶修房屋9562處。  東交民巷31號院是一個老舊的平房院,首華物業負責維修的房屋有28戶。上午9時許,記者向院裡居民問起房子是否漏雨時,幾位居民大媽都笑著說:「不漏了,不漏了。」
  • 北京:遊覽東交民巷
    今天咱們溜達溜達過去作為 北京 的屈辱而今兒又作為 北京 很多重要崗位和機關的:東交民巷。東交民巷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側路, 東至 崇文門內大街。全長將近1.6公裡,元代的時候是和天安門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稱作江米巷,總長將近3公裡,是 北京 最長的胡同。明代的時候被截成了東西兩條胡同。
  • 邱華棟: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這一片分布有禮部和鴻臚寺,這是當時專門分管外交和民族事務的國家機構。 後來,在公元1840年,清朝設立會同館,用來專門接待外國使節和來訪的賓客,隸屬禮部管轄。會同館的位置就在東交民巷北面的御河橋西一側,會同館是清代進行外交活動的機構,這是東交民巷演變為使館區的前因。
  • 漫步在東交民巷,找尋歷史的痕跡
    在近代,這裡曾是著名的使館區,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並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1949年以後東交民巷仍被作為使館區,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館都遷往朝陽門外三裡屯一帶的館區。東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護街區,道路兩旁的西洋建築還在向過往的人訴說著曾經的歷史。
  • 西哈努克:從東交民巷15號回家
    北京東交民巷深處,約4米高的灰色圍牆,院牆南邊一扇朱紅色的大門——這裡是柬埔寨太皇諾羅敦·西哈努克一生結緣的地方。上世紀70年代,朗諾—施裡瑪達集團發動軍事政變,西哈努克流亡北京,這裡是他的元首府;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後,這裡又是他的主席官邸。
  • 東交民巷,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北京旅遊好去處,北京地鐵五號線崇文門站的東交民巷,東交民巷使館區,東交民巷雖以長度只有1.5公裡,卻為北京胡同之最,像從西頭到東頭一顆接著一棵的法國梧桐,都是當時的外國人所種,雖然是殖民統治的罪證,卻給後來的居民留下了一片難得的陰涼,東交民巷東段曾是德國人的地價,挨著當年德國人開的北京醫院。
  • 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最初並非東西貫通,西交民巷明初還有河水
    東交民巷對於北京人來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習慣上將它和西交民巷聯繫在一起。它們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抵北新華街,東西縱貫3公裡有餘。這是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古老街巷,它的發展演變自然吸引著歷代學者的關注與研究。目前,有關它最初形成的時間、名稱來源眾說紛紜。
  • 「樂遊北京」跟著主持人量步東交民巷,回看京華煙雲
    探秘北京胡同之東交民巷東交民巷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中部,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止天安門廣場東側路,全長大約1.6公裡,如果加上西交民巷便足有3公裡之長。東交民巷的由來元朝時,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因地處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故而得名江米巷。明朝永樂年間,東交民巷開始成為中央衙署聚集地。後來,清政府又為其增添了對外交往中心的職能。
  • 京城最長胡同——東交民巷裡的西洋舊景
    然而,作為北京城裡最長的一條胡同,東交民巷卻有著規模較大、數量眾多的西洋建築群,並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刻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記。  東交民巷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中部,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止天安門廣場東側路,全長大約1.6公裡,如果加上西交民巷便足有3公裡之長。「元朝時,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因地處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故而得名江米巷。」
  • 帶著100張老照片逛東交民巷 走過一個世紀的繁華與屈辱
    除了哥德式風格的教堂,沿著東交民巷奔西,我們還能找到當年法國人遺留的不少痕跡,最重要的莫過於當年的法國公使館,西式的門樓,大門口卻是兩隻中式傳統石獅子,有種中西合璧的感覺。1901年《辛丑條約》籤訂後,西方各國在東交民巷建立使館區,法國人佔領了「純公府」,改建了一座「凱旋門」式的大門。據說,最初法國人並沒有看上「純公府」,他們看上了位於東交民巷內的肅王府,但「肅親王」是清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其王府若租給列強實在是有失大清國臉面,清政府難以接受,提出可將宗室景崇府租給法方。
  • 北京東交民巷裡的日本使館
    從這座大門向南,走到東交民巷與正義路的交叉路口後向東,來到位於東交民巷北側的法國郵局舊址,在法國郵局西側與之緊鄰,有一座不易被人察覺的殘存的大門門房,此處舊時曾經存在一座巍峨的大門,它擁有比日本使館新館大門更為久遠的歷史
  • 東交民巷:見證近現代風雨滄桑
    東交民巷是一條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胡同,見證了一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的風雲變幻。讓我們跟著《北京胡同》,走進這條風雨滄桑的胡同吧。東交民巷原名江米胡同。明代時,將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因主要接待安南、蒙古、朝鮮、緬甸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而會同館又稱「四夷館」。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允許外國使節在此居住四十天。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籤署《 天津條約》 ,允許在北京設立使館。
  • 2018年北京東城區重點小學: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小學
    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小學一、學校簡介【學校簡稱】東交民巷小學【學校性質】公立【學校等級】二流一類【所在城區】東城區【所屬學區】景東學區>【升學方式】派位【諮詢電話】010-65131284【學校地址】北京市東城區臺基廠大街14號【學校概況】東交民巷小學始建於1955年,原是市委、市政府子弟學校。
  • 東交民巷:最長的胡同,最洋的景
    孩子們在院子裡追逐嬉戲,身著灰袍的修女對每個人微笑。如今安詳靜謐的背後是中國慘遭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英、法、美、俄等國就開始在這裡自設使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東交民巷已經入駐了11個國家的公使館。1900年,義和團在這裡與列強展開殊死搏鬥,屍鴻遍野。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徹底的投降,籤訂了《辛丑條約》,割地賠款。
  • 西什庫教堂與東交民巷,一日遊覽記
    西什庫教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從教堂到東交民巷的路程很近,可以騎車過去,路上會經過北海公園,故宮和景山,風從耳邊輕輕吹過,滿眼都是北京城的美景,讓忙碌了一周的身體,有了一種鮮活的感受,緊張的神經也突然有了一種暢快的體驗。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胡同,舊時因這裡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角米巷。
  • 今日的東交民巷,依然刻在北京人心裡!
    最近各種各樣的北京攻略,把東交民巷炒成了網紅景點。可在北京人的眼裡,東交民巷不止漂亮那麼簡單。它背著沉甸甸的歷史和講不完的故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並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
  •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東交民巷
    胡同可以算得上是北京特有的標誌,但是你知道北京的最長的胡同在哪裡嗎東交民巷可以算得上是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了,全長為1552米,這裡沒有車水馬龍,沒有擁堵的人群,閒暇時間來這裡溜溜,看著道路兩旁鬱鬱蔥蔥的樹木,可以體驗到市中心少有的清淨。